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用光曰:小儿脉科,最难调治。盖以婴孩有病,难问证,难察脉,且脏腑初生脆嫩,而凡峻寒峻热、一切孟浪之剂,慎勿轻投。且孺子之在襁褓中,内无七情六欲之交战,外无大风大寒之相侵,何其幼孩之疾苦,若是之繁且甚也?且幼科医师惟知医小儿之病,未究其父母与乳母之病源也,妄投药饵,每见变轻为重,转重为危者,多矣!愚常深痛之而弗忍,故特出此篇,推原本始,以祛幼科之偏甚,以释幼孩之冤苦,体天地生物之心,全父母爱子之情,俾天下婴孩咸跻寿域而永其天年也。为父母者、业幼科者,最宜详之,则幼孩幸甚幸甚!
用光尝考,人之有生,乃父精母血而成形其初也。为父者当预调助其阳,若峻热、刚燥、丹石之剂,当禁;惟以王道、清温之药,应时服之,使阳气自盛而精不热。为母者当先调助其阴,若秦桂、乌附、椒萸之品,宜戒;惟以调经、生血、和气之药,预其服之,使阴气自盛而无寒。如是则阴阳各盛而无热燥,而有清纯旺壮之精血矣,则当以人事副之,按其法而行之,则:三十时中两日半,二十八九君须等,落红满地是佳期,金水过时空霍乱。霍乱之时妄费工,树头树底觅残红,但解开花能结子,何愁丹桂不成丛。此盖妇人月经方绝,经水才生,此时子宫正开,乃受精结胎之候,妙合大和之时,夫妇交会,则生子贤明无病而长寿,可必矣。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此先王圣母之法也。愚谓今人当效之,未
有生子而不贤寿也。用光作此直指以示之,若夫妊娠既成,为父者则当别室寝处,再不可交会。若为父饮酒,食热煿之味,与夫不守禁忌,复行交会,则热气留于子之命门
,胎中受父之热毒,生孩则有热疳、斑毒、疮疹,百病由此而生,寿命由此欠长。为父者能依此戒慎,复行阴骘,宽和大度,救济贫穷,则生子贤而且寿也,必以此为父者保护胎孩之法也。为母者,胎孕亦成,若能如古之胎教,恪守不违,非惟能复三代淳风,而生子必贤圣也。其次则当饥
饱适宜。《内经》谓:肌儿之在胎也,母饥亦饥,母饱亦饱。煎煿烧炙,辛辣适口,胎气随热;情欲动中,夫妇交会,胎息辄躁;或多食辛酸,或多食酱炒,或嗜欲无节,或嫉妒不常,或性狠暴急,或心存少善,皆能令胎受害,生孩则有惊疳、痰热、疮疹等证,诸疾由此而生,寿数由此而短也。为母
者若能依此戒慎,恪守禁忌,更加性情温良相夫,广行善事,则生子确乎无病,寿命自延长,此为母者保护胎孕之本也。故《易》曰:君子修之,吉天之所以相吉人也。
用光尝考孙思邈天癸一日二日之说,复考白玉蟾气血盈虚似月魂之说,因证以《素问》:月始生则血气始精,月郭满则血气实,月郭空则经络虚。盖气血自月上弦至望则盛,下弦至晦则衰。月郭满鱼脑实,月郭虚鱼脑减,蛤与蟹皆然。《吕氏春秋》《淮南子》皆不诬也。愚常见士大夫无子者,每每依此语,多有得子。然育与不育者,固有天命,亦犹父母胎孕之时,未能恪守妊娠禁戒,未能积行善事,使人事之未修,不可尽归之于天命。智者宜识于心胸而改易之,自然育之而长寿也。或疑贵人侍妾满前,得子甚少;渔郎一夫一妇,得子反多,何也?曰:寡欲乃有子,多欲乃无子。譬调一杯羹,盐恰好则有味,盐少则无味,故欲得子寿者,法当节欲,否则就枯松而求膏,炙槁竹而求沥,欲有子也,难矣。又有一说,男犹天也,女犹地也。天之雨露未尝不沾濡,而地有肥硗,有生物者,有不生物者。地若瓦砾,或瘠瘦,或斥卤,而责生物,是镌水而改火,挼蓝而求朱。徒尔觊望而已,无获也。经曰: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为人子者,不可不知。此诸论当与种子门方中通考焉。
彭用光复考,有曰:父少母老,生女必羸;母少父老,生男必弱。又东汉冯偃,长不满七尺,常自非短陋,恐子孙之省也。及为子伉,娶长妻,伉生勤,长八尺三寸。今天下士
夫娶妻买妾,类求稚齿娇嫩,生子皆软弱多病而夭。甚而醉以入房,神思昏乱,虽得子亦不慧而顽淫也。又阴阳均至,非男女之身精血散,令骈胎品胎之兆,此《褚氏遗书》之说也。或有无粪门者,无产门者,何也?父母大小便急而受胎也。又有子生而头如雪,肌肉
纯白,或以为社日受胎,非也。受胎之时母之经水正行,荣血泛溢,是以成胎则肌肉色白。褚氏所谓血充肌肤则身白是也。又有毛发皆白,目视酼酼者,何也?《经》云:发者血之余。又云:肝受血而能视。今月水方行,肝经
血空,毛发目睛各失所滋养,此皆原形于父母精血。胎孕所当谨节之要旨,为父母者,能知此而禁戒。其于饮食、男女、养胎、幼幼之法,必深得造化之生生不息之意。如此则生子聪明而贤秀,仁慈而温厚,无病而寿考,才过人矣。比长而事亲必孝,出仕而事君必忠。以之施政泽民,四海苍生未有不蒙其惠者,斯天下熙熙皞皞而太平矣。愚故曰:胎教幼幼之法,奚可以易易视之!谨识之于此,以候智者察焉。
详按《内经》与昆山顾翰林之法,为妊妇十忌,保护胎孩。
一勿睡热炕。北方有此,南方火柜亦同。
一勿饮烧酒。凡各样烧酒及黄酒、白酒,有药者,均不宜饮多。
一勿食煎炒炙煿之物。
一勿食葱、韭、蒜、薤、胡椒、茱萸。
一勿于星月下仰卧及当风洗浴、坐卧。
一勿食辛辣咸酸。
一勿食水果、鱼鳖、狐兔、鸽雀。
一勿食江西老鸡。
一勿久立,勿久坐,勿久卧,勿久行。
一宜静而不宜躁,宜凉而不宜热。
用光按:《内经》曰:妇人妊娠一月之时,足厥阴脉养之,二月足少阳脉养之,三月手少阴脉养之,四月手少阳脉养之,五月足太阴脉养之,六月足阳明脉养之,七月手太阴脉养之,八月手阳明脉养之,九月足少阴脉养之,十月足太阳脉养之。三百满足则当生,宜先备黄连、甘草二味各九分,锉,作一贴收。候待产母欲之生时,即用水一小钟,浓煎三之一汁,去渣,仍以细绢滤过,待孩儿初生下,急用软绢或细绵包手指,蘸药入儿口中,抠出口内恶血片,则终身无痘疳等病。如或不及,即以药灌之,待吐出来恶沫血痰,方与乳食,年长智睿,聪明而无病,此法当于未发声前用之,宜仔细。
一小儿断脐必须紧扎
牢缚,留五七寸长在孩脐上,以软旧布巾包缚,勿令尿湿其中,并洗儿不可近脐,使无水气,自无脐风、撮口之病。
一初生三五月间,宜绷缚令卧,勿竖头抱出,免至惊癎。
一乳与饭食不可一时混吃,免
生疳癖痞积。
一宜用七八十岁老人旧裙、旧袴,改小儿衣衫,令儿有寿,虽富贵之家,切不可新制纻丝、绫罗、毡绒之类与小儿穿,不惟生病,亦且折福。愚意满月受贺,宴宾宰杀,亦恐不宜。
一儿生四五个月□□□吃间以软饭,嚼烂略与之,以镇肠胃,切不可□□宜乳吃。六个月以后,方以稀粥哺之。周岁以前,切不可吃荤腥并生冷之物,令儿多疾。若待二三岁后,脏腑稍壮,才与荤腥最好。但禽犊之爱,守此戒者少,贤父母能之。
