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竹亭医案卷之二

三吴竹亭孙亮揆甫著
侄兰生芳田
庆生景刘
男鹤生青山
凤生茂常 同校

(案1) 崇川钱佳修年逾七旬,耳鸣日久,丸方调理

崇川钱佳修,年七十二岁。

耳鸣丸方,乾隆戊申仲秋八日定于紫琅书屋,方案列下:

耳鸣有年,肾元不固,阳气渐涣之征耳。欲求来复,其势诚难,但得稍缓,即已幸矣。其惟调理得宜,而日培根本乎。方用桂附八味丸一料,加灵慈石一两五钱,用西党参、嫩黄芪各六两煎膏代蜜为丸。每服四钱,清晨滚水送下。服此一料,耳鸣大减。

(案2) 伯岳陆鉴亭乃孙廷珍痧症治验

陆鉴亭伯岳孙。

头面痧点渐出,遍体隐隐,身热咳嗽,鼻塞口渴。法宜疏解,避风是嘱。

前胡 一钱半 苏子 一钱半,炒 牛蒡子 一钱半,炒研 桔梗 一钱 蝉衣 一钱半,去足 甘草 五分 冬桑叶 一钱半 枳壳 一钱半,炒

加西河柳五钱、芦根五钱。

服后头面痧点已透,口渴减,身热渐缓。

又,手足痧点将齐,咳嗽痰厚,夜睡渐安,宜 以清解。

荆芥穗 一钱半 淡黄芩 六分 桔梗 一钱 蝉衣 一钱半,去足 川贝母 一钱半,去心 薄荷 八分 橘红 一钱 甘草 五分 元参 二钱

加芦根五钱,去节。

服后痧点渐退,咳嗽上气未平,此痰火未清也。

又,冬桑叶 一钱半 桔梗 一钱 黑苏子 一钱半,炒 杏仁 三钱 生甘草 五分 橘红 一钱 赤茯苓 一钱半 知母 一钱

加灯心三尺。

服前方汗出身凉,咳缓气平,痰火渐退也。后以清肺养胃,调理而痊。

(案3) 洞庭吴寄塘子咳嗽、发痧、咽痛、口干治验(附论)

洞庭吴寄塘子,十五岁,嘉庆丙寅仲春。

身热咳嗽,鼻流清涕,痧点未透,咽痛口干,胸闷不食,治宜疏解。

凡热起至收完,但看右手一指脉。洪大有力,虽有别症亦不为害,此定存亡之要诀也。仁端录注。
先大人雨香公亦如斯云。

荆芥穗 一钱半 前胡 一钱半 杏仁 二钱 牛蒡子 一钱半,炒 黑苏子 一钱半,炒 桔梗 八分 山查炭 三钱 生甘草 五分 橘红 八分

加西河柳三钱、芦根五钱(去节)。

又,头面痧点渐透,而手足尚未齐也。

前胡 一钱半 杏仁 二钱 防风 一钱半 黑苏子 一钱半,炒 蝉衣 一钱半 桔梗 八分 枳壳 一钱炒 川贝母 一钱半,去心 甘草 五分

加芦根一两,去节。

凡疹出至二三日,两鼻俱干。待收完,看毒气轻者,清涕即来,就思饮食,此不必服药。若清涕来迟,不思饮食者,须清肺解毒,候涕出乃弗药。仁端注。

又,痧点齐透,右寸浮数,热势透发,宜以清解。至于恶心不食、烦躁口渴等象理所必然,无足虑也。第须避风,俾毒不致内攻为最也。

痧点之齐,自头至足俱见为齐,若头面愈多尤佳。《痘科键》注。
发透三日而渐没者,轻。

细生地 三钱 羚羊角 一钱半,镑 前胡 一钱半 杏仁 二钱 冬桑叶 一钱半 川贝母 一钱半,去心 桔梗 八分 甘草 五分 薄荷 八分

加活水芦根一两,去节。

服此痧退,诸恙向安,惟少有咳嗽未尽,随 用清降肺胃之剂而痊可。

疹后误食鸡鱼鲜物、虾蟹海味等,则终身肌肤粟
起,春夏抓痒无宁,遍体皆有,又名痧疮。予曾经验屡屡,惟收野菊花连根茎带花叶晒干,至六月间候痧疮正发时,煎浓汤乘热先熏后洗,洗后避风拭干,颇见奇功。必待四十九日或百日后,方可无忌也。 竹亭

(案4) 唐凤鸣子痧毒归肺,气喘,声哑,垂危救苏奇验

唐凤鸣子,六岁,丙寅二月二十三日。

点出即收,痧毒归肺。咳嗽声哑,气喘身热,两目无泪,鼻干唇燥。此痧点为风邪所搏,理应提散。医以羚羊角、犀角、生地、连翘、山栀等凉剂,愈遏而痧点尽没,以致款症叠出,难以救治。缘主人勉求,姑拟一方内服,外用洗浴法。

荆芥穗 一钱半 防风 一钱半 牛蒡子 一钱半,炒 杏仁 三钱一,研 黑苏子 钱半,炒 橘红 八分 生甘草 五分 前胡 一钱半

加西河柳二钱、芦根二两(去节)煎服。

洗浴方:鲜浮萍 八两 西河柳 四两 芫荽 四两 三味煎汤,乘热先熨头面,次及周身、手足。待稍温,即将药汤放木桶内,将小官放下,头面周身淋洗。洗后避风拭干,幸勿再为风扑,将衣被盖好,不可过遏。

次日求治,据云照法洗浴并服药后,喘咳顿停,夜间安睡,热势亦退,声哑渐清,进粥少许,亦大快事也。是晚适予往木渎看症未回。先大人将原方加减与服,不再浴,而愈。

(案5) 王星池四子出痧,早投寒凉,余毒归肺治验

王星池四子,五岁。

半月前出时痧,他医早投犀角、羚羊角、石膏辈凉药,以致痧发未透,身热未清,余毒归肺,变为喉腐、声哑等证。三月初九延余诊视,案云:喉腐舌疳,声哑痰稠,痧毒归肺。早为清提,何至此极。姑拟一方,候自裁之。

元参 二钱 川贝母 一钱,去心 真柿霜 五分,冲 天冬 一钱,去心 甘草 四分 薄荷头 八方 冬桑叶 一钱半

外用马勃散吹喉,舌上用家制红炉雪掺之。

间四五日用山药、苡仁、沙参、元参辈,少佐清肺止嗽之药,外用“红炉雪”,舌疳渐小而平,嗽亦渐停而安。

(案6) 岭南陈洪昌春温,壮热无汗治验

岭南陈洪昌,年三旬,嘉庆丙寅三月二十六日。

头痛,壮热无汗,舌苔白腻,欲呕不食。此风邪夹食,宜发表为先。

羌活 二钱 蔓荆子 二钱 防风 一钱半 制半夏 一钱半 神曲 三钱,炒 江枳壳 一钱半,炒 陈皮 一钱半 山楂肉 三钱,炒

加青葱一枝、生姜八分。

据述服后得微汗,夜间又服一剂汗又来,自觉头不甚痛,壮热稍缓,周身松爽。

又,二十七日诊:解表退热,兼理中宫。

荆芥穗 一钱半 防风 一钱半 淡豆豉 三钱 槟榔 一钱半 熟半夏 一钱半 赤苓 一钱半 焦谷芽 三钱 白蔻仁 七分

加青葱一枝。

服后身热退其七八,舌之腻白浮而松,边如粉皮色。口不渴,惟小溲短赤。

又,二十八日诊:专理中宫,余邪自退,痰食自消。

老苏梗 一钱半 瓜蒌仁 二钱 熟半夏 一钱半 陈皮 一钱半 广藿香 一钱半 白蔻仁 六分 ) 大麦芽 三钱 ) 枳壳 一钱半 黑山栀 一钱半

加鸡内金一钱,炙黄。

服后痰少胸宽,身热退,舌中微黄,小溲仍赤,口干不渴,拟清胃调中法。二十九日方列下:

