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惊风门

治惊当分三因论

钱氏曰:小儿惊搐,因伤风后得之,口中气出热,呵欠顿闷,手足动摇,当发散,大青膏主之。小儿本怯,多此病也。因伤食后得之,身体温,多睡,或吐,不思乳食而发搐,当先定搐,白饼子下之后,与安神丸主之。惟疮疹能发搐,风火相争故也,治当泻心肝,补其母。

丹溪先生治急慢惊风大法

小儿惊风有二:急惊属痰热,宜凉泻,一云用降火下痰丸,养血药作汤下之;慢惊属脾虚,所主多死,宜温补,一云当养脾,用朱砂安神丸,清米汤下,更于血药中求之。世以一药通治之,甚妄。急惊风发热之口疮,手心伏热,痰嗽痰喘,并用涌法,重则用瓜蒂散,轻则用赤小豆苦参末,须用酸齑汁调服之。候少定,用通圣散蜜 丸服之,间以桑树上桑牛,阴干为末,调服,以平其风。又以北薄荷叶、寒水石各一两,青黛、白姜蚕、辰砂各一钱,全蝎二枚,猪牙皂角、槐角各五分,为末,灯心汤和乳汁灌之。角弓反张,目直视,因惊而致,宜南星、半夏,入姜汁、竹沥灌之,更灸印堂。频吐泻,将成慢惊,用钱氏白术散加山药、扁豆、炒肉豆蔻,面煨,各一钱,入姜一片,煎服。若慢惊已作,加细辛、天麻各一钱,全蝎三个,去梢,白附八分,面煨。惊而泻,用参苓芍药,酒炒,白术姜煎,夏月加黄连、生甘草、竹叶服之。

东垣先生治急 慢惊风大法

外物惊,宜镇心黄连安神丸。若气动所惊,宜寒水石安神丸,大忌防风丸。防风辛温之药,必杀人,何也?辛散浮温热者,火也,乃能令母实,助子之气盛,皆杀人也。如因惊而泄青色,先镇肝,以朱砂之类,勿用寒凉之气,大禁凉惊丸。风木旺必克脾胃,当先实其土,后泻其木。阎孝忠编集钱氏方,以益黄补土,误矣!其药有丁香辛热助火,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肺金,丁香辛热,大泻肺与大肠。脾实当泻子,今脾胃虚,反更泻子而助火重虚其土,杀人无疑矣。其风木旺证,右关脉洪大,掌中热,腹皮热,岂可以助火泻金?如寒水来乘脾土,其病呕吐腹痛,泻痢青白,益黄散圣药也。今立一方,先泻火补金,大补其土,是为神治之法。以黄芪二钱,人参一钱,炙甘草五分,加白芍药一钱,此四味皆甘温,能补元气,甘能泻火。《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以酸收之。白芍药酸寒,寒能泻火,酸味能泻肺 而大补肺金。所补得金土之位大旺,火虚,风木何由而来克土?然后泻风之邪,夫益黄散、理中丸养神之类,皆治脾胃寒湿大盛,神品之药也。若得脾胃中伏火,劳役不足之证,及服热药巴豆之类,胃虚而成慢惊之证,用之必伤人命。夫慢惊风者,皆由久泻脾胃虚而生也。钱氏以羌活膏疗慢惊风,误矣!脾

虚者,由大刑 乘其土位,故曰从后来者,为虚邪。火旺能实其木,木旺故来克土,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中泻火以甘寒,更于脾土中补金以酸凉泻肝。土中金旺火衰,风木自虚矣。

急惊治法

钱氏曰:小儿急惊,因闻大声,或大惊而后发搐,发过则如故,此无阴也,当下利惊丸主之。此证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饮水,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发搐,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故利惊丸主之,以除痰热。不可用者,巴豆及温药大下之,恐搐,虚热不消也。小儿热痰客于胃,因闻声非常,则动而搐惊矣。若热极,虽不闻声,亦自发搐。阎氏云:当其搐势渐减时,与镇心治热之剂一二服,候惊稍定,须臾以药下其痰热,心神安宁即愈。洁古曰:急惊阳证也,俱腑受病耳。小儿热痰客于心肺,是少阳相火旺。经云:热极生风。因闻大声而作,盖谓东方震卦,得大气而发搐,火本不动,得风而动,当用利惊丸、导赤散、泻青丸、地黄丸主之。搐止,服安神丸。

慢惊治法

阎孝忠曰:慢惊得于大病之后,吐泻之余,或误取转,致脾胃虚损,风邪乘之,似搐而不甚搐,名曰瘛疭,似睡而精神慢,四肢与口中气皆冷,睡中露睛,或胃痛而啼哭,忽如鸦声,此证已危,盖脾胃虚损故也。洁古曰:慢惊阴证也,俱脏受病耳。盖小儿吐泻,病久脾胃虚损,若不早治,则成慢惊,名曰瘛疭,似搐而不甚搐也,因脾虚,故大便不聚,当去脾间风,先以宣风散导之,后用使君丸、益黄散,则其病自止。既已,夫治则脾肺俱虚,致被肝木所乘,是为慢惊也,当用温补羌活膏主之。