彭用光曰:养婴孩第一真诀,全在乳母得人,乳母年壮,气血充盛,德性温良,乳汁浓厚,如熟鸡蛋白样者为佳。以此等妇为乳母,则所乳婴孩血气循序充旺,百病不生,自然长大成人。盖以其乳母之善良——能守一切禁戒,忍却一切厚味,又无情欲之动中,所以乳母自己无病而易养也。如或偶有吐乳、潮热等证,急宜先询问乳母经次及身上有何病动,曾吃何饮食,或曾被风寒外感,急宜先调治乳母,服以对症之药,禁其一切当戒之物,使乳母早安,所谓母安则子安也。幼孩暂吃无病别妇之乳,俟本乳母身安则复乳也。间有一等妇女含羞,有病讳而不言,或有妊娠亦隐而难察,所以乳子为病极深,尤当一一堤防,以真情令老妪以术察之,如或有此,必当改察乳母。庶乎,幼孩之无病而不为医师之所误!幼孩为哑科,若此,则代其告冤苦,以免其灌药灸艾之枉屈,庶得以永其天年,为父母当留心于此。此育婴之第一关,实真切而浅近也,举世多忽略而不悟性,惟医小孩,而鲜究其乳母。愚不揣慵陋而原之,曰:况乳母饮食下咽,乳汁便通;情欲动中,乳脉便应。若不节谨,儿病立至。又乳母初病,其溺必数,即须调理其母,母安则子安。防患于未形,善之善者也。
用光按:《内经》曰:小儿之初生,血气未足,阴阳未和,脏腑未实,骨骼未全,有变蒸之后,每三十二日一发热,或吐,或汗,或呻吟不食,此为长血脉、全智意之常候,不须治而自愈。按诸家所论,皆谓乃小儿长骨脉脏腑,谓神志也。自生之日始,每三十二日一变。凡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四十五碎骨外,正有三百二十日。自□丁骨而上,一日十骨,三十二日乃为一变,骨气始生。一变生一脏或一腑,十变则脏腑始足。每变发为虚热诸症,亦有胎气壮实,暗变而无发热证。此骨节脏腑,由变而全,胎毒亦□变而启也。为儿医者,可不审乎?但变蒸发热,则幼孩上唇有白小点,若此则不必服药,亦不可轻发汗,待其自愈。
用光按:《内经》曰:母有娠,儿食其乳则为疳。母乳孩而父交会,谓交精;妒,乳则成疳。又曰数食肥,令人内热;数食甘,令人中满。盖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曰疳。若夫襁褓中之乳子,与二三岁之孩提,乳哺未息,胃气未全,而谷气尚未充也。父母不能调和,惟务姑息,舐犊之爱,遂令恣食肥甘与夫瓜果生冷,及一切烹饪调和之味,朝餐暮食,渐成积滞胶固,以致身热体瘦,面色痿黄,或肚青、虫痛、泻利,而诸疳之证作矣。钱仲阳曰:小儿病疳,多因大病后,或吐泻后,以药下之,致脾胃虚损,亡津液而成。盖此证实由愚医之所害耳,斯言也,特一端耳,未可悉而为然,其所谓大病吐泻,岂非饮酒之所致与。夫仲阳为儿医之祖,岂有误耶?其所论诸疳形证治法,班班可考,学者不可不审。如疳在肝,则膜遮睛,法当补肝,地黄丸主之;疳在心,则面颊赤,身体壮热,法当补心,安神丸主之;疳在脾,则体黄腹大,好食泥土,法当补脾,益黄散主之;疳在肺,则气喘,口鼻生疮,亦当补脾,益黄散主之,此虚者补其母也;疳在肾,则极瘦而身生疮疥,法当补肾,地黄丸主之。筋疳则泻血而瘦,当服补肾地黄丸;内疳则目肿腹胀,利色无常,或沫清白,渐而瘦弱,此冷证也,宜服木香丸;外疳鼻下赤烂,自揉鼻头有疮,不结痂,绕目而生,当用治疮兰香散、白粉散等药。法曰:诸疳皆依本脏而补其母,则子自安。假令日中潮热,是心中虚热也。肝为心之母,宜先补肝,肝实而后泻心,心得母气则内平,而潮热愈。以余皆仿此。大抵疳病,当辨冷热肥瘦而治。其初病者为肥热疳,久病者为瘦冷疳。冷则用木香丸,热则当用胡黄连丸。冷热疳并,宜用如神丸之类。惟小儿之腑脏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证。为儿医者,常当以幼幼之心为心,而善调之。无纵巨胆,亡为施治,以绝人之嗣续,幸甚。
彭用光详考《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大
小儿八岁已前,曰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故肺金受制而无以平木,是肝常有余,而脾土常不足也。为父母苟有失于保养,其或衣服寒暄不调,以致外邪侵袭,或饮食之饥饱失节,以致中气伤损,是故急慢二惊之候作矣。夫惟急惊属肝木,风邪有余之症,治宜清
凉、苦寒泻气之药;慢惊属脾土,中气不足之候,治宜中和、甘温补中之剂。若夫急惊之候,因闻不常之声,或遇驴马禽兽之唬,以致面青口噤,或声嘶而厥,发过则容色如故,良久复作,其热面赤引饮,口鼻中气热,大小便黄赤色,惺惺不睡,盖热甚则生痰,痰盛则生风,偶因惊而发耳,宜用钱氏利惊丸、泻青丸、抱龙丸、宣风散、五福化毒丹等药。慢惊之证,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吐泻日久,中气木虚,而致发搐,发则无休止时,其身冷,面黄,不渴,口鼻中气寒,大小便青白,昏睡露睛,目上视,手足瘛疭,筋脉拘挛,盖脾虚则生风,风盛则筋急,俗名天吊风者,即此候也。治宜东垣黄芪汤、钱氏钩藤丸、温白丸、丹溪参术汤送下朱砂安神丸之类。钱氏谓:惊急为无阴之证,因心经实热,而阴不能以配阳,是为阳盛阴虚之候也;谓慢惊为无阳之证,因脾土虚甚,而阳不能以胜阴,是为阴盛阳虚之候也。愚按:小儿急慢惊风之证,其虚实寒热,如天渊之隔,故急惊者十生一死,慢惊者十死一生,俗医多不谙此理,混为一途而治误人多矣。业幼科者,宜推幼幼及人之心为心,庶免斯世无夭枉之赤子矣,幸甚。为父母者,宜究此原幼之一书也。按:丹溪曰:慢惊属脾虚,所主多死,宜温补;一云当养补,用参术煎汤下安神丸。急惊属痰热,宜凉泻;一云用养血药作汤下降火清痰丸子、抱龙丸之类。世以一药通治二证,甚谬。东垣治惊论曰:外物惊宜镇心,以黄连安神丸;若气动所惊,宜寒水石安神丸,大忌防风丸治风。辛温之药以杀人,何也?辛散浮温热者,火也。因惊而泄青色,先镇肝,以朱砂之类,勿用寒凉之气,大禁凉惊丸。风木旺必以克脾胃,当先实其土,后泻其木。阎孝忠编集钱氏方,以益黄补土,误矣,其药有丁香,辛热助火,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肺,丁香热,大泻肺与大肠。脾实当泻子,今脾胃虚,反更泻子而助火,重虚其土,杀人无疑矣。其风木旺证,右关脉洪大,掌中热,腹皮热,岂可以助火?如泻金,寒水来乘脾土,其病呕吐腹痛,泻痢青白,益黄散圣药也。今立一方,先泻火补金,大补其土,是为神治之法,是黄芪汤。医宜临症用之。