鲜石斛 三钱 广藿香 一钱半 半夏曲 一钱半,炒 陈皮 一钱 赤茯苓 一钱半 砂仁壳 一钱 焦谷芽 三钱 甘草 四分

服两帖口干减,小溲色淡,惟食饮未贪。

四月初二日:原方去赤苓,换生谷芽四钱,加麦芽、麦冬、黑山栀。服之食进胃和而痊。

(案7) 祁万程患巅顶痛、鼻塞、目眶疼治验

祁万程,年四十六岁,丙寅季夏。

患巅顶痛、鼻塞、目眶疼、齿浮痛。病经一月,诸治不应,乃求治于余。余细按脉象,右寸关浮缓,左尺浮小,知其足太阳受邪而 兼乎肺胃,上通巅顶。问其至早远行否?答曰:“缘船务事每每天明早行,自觉为此而得 疾,先生何见之神也!”曰:“非神也,凭之于脉耳。”

藁本 二钱 防风 一钱半 薄荷头 一钱 香白芷 八分 甘菊 一钱半 川芎 七分 生甘草 五分

加鲜荷叶一小个。

服两剂,巅顶之痛十去其五,即目眶、鼻塞、齿浮痛等俱亦减矣。

两日后复诊:原方去白芷、甘草,加生鳖甲、钓藤钩、白芍。

再两剂,诸证若失,惟耳内稍如针刺。方用细生地、鳖甲、元参 各三钱 薄荷 一钱 白芍 一钱半 川芎 六分 柴胡 三分 鲜荷叶 一小个 ,服之全愈。

(案8) 程嘉佑自幼胎疝,不时举发治验

程嘉佑,年逾三旬。

自幼疝气,本属胎传,未必除根,信真调治,尚可得效。

小茴香 一钱半,盐水炒 川楝肉 一钱半,盐水炒 橘核 三钱 柴胡 五分 小青皮 一钱半 山查核 三钱

又,复诊方:病疝有年,或感寒,或劳力愈加坠痛,气虚可知。调治全在未发之先,临时煎剂须随机变动,不可执一方以为法也。

西党参 三钱 生黄芪 三钱 防风 一钱 焦冬术 一钱半 小茴香 一钱半,盐水炒 川楝肉 二钱,盐水炒 当归 一钱半 广木香 八分 元胡索 一钱半 炙甘草 五分

加荔枝壳两个,用荷叶揉软填入,线扎。

前两方系乙丑秋先君子诊定,据述服后颇属对证。今于丙寅孟秋疝发,复求治于予,方案列下:

疝痛偏左,静养调摄,服药勿懈。

川楝肉 二钱,盐水炒 元胡索 一钱半 小茴香 一钱半,盐水炒 独活 一钱 小青皮 一钱 淡茱萸 二分 生山栀 八分

加荷叶一小个。

又,复诊方:进前方两帖,胎疝坠痛稍减。

西党参 三钱 川楝肉 二钱,盐水炒 小茴香 一钱半,盐水炒 木香 七分,切片 小青皮 八分 薏苡仁 四钱,炒 台乌药 一钱

加荔枝壳两个,内填揉耎荷叶,以线扎 同煎。

此方服五剂,疝痛大减。

又,复诊方:

西党参 三钱 制首乌 三钱 制香附 三钱 柴胡 三分,蜜炙 小茴香 一钱半 广木香 七分 川楝肉 一钱半 青皮 八分 淡茱萸 二分

加荔枝壳两枚,内填荷叶,线扎。

服此五剂,疝痛全愈。据述每发睾丸疼痛上攻,今已归肾囊,昨步行念里并不觉疼。

(案9) 花山潘良臣病后疟发屡复治验

花山潘良臣,年近四旬,丙寅八月。

病后体虚,继以疟疾愈而复发。疟之虚者也,况两关虚数而弦,更显有明征耶。

制首乌 三钱 炙鳖甲 三钱 黄芩 一钱半,酒炒 知母 一钱半 熟半夏 一钱半 鳖血炒柴胡 三分 青皮 一钱 甘草 五分 西党参 二钱

加生姜五分、黑大枣两枚,去核。

服两帖,疟至寒热减半,竟不觉其热重。

又,复诊方:

西党参 三钱 生冬术 一钱半 茯苓 一钱半 炙甘草 五分 制首乌 三钱 炙鳖甲 三钱 黄芩 一钱半,酒炒 青蒿子 一钱半 鳖血炒柴胡 二分 生蛤壳 三钱,因虚火咳呛而佐之

加生姜五分、黑大枣两枚,去核。

服两剂,疟止。

又,复诊:原方去冬术、黄芩、青蒿、柴胡,加山药、建莲、广皮,调理而痊。

(案10) 舅兄陆平庄足肿疼痛,不能屈伸,用灸法奇验

舅兄陆平庄。

寒热两日后,足胫疼痛,穴近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在足内踝,除踝三寸,骨下陷中。皮色微红,稍肿,痛甚,不能屈伸,亦不能垂下。《千金》云:“筋骨挛痛,灸三阴交五十壮。”予隔蒜灸约六十余壮方知痛,即停灸以膏药盖之。隔一日即能屈伸,痛减七八,唯垂下仍稍痠疼,足外踝亦觉漫肿。

予用青葱四两、生姜三两、大皂角三挺、白芷三钱,四味切碎,以酒醋各一碗、河水三碗和 匀煎浓,置桶内先熏后洗,避风。随用家制冲和、霞城两散以陈酒炖热,调敷足外踝肿处,外用纸盖、绢扎。其内踝三阴交之灸处,仍以退毒 膏盖之。三日后全愈。

此症疮发肢末气血罕到之所,得予灸后疼痛、屈 伸顿平。灸之利人,笔难尽述。设是疮若经疡科之手,待其敷贴提脓开刀,受尽痛苦,竟是收功未必如予之三日而全愈。
灸用大蒜,横切,约切三分厚。放疮顶,用艾绒铺于蒜上点火灸之。此处艾可用黄豆大,或大或小看毒之浅深而增减之,无一定之规则也。

(案11) 徽歙罗用修脾虚肢肿、呃忒,几成中满治验

徽歙罗用修,年六十二岁,嘉庆丙寅九月二十四日。

脾虚之证,医作湿热治,治不中窾 ,延绵两月,始求余诊。案云:脾土久亏,四肢浮肿,食入则呃。固中气之不足,亦脾阳之不运也。

西党参 三钱 黄芪皮 二钱 防风皮 一钱五分 白芍 一钱半,炒 茯苓皮 一钱半 新会皮 一钱半 当归身 一钱半 木瓜 一钱半 茅山术 一钱半,炒 制香附 二钱

加母丁香二只、柿蒂两只。

服两帖,四肢肿退十之五,呃亦稍减。

二十六日:原方去香附、木瓜,加制半夏、猪苓、白通草。再两剂,肿自膝退至足跗,两手腕背之肿又减。

复诊:据述因四肢浮肿俱渐退,停药半月,食减呃增,兼多涎痰。诊其脉,两关弦硬,肺脉短促。固属戊土壅滞,亦关卯木横冲,大非所宜,当静养调摄,以免变迁。议“四君子”合“左金”意。

