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痢疾 |
![]() |
(案1) 一儿,七八岁。初起外感出汗,继而泻下如西瓜汁,腹痛身热,饮食不进。此痢兼外感也。因其腹痛,先用白芍一两煎汤,时时服之,随后进:
枳壳 陈皮 槟榔 山楂肉 焦麦芽 厚朴 猪苓 泽泻 细木通 川黄连 芍药 前胡 柴胡 石莲肉
服后,腹痛愈甚,前方加延胡、木香、黄芩。
又:身热稍减,前方去柴胡,加藿香。间进辰砂六一散、灯草汤调服。去延胡。
又:腹痛下利少减。但饮食未进,夜多冷汗。前方去枳实、前胡。
又:痢减,食进。服茯苓、山药、木香、木通、黄连、车前、槟榔、甘草、灯心。
又:山药、茯苓、人参、陈皮、甘草、楂肉、煨姜。
(案2) 一儿,下血不止,腹不痛。《内经》所谓“结阴”之症,实非痢也。此系饮食过度,损伤脾阴,阴气内结,不能外行,渗入大肠 故也。
陈皮 白术 茯苓 山楂肉 紫厚朴 生地 归身 白芍 地榆炭 粉甘草
(案3) 一儿,久利不止,腹不痛。
煨肉果 煨诃子 煅龙骨 木香 炮姜
为末参汤下。
腹痛者非所宜也。以药性太涩,恐滞其气而反增他病耳。
(案4) 一儿,患血利,自夏至冬未愈。始因湿热,继多感冒。血利者,风邪伤肝血也。法当补虚养血,虚回而利自止。
生地 当归 白芍 地榆炭 炒阿胶 人参 防风 肉果 软柴胡 广木香 陈皮
(案5) 一儿,久利,元气大虚,肠胃不能禁固。曾服参、术辈,佐以固涩之药,终不能效。诊脉虚浮,四肢倦怠,鼻煤目坎,危险何疑?急用理中汤,仍佐以固涩之剂。幸高明裁之。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炮干姜 白芍 木香 乌梅 诃子肉 罂粟壳
(案6) 一儿,久利腹痛。此热郁大肠,血虚作痛也。服归、芍、香、连,痛势稍减,幸六脉和平,可无他虑。拟和血理气法。俟腹痛全愈,然后议补。
当归 白芍 地榆炭 木通 云茯苓 厚朴 甘草 山楂肉
(案7) 一儿,久患食积下利,身有微热。此脾气虚损而邪易凑也。《经》云:“风邪入胃,则下利脓黏。”
干葛 防风 前胡 焦白术 白茯苓 黄连 泽泻 甘草
(案8) 一儿,下利红白,腹不甚痛,只不作渴而小便赤涩。因平时喜弄冷水,湿伤脾故也。
苍术 厚朴 陈皮 白芍药 川黄连 木通 泽泻 车前 粉甘草
(案9) 一儿,岁许。身热腹痛,下利红白相兼,里急后重,弩力则如搐,小便不利,惊风将 至之兆。
枳壳 槟榔 厚朴 川黄连 钩藤勾 陈皮 山楂 芍药 细木通
服后稍减,去槟榔、枳壳、厚朴,加人参。是晚连去数次,或清泻,或兼积。次早视之,手足搐掣,身热汗出。此脾虚生风,已成慢惊之候,急进独参汤。恐未能达,续进牛黄一分、人参八分、煨姜一片,徐徐服之。俟胃气平复,方可无虞。
(案10) 一儿,先患水泻,继增血利,里急后重,饮食不思,更兼身热。此脾传肾,难愈之症。故以养阴和气,清热开胃之剂投之。
陈皮 厚朴 茯苓 白芍药 川黄连 藿香 木通 泽泻 杜车前
(案11) 一儿,患赤白利二十余日,腹痛身微热,作呕脱肛,更兼浮肿。种种见症,皆是脾阴不足之候。《经》曰:“胃虚则呕”,又曰:“虚则肛门脱出。”法当议补,所谓“虚回而利自止”矣。
人参 茯苓 川黄连 白芍药 厚朴 陈皮 藿香 广木香 乌梅肉 甘草
(案12) 一儿,患水泻,失于调治。至八月初,下利无度,赤白相兼,身热,里急后重。虽久利之后,脾气大损,以积滞未尽,未可骤补,岂堪止涩乎!宜行血调气,佐以升提。
陈皮 川黄连 白茯苓 柴胡 地榆 山楂 当归身 广木香 生地 白芍 升麻 粉甘草
(案13) 一儿,久利,腹痛,有血兼黄色。
楂肉 麦芽 厚朴 江枳壳 白芍药 地榆 川连 泽泻 细木通
(案14) 一儿,久利,脾胃已虚而又为饮食所伤。以致胸腹作胀,身发潮热。一友欲施补法,养正除邪,虽属正论,但胸膈未宽,先宜消导。
香附 厚朴 陈皮 莱菔子 焦白术 茯苓 槟榔 青皮 软柴胡 粉干葛
(案15) 一儿,患利,又外感风邪,憎寒发热。宜和解。
柴胡 干葛 山楂肉 新会皮 黄芩
陈皮 一钱 楂肉 一钱二分 麦芽 一两 川黄连 一钱 白茯苓 一钱二分 泽泻 一钱二分 车前 一钱二 分,包,打 地榆 一钱,血利可加 炙甘草 三分
水二钟,加炒黄米一撮、煨姜二片、大枣一枚、熟砂仁末八分、灯心三十根,煎六分,不拘时服。
又,初利方:
生大黄 一两 槟榔 一两 木香 五钱
蜜丸。
又,久利方:
人参 茯苓 陈皮 芍药 甘草
又,向东南椿根皮,去粗皮,晒,为末,神曲浆丸,名固肠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