《内经》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曰:湿胜则濡泄。夫小儿之呕泻,皆由乳食过度,传化失常。盖食郁则成热,热郁则成酸,酸而成吐成泻,此必然之理也。又曰:食滞于胃口为吐食,滞于大小肠者为泻。有生下而遂吐不休者,胞胎中秽恶流于肠胃而为吐也。潜溪曰:小儿初生下,盖拭口中秽恶不尽,咽入喉中,故吐。此为父母者不预防,致令幼孩受苦也。钱氏五补五泻之法可选而用之,详后。
愚按:腹胀由脾胃虚,气攻作也。亦有实者,必闷乱喘满,可下之,宜用紫霜丸、白饼子。不喘满者,虚也,不可下。若误下,致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脾主四肢,母气虚甚,则目胞腮肿也。色黄者,属脾也,治用塌气丸渐消之,未愈,渐加丸数,不可以丁香、木香、桂皮、豆蔻大温散药治之。盖脾虚气未出,腹胀而不喘者,可以温散药治,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也。若虚气已出,附肺而行,则脾胃内弱,每生虚气,入于四肢面目矣。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证,服温则生热症,医当知此,不可忽也。胃久虚热,多生疸病,或引饮不止,脾土不能胜湿,随肺之气上行于四肢,若水伏湿□浸,浮于肺则大喘也,此宜服塌气丸而愈。详□再详:小儿疳病者,小儿脏腑娇嫩,饱则易伤,乳哺饮食一或失常,不为疳病鲜矣。疳皆因饮食不调,甘肥无节而作也。或婴幼缺乳,粥饭太早,耗伤形气,则疳之根生,延及岁,五疳病病成。甚者,胸陷喘哕,下食直泻,肿满下利,腹胁胀疼,皮发紫疮、口疮,肌肉光紫。与夫疳劳渴泻而槁色,突骨露齿,腹胀,吐硬不多者,皆危笃矣。凡此等类,卢扁复生,难施其巧,为父母先能遵守禁戒,何疳之有!
彭用光按:《千金》论曰:儿在母腹中,受其精气,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脉,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成,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神入胃,十月百神备而生。生后六十日肿
子成,能笑语识人;百日任脉生,能反覆;一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立;二百一十日掌成,能匍匐;三百日髂骨成,能独倚;三百六十日为一期,膝骨成,乃能移步,此是常足之法。不如此者,身不平尔。又云:才生下有身破裂者,曰夭;阴囊白者,夭;阴不起者,夭;无粪门者,夭;股间无生肉者,夭;忽如鸦声者,夭。其周岁之间,颅囟开解,齿发未生,手足挛缩,膝如鹤节,身体瘦瘠,或三五岁不能行立,此皆受胎气之不足者也。若筋实则多力,骨实则早行,血实则形瘦多发,肉实则少病,精实则伶俐多语笑,不怕寒暑,气实则少发而体肥,此皆受胎气之充足者也。大抵禀赋得中,道为纯粹;阴阳得所,刚柔兼济;气血相和,百脉相顺,精备神全;脏腑充实,形体壮健。其未周之时,颅囟坚合,睛黑神清,口方背厚,骨粗臀满,脐深肚软,茎小卵大,齿细发润,声洪稳睡,此皆受胎气,胃中和者也。故以听其声,观其形,则可以知其虚实寿夭矣。父母能修德行仁,则夭者亦寿矣。
愚尝按:《心鉴》云:常见富贵之家,怀妊妇人,居于奥室,饥则辛酸无所不食,饱则恣意坐卧,不劳力运动,是以胎气微弱,生子必软而多疾。若夫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使神全气和,受胎常安,生子必伟而少疾。潜溪云:往往胎孕致病,人多玩忽,医所不知。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可不慎哉!姑陈一二,以为规戒。一子二岁,满头有疮,一日疮忽自平,遂患痰喘,询其母孕时所喜何物?曰辛辣是其所喜,知其所胎毒也,慎勿与解利药,因口授一方,用人参、连翘、川芎、黄连、甘草、陈皮、芍药、木通,浓煎沸汤,入竹沥与之,数日而安。或曰:何以知之?曰:见其子精神昏倦,病受得深,决无外感,非胎毒如何?又一妇人形瘦性急,体本无热,怀孕三月适当夏暑,口渴思水,时发小热,遂教以四物汤加黄芩、白术、陈皮、生甘草、木通,因懒于煎煮,数贴而止,其后生子二岁,疮痍遍身,忽一日其疮顿愈,遂成痎疟,此亦胎毒也。疮亦再作,病必自安,已而果然。若于孕时,确守前潜溪原胎论,何病之有?又一女得癎,遇阴雨则作,遇惊亦作,口吐涎沫,声如羊鸣,此胎受惊也,其病深痼,调治半年,病亦可安,仍须淡味,以助药功,与烧丹丸,继以四物汤入黄连,随时令加减,果半年而安。三者是皆胎妇调适乖常,饮食嗜欲,忿怒惊扑,母有所感,胎必受之,或外挟风邪,有伤于胎,子乘母气,生下多疾,病患至此,诚为妊娠之所当戒也。为父详观此《原幼》一书,以训胎妇也。
彭用光曰:小儿生长,必欲人襁褓之。襁褓之道,必须得宜。如春夏之月,乃万物生长之时,宜教令地卧,使之不逆生长之气;如秋冬之月,乃万物收藏之时,宜就温暖之处,使之不逆收藏之气,然后血凝气和,则百病无自而入矣。大抵衣不可太暖,暖则汗出表虚,风邪易入;乳不可太饱,饱则胃弱而易伤,积滞难化。《格致余论》云:童子不衣裘帛。下体主阴,得寒凉则阴易长,得温暖则阴暗消,是以下体不与帛绢夹厚之服,恐防阴气。又云:儿血气盛,食物俱易消,肠胃尚脆而窄,若调黏干硬酸咸辛辣,一切鱼肉、水果、湿面、烧炙、煨炒,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南北仕宦在外省,切戒此条,免幼孩之苦也。妇人无知,畏其啼哭,无所不与,积成痼疾,虽悔何及?所以富贵骄养,有子多疾,何也?盖富贵之家,久藏于帏帐之内,重茵叠被,令儿筋骨缓弱,譬如阴地草木,不见风日,少有坚实者也,诚非保育之法;而田舍婴儿,未尝爱护,终日暴露,或饥或寒,绝无他病者,此皆见风日、着地气之力也,岂贵贱之理有异哉!明乎此,则护养之道得矣。