西党参 四钱 於白术 一钱半,炒 茯苓 一钱半 炙草 四分 淡茱萸 一分半 生山栀 一钱二分 沉香 五分,切片

加旧铁器两许同煎。

服两剂,呃忒稍缓。

又,胃土久虚,木挟相火直冲清道,此哕之所由来耶。先治其标,再为治本。议《金匮》橘皮竹茹汤法。

西党参 四钱 大南枣 五枚,去核 竹茹 一钱 陈皮 一钱二分 炙甘草 五分 制半夏 一钱半 赤苓 一钱半 山栀 一钱二分 淡茱萸 二分

加生姜八分。

服此一剂,午前食入时固未呃,晚间食入亦未呃,惟觉胸前少有阻碍耳。

《金匮》橘皮竹茹汤治呃逆,系橘皮、竹茹、姜、枣、参、草六味,后人加半夏、麦冬、赤苓、枇杷叶亦名 其汤。

《内经》所谓哕者,即呃逆也。成无己、许学士亦以哕为呃逆也。《经》云:“胃气逆为哕”,哕者即呃也。人之阴气依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侮之,此土败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乘之,故直冲清道而上为呃逆。然呃之来非止此也,亦有虚实、寒热、表里之不同,未可一概论之,临时切脉审证可也。

又,哕虽停而两关尚嫌弦硬,仍拟《金匮》橘皮竹茹汤合代赭旋覆汤出入之。

西党参 四钱 淮山药 三钱,炒 南枣 五枚,去核 竹茹 一钱五分 炙甘草 五分 旋覆花 一钱半,生绢包 橘皮 二钱 茯苓 一钱半 代赭石 二钱半,煅

加生姜八分、水二钟煎一钟服。

服后早晚食入俱不呃,胸前亦不觉阻碍,饮食喜进。后以脾肾双补法调理收功。

(案12) 休邑胡慎修背心痠疼,三载沉疴治验

休邑胡慎修,年三十五岁,丙寅十月诊。

案云:背心痠疼,三载沉疴,苦无宁刻。君以病试医,医以药试病。试之久而未能一效者,究未得其窍耳。予岂尚医,敢曰能治。就脉论之,右寸关沉滑而细,湿痰为患。其所以治痰之法,又在乎用药者。拟胃苓汤法。

茅山术 一钱五分,用葱汁拌炒 厚朴 一钱半,姜制 制冬术 一钱半 茯苓 一钱半 制半夏 三钱 陈皮 一钱 炙甘草 五分 猪苓 一钱半 上肉桂 五分,去粗皮 泽泻 一钱半

加猪脊髓一条。

服两剂,肩背痠疼稍缓。

复诊:细述病情,每逢节期或阴天则背心痠疼愈甚,每日寅、卯时痠疼且胀更增。三年来朝朝如是,必得腹中作泻方缓,足征湿痰内郁。逢节期而重者,邪正交攻也。遇天阴而甚者,湿得阴而愈郁也。郁之极而下注大肠为泄泻,一泻而湿去,背心之痠胀渐减。不久又甚者,究未拔去病根也。再每日寅、卯时疼胀必增者,盖湿痰已久,脾肺自虚,土虚金弱,木无所畏而反来侮土乘金。木生于亥而旺于卯,故至时而背心之疼胀愈增也。余之所谓脾、肺二经之湿痰内郁者无疑。

焦冬术 三钱 茅山术 一钱半,葱汁炒 秦艽 二钱 羌活 一钱半 熟附子 一钱二分 制半夏 三钱 防风 一钱半 当归 一钱半 宣木瓜 二钱 制香附 三钱

加猪脊髓三条。

外用熨方:

青葱 五两 生姜 五两 大皂角 三挺 蚕沙 一两半 独活 二两 红花 一两 陈香椽 二两 川椒 五钱

上八味用滴醋、陈酒各一斤和匀煎药,以棉布浸透,乘热熨背心疼胀处,冷则易。日数次,熨时避风为最,熨后亦然。

服前方两剂并熨后,觉背心疼胀俱减十之五。

复诊方:

生黄芪 三钱 焦冬术 二钱 防风 一钱半 秦艽 二钱 熟附子 一钱二分 制香附 三钱 猪苓 一钱半 半夏 二钱,制 虎项骨 三钱

加大青葱管尖五寸,内填去油乳香一钱,线扎同煎。

服后如前安妥,因往乡收账,药停半月,背心之疼胀未增,而肩背及腰间俱觉痠疼,亦因停药之故耳。

复诊方:

防风 一钱半,葱汁炒 独活 一钱 穞豆皮 三钱,酒炒 杜仲 三钱,生姜汁炒 秦艽 一钱半 半夏 二钱,炒 熟附子 一钱半 冬术 三钱,生 猪苓 一钱半 泽泻 一钱半

服后,仍将前熨方再如前煎熨之。

服两剂并熨后,腰背之疼大减。

复诊方:

生黄芪 三钱 生冬术 三钱 茅术 一钱半,炒 干姜 一钱 制半夏 二钱 川桂枝 一钱半 猪苓 一钱半 茯苓 一钱半 泽泻 一钱半

服三剂,背心痠疼十去六七。

丸方:证脉合参,痠疼每见三椎,肺穴攸关,而揆其源则受累于脾土者居多。盖土虚则生湿成痰,痰湿交阻,脾阳不运而肺金愈弱。外则易于冒风,内则痰凝湿郁,故不时背心痠疼,波及肩臂、腰脊也。虽非疾痛害事,而三载沉疴亦苦无宁刻矣。服予煎剂病减大半,继之以丸,自尔痊可。

西党参 四两 生黄芪 三两 焦冬术 三两 防风 三两 制半夏 二两 熟附子 一两 生香附 三两,酒炒 炮姜 一两 全当归 一两半一,酒洗 炙甘草 两半 猪苓 一两半 泽泻 一两半 猪脊骨 自头下大椎约用五寸长,蜜水涂,炙脆存性,磨研粉 建莲肉 五两,去心,用猪脊髓七条酒煮,蒸 晒七次 杜仲 三两,用生姜汁拌炒,研末 另用大猪腰子一对,去内膜,填杜仲末于内,线扎,酒煮熟 饭上再蒸 晒七次,捣和前药内

上为细末,炼白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 钱,清晨滚水送下。

三椎痠疼,迄今三载。用猪大椎以下背脊骨五寸者以作引导之使,颇有取意。

(案13) 休邑孙馨远右目红肿,内如针刺治验

休邑孙馨远。

右目红肿,半月来微有薄翳,目内常如针刺,不时泪出,见风则泪尤甚。

案云:目红且胀,常如针刺,阳邪内郁。胀而多泪,风自火出。治在轻清。

荆芥穗 一钱半 甘菊 二钱 薄荷头 一钱 青皮 一钱 桑白皮 一钱半 钩藤 五钱,后入 细生地 三钱

加青葱管五寸。

外用熏目法:

川黄柏 三钱 红枣 五枚 胆矾 一分 柴胡 一钱 四味煎汤熏眼,候温淋洗,洗后避风。

服前方并熏后,目之红者十退其八,胀泪俱减,惟夜来目内仍稍有针刺之意,而浮翳却退。

复诊:原方去荆芥、钓藤钩,加赤芍;外仍用前方熏洗;两日全愈。

(案14) 内侄陆玉符风疹有年,举发无时治验(附膏方)

