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慢惊

(案1) 一儿始由外感发热不止,继增呕吐,睡则扬睛,似睡非睡,辄成慢症。急用扶脾、消痰、防搐之剂,几其侥幸于万一耳。

陈皮 茯苓 陈胆星 明天麻 甘草 钩藤 僵蚕

明日诸症稍减,前方去天麻、胆星,加人参、半夏。

(案2) 一儿,初患呕吐,疑其转乳,竟呕吐不止。脾气大虚,此时速进参术辈,慢惊可免。越数日,始延医调治,不效。邀余视之,面色带红,已知脾阴大亏,阳无所附,故浮越于外而然,不久居之象也。一医不解,犹云可治。余辞不治,主人强药,勉拟后方投之。越三日而卒。

陈皮 茯苓 人参 明天麻 炒僵蚕 钩藤 甘草

(案3) 一儿,水泻三四日不止。作渴喜 饮,面色无神,手足逆冷。将成慢惊,急以实脾利水之剂投之。

白术 茯苓 淮山药 新会皮 甘草 车前 猪苓 泽泻 厚肉桂

服一剂稍减,即前方去肉桂,加人参五分。

(案4) 一儿,身有疮疡,将成慢惊,投后二剂而愈。

陈胆星 新会皮 枳壳 槟榔 竹沥 西牛黄 法半夏 苏子 甘草

(案5) 一儿,呕吐七日不止,已成慢惊。

白术 法半夏 白茯苓 陈皮 甘草 钩藤 淮山药

服一剂后,又加人参五分。

(案6) 一儿,素禀娇弱,自幼曾患惊风,服药愈后,因饮食不节,脾胃受伤,以致积热未除。面色痿黄,腹痛时作,脾胃欠实,肌肤瘦削,口角微邪 。此心经受热,脾家有风,二阳相鼓,风火相摶之症。急宜清热养阴,庶日后无癫之患。

天麻 胆星 川黄连 新会皮 枳实 僵蚕 防风 黑山栀 龙胆草 当归 茯神 远志 白附子

炼蜜为丸,每服一钱。

(案7) 一儿,壮热烦躁,汗出不止,服药已愈。食饭太早,发热烦躁更甚,遂至目睛少神,鼻窍开张,痰涎壅盛,状似惊风。

淡豆豉 新会皮 胆星 钩藤 牛黄 黑山栀

(案8) 一儿,身热僵仆,昏沉不醒,目睛上视,六脉弦而带数。此痰涎稠黏胶固,痞塞不通,荣卫之气不能流行,状似疟疾,又似急惊,不可不辨。一友以痘候治之,且云:今晚必见标矣。是晚即凉,明午又发。予以消痰丸,并进以消痰祛风之剂,不再发而愈。若作痘治,误矣。

陈皮 法半夏 陈胆星 防风 青皮 枳壳 草果仁 粉葛根 槟榔 柴胡 黄芩

(案9) 一儿,身热两日,每辰至酉即凉,第三日发热至未。忽然两目上视,手足搐掣,哭不出声。此变疟之候,因感邪太甚,拂郁于内,未见其先发寒耳,若以惊风治之则误矣。予投以消痰理气散邪之剂。明晨果战寒、发热,显然是疟矣。

陈皮 胆星 法半夏 青防风 柴胡 前胡 青皮 江枳壳 粉葛根 黄芩

又:陈皮 胆星 法半夏 软柴胡 青皮黄芩 茯苓 尖槟榔 草果仁

(案10) 一儿,外感将愈,曾患吐泻。医不知其伤食之故,故乃云:防其变为慢惊,令多进米食且以参、术补之。遂腹痛烦躁,身热如火,舌上白苔,汗出不止。此本得之伤食挟暑,又误服参、芪,无怪其疾之愈甚。余以香薷饮加山楂、枳实、石膏,二剂而痊。

(案11) 一儿,壮热五六日不止。困倦弄舌,咳嗽气促,亦是时疟。若不解散,恐热久变成惊风也。

薄荷 陈皮 枳壳 紫苏叶 黑元参 桔梗 黄芩 黄连 淡豆豉 粉甘草

(案12) 一女,先作吐,后水泻不止。面色白,两目露睛,吁气昏睡,手足厥冷。此脾胃俱损,真阳消耗,阴邪独盛之候。速宜温补脾胃,尚无侥幸。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广木香 肉果 木通 白芍

(案13) 一儿,生五十日。气促咳嗽,痰涎壅盛,目睛上视,哭不出声,俗名“肺风痰喘”。此因内有热而外有风,郁遏而酿成此症,与惊风相似,但手足不搐掣,为殊耳。绵延日久,变成惊风,不治者多矣。先投滚痰丸二锭,定后方服之。