用光曰:初生芽儿,藉乳为命。乳哺之法,不可不慎。夫乳者,荣血之所化也。至于乳子之母,尤宜谨节,饮食下咽,乳汁便通;情欲动中,乳汁便应;病气到,乳汁必凝滞,儿得此乳,疾病立至,不吐则泻,不疮则热,或为口糜,或为惊搐,或为夜啼,或为腹痛。病之初来,其母溺必甚少,便须询问,随证调治。母安则子安,可消患于未形也。故哺乳,夏不欲热,热则致吐逆;冬不欲寒,寒则致咳痢;母不欲怒,怒则上气颠狂;母不欲醉,醉则令身热腹痛。母方吐下而乳,则致虚羸;母有积热而乳,则变黄不能食。新房而乳,则瘦瘠,交胫不能行;新浴而乳,则发吐哯神困。伤热,乳则泻黄;伤冷,乳则泻青;冷热不调,停积胸膈,结为痰饮,遂成壮热,壮热不已,乃作惊癎。儿啼未定,遽以乳哺,气逆不消,因成乳癖。怀妊而乳,致令黄瘦,腹大脚弱,名曰魃病。大抵乳哺,不可太过,故谚云:婴儿常病伤于饱也。又云:忍三分饥,吃七分饱,亦至论也。
用光按:《内经》曰:诸痛痒疮毒,皆属心火。小儿痘疹之证,最为酷疾,不日之间,死生反掌。盖因疮毒藏于命门,遇岁火太过,热毒流行之年,则痘毒因之而发作矣。一发则出于心肝脾肺四脏,而肾无留邪者,为吉。若初发便作腰痛,见点则紫黑者,多死。盖毒气留于肾间,而不发越故耳。钱氏须有百祥丸大下之法,然活者十无一二,大抵痘疮之法,多归重于脾肺二经。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故遍身为之斑烂也。其为证也,宜发越,不宜郁滞;宜红活凸绽,不宜紫黑陷伏。疮出之后,医者当察色详证,以辨表里虚实用药。其吐泻不能食,为里虚;灰白色陷顶,多汗,为表虚;红活凸
绽,无汗,为表实。又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外快内痛为内实外虚,外痛内快为内虚外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表实而复用实表之药,则溃烂不结痂也。如表虚者,疮易出而难靥;表实者,疮难出而易收。里实
则出快而轻,里虚则发迟而重;表实里虚,则陷伏倒靥;里实表虚,则发慢收迟。治之之法,三日已前未见红点,必用升麻汤、参苏饮之类,以发其表,务令微汗为度。若未汗,如表犹未解,虽略见红点,隐约于肌肉间,而升散开发之剂尚未可除。凡见出迟发慢者,根窠欠红活者,便当忧虑,摄幼,勿袖手待毙。夫古人用药,寒热迥别,主意不同,医再宜臆度寒暄,推详运气而治。如陈文中之木香散、异功散,用丁附姜桂等峻热之药,而与《内经》病机不合。丹溪等发挥其误,亦有得其当者,屡获捷效。若刘河间、张子和辈,恐用芩连、大黄等寒凉之剂,丹溪亦曰:酒炒芩连,各解痘毒,依法用之而获安者,
亦不少也。今之医者,往往不同,依陈氏而行者,多用热药;宗刘张而治者,多用凉剂,是故不偏于热,则偏于寒,此刻舟求剑之道也。愚按:《内经》有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又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陈氏用从治之法,权也;刘张用正治之法,常也。然皆不外乎寒热缓急,施治固不执一见也。杨氏
曰:痘疮发于肌肉,阳明胃气主之,脾土一温,胃气随畅,决无陷伏之患。汤氏
曰:如庖人笼蒸之法,但欲其松耳。沧州翁吕复折衷众说,着方立论,适中用药;寒热攻补,斟酌时宜,未尝执一治也。学者宜遵守其法而行之,庶无一偏之患矣。
原夫医乃仁术,以生人为心要,当识理精明,研究《内经》诸书之旨趣,庶可以寄人之生死。况幼孩为哑科,尤为不易,必存心仁恕,量度宽宏而正直,忠厚有德,不以贫富异施,为众所钦,服有效者如此,名医。遇幼孩有病,及时礼请调治,切勿吝费过时。医既至,然医必择药以治病,庶乎有效。病家不宜悭啬,即买道地真药,以收万全之效也。
原巫所以交鬼神,非所以治病也。苟信巫而不信医,此天下之愚妇俗夫也。所以仓公着书曰:信巫不信医者,为不治之病。故特出此儆戒,毋陷偷薄之俗,且符水反能惊吓幼孩。生病只凭医药治病,以求效验,使幼孩得以求其天年也。慎之慎之!
原切脉以谓能知病源。若幼孩脏腑血气未全,难凭诊脉,又不能言语,虽大人所伤食物,脉中岂能见其形象乎?医者宜逐一问其根源,病家当一一直说其所伤何物。若父母不以病源直告,医者又不详问,苟或有差,其患不浅。所以医必详问,主必直告,使医者备知其食物,则用药必效,而幼孩无冤枉之治,病斯安矣。孙真人云:未诊先问,最为有准。东垣云:只图愈疾,不欲困医。二公之言,其有功于世,大矣。
愚尝历两京及各省,乃知南北风土习俗异宜。北方则风气刚劲,人禀多厚,所用饮食俱炙煿、煎炕、油炒,烙饼、酥酱、椒姜,出火大热即吃,又睡热炕,虽暑月必煿炙乘热而食,少冷则火上再热,食之亦不为害,盖其地寒而禀赋厚,遇渴则饮冷水三五杯,因以解其火热。若北人仕宦居于南方,则当戒其煎煿、烙饼热味,与夫生冷瓜果。若妊娠幼孩,尤当一切禁戒,庶乎无病。设或水土不服,感病亦轻,而或纵性,习俗不改,则感必重,重必危殆,此则南方下湿,风气不同,湿热山岚之气使然。仕宦居南者,宜禁戒之。若南人居北仕宦,与夫幼孩妊妇随任者,俱宜禁戒,如此则得平安者,以其不食炙煿、煎炒也。俾幼孩无胎毒之苦,为父母者宜知水土不服之说,庶乎孕胎无积热,而婴孩无胎毒,而百病无自而起,庶乎以永其天年也。医亦当知之。
失于不审。失于不择医。失于不信。失于不识病。失于过时。失于不知药。
此六失之论,特为幼孩父母而出,遇儿病,宜及时择医,若有一失,即为难治。
吃热莫吃冷。 注曰:凡喂儿饭食 、 汤水,必温热 。 不 可以热为误用热药也,此热字为粥饭汤水之类 。
吃软莫吃硬。 注曰:小儿粥饭食物之类,不可过硬,恐其涩滞于胃虑,故不可吃硬也 。
吃少莫吃多。 注曰:小儿饮食,必须有节,徐徐与之,不可过多而伤于脾胃,勿大饱也 。
按:《内经》曰:凡小儿证候,难以手太阴尺寸脉诊,如一岁至六岁曰婴孩,惟以男左女右,手次指三关之脉,以为验病轻重死生之诀。第一节名风关,无脉则无病,有脉则病轻;第二节名气关,脉见则病重,尚可以药治而已;第三关名命关,脉见则病剧,乃九死一生之恶候也,多不可治。七岁八岁曰龀
,九岁十岁曰髫
,始可以一指探掌后尺寸三部之脉,而以一息七八至为无病之常脉;十一岁至十四岁曰童丱
,而以一息五六至为常脉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浮则为虚为风,沉则为实为积为痛,浮而数者为乳癎惊悸,虚而软者为慢惊瘛疭,紧而实者为风癎,牢而革者为便秘,沉而弦者为食积为腹痛,紧而弦者为气急为风,洪数者为热伏,结为伤食,软细者为虫疳。若气促,脉代散乱无伦次者,不治也。业幼科者,其可不尽心于此乎?
