(案1) 咳而欲呕,其病在胃。
竹茹 杏仁 川贝 茯苓 金斛 米仁麦冬
(案2) 酒湿,秋燥烁金,痰咳经久不愈。
苇茎汤加枇杷叶、川贝、麦冬
(案3) 久嗽痰腥,肺痈之象。
清燥救肺汤去人参、阿胶、甘草
(案4) 深秋风燥伤肺,咳呛痰血,误食猪肺,敛邪牢固,弄巧成怯症,好事者为之也。
苇茎汤加川贝、湖藕
(案5) 风伤皮毛,热伤血脉,咳吐痰血,气腥,恐成肺痈。
苇茎汤加地骨皮、川贝母、知母、藕汁
(案6) 脉滑,舌白,因痰而咳。
二陈汤加白术、干姜,藕汁
(案7) 咳呛夜甚,嗽而欲呕,动则气喘,脉细数。肾阴下亏,肝火上逆,肺不肃降。必须养肝摄肾,和胃化痰,断不可开泄上焦矣。
党参 熟地 阿胶 竹茹 蛤壳 麦冬川贝 茯苓
(案8) 金实则哑,金破亦哑,肺病难治。
白麻骨 通草 冬瓜子 杏仁 嫩竹衣蛤壳 金银花 米仁
(案9) 嗽而欲呕,其病在胃,杳不进谷,洵可畏也。 方俟续 。
(案10) 咳呛匝月,误服酸梅,以致咳吐,浊痰上泛如饮,背凛冽,呛甚,灼热不休,肌瘦脉数舌白,势将成痨矣。案云:温邪内郁,挟痰饮,蓄结于肺俞,所以背寒则咳呛,邪为酸敛,固结不解,热恋伤阴,肌肤焦灼,饮蓄于中,舌白不浊矣。此症近似劳怯而非怯也,断乎不可以补,若补,邪愈无出路,而成怯症矣。肺俞二字是看病眼目。
葶苈大枣汤合苇茎汤、泻白散主之。
复诊:背寒灼热已解,而咳逆得松。照方 加紫菀。
此等症最易差误,故治病必求其本,泛泛用 药,断难取效,又最易以此为劳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