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外感 |
![]() |
(案1) 数岁,一儿。始因外感风邪,恶寒发热,服消食、发散之剂,经旬不解。此系热伤元气,不得再进表药,以滋阴之剂投之。
柴胡 淡豆豉 黄芩 元参 天花粉 知母 地骨皮 陈皮
服二剂,诸症俱减,惟身热未除。不与药,以寒凉不宜多边耳。宜节饮食、避风寒为要。
三日后,热至午后方凉,作止有时。竟以骨蒸劳热治。
知母 地骨皮 银柴胡 柴胡 黄连 山楂 粉甘草
如热而不止,前方加鳖甲、青蒿、黄芪。
(案2) 一儿,感冒发热。
羌活 干葛 防风 紫苏叶 陈枳壳 陈皮 山楂 麦芽 粉甘草
(案3) 一儿,伤食感冒,身热将愈,遍身发生淡红风块。自此而余邪尽泄,可无积泻之患矣。不必洗浴。
薄荷 防风 荆芥穗 羌活 山楂肉 蝉衣 甘草
(案4) 一儿,十四岁。素有骨蒸盗汗。因知识已开,相火妄动,以致身热盗汗,肢体瘦 削。宜滋阴降火,若作外感治,误矣。
生地 归身 白芍 川黄柏 地骨皮 知母 秦艽 白术 白茯苓 新会皮 甘草
(案5) 一儿,发热烦躁,口燥唇干,脉两寸浮数。此外感风邪所致。
淡豆豉 薄荷叶 黄芩 山栀 黄连 江枳壳 新会皮 甘草
(案6) 一儿壮热烦躁,汗出不止,服药已愈。后更发热,遂至鼻窍开张,痰涎壅盛,状似惊风。
淡豆豉 黄连 黑山栀 陈皮 山楂 犀牛黄 胆星 钩藤勾
(案7) 一儿,恶风发热,六七日不解,食减面黄,语言懒怯,手心热。此外感而兼内伤之症。
干葛 紫苏叶 黄芩 黑山栀 楂肉 陈皮 粉甘草 生姜
(案8) 一儿,患积热症。服药愈后,失于调补,以致元气虚损,变成骨蒸盗汗等症。虽积未尽除,不宜再消。
陈皮 厚朴 麦芽 川黄连 白芍药 知母 甘草 楂肉 地骨皮
服四剂,诸症减半。又服六君子汤加减而愈。
(案9) 一儿,面黄体瘦,潮热不止。
陈皮 楂肉 当归身 原生地 柴胡 知母 秦艽 地骨皮 粉甘草 银柴胡
(案10) 一儿,七八岁。发热数日,或疑为疟,投清皮饮不效。余诊其脉,俱虚数。惟右关沉滑,每至夜则发热,交子刻必有汗,此名积症盗汗。
秦艽 知母 银柴胡 地骨皮 柴胡 山楂 黄连 绵黄芪
(案11) 一儿,数岁。骨蒸发热,饮食少进,元气虚惫。
秦艽 知母 银柴胡 地骨皮 黄连 山楂 陈皮 炙鳖甲 白芍药 茯苓 白术香附
用乌骨鸡去毛,杂酒煮烂,入前药打和,加炼白蜜丸,白汤空心下一钱五分。
(案12) 一儿,疳痢愈后,极宜大补脾土,滋养气血,日后可免虚热之患矣。乃绵延日久,饮食不为肌肤,五心烦热,足酸唇红,夜汗,额露青筋。皆因积热内炽,脾胃两虚所致。
白术 二两 茯苓 一两半 川连 一两半,酒炒 淮山药 一两半 益智仁 一两半,炒 人参 六钱 炙草 四 钱 米仁 二两,炒 白芍药 二两,酒炒 建莲肉 三两 新会 二两
神曲糊丸,白汤下,早、晚各三钱。
(案13) 一儿,五岁。身热不止,见有红斑。
干葛 柴胡 荆芥穗 青防风 淡豉 山楂 枳壳 炒麦芽
服一剂,大汗,即前方去防风,加前胡。身凉脉静,神思颇爽。
又:前胡 桔梗 黄芩 白茯苓 地骨皮 陈皮 钩藤 甘草
(案14) 一儿,伤风后,饮食不进,睡卧昏沉,手足逆冷。此大虚之候。宜服助脾开胃,以扶元气。
人参 藿香 淮山药 陈皮 炒黄米
(案15) 一儿,身热咳嗽,喉中有痰。此外感所致。
荆芥 防风 前胡 法半夏 江枳壳 山楂 陈皮 桑皮
(案16) 一儿,身热腹实。此外感风邪,内伤饮食也。
柴胡 荆芥 防风 山楂肉 江枳壳 厚朴 陈皮
(案17) 一儿,身热呕吐,喉中痰鸣,大便涎稠。此风邪搏于腠理。
防风 荆芥 陈皮 江枳壳 山楂肉 前胡 桔梗 甘草
(案18) 一儿,身热面热,咳嗽。
荆芥 防风 前胡 粉干葛 软柴胡 苏 叶 枳壳 山楂
(案19) 一儿,身热腹实,呕吐。宜解表消导。
柴胡 葛根 荆芥 青防风 江枳壳 陈皮 楂肉 前胡
(案20) 一儿,身热如火,鼻红,腹实拒按。此饮食停滞于内,风邪搏激于外,宜解表消导。
荆芥 防风 柴胡 紫厚朴 江枳壳 陈皮 楂肉
(案21) 一儿身热,胃口实,按之疼痛,服药即吐。乃夹食伤寒也。
山楂 香附 江枳壳 新会皮 柴胡
服后,身热稍减,胃口仍实。
柴胡 陈皮 法半夏 山楂肉 甘草
又:呕吐除,身热稍减,宿食消。
前胡 黄芩 麦芽 新会皮 法半夏甘草
(案22) 一儿,夹食伤寒五六日,身热不减,口中呻吟,咳嗽抽搐,眼闭汗出。医用滚痰丸,下痰涎而热仍未除,此邪气壅滞于内,宜服消痰理气,退热消食之剂。
陈皮 楂肉 淡豆豉 桑白皮 前胡 桔梗 枳壳 钩藤勾 粉甘草
(案23) 一儿,身热,发红肿块瘰。
荆芥 防风 连翘 赤芍药 天花粉 元参 陈皮 柴胡 粉甘草
(案24) 一儿,胎热,复感风邪,痰鸣气急,重舌。
前胡 黄芩 连翘仁 新会皮 赤芍 滑石 木通 粉甘草
(案25) 一儿,感冒,真气未复,又重感于邪,左胁作痛,时觉畏寒、潮热,咳嗽有痰,面青神倦,似疟非疟。宜疏肝邪,理痰咳。
柴胡 青皮 前胡 粉葛根 新会皮 黄芩 法夏 花粉
服二剂,身热已减。乳母不守禁忌,又复感,至三更忽发壮热,战栗闷倒。予起视之,六 脉洪数,面红气促。非大汗不能见效,即前方加麻黄、羌活,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又:久病之后,元气已虚,故外邪虽散而咳嗽未除,不宜多服煎剂,恐损脾气,无以生肺金耳。当大剂煎膏,频服勿懈。
元参 白茯苓 川贝母 陈皮 法夏 紫菀 焦米仁 肥知母
煎成膏,日服数次,东垣所谓“在上者不厌频而少”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