今将头面二图并手指三关之脉一图,分注开列于后。
小儿初病,先见面部与虎口之脉色,吉凶相合,详看。(面部脉色,图1)
图1 面部脉色
图2 脑背部脉色
一风关易治,二气关病深,三命关危候。(图3)
图3 手指三关脉图
小儿惊风脉候:青色天雷四足惊,赤色飞禽因外人,黑色只因遭水扑,风关候脉应心经。
上黑须知肾脏传,中关黑候又绵绵,大惊此患两相杂,目多直视定痰涎
下朱砂膏
。下黑须知是再惊,但宜风积便和平;上下是同因打扑,热来闷闭没心情。上青
肝脏有风停,目直便青面更青;中是人惊并四足,渴来发燥不惺惺。下青原是再惊根,解热宣肠是何论;上下俱青候是恶,十个之中得一存。上赤风多入肺停,或来发热嗽声频;中是风来入心脏,肠痛频频下泻青。下赤重惊见本宗,但调心脏有神功;上下一同难治疗,口闩目下是知凶。上青肝脏本因留,目闭身疼四体柔;中是水泻并再扑,热来喘嗽不知休。下青固是再惊来,妙药宣风定少灾;上下若青俱发热,四肢逆冷奄泉台。上黑之时目上瞪,大便流粪又兼青;中见之时状消渴,下热尿黄便安宁。下黑若见赤相随,气多下泻候如斯;上下俱同须看守,虚燥烦渴速求医。
上关见此脉,是心之疾也,转泻恐虚而生风痰 俱下镇心丸,压惊风散 。
中关若赤,便多风热 又下解风鬲药 。
下关若赤,发热,大肠闭结 恶候 。(图4)
图4 三关赤脉图
图5 三关黑脉图
上关见此黑脉,是肾脏之脉,为顺。若是大肠秘涩,生风之候也 下朱砂膏 。
中关黑脉,生风之候,不为恶候 下中黄膏 。
下关黑见,无恶候起 下宣转丸 ,即痰。若自泻,足肠冷 只下温暖脏腑汤药 ,不得转换。(图5)
上关若见此脉,四肢逆,呕吐,加喘者,恶候;吐喘定,生候。
中关青脉,风搏触心,急与治风,即瘥 下乌犀 朱砂等膏 。
下关青脉若见,无候即不宣转 瘥上 ,中俱同,四肢热为和,四肢逆,凶候也。(图6)
图6 三关青脉图
图7 上关黑脉并眼下黑图
上关黑并眼下黑,量生未满二岁,得此脉与候者,及大肠流,或身体壮热,全者,须渴;若下,发热或无渴,与解之,瘥 先下天竺黄散,后下朱砂膏 。(图7)
黑脉错乱者,腹胀是候,或下痛,即是积候 下宣风丸散,次下匀气散和胃气 。(图8)
图8 黑脉错乱图
一日赤脉乱者,是打扑息 下镇 心丸及大惊丸散 ,脉透中关,立变风候,忌 不宜转药 伤虚动脾,脏生逆吐者,凶候,用匀气散补虚。
如第一日便见此脉,三关都见,是五脏之应患;若第二日中关部隐隐,或下见,只中关见者,多气候;若三关都见,或隐隐,或面浮者,是精气候;常隐隐者,不交,出没数旬而死。
如左手上部脉,曲归里者,是伤积 下保童丸 ;曲归外者,客风触之即发搐也 下镇惊丸散 ,中关若归里者,是客风传变 下调中散解之 ;曲外者,凶候。曲候过命关,并外有恶候起者,凶候。(图9)
图9 赤脉错乱图
图10 三关脉乱图
上关脉乱者,伤冷之患 下匀气散 ;中部脉乱风者,伤热,传风盛之疾 下乌犀膏,用宣利药而详之 。
三关图11紫青赤相杂图
下关若乱,急须下,温脾脏,若下
进食,凶候。(图10)
此两双指关,若见青与赤相杂,如紫色,无黑者 恶候 ,上关脉见,伤寒,必发咳嗽,须解表;微微浮入中关,是风候 下清金膏 ;下关若见,频退为吉,不退为凶候。若孩童从气关传至命关,方可调治。(图11)
以上秘诀,为神圣之医也。此前人消息,后之学者宜细推之。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
孙华二真人曰:凡小儿左手见右手脉,逆,恶也;右手见左手脉,为逆,恶候也。此阴阳定之,而决生死,何况虎口脉平,五岁已上至十岁已下,自断乳而进食,阴阳备矣,故可善一指而定三关,分寸关尺,象天地之九候也。
风关青如鱼刺,易治之。初惊
候黑色,难治。气关青如鱼刺,三疳,身热易治。命关青如鱼刺,主虚,风邪传脾,难治。(图12)
风关寿黑色如悬针者,主水惊。气关赤如悬针,主疳兼肺脏积热。命关青黑,凡五色皆是死候。三关通度如悬针者,慢惊风,难治。(图13)
图12三关青如鱼刺图
图13 三关寿黑色图
图14 三关如水字图
风关如水字,主惊风入肺,咳嗽、面赤。气关如水字,主膈上有涎,并痰积停滞。命关如水字,主惊风疳极。不拘五色,三关通度者,不治。(图14)
风关如乙字,主肝脏惊风,易治。气关如乙字,主惊风。命关如乙字,青黑色,主慢脾,难治。(图15)
图15 三关如乙字图
图16 三关如曲虫图
风关如曲虫者,疳病,虫聚胸前,如横排筭子
,肚皮似吹起猪疱。气关如曲虫,主大肠秽积。命关如曲虫,主心脏传肝,难治。(图16)
风关如环,主肝脏疳,有积聚。气关如环,主疳入胃,吐逆不治。命关如环,难治。(图17)
图17三关如环图
此纹若在风、气二关,易治。若在命关通度者,难治。(图18)
图18 纹在三关图
图19 纹在手上图
此纹在手上或面上,或在左右脸边,皆是死候。(图19)
脉曲向里者,是气疳。(图20)
图20 脉曲向里图
图21 脉曲向外图
脉曲向外者,是风疳。(图21)
脉斜向右者,是伤寒,身热,不食,无汗。(图22)
图22 脉斜向右图
图23 脉斜向左图
脉斜向左者,是伤风,身热,不食,有汗。(图23)
双勾脉者,是伤寒。(图24)
图24 双勾脉图
图25 脉三曲长虫图
脉三曲长虫,是伤硬物。(图25)
脉两曲如钩,是伤冷。(图26)
脉一头如环、有脚,是伤食。(图27)
面上有此点子,并是再发之候。(图28)
图26 脉两曲如钩图
图27 脉一头如环图
图28 面上有点图
图29 头面肚上有杂脉并青筋图
头面肚上有此脉并青筋,并是食毒、惊积,难疗。(图29)
脉如乱虫者,是疳,亦有蛔虫、食积、疳,治之必瘥。凡脉不足细者,并是风气,但消疳,然后取虫,肥孩儿为效。(图30)
图30 脉如乱虫图
握指于外。(图31)
图31 惊风搐握指于外图
握指于内。(图32)
图32 惊风搐握指于内图
叉指。(图33)
图33 惊风搐叉指图
男子握拳于外为顺,于内为逆;女子握拳于内为顺,于外、叉指者,恶候也。