内侄陆玉符,年十八岁,丙寅冬。

风疹八载,不时举发,发则肤热燥痒,色红块现,头面遍身以及手足俱有,甚至小腹痛,脉象浮弦,治宜凉血疏风。

小生地 四钱 粉丹皮 一钱半,酒炒 当归 一钱半 赤芍 一钱半,炒 苍耳子 一钱半,酒炒 秦艽 一钱半 防风 一钱半

加白蒺藜四钱。

服两剂,风疹退其八九,皮肤亦不燥热。

复诊方:

小生地 四钱 牡丹皮 一钱半,炒 当归 一钱半 赤芍 一钱半,炒 制首乌 三钱 苍耳子 一钱半,炒 香附 三钱,炒

服前方三剂,风疹全退。

又,膏滋方:脉右寸虚浮,左关、尺虚濡。卫气不固则易于冒风,营血不充则血热生风。外风与内风相召,肤热痛痒,风疹随起。所谓风独不利于血热之人者,良有以也。治宜固表养血,血行风自灭。

生黄芪 四两 制冬术 三两 防风 二两 大生地 五两 元武板 五两,炙 制首乌 四两 丹皮 二两,炒 黄明胶 六两,熔化 白蒺藜 二两,去刺,酒炒 苍耳子 二两,酒炒 当归 二两 荆芥穗 二两 制香附 三两 白芍药 二两,炒

上药十四味,内黄明胶待膏将成时敲碎同煎熔化。其法用长流水如法煎膏,收膏时量加炼白蜜和匀,磁器收贮。每晨用五六钱,少加滚水调和,隔汤炖服。

此方据述服二三料,风疹全瘥,多年未发。 庚午秋复定膏方,记后八十五页内,可检阅

(案15) 予于仲冬冒风,咳嗽频甚,一剂全安

前胡 一钱半 防风 一钱半 杏仁 三钱,研 苏子 一钱半,炒 桔梗 八分 冬桑叶 一钱半 橘红 八分 甘草 五分

加青葱一枝。

(案16) 广东林茂怀下部广疮,头角结毒,灸法奇验

广东林茂怀。

下疳腐溃,兼之胯腿毒疮,遍治罔效,于嘉庆丙寅季冬求治于余。

余色脉合参,用清火解毒之剂,兼服五宝丹一分,以土茯苓汤调送,日三次。

外之腐溃处用家制青云散和紫霞膏搽之,不数日而痊可。

惟头右角发际内一疮如桂圆大者,滋水淋漓,痛痒异常,迄今两月,遍治无功。以药掺上,少顷结盖,次日疮内仍然极痒,抓之黄黏滋水甚多,结盖仍随滋水而脱,毫不建绩。予于丁卯正月初八日,用大蒜捣烂贴疮上,加艾如黄豆大者灸至七壮,觉痛而止。至初十日复如前灸,始痒后痛,亦七壮而止。十一日亦如前灸,灸三四壮觉痒,滋水拔出,又灸至九壮觉痛而停。十二日,灸至五壮而知痛。十三日不用蒜,以艾铺于疮上明灸三壮,滋水少,痒亦减。十四日又隔蒜灸五壮,疮盖结硬,痒止、水无。十五日疮根已 脱,取下硬盖如钱大,厚约三分,新肉已平。当用珍珠散掺上,于十八日全愈,诸恙向安。一应 滋水淋漓,久远恶疮,诸药不能奏功者,惟灸法最妙,予屡验之。

(案17) 岭南黄朝泗咽痛口干,虚火上炎治验

岭南黄朝泗。

左关、尺虚数,虚火上炎,发为咽痛、口干,治宜益阴降火。

小生地 三钱 元参 二钱 麦冬 一钱,去心 贝母 一钱半 生甘草 六分 女贞子 三钱

加人中白三分,冲。

服两帖,全愈。

(案18) 南海董璞开种子丸方,详论阴阳善后之法

岭南董璞开,家南海,客吴门。

一日自广来吴友人传以种子壮阳之方,并送其鹿茎、驴茎、狗茎三物,配合前方浸酒常服,酌之于余。余细阅来方,用参、芪、归、地、杜仲、川断、首乌、黄精、苁蓉、巴戟、仙茅、淫羊藿、覆盆子、骨碎补、破故纸、菟丝子、狗脊、杞子、牛膝、黑枣等。此广人纵欲之方也,虽有参、芪、归、地辈之补,而其间纯热兴阳助火之燥药颇伙。不惟无益有损,且阴亏之人服此未有不从兹丧生者。即阳虚阴弱者,亦非所宜也,余特阻其断不可服。盖阴阳之道,阳密乃固,两者不和,如春无秋,如冬无夏。故圣人于男女之际,其交会之法度不过,使阳气秘密乃得坚固不泄耳。然而阴阳贵相和,有春无秋是无阴也,有冬无夏是无阳也。所以圣人但调其偏以归和同,允为交会之法度而已,何可偏也。因坚请代处一方,仍欲将前三物配合浸酒之法,因用阴阳两平之药以应之,即经文“阴平阳秘”之旨也。况脉右软小乏力,左脉濡虚,又显有明征耶。

西党参 三两 炙黄芪 二两 於白术 一两,土炒 归身 一两 制首乌 二两 大熟地 三两 元武胶 一两,烊化酒内 茯苓 一两 女贞子 一两半 山萸肉 一两 炙甘草 一两 陈皮 一两 上肉桂 五钱,去粗皮 破故纸 一两,炒 胡桃肉 二两 鹿茎 一具,切片炙

驴茎 一具,切片炙 狗茎 一具,切片炙

上药十八味,用无灰福珍酒二十五斤瓦坛盛贮,将前药入生绢袋内,离袋口三四寸线缝其 口,其龟胶先烊酒内,密封其口。此药宜秋冬开饮,秋日约浸半月后即可开饮,冬日浸廿余日可 也。斟酌量饮,服之有时。

凡药渍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漉出滓,可暴燥、微捣、更渍,亦可为散服。注李时珍《纲目》。

(案19) 文学叶芳林喘哮症,感冒随发治验

文学叶芳林。

素有喘哮症,丁卯四月自翔来吴,途中冒风,气逆痰多,喘而兼胀,肺胃不舒。

方用二陈汤加苏梗、藿梗、砂仁壳、大腹绒、银杏二十粒,去心衣同煎。

服四剂,气平痰减,胀缓大半。

复诊:原方加淡干姜一钱,再二剂而痊。

(案20) 孙馨远火升时饥,几成中消奇验(先君子雨香公论治注识)

余先君子于嘉庆丙寅三月初六日治休邑孙馨远,年六十岁。

于去年季冬十八日,因多走过饥,途中食面过饱。两三日即觉腹中胀闷,以后不时觉饥,饥则食,食则安。至今春不时饥极,甚则右胁火升且痛,火升则脱衣去帽,如此则胃中之饥更甚,必得食入即缓,食后又饥。至晚睡时亦必先食,睡后方安,否则胁痛火升,饥不待食。他医因初起过饱胀闷妄投攻伐,以致病日加深,几成中消。

方用:

向阳壁土 二两,煎汤澄清,代水煎汤 小川黄连 八分 淡茱萸 三分

服后火势稍缓,欲食之意亦不过急,右胁之痛亦渐松。用黄土遏火,甚得其法。

又,初八日复诊:是日因李旭如之内产后恶血上冲,延先君子出关往诊未回,就治于予。予悉照前方加四君子汤,佐鲜石斛,仍用黄土水煎服。

服两剂,火升、多食俱减大半。 竹亭孙采邻注

又,十一日复诊:先君子定方列下:

西党参 三钱 淮山药 三钱,炒 芡实 三钱,炒 炙甘草 五分 建莲肉 三钱,去心 淡茱萸 一分 黄连 六分 泽泻 一钱半 鲜石斛 五钱

加向阳土二两,照前法煎。

服此三剂,右胁之火不上升,饮食亦渐 如常。

又,十四日复诊方:

西党参 三钱 炙黄芪 二钱 茯苓 一钱半 炙甘草 五分 川黄连 六分,姜汁浸炒 淡茱萸 一分 石斛 五钱 西瓜子 二两,不落水

仍用向阳土二两煎汤代水。

服此火平,饮食如常。随用六君子汤加炮姜、黑山栀,水泛为丸。每服五钱,调治收功。据云:病经四月,几无宁刻,医药罔效,苦难尽述。夜间更苦于白昼,必得多食方能就寝。否则火升,腹饥刻不待时,食饱方安。今服余药数剂,病即全愈,称为神手。曰:“非神也,理也,焉有理明而药不效者乎。” 岁在丙寅十一年三月十四日,八十老人雨香孙廷问 我舟

(案21) 陕西胡芬若阴亏阳弱,肝阳上升治验

陕西胡芬若,年逾六旬,丙寅仲春,客吴门。

细绎病情:素体阴亏阳弱,肝阳上升,头目眩晕,腰重,手足麻木,大便燥结每四五日方解,小便多而且长,四肢倦怠,已非一日,其眩晕、麻木俱是新添。

细审眼不黑暗,非眩也。视物不转,非晕也。病人之言,岂可轻信。———竹亭自识

元武板 五钱,炙 炙鳖甲 四钱 制首乌 三钱 白芍 二钱,炒 西党参 一钱半 羚羊角 一钱半,镑 明天麻 二钱,煨 川芎 八分 防风皮 一钱半 全当归 三钱

加竹沥五钱,冲、生姜汁一匙,冲。

服两帖,麻木渐减,原方去防风皮。再两剂又减,大便稍润,阴血渐滋,阳气未充,再议后法。

又,复诊方:脾阳不能四达,中州运用不灵,法宜温中。用附子理中汤加熟半夏、新会皮、黑大枣为引。进两剂阳气渐回,身不觉冷,四肢之软渐自有力。

又,复诊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熟附子、淡干姜、桂圆。服两帖后,两手觉能握而两足尚未大有力也。

又,复诊方:用党参、黄精、山药、萸肉、杜仲、续断、怀牛膝、破故纸、胡桃肉、砂仁辈,引以大南枣两枚 去核净肉

服两剂,麻木大减。原方再二剂,手臂渐渐有力,惟两足稍软,腰以下尚乏力,饮食如常。

五日后,原方去黄精、牛膝,加归身、枸杞、鹿筋切片先煎。

服十剂,调理全瘳。

(案22) 王浩然心神不靖,火起痰升,语言错乱治法

王浩然,南通州三角沙人,年三十一岁,丙寅季春。

病起三载,药饵乱投。案云:心神不靖,总由肾阴之亏,火一起而痰升,语言错乱,半昧半明,时发时止,不治则大累在后。

生藕 一大索,切去盖头一寸,用大生地浸胖捣汁灌入藕孔内,填满则以原盖合定竹签插牢,入后药,煮两个时辰服之 茯神 三钱 元武板 八钱,炙 远志肉 二钱 牡蛎粉 五钱

入前藕,用河水六七碗同煎至两碗,分早晚服。服十剂,其煮熟之药藕,空心乘热食之可也。

(案23) 泾县胡仲机黄疸有年,自误病剧,详论治法

泾县胡仲机,客槎溪,年近六旬。

黄疸症自嘉庆戊辰六月由疟疾而起,疟发未几,渐自身目俱黄,溲赤短少。自精于医,随服利湿等剂似觉稍缓。适因要事他往,舟次 未便服药,以后劳役辛苦,不避风霜,常常远行,黄疸日增。遍访名医,惟用清热利湿者居多。缠绵两载,病日加深,甚至肌体消削(较之平常十削其六七),而肌肉面目仍黄。迩来两足微肿至膝,朝轻暮重,日中溲赤短少,夜半方增。现有用四苓散加苡仁、木通、茵陈辈者,据述如此等药服之甚伙,不过如是。亦间有用温补而兼利湿,偶服之亦未见效。

今于庚午五月二十七日买舟就治于余。余细审病原,再望其色黄乃熏黄晦色,非明黄娇亮可比,即此可知其为阴黄而非阳黄也,明矣。既知阴黄,则知其在脏、在里,而不在腑、在表,益明矣。再切其脉,左脉弦硬,尺则稍涩;右寸、关虚而细,尺则浮而无力;知其病关脾肺,波及肝肾,于此求治,或可图维。疏方于后,属服十剂,再为斟酌。第乔居槎溪,即日解缆,数百里之遥,服毕之后究不知能从予治否?中无阻隔,竭 力调治则幸矣。

案云:色脉合参,脾阳不运,肝肾有亏,此 黄疸、溲赤之所由来也。但疸经两载,概以治疸套药清热利湿,攻伐太过,恐脾土败而肾阳亏。中满之变,虽“长沙”复起亦无如之何矣。为今之计,宗经旨虚则补母,俾中宫之脾阳得以运动,则肺之元气旺,而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庶肾水不致凌土,肝木不致侮脾,不治黄而黄自退矣,何必枝枝节节而求之。

于是以理中汤加广木香,陈仓米一合煎数滚去米代水煎药,午后服。清晨用桂附八味丸,每服三钱,开水送下。

辛未春,适仲翁令嗣来吴。据述服予方两剂,似觉安妥。偶因冒风又自服疏散药,已后竟未服予方。复延他医,服药不过如斯,仍自立方,亦不见功,延至深秋而逝。甚矣!明于斯道者,尚不识自病之由,况昧者乎。

(案24) 内侄陆玉符风疹,服前膏颇妙,复诊再定膏方

内侄陆玉符膏方。

素有风疹,每发必腹痛,服余嘉庆丙寅年膏滋方颇合。今停药已久,而风疹偶发,来势甚轻,不过一潮即止,非向之发时坐卧不安可较也。

今于庚午九月五日复诊,案云:证脉合参,肝阴有亏,肾水不足,此风疹之所以有年也。宜以壮水以滋木,养血以润燥,而补气之品亦不可少也。益气有生血之能,血无扶气之力也,是又在乎用药者。 丙寅冬所定膏方记前七十四页内,可查阅

西党参 五两 生黄芪 四两 大熟地 六两 当归 二两,酒洗 炙鳖甲 五两 黄明胶 六两 白蒺藜 二两,酒炒 丹皮 二两,酒炒 木瓜 二两 云茯苓 二两 炙甘草 一两半 陈皮 一两半