慢脾风治法

仁斋曰:慢脾风之候,面青额汗,舌卷头低,眼合不开,困睡中摇头,吐舌,频呕腥臭,禁口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热,而四肢厥冷,其脉沉微,阴气极盛,胃气极虚,十救一二。盖由慢惊之后,吐泻损脾,病传已,总归虚处,惟脾所受,故曰慢脾。若逐风,则无风可逐;若疗惊,则无惊可疗。但脾间涎痰,虚实往来,其眼合者,脾困气乏,神志昏迷,痰涎壅滞然耳,世所谓难疗者是也。然慢脾一名虚风,凡小儿吐泻之后,面色虚黄,大热虚损,若因虚而发热,继此随得慢惊脾风之疾。方见摇头斜视,以手摸 人,昏困喜睡,额上汗出,身亦有汗,其声渐小而焦,即是脾风之证,不必皆由慢惊传次而至,又当识之大要,生胃回阳,黑附汤、金液丹、白丸子、生附四君子汤可斟酌而用。胃气渐复,则异功散温平而调理之。若其眼半开半闭,手足不冷,证尚慢惊,则勿用回阳;或已入慢脾,而阳气未甚脱者,亦不可用硫黄、附子。凡服回阳汤,则手足渐暖者,仍服醒 脾散等,继其后以调之。慢脾下痰轻者,神保既济丹。慢惊慢脾逆恶候,诸药不效者,

如有太冲脉,则取百会穴灸之。此治慢脾风之大要,然也。

惊风灸法

小儿急惊,灸前项二穴,三壮。取法:在百会前一寸。若不愈,灸两眉心及鼻下人中一穴,炷如小麦大。

小儿慢惊,灸尺泽穴,各三壮。在肘中横纹约上动脉中,炷如小麦大。

小儿睡中惊掣,灸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许,各一壮。

小儿角弓反张,身强,灸鼻上入际三分,三壮;次灸大椎下节间,三壮。

小儿睡中惊,不合眼目,灸屈肘后横文 中三分,各一壮。

庐陵彭用光曰:凡小儿幼科用药,有奇效者,急慢惊风诸证及一切病症,皆因胎热有痰,惟有此三方有奇效,绝胜于诸,极贵香窜之药徒费而无益者,医家病家所当切记。

青州白丸子 方见后。

礞石散 方见后。

鹤顶丹 治阴阳二证结胸,神效。胜陷胸、承气、泻心三药,百病皆效。

明白矾 一两 真银朱 半两

上二味同研为末,用熨 斗盛少炭火,坐火瓦盏在上,平抄矾朱末一钱,入盏中熔化,急刮出,就搓成圆。如有前证,每用一丸研细,茶清调匀,温服;或入姜汁少许同炒。下,听心上有隐隐微声,结者自散。不动脏腑,不伤真气,无问虚实证,可皆投白矾,能化痰解毒;银珠是水银或黄冻成汁,治痰积攻。

惊风诸方

钱氏利惊丸 治小儿急惊风,涎盛,发热,渐搐。

青黛 轻粉 各一钱 牵牛 半两 天竺黄 一钱 上为末,白糊丸,如小豆大。每一岁服一丸,薄荷汤下。

定命丹 治小儿急惊,天吊撮口,通利痰热。

全蝎 七个 天麻 南星 白附子 各二钱半 朱砂 青黛 轻粉 麝香 各半钱

上为末,粟米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丸,荆芥薄荷汤调下。先研半钱,吹入鼻中。

仁斋利惊丸 利惊,下痰消痰。

钩藤 二钱 牙硝 铁粉 各一钱 各少许 龙胆草 防风 青黛 芦荟 南星 各二钱

上为末,飞,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丸,煎金银汤下。

参苓白术散

人参 茯苓 甘草 白术 白扁豆 山药砂仁 薏苡仁

上为末,每服半钱,枣汤调服,或米汤亦好。

温胆汤 治小儿惊悸顽痰。

半夏 生制 枳实 各三钱半 茯苓 半两 陈皮 炒,一分半 酸枣仁 温酒浸去 壳,二钱半

上锉散,每服一钱,竹茹少许,用姜枣

煎服。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上锉散,每服二钱,煎服。

王氏惺惺散 治小儿吐泻,脾弱内虚,生惊。

人参 茯苓 木香 天麻 扁豆 全蝎 陈米 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二钱,姜枣煎服。

醒脾散 治小儿吐泻,脾困,欲发惊搐。

人参 全蝎 白附子 天麻 甘草 茯苓 石菖蒲 木香 莲肉 白术

上为末,每服三字,姜枣煎服。有热去木香。驱风醒脾皆可用。

苏合香丸

白术 青木香 乌犀屑 香附子 炒,去毛 朱砂 研,水飞 诃黎勒 煨,去皮 白檀香 安息香 为末,无灰酒一升熬膏 沉香 麝香 丁香 荜茇 二两 龙脑 苏合香油 入安息香油内 各一两 薰陆香 别研,一两

上为末,炼蜜和剂施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早朝热汤任下。

青州白丸子

半夏 白好丹水浸洗过 川乌头 去皮,脐,半两 南星 三两 白附子 半两

上捣罗为末,以生绢袋盛,用井花摆末出者,更以手擦,令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绢袋,摆尽为度。放瓷盆中晒,夜露至晓,弃水,别用井花水搅,又晒至来日早,再换新水搅,如此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干,候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丸如绿豆大。初服五丸,加至十丸,生姜汤,不拘时候。

礞石散

青礞石 一两,另研 焰硝 半两,一方用一两,同礞石 入锅内用炭火煅过,通红,须硝尽为灰,药冷如金色

上为末,急惊风,痰壅上,身热如火,用生薄荷自然汁 入蜜调,微温服之,良久其药自裹痰坠下,随大便过。痰涎与药夹和,如稠涕胶粘,乃药之。

青皮 甘草 炙,各半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半盏煎服。

原幼心法上卷终 eQprSuJUHtagc8MW6mDHv7+RfDj6pTBcybh4CPhIt/yHEoTdeBbB6sndgn3tqF5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