彭用光曰:凡看小儿病,宜先形证神色,然后察脉。假如肝之为病,则面青;心之为病,则面赤;脾之为病,则面黄;肺之为病,则面白;肾之为病,则面黑。先要分别五脏形证,次看禀受盈亏、胎气虚实,明其标本而治之,无不可者。
疳疾眉头皱,惊风面颊红,渴来唇带赤,毒热眼朦胧。
又:山根若见脉横青,此病明知两度惊,赤黑困疲时吐泻,色红啼夜不曾停。
又:青脉生于左太阳,须惊一度见推详,赤是伤寒微燥热,黑青知是乳多伤。
又:右边青脉不须多,有则频惊怎奈何,红赤为风抽眼目,黑青三日见阎罗。
又:指甲青兼黑暗多,唇青恶逆病将瘥,忽作鸦声心气急,此时端的命难过。
又:蛇虫出口有三般,口鼻中来大不堪,如或白虫兼黑色,灵丹纵服病难安。
又:四肢疮痛不为祥,下气冲心兼滑肠,气喘汗流身不热,手拿胸膈定遭殃。
红净为安不用惊,若逄红黑便难宁,更加红乱青尤甚,取下风痰病立轻。
又:赤色轻微是外惊,若如米粒势难轻,红散多因乘怒乱,更加搐搦实难平。
小儿初诞月,腹痛两眉颦,病盘肠气时,啼哭又呻吟。
如反目仰视者,天吊风也。
小儿初诞月,肌体瘦尪羸,发秃毛稀少,元因鬼王胎。
先望孩儿眼色青,次看背上冷如冰,阳男搐左无妨事,搐右令人甚可惊;女搐右边犹可治,若逢搐左病非轻,歪斜口眼终为害,纵有仙丹也莫平。
眼中赤脉实难量,大数元来一不详,最怕乱文铺目下,更嫌赤脉贯瞳光;囟门肿起定为风,此候应知最是凶,忽陷成坑如盏足,未过七日命须终。
鼻门黑燥渴难禁,面黑唇青命莫存;肚大青筋俱恶候,更嫌腹有直身纹。
忽见眉间紫带青,看来立便见风生,青红碎杂风将起,必见疳癥隔气形。
乱纹交错紫兼青,急急求医免命倾,盛紫再加身体热,须知脏腑恶风生。
紫少红多六搐惊,紫红相等即疳成,紫点有形如米粒,伤寒夹食证堪评。
紫散风传脾脏间,紫青口渴是风癎,紫隐深沉难治疗,风痰怯散命须还。
黑青可治死还生,红赤伤寒痰积停,赤青脾受风邪证,青黑脾风作慢惊。
红赤连兮赤药轻,必然乳母不相应,两手忽然无脉见,定知冲恶犯神灵。
愚按:《脉诀》曰:凡诊小儿脉,当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为平,八九至为内寒,弦脉为风癎,沉缓为伤食,促急为虚惊,弦急为气不和,沉细为冷浮为风,大小不均为鬼祟,浮大数为风热,伏结为物聚,单细为疳劳,风肠痛,多喘呕,脉洪为有虫,浮而迟,潮热者,为胃寒也。
《脉经》曰:小儿四岁,呼吸八至,细数者,吉。又云: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诊小儿脉法,多雀斗,要以三部脉为主。若急为风癎,沉者乳不消,弦急为客忤气。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而脉乱,无汗,不欲食,乳辄吐哯者,脉乱无苦也。脉沉而数者,骨间有热,欲以腹按清冷也。《宝鉴》云:小儿三岁以上,五岁以下,五百七十六日变蒸毕,乃成人,血脉骨肉皆坚牢,方可诊候也。盖小儿纯阳,故脉息数促,如大人为不同也。故病多见七表脉,为属阳脉然也,是以八里脉多不经见,为属阴脉耳。当知此理。
按:半晬
已上,方可看虎口;周晬已上,看虎口兼以一指脉;若五百七十六日变蒸满足,只与看一指脉,以食指滚转分取三部。凡言三部者,非寸关尺,系小儿三部:面看气色为一部,虎口脉纹为二部,寸口一指脉为三部也。
小儿有病须凭脉,一指三关定有息,浮洪风盛热多惊,虚冷沉迟实有积。
小儿三岁至五岁,呼吸须得八至看,九至为迟十至困,长短大小有邪干。
小儿脉大多风热,沉细元因乳食结,弦长多是肝膈风,紧数惊风四肢掣,浮洪胃口如火烧,沉紧腹中痛不歇,虚濡有气又兼惊,脉芤大小便中血,四至洪来若烦满,沉细腹中痛切切,滑中露湿冷所伤,弦急客忤明分说。
小儿乳后辄呕逆,更无脉乱无忧虑,弦急之时被气缠,脉缓即是不消乳,紧数细数亦少苦,虚濡邪风惊风助,痢下宣肠急痛时,浮大之脉归泉路。
伤寒脉大最相宜,肿满浮洪病可医,微细心痛终是顺,沉迟吐泻必须危,虫攻紧滑皆知吉,渴饮微沉势已衰,惊搐浮洪多易治,喘粗涎盛滑为奇。
辰关 上节 卯关 中节 寅关 下节
汤氏曰:小儿初生,变蒸未足,血气未定,呼吸至数大过,必辨虎口色脉,方可察其病之要者,正谓此也。男以左手观之,女以右手观之。凡脉纹从寅关起,下至卯关者,易治;若连于卯关者,有病难治;如寅关连卯关,卯关侵过辰关者,十难救一;若脉纹小或短者,有病不妨。
仁斋曰:虎口者,叉手处也。三关者,第二指之三节是也。除拇指第一节近虎口,第二节为中关,亦名气关;第三节为末关,亦名命关。男以左手,女以右手,侧看之。惊风初得,纹出虎口,或在初关,多是红色;传至中关,色赤而紫;又传过,其色紫青,病势深重。其色青黑,青而纹乱者,病深重。若见纯黑,危恶不治。大抵红者风热重,紫者惊热,青者惊积。青赤相半,惊积风热俱有,主急惊风。青而淡紫,伸缩来去,主慢脾风。紫丝、青丝或黑丝隐隐相杂,似出不出,主慢脾风。凡指纹在初关者,易治;过中关者,难治;透末关者,不治。三
关直透,大抵不治。然脉势弯入里者,顺。病□□而证顺,犹可用力;若纹势弯反出外,骎骎靠□指甲者,断不可回。其有三关纹如流珠流米,三五点相连,或形于面,或形于身,危恶尤甚。
观形观气要精通,禀受元来自不同,细察盈亏明部分,随机用药见奇功。
察病必须明表里,更详虚实在初分,恶攻善补人皆信,谁识攻中有补存。
为医先要去贪嗔,用药但凭真实心,富不过求贫不倦,神明所在俨如临。
色脉参详贵造微,早凭疾证决安危,时病怕触病家讳,病稍差池便怨咨。
积黄青则是惊风,热赤伤寒紫淡红,黑痛白为虚冷嗽,更须随部用神功。
小儿脉应二周前,一指分关寸尺全,六至号为无病子,不和气主按如弦,浮洪风热数惊候,虚冷沉迟实积坚,指滞脾经时缓应,过犹不及
乱难痊。
孩儿百日胎寒候,足曲难伸两字蜷,口给腹膨身战栗,昼啼不已夜嗞嗛。
手兼足冷面微青,腹痛肠鸣泄泻频,盖为生时感寒热,夜多啼切日常轻。
三朝旬外月间儿,目闭胞浮证可推,常作呻吟烦躁起,此为胎热定无疑。
弄舌微微露即收,得于病后最难瘳,出长收缓名舒舌,热在心脾不用忧。