上药如常法煎膏,每服五钱,清晨隔汤炖服。如膏厚,稍和开水调服。此膏服后,风疹未发。

(案25) 休邑项鸣球乃弟寒热无期,暑湿内蕴治验

休邑项鸣球乃弟,七月下浣。

寒热无期,舌白苔腻。乃暑湿内蕴,法宜清暑、却湿、和胃。

香薷 一钱半 淡豆豉 三钱 白蔻仁 五分 神 曲 三钱 ) 熟半夏 一钱半 广藿香 一钱半 块滑石 三钱 甘草 五分 医

加鸡内金一钱半,炙。服两帖寒热顿退复诊用鲜石斛、谷芽,惟早上口苦、藿香、半夏曲,食饮未贪、陈皮。、 滑石、甘草辈和胃清火,两剂而愈。

(案26) 詹芝山暑湿交阻,身热泄泻、腹痛治验

詹芝山。

暑湿交阻,身热有汗,吐泻并作,腹痛溲短,议和中法。

香茹 一钱半 半夏曲 一钱半,炒 藿香 一钱半 木香 五分 赤茯苓 二钱 块滑石 三钱 甘草 五分 石斛 三钱

加西瓜翠一两。

服此两帖,热退,吐泻停,而小腹尚痛。原方去香茹、石斛、西瓜翠,加乌药、焦谷芽、鸡内金。两剂而安。

(案27) 舅兄陆古堂次郎自幼鼻中浓涕常流治法

舅兄陆古堂次郎,庚午九月,年十四岁。

鼻中常流浓涕,自幼如此,已四五年矣。案云:浊涕有年,右寸虚数,肺火郁也。

百合 十两 冬桑叶 四两 紫降香 五钱,勿经火 青盐 五钱

上四味为细末,用白萝卜汁洒叠成丸。每服三钱,食后滚水送下。

医有案而病情得,方无论而药不明。是方以百合清补肺气,得桑叶而肺金之郁火自解,降香取其辛能降气,青盐取其咸能润下。肺之浓涕上升,得诸清肺降润之品而引之下达,则升者自降矣。最后又以萝卜汁洒叠者,更取入肺之本经以降浊气耳。神奇平淡,不执成方,实有至理存焉。

服此两月,浓涕顿减,捷如影响。

(案28) 黄燮功夏暑纵啖西瓜,小腹痛胀无时治验

黄燮功,年二十八岁,家休邑,客上洋,嘉庆庚午六月。

暑热交蒸,纵啖西瓜,脾土遏抑,致令小腹胀痛。医作寒湿治不应,继用温补下焦,痛缓胀 未除,忽又增一团热气,略偏于小腹之左。医又以黄芩、丹皮、丹参、生地辈凉之,而热终未清,胀亦未减,食饮日少。

于十一月十三日始求治于余,余细按脉象,右关细而软,左关、尺濡小兼数,按之不足。素有内痔脱肛,合而参之,治病必求其本。知其肝肾阴亏,小腹乃至阴之地。纵啖西瓜,暑热为寒凉所逼,致脾土伤而中气下陷于阴也。挈领提纲,治在脾肾。

朝以六味地黄丸五钱,用砂仁末二分、生姜一片捣渣,滚水泡汤送下。午后用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煎服。

服两剂,小腹之胀顿止矣,即脐下之热亦减去大半矣。

后仍以六味地黄丸如前服,午后用四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归身、白芍、金铃子、蜜炙柴胡三分煎服,服五剂而全瘳。

(案29) 内侄陆星翘风温闭肺,身热,咳嗽夜甚治验

内侄陆星翘,嘉庆辛未正月二十八。

风温闭肺,身热咳嗽,喉痒无汗。用疏解法四五帖不应,以致咳呛声音不扬,夜甚于昼。

用老苏梗、马兜铃、杏仁、橘白、赤茯苓、白通草、黑山栀皮、生甘草、枇杷叶,服两剂咳呛声低顿减七八。原方去马兜铃、栀皮,加冬桑叶、川贝母,再剂而痊。

(案30) 张奕山咳嗽,痰中挟血治验

张奕山,年十五岁。

咳嗽数日,痰中挟血。案云:脉来细数,幼年咳呛痰红,最防成怯 ,速于调治,尚可图维。

北沙参 三钱 紫菀 一钱半 冬桑叶 一钱半 血余 五分,冲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炒 款冬花 三钱 旱莲草 一钱半 蛤壳 三钱,煅

加人中白三分冲。

服三帖,咳停血止。

(案31) 钱兰九外邪已解,朝凉暮热,阴虚发热治验

钱兰九,年近三旬。

外邪已解,夜来微热,天明渐退,脉象濡小。阴分素亏,治以养阴退热法。

青蒿子 一钱半 生鳖甲 三钱 苡仁 三钱 半 夏曲 一钱半 广藿梗 一钱半 生谷芽 三钱 甘草 五分 白通草 八分

加砂仁末三分冲。

服一剂,夜热全退。

(案32) 婺源曹允功子自幼鼻血,复发将痊,详论速归

婺源曹允功乃郎,年十八岁。

据述乃郎素体质薄,自幼有鼻衄、风疹,举发无时。成婚之后,少不节欲,又多咳嗽。于嘉庆辛未二月邸吴,初七日求治于余。病者自云:迩来惟盗汗、腰疼为最。诊其脉,右数急,左弦劲。卫虚营亏,先议固表养血,俾其盗汗止而腰疼平,再为之计。

生黄芪皮 三钱 归身 二钱 白芍 一钱半,炒 茯神 二钱 酸枣仁 二钱,炒 杜仲 三钱,盐水炒 续断 二钱,炒 甘草 五分,炙

服此两剂,盗汗止,腰疼停,颇属合宜。

又,二月初九日复诊:服前方盗汗、腰疼已停,而向有之鼻洪又发,更兼咳嗽。证脉合参,皆由于金虚不能平木而肝火上逆,木来乘金,此衄血、咳嗽之所由来耶。况左右脉来弦数而急,又显有明征欤。

素有鼻衄之人,最防目白珠见红色,则鼻衄必发。因鼻为肺窍,火乘金也。

元武板 四钱,炙 细生地 三钱 款冬花 三钱 百合 三钱 生蛤壳 三钱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炒 旱莲草 三钱

加人中白五分,漂淡研冲。

服两帖衄止、咳松。

又,十一日复诊:咳嗽渐缓,而鸡鸣时又少有盗汗。

小生地 三钱 炒麦冬 一钱半 酸枣仁 一钱半,炒 茯神 一钱半 生蛤壳 三钱 黑苏子 一钱半,炒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炒 百合 三钱

加枇杷膏三钱冲。

服两帖,盗汗又止,咳嗽大减。原方再三剂,甚妥。

又,十六日复诊:汗止咳减,脉之数象稍缓,而弦急之势究未平也,弦主于肝。法宜清肺以养肝,肺气旺而木不侮金,金气足而肾水赖以生之,则水能养木,而木自平矣,又合隔三之治。

北沙参 三钱 款冬花 三钱 百合 三钱 二原地 三钱 女贞子 三钱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炒 茯 苓 一钱半 黑苏子 一钱半,炒 炙甘草 五分

加雪梨肉一两五钱。

服三剂,咳嗽十去其五。

又,十九日复诊:

二原地 三钱 女贞子 三钱 归身 一钱半 百合 三钱 柏子仁 三钱,研 黑苏子 一钱半,炒 山药 三钱,炒 茯苓 一钱半 冬桑叶 一钱半

加雪梨肉二两。

服此五剂,咳嗽减去七八。

又,二十四日复诊:咳嗽大减,盗汗又来。夫盗汗固阴虚之征,而多汗亦亡阳之渐。法宜固表养营,是为正本清源之治。

生黄芪皮 二钱 归身 一钱半 北沙参 三钱 玉竹 三钱 北五味子 三分,研 茯苓 二钱 款冬花 三钱 甘草 五分 新会皮 一钱半

加建莲肉三钱,连心炒。

又,二十七日复诊:盗汗、咳呛,脉仍弦急,益气养营是其治法。

生芪皮 三钱 制首乌 三钱 炙鳖甲 三钱 茯神 二钱 女贞子 三钱 酸枣仁 一钱半,炒 左牡蛎 三钱,煅 陈皮 一钱 淮小麦 三钱

加红枣五枚。

服此三帖,盗汗又止,咳嗽平静。

又,三月初三日复诊:允功因其汗止咳停,意欲在寓缓缓调理。恐新婚之后早归,究防病覆,假此调治,亦爱子之心也。其如子心非是,终日默默无言,体瘦食减。诊其脉,弦急者究未一减。左右寸口脉仍弦劲,火乘金也。两关弦急,木侮土也。左尺虚数,水不足也。水不足则木失所养,肾阴亏则肺金愈虚,未有子贫而母独富者,无怪乎鼻衄、咳呛、盗汗之常发也。今病虽小愈,而脉仍未平,攸关心病,有诸内而形诸脉也。脉既如斯,强留异地则恐变端莫测,而悔之不及也何。允功谓予曰:“君何知之深,而见之明也?”曰:“病以脉为主,今病减而脉不减,寸脉仍弦急,此心病也。更见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则为思室何疑。年少新婚,归心如箭,而必欲阻之,大非所宜。”允功深信余言,恳求丸方途中调理,因以益气养营、壮水滋木之法以应之。于是月初八挂帆回里,与其后悔,莫如早归为善也。后于壬申春仲邸吴,适允功至主戚 患病于苏,特荐治于予。述及乃郎回家未 几而逝,允功始信予之脉理毫发无爽 也。

(案33) 休宁项鸣球当脐作胀,三载沉疴,详论奇验

休宁项鸣球。

当脐作胀,胀在午后,不食亦胀。痰黏口干,却不喜饮,惟法制半夏或蔗浆润之,则口干缓、黏痰减,而其胀则仍然。向喜饮酒,迩来不敢饮,饮之则上焦觉热,痰愈增,胸中不爽。年近五旬,病起于嘉庆戊辰五月,据述医更数手,药服罔效,于辛未闰三月初二乃延余诊。观其诸方,有因胸闷、痰多而用香燥破气者,有言阴虚而纯用滋阴腻补者,更有因口干腹胀而以知柏地黄汤加破气疏通之品者。其余之方杂乱无章,更不足观。据云每服一二剂似乎稍减,再服之则胀势愈增,而口干、胸闷等情亦愈加矣。病近三载,终未得瘳,其所以不瘳者,皆缘医者只识病标,不识病之本也。第 知治胀,而不知胀在当脐,脐属于肾。胀在午后,午后属于阴。再请验之于脉,右关、尺虚耎,左关、尺弦数。自是坎阳不足以生脾土,肾水不足以滋肝木,水不足而相火上炎,故时觉口干。坎阳不足,脾土愈亏,故当脐作胀,胀则中宫之食不能运化而成痰,甚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胸膈窒塞不爽而黏痰常吐也。

证脉合参,予于滋肾养肝中寓补火生土法以治本。

方用熟地、首乌、鳖甲、破故纸、胡桃肉、茯苓、炙甘草、益智仁等,加蔗浆冲服。

不数帖而胀减其半,复于此而加减。其熟地俱用砂仁同炒;每用破故纸必佐胡桃肉,取其补火生土,润而不燥,有木火相生之妙。又以益智仁调中快膈,补命门之不足,乃心脾肾之良药,自首至尾未间也。其余者以肝肾平补之法佐之,如首乌、鳖甲、归、芍、女贞之类。非惟胀势日减,即口干、胸闷、黏痰亦渐平矣。又以四君子汤加益智仁,少佐滋肾养肝之法。再三剂而少腹之胀十去其七,其胸闷、口干竟不觉矣。其“四君子”内去白术而加扁豆者,缘初加脾药 不可过燥,且脾肾同治,药宜不燥不润,两得其平,乃为脾肾同治之法也。前医亦曾有论脾肾 者,云病在中、下二焦,所用者熟地、牡蛎、党参、白术、石斛、茯苓辈,服之其胀愈增。惟图治标,其意在于滋阴、扶脾、清胃,不治胀而兼治口干、痰黏也。殊不知其要在于治胀,治胀在于补肾,补肾在于补肾中之阳,不专于补肾中之阴也,取火能生土,水能养木,如法治之,果获大效。

最后又以“四、六君”“、香砂”“、异功”之法专调脾土,而补火之药渐彻之,使脾肾交通而胀自除矣,诸恙向安矣。药之效捷,即此义耳。

调理收功丸方:

西党参 五两 淮山药 三两,炒 建莲肉 四两,去心炒 芡实 四两,炒 益智仁 一两半 大熟地 六两,砂仁五钱同研 元武胶 二两,切片炒珠 陈皮 一两半 山萸肉 一两半 菟丝子 三两,蒸熟 牡蛎粉 三两,煅 女贞子 二两

上为细末,用金石斛煎膏代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钱,清晨滚水送下。

(案34) 歙邑吴声振素有寒湿筋挛,近感风邪治验

徽歙吴声振,年六十三。

素有寒湿筋挛症,近冒风邪,舌苔腻黄,兼之气逆夹食欲呕,防其身热,先宜治标,再为之计。

老苏梗 一钱半 广藿梗 一钱半 半夏曲 一钱半,炒 麦芽 三钱,炒 山查肉 三钱,炒 生甘草 五分 陈皮 一钱

加青葱一枝、鸡内金一钱半,炙。

又,复诊方:胸中气逆不爽,舌胎腻黄,大便八日未解,小溲赤,不饥纳少。胃土不和,宿滞内蕴。疏理中宫,兼之润肠,便结自通。

旋覆花 三钱,生绢包 半夏曲 一钱半,炒 瓜蒌仁 三钱,研 陈皮 一钱半 广藿梗 一钱半 大麻仁 三钱,研 柏子仁 三钱,研 杏仁 三钱,去皮尖

加生谷芽一两煎汤代水。

服后,清晨解结粪甚畅,自觉胸中渐松,气逆渐平,溲亦淡,舌之腻黄苔中分散薄,非前之满布厚腻可比。

又,复诊方:用二陈汤加鲜石斛、瓜蒌仁、藿梗、砂仁壳、鸡内金等和中养胃,两帖而痊。

(案35) 舅兄陆古堂四郎嘉征风邪客肺 治验

舅兄上舍陆古堂四郎嘉征。

风邪客肺,挟痰而咳,拟降气豁痰法。

老苏梗 一钱半 马兜铃 一钱 杏仁 三钱,研 生甘草 五分 赤茯苓 二钱 前胡 一钱半 橘红 一钱 桔梗 一钱

加白萝卜汁一酒杯冲。

服两帖,浓痰大减,咳去七八。

复诊:原方去苏梗、前胡、桔梗,加半夏曲、冬桑叶、黑栀皮,两帖而愈。

(案36) 徽州陈庭若伤寒误治,几成虚怯奇验

徽邑陈庭若,危症治验,年逾二旬。

病由寒热咳嗽而起,医用清肺治咳之品,每增芦根、丝瓜络辈。延绵月余,寒热渐退,而咳呛日盛,浓痰愈多,肌肉日削,始告治于余。诊脉右虚软,左脉虚弦,面白无神,食饮不贪,盗汗淋漓,更兼气逆痰稠且腥,固防痰血之虞,亦恐肺痿之成。正值夏令初交,火烁金伤,危险极矣。姑拟肺胃并治,以冀转机。