防风 前胡 陈皮 紫苏子、叶 甜杏仁 枳壳 黄芩 桑皮

又:服定喘、消痰、利惊、防搐。

陈皮 枳壳 苏子 陈胆星 黑元参 前胡 桔梗 蒌仁 天花粉 枯黄芩 钩藤 竹沥 牛黄

(案14) 一女,未及周岁。身热夜啼,时 多烦躁,多汗神昏,不省人事,兼之痰涎壅塞,惊之兆也。此内有积痰,外感风寒所致。宜清火 散风,火清而肝平,肝平而风热自退。

紫金锭

柴胡 防风 前胡 新会皮 法半夏 枳壳 黄芩 胆星 钩藤勾

(案15) 一儿,曾以食伤脾胃,故稍有所感,便昏仆不省,手足微搐,呕吐三四日。俟大便通后,始得苏醒,稍进饮食。此由胃家不能游溢精气,脾家不能运化精微,脾胃两虚,其气有升无降,壅遏不通,故有此症。当专理其脾胃,一切寒凉克伐在所不宜,庶日后无虚之患。

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曲 新会皮 甘草 天麻 钩藤 川黄连 龙胆草 楂肉

(案16) 一儿,目睛上视,哭声不清,手足搐掣,但喊哭,肚上起块,此名“奔豚”。宜顺气、消痰、防惊之剂。

橘红 胆星 钩藤 熟苏子 桑白皮 黄芩 前胡 枳壳 黑元参 嫩桔梗

第二日后,痰涎壅塞,啼不出声,舌强不能吮乳,已成慢惊。遂用赤足蜈蚣一条,蝎尾薄荷汤洗净焙干,蒲黄末等分,白汤送下。

(案17) 一儿,十六岁。心经有热,睡卧惊惕。以天王补心丹加减治之。

生地 当归 茯神 酸枣仁 麦门冬 人参 白芍 元参 肥知母 石菖蒲 黄连 甘草 白芍药

蜜丸。

(案18) 一儿,身热咳嗽,喉中痰鸣,发搐。

前胡 苏子 杏仁 新会皮 江枳壳 防风 桔梗 桑皮 陈胆星

(案19) 一儿,因发热之后,变为慢惊,喉中痰响,眼半开半合,唇面俱红,乃虚火炎上故也。且以手操其筋根,毫不知痛,掐入人中,稍知痛痒。痰涎壅滞,神脱之兆也,决不可治,勉拟。

竹沥 牛黄 新会皮 法半夏 人参

服后,病势不减,痰涎如故,必死无疑矣。

(案20) 一儿,疮后变为慢惊,眼半开半合,操其筋根,稍知痛痒。用竹沥、牛黄,痰涎稍 减。又身上生疮,防其疮毒入腹,故虽属虚症,不可用参。

牛黄 竹沥 胆星 新会皮 法半夏 槟榔 枳壳 姜汁

(案21) 一儿,面色青,曾发搐二三次。虑成症,投祛痰清火平肝之剂。

天麻 僵蚕 川连 江枳实 钩藤勾 胆星 陈皮 法夏 粉甘草

蜜丸。

(案22) 一儿,伤风。因嗜面食,遂致发热不止。目睛上窜,面青舌白,似睡非睡,脉洪而无力。胸膈尚滞,泄泻无度,乃胃虚不能运化故也。不可纯用消导。

人参 广皮 楂肉 法半夏 陈胆星 麦芽 钩藤 白芍

滚痰丸一枚。

(案23) 一儿,壮热七日,痰壅气喘,腹大坚,小溲不利,鼻有黑色,虎口纹紫黑,舌干烦躁。宜顺气、消痰、清热。

新会皮 楂肉 江枳壳 苏子 胆星 葶苈子 钩藤 黑元参 牛黄 竹沥

(案24) 一儿,岁余。面色青惨,多痰,泄泻。乃脾虚不运,肝木来侮之象也。

人参 白术 茯苓 法半夏 新会皮 泽泻 淮药 炙草

(案25) 一儿,三四岁。身热痰喘,睡中时常坐起。此积热生风也。祛痰消积为主。

前胡 桑白皮 桔梗 广皮 川黄连 楂肉 黑山栀 黄芩 知母 白芍药 当归 粉甘草 AG2ayuOGOZfRR5lyrBunBp9VmQpEKay6wknUKNIW/cDEMAM4KJq/GnZo1oxeKY6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