风邪早受入脐中,七日之间验吉凶,若见腹疼脐凸起,恶气口撮是为风。
婴孩生下旬余日,脐突光浮非大疾,秽水停中明所因,徐徐用药令消释。
夜啼四证惊为一,无泪见灯心热烦,面莹来青脐下痛,睡中顿哭是神干。
面红卒中浑身热,唇黑牙关气如绝,目翻搐搦喉有痰,此是急惊容易决。
天钓元因积热深,涎潮心络又多惊,双眸翻上唇焦燥,呵欠频频疾便生。
急惊之后传如疟,外感风邪为气虚,略表次和脾与胃,自然寒热得消除。
阴盛阳虚病已深,吐余泻后睡扬睛,神昏搐缓涎流甚,此证分明是慢惊。
搐证须分急慢惊,亦因气郁致昏沉,良医欲治宜宽气,气顺之时搐自停。
诸风挟热隐皮肤,凝结难为陡顿除,项颊肿须护喉舌,内疏风热外宜吐。
铁破皮肤因破损,外风侵袭在伤痕,随时发肿微加痛,活血疏风是要言。
头疼身热腹微胀,足冷神昏只爱眠,因食所伤脾气弱,下宜迟缓表宜先。
大腑无时泄下青,见人啾唧似生嗔,解惊去积宜施剂,立致精神起卧宁。
诸热原初各有因,对时发者是潮名,乍来乍止为虚证,晚作无寒属骨蒸。
脾虚胃弱病根源,水谷如何运化行,清浊相干成吐泻,久传虚渴便风生。
伤寒之后有多般,一概推详便究难,面目俱红时喷嚏,气粗身热是伤寒。
恶风发热头应痛,两颊微红鼻涕多,汗出遍身兼咳嗽,此伤风证易调和。
身微有热生烦躁,睡不安兮神不清,此是夹惊伤寒证,亦须先表次宁心。
鼻涕头疼时吐逆,面黄红白变不一,此因夹食又伤寒,发表有功方下积。
表而未尽遽宣通,从而喘气攻
,此是伤风下之早,肺经再受有邪风。
孩子伤寒又夹风,目多眵泪脸腮红,太阳冷汗微生喘,口水如涎滴满胸。
风寒双中汗难通,重下雄黄散是功,得汗来时犹可治,莫交不汗变张弓。
大结胸兮小结胸,水兼寒热不雷同,阳经下早留为毒,用药无非直达攻。
证同前证应无痛,病在阴经下早虚,邪毒结留心下满,此名痞气膈中居。
此病初传不识机,致今汗下失其宜,邪乘虚入伤荣卫,知犯何经急疗之。
小儿下利细寻推,不独成于积所为,冷热数般虽各异,宽肠调胃在明医。
痢成五色岂堪闻,日久传来神气昏,干痛烦啼为最苦,更防儿小命难存。
风毒乘脾黄褐色,看来其痢与惊同,但闻不臭斯为异,独泻脾经自有功。
五疳五脏五般看,治法详推事不难,若见面黄肌肉瘦,齿焦发坚即为疳。
伤寒热毒毒熏蒸,面色光浮气喘生,口臭齿焦腮有穴,马疳如此是真形。
肛门出露久难收,再感风伤事可忧,况自先传脾胃弱,更详冷热易为瘳。
惊传三搐后成癎,嚼沫牙关目上翻,明辨阴阳参色脉,不拘轻重总风痰。
夏伤于暑秋成疟,间日连朝不少差,解表去邪须次第,再宜养胃固脾家。
本因积久成顽结,男左女右居腹胁,俗云龟痨不须听,化癖调脾胃安帖。
诸疝原来各有名,盖因寒湿气侵成,治分芍药乌梅散,匀气金铃与五苓。
无端唇口忽然红,心肺因痰饮聚中,风热乘之加喘急,形如覆掌号龟胸。
儿在胎时母受惊,惊传邪热子伤神,忽然赤片微微起,凉解肌肤始见宁。
咳嗽虽然分冷热,连声因肺感风寒,眼浮痰盛喉中响,戏水多因汗未干。
孩儿齁䶎为啼时,食以酸咸又乳之,或自肺经伤水湿,冷热结聚是为之。
毒停在胃布诸经,运气变迁疮疹生,面口唇红兼嗽渴,腹疼中指冷分明。
黑陷疮枯嗽失音,泻兼渴甚吐无停,身凉食减多沉困,更有痰多命不倾。
斑证总言因胃热,赤生黑死分明别,忽如锦片出肌肤,温毒发时从两胁。
厥阴少阴寒激搏,致令肿缩宜温药,光浮不痛作虚医,赤肿须凭凉剂却。
风温流传骨节间,痛兼心悸是惊瘫,若于腕胫多疼重,凝结成团鹤膝看。
初发原于耳项旁,证轻多谓是无妨,因循作肿成脓后,穿破名为瘰疬疮。
淋病虽然分五种,要明各类在详看,曰尝曰冷同其证,血石均为热一般。
大凡腹痛初非一,不时癥瘕与痃癖,分条析类证多端,看取论中最详悉。
久积成疳因失治,肚高颈细变丁奚,更兼手足如筒样,面白身黄汗不时。
积传疳后曰丁奚,哺露因而又得之,腹大青筋虫满肚,吐频泻数急调脾。
心脾胃热蒸于上,舌白牙根肉腐伤,口角承浆分两处,有疮虽异治同方。
满头及额生如癞,但用连床得安痊,遍身糜溃更多烦,一抹金涂无不快。
生下经旬目见红,盖因胎受热兼风,凉肝心药斯为妙,疝气痘疮宜别攻。
小儿气弱肌肤薄,热毒乘虚来发作,急须化毒与消风,毒散风消如安乐。
孩儿胎受诸邪热,热壅三焦作重舌,或成鹅口证堪忧,用药更须针刺裂。
禀赋元虚髓不充,六淫之气易来攻,头兼手足身羸弱,此证名为五软同。
忽然天柱倒何如,此病皆因肝肾虚,外有风邪容易袭,故传项软不相随。
头颅初见如开解,肾弱元虚大可忧,补肾调元是凉药,投之不应定难瘳。
小儿自汗证多端,切莫将为一例看,要识阴阳虚实病,勤勤调理自然安。
身黄暑温蒸脾得,内外因分治最良,更有胎传生便见,母宜多服地黄汤。
九道何为血妄行,盖因抑郁热邪生,随经施治明虚实,气顺如常血自匀。
人身一或不伤损,重则宜其血亦多,不内外因然有自,各分证治在专科。
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候不相干。
通共七十一首。
庐陵彭用光曰:此赋便初学记诵,且幼科之首篇曾育溪
所撰也。
细辨诸证,难明小儿。惟造理以达,此于专科而见之。伤风,清涕交流,初传在肺。夹食,黄纹必见,是属居脾。原夫七日之内,脐痛乃多;百晬之外,胸蒸者少。惟惊疳积热,半在攻里,故暑湿风寒,宜慎发表。总谓诸症科目,各贵精专,不拘长幼、儿童均称是。小观其得病,婴孺要参脉形,虽痛痒难通于一问,然轻重明察于诸经。暴感邪气,腮颊微紫;久因客忤,山根大青。勿问儿小,但凭药灵,轻有证攻。黑色多浮于地阁
即承
浆
,心为邪克;赤纹独露于天庭
即额心
,兹盖脉病。证治审察要详。襁褓婴孩,变更莫测,凡有疾苦,全凭见识。非业擅一门,何以取效?苟医不三世,徒然用力,难同初学之妄议,贵在专科之定式。心肝恬淡,自然毋染于时灾;脾胃和平,戒以勿餐于夜食。请言,夫医通仙道,溥以生意,家传秘方,及诸幼年。参天地之化育,无息少间;免父母之忧怀,有惊即痊。虽用药圣,亦由业专。然而见鱼口兮气弱殊甚,闻鸦声兮命倾必然。既危,吐露以真实,安有怨恣而妄传。表用疏通,细述戴君之语;脏明补泻,载稽钱氏之篇。专者何?精义无二,全活孩提。博学有诸,在明机要。是知小脉科兮,尝喜一药多效;大方科兮,固有十形三疗。益进以乳食,务要樽节
而远之鼓乐,免生惊叫。调和自小以无恙,长大何忧于不肖?春融一念,善推活幼之诚;日究千方,庶尽及人之妙。然尝论形质始具,夙有灵性,语言未通,是为哑科,非圆机之士,焉察彼证,必精制之剂,能除宿疴。有信巫不用医,适以谬甚;有是方不重药,尤其误矣。此病家自取过耳,于医者殊无奈何。术显咸阳,扁鹊全婴而有验;脉明晋代
,叔和及幼以无讹。抑又闻,㿠白虚盛,神气常昏;紫黑实多,声音益胜。阳证似阴,脉按细紧;阴证似阳,脉来缓应。然《大学》所谓若保赤子,心诚求之,此又在究心而观证。
尝谓为医不易,而幼幼之科尤不易也。
黄帝曰:若吾不能察其幼小,虽圣人犹难之,况后学乎?余虽不才,谩成前赋,以便学者观形切脉之要,临病之际,非时少资谈柄,亦可以发挥神圣工巧之妙,岂不韪欤?其或未然,后之明者改而证诸,幸莫大焉。
彭用光曰:幼幼之法,既原诸论图及原治、脉纹、诗赋已备于前;而原父母方论,与母十月怀胎形图暨初生之法,方自幼及长,诸证治论方,分门别类,备录于后,以便于为父母者、业幼科者,知所采择而师法之,庶幼幼之仁,得以溥传于天下后世矣。
彭用光曰:男子欲儿,当益荣而补精,且人无子之因,起于父气之不充,岂可尽归咎于母血之不足与虚寒耶!或禀赋薄弱,或房劳大过,以致肾气欠旺,不能直射子宫,宜此温清之剂,兼行阴德,自然不觉而生子长命矣。古方切不可用,更宜先服清心涤肠汤,以洁净之方服此丸,效。
巴戟 酒浸,去心,取净肉,二两 益智仁 盐水炒 杜仲 去皮,酥炙 牛膝 酒洗,去芦 白茯神 去皮,末 干山药 去红皮,蒸过 。 各一两 菟丝子 酒洗一宿,去土炒 远志 甘草水煮,去心 蛇床子 去壳,取净仁 川续断 酒 洗 。 各一两五钱 山茱萸 酒浸,去核取净肉,晒干,秤净肉,三两 当归身 酒洗,一两 熟地黄 酒蒸九次,三两 鹿茸 去毛,酥炙,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空心酒下三十五丸,或炒盐汤下亦可。卧时亦服。若妇人月候已尽,此是生子期也。一日可服三五次,平时只一次,在外勿服。
如精虚,加五味子一两;阳道衰,加续断一两五钱;如精不固,加牡蛎、龙骨,火煅过七次,盐酒焠,井底浸三日,取起,晒干,各用一两五钱,更加鹿茸五钱。
治阴痿精薄而冷,名曰温肾散。
苁蓉 酒洗,酥炙 钟乳粉 真者,水浸飞过,晒干 远志 甘草水煮,去心 蛇床子 去壳取仁,炒 烟尘续断 有横皱纹者佳,酒洗 山药 去红皮,蒸之 鹿茸 酒洗,酥 炙,去毛 。 各一两,先用五分
上七味,各用五分,为细末,筛过,空心好酒服二三匙,卧时亦服。如多房室者,倍蛇床子;如痿,倍加远志肉;如欲刚,倍鹿茸;如欲多精,倍钟乳粉。
生地黄 五分 山栀子 炒,一分 胡连肉 去心,一 分 黄芩 分半 麦门冬 去心,一分 枳壳 炒,一分 白术 煨,七分 陈皮 炒,七分 黄连 姜汁炒,五分 半夏 姜汁炒,一分 赤茯苓 一分 黄柏 炒 甘草 三分 滑石 研末,一分半
头贴下酒大黄一钱,微利涤之。
上作一服,用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温服。此药必服三五贴,此去陈菀之剂也。
枸杞子 八两 菟丝子 八两 五味子 车前子覆盆子 各四两
炼蜜,五子共为细末,用蜜合为丸,空心酒下九十丸,上床五十丸。
彭用光曰:女人欲子,当抑气以滋荣,和平而去妒。况女人性偏,古人多用热药,生子多夭。近时气运多热,惟清温、生血、理脾之剂服之,生子无病多寿。
山茱萸 酒浸,去核,取净肉,二两五钱 当归 酒洗,一 两 熟地黄 酒蒸,二两 蛇床子 炒,去壳,取净仁,二两五 钱 川芎 酒洗,一两 白芍药 酒炒,一两 丹参 酒洗,一两 子实黄芩 酒炒,二两五钱 白术 去芦,炒,一两五 钱 桑寄生 真者,五钱 真阿胶 蛤粉炒成珠,五钱 小茴香 炒,一两 陈皮 烧,一两 缩砂仁 去壳炒,五钱 玄胡索 炒,七钱 香附米 童便浸,四两,炒干微黑
如素□热,加软柴胡、地骨皮、芩连(酒炒)各七钱;白带,加苍术(米泔浸去皮,盐水炒)一两五钱、柴胡(酒炒)五钱;肥盛妇人,乃脂满子宫,加半夏、南星、姜汁、白矾水(童便煮过)各一两。
上为细末,酒煮,山药粉糊为丸,每日空心酒下一百丸,或清米汤下。一日吃三次,更相间服抑气汤。
抑气汤 四物汤 加黄芩 、 白术 、 砂仁 、 玄胡索 、 香附 、 丹参,名调经汤 。 如月经不调者,先用此方,后经匀服孕子丸 、 抑 气效 香附米 如上制为细末,四两 甘草 炮,去白,炒,二两 上四味为细末,每空心用滚汤调下二钱,仍兼进孕子丸。
柴胡 黄芩 牡丹皮 黄连 枳壳 各一钱 三棱 莪术 各七分 当归 地黄 芍药 川芎 各 五分 缩砂仁 甘草 各五分
上水姜煎,空心服。此推陈致新之法也,服此后,用孕子丸。
去妒方 治妇妒妄,误夫无子,服此能容妾,并自己亦有子。
天门冬 去心皮 赤黍米 去壳,微炒 薏苡仁 去 壳炒 。 各四两
上为末,炼蜜丸。妇人常服不妒。食远白滚汤下八九十丸。正士入朝,小人忌之;美色入室,少妇妒之,咸服此方,可免妒忌之病也,而有后嗣之传。
彭氏思济堂曰:男子节欲以蓄精,却劳而修德;女子戒怒以调经,顺气而去妒。此又为生子第一方也。
愚尝按:《内经》曰父精母血而成胎孕。凡为父母欲求子者,不可如郑宪,使服种子热药,留于子之命门,后子生多病,是父得燥热,尚能病子,况母得之者乎?必当各服种子丸、孕子丸,此乃清温之剂,助阳助阴之王道也。应期交感,则成胎孕,生子无病而长寿矣。
孕孩逐月胎形之图,十月全形,详尽开具于后。(图34)
图34 孕孩逐月胎形图
彭氏思济堂曰:凡受孕一月起,宜夫妇各处,再勿交会,则生子无病而长寿矣。若孕妇十月,胎形满足,四肢骨缝俱开,方始降生。刘五妹云:初生儿孩,接抱包裹,仔细谨慎,满月平安,则婴孩易长成人而寿命长。其初生及幼幼诸方,详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