百合 四钱 款冬花 三钱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 茯苓 一钱半 山药 三钱,炒 薏苡仁 三钱,炒 黑芝麻 一钱半,炒 橘红 八分蜜炙 ,麦冬 一钱半,元米 同炒

加建莲肉二钱,去心炒。

服此气逆稍缓,脉仍如昨。

原方去苡仁、芝麻、橘红、麦冬加芡实、紫菀、苏子、蛤粉炒阿胶、紫衣胡桃肉一枚,连皮并鬲板同用,加枇杷叶三片,去毛蜜炙。

服后气逆渐减,咳嗽亦缓,惟浓痰仍多,自早至暮约有两碗。

又,复诊方案:肺以虚而呛咳,脾以弱而多痰。自晨至午浓痰盈盂,缠绵日久,食少神疲,盗汗淋漓,虚怯之征已露先声矣。亟宜扶脾保肺,佐以顺气却痰,不致血溢上逆,庶可图之。

西党参 三钱 淮山药 三钱,炒 茯苓 一钱半 炙甘草 五分 浸胖海参 五钱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炒 百合 三钱 款冬花 三钱 陈阿胶 三钱,蛤粉炒 川贝母 一钱半一,去心 苏子 钱半,炒

加紫衣胡桃肉三钱,连皮、鬲用。

浸胖海参,方中暂用之,究非王道 正药可比,予于四十岁外,永戒不用。道光乙未春三月十日 七十一老人竹亭识于活水源。

服两剂,咳缓痰减,气逆渐平,盗汗渐少,神采渐转,颇有生机矣。

又,复诊方:病势日减,再拟肺肾并治法。

西党参 三钱 淮山药 三钱,炒 芡实 三钱,炒 茯苓 二钱 大熟地 三钱,炒松 浸胖海参 五钱 阿胶 三钱,蛤粉炒 炙草 五分 大麦冬 一钱半,米炒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炒

加北五味子七粒,打碎。

自服余药数剂,咳嗽、浓痰俱十去七八,人固渐健,食亦倍增,且易饥。此时病者深悔前医滥用芦根、丝瓜络辈加于甘寒药中,帖帖皆有,用至二十余剂。以致肌体骨立,气逆咳呛,浓痰盈盂,几乎大误。幸服余药后日渐减轻,不致有成怯之虞,诚快事也。

又,两日来相火易升,亦肾阴之不足,法宜肺肾并治,俾金水相生,火自降矣。

北沙参 三钱 大熟地 三钱 山药 三钱,炒 茯苓 二钱 制黄精 三钱 柏子仁 三钱 百合 四钱 炙草 五分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炒 新会皮 一钱

加五味子七粒,打碎。

服前方三剂,咳止痰清,相火亦平,诸恙向安矣。继用益气养阴之剂,调理收功。

(案37) 余东张绍庭夜热痰黏,暑湿症治验

余东张绍庭。

夜来身热,舌苔白腻,痰沫稠粘。暑湿中停,和中却湿,解暑退热是其治法。

葱汁炒豆豉 四钱 生姜汁炒半夏 一钱半 通草 八分 酒炒淡黄芩 二钱 青蒿子 二钱 地骨皮 一钱半 车前子 二钱,炒研

加鲜西瓜子三两煎汤代水,临服用白蔻仁三分研细冲。

服前方一剂,夜间未热,痰沫亦少。次日思食糕饼,随又服药,似觉中宫不爽,嗳出药味,而夜间仍未身热。

又,复诊:痰沫仍吐,项后三椎痠疼,此穴属肺。舌苔边白中黄。暑邪解而身热退,而湿浊之中阻究未尽也。用瓜蒌薤白汤加淡豆豉、炒半夏、藿梗、姜汁炒山栀、滑石、车前子,加鸡内金等。服一剂,肺俞痠疼立止,秽浊之痰亦大 减,再剂而痊矣。

(案38) 先大人雨香公病后行步欲跌如踏浮云治验

先大人雨香公。(又号我舟)

病后行步欲跌,如踏浮云。服后方两剂,行步平稳,不致有欲跌之势,再剂而愈。

白芍药 四钱,炒 二原地 三钱 女贞子 三钱 归身 二钱,酒炒 白甘菊 二钱,炒 甘枸杞 二钱 老钩藤 三钱,后入 木瓜 二钱 广陈皮 一钱 生甘草 一钱

(案39) 汪召南子痧发未透,防毒内闭归肺治法

汪召南子,七岁。

痧出四朝,发而未透,音低嗽稀,眼闭不张,鼻干无涕,身热烦躁,咽痛喉哑。乃痧毒内闭,防有归肺之虞,慎勿藐视。

羚羊角 一钱半,镑 淡黄芩 一钱半,炒 前胡 一钱半 杏仁 三钱,研 牛蒡子 二钱,炒 桑白皮 一钱半 连翘 一钱半 桔梗 一钱 黑苏子 一钱半,炒 生甘草 五分

加西河柳四钱。

外用芫荽三两、西河柳二两煎汤,用棉布浸透绞干,熨洗头面、胸背。

咳实喘虚,得嗽者出,得喘者入,必合目懒倦。疹出二三日,两鼻俱干。待收完,看毒气轻者清涕即来,就思饮食,可不必服药;若清涕来迟,不思饮食者,须清肺解毒,候涕出乃弗药;此要诀也。

(案40) 休邑叶茂林深秋患疟夹食治验

休邑叶茂林。

疟发深秋,兼之食滞,数发未已,风邪内搏,法用和解。

桂枝 一钱 防风 一钱半 制半夏 一钱半 黄芩 一钱半 柴胡 五分 甘草 五分 六神曲 三钱,炒 麦芽 三钱,炒

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

据述连发五六日,药投罔效,服予方一剂而止。妙在和解,非截法也。继以二陈汤加藿梗、麦芽、查肉、鸡内金,和胃运食,两帖而安。

(案41) 邵步云痄腮,早投寒凉结硬肿痛 治验

邵步云。

少阳、阳明风热内攻,发为痄腮。理应解散,则易于消退。他医早投凉剂,外敷飞面 ,调以米醋,使风热内郁,以致结硬肿痛,寒热,牙关带紧。余用疏解法,外以冲和散消之。

防风 一钱半 白芷 一钱 荆芥穗 一钱半 连翘 一钱半,去心 乳香 三分,去油 没药 三分,去油 川山甲 五分,炙 桔梗 一钱 甘草节 八分 当归 一钱半

外用冲和散葱汁调敷。

服药并敷后,寒热退,肿痛大减。次日仍照原方服之,敷药同前,再剂而消。

(案42) 休邑陈绳武脐下作疼治法奇验

陈绳武,休邑人,年五旬又一。

据述素有头眩,又兼三疟之后,医者专治头眩,不思扶脾,而常服肝肾滋阴之药,更兼素喜浓茶,迩来脐下不时作疼,食饮渐减。于嘉庆辛未冬十月,始问治于余。诊其脉,右关、尺虚软无力,知其脾阴弱而肾阳不足也,此所以脐下作疼无已也。及早图之,恐成中满。

焦冬术 二钱 云茯苓 二钱 益智仁 二钱 沉香 三分 广木香 八分 淡茱萸 三分 炙甘草 八分

加煨生姜二钱。

服两帖,据云初帖小腹痛缓;次帖自早至晚竟不觉疼,惟夜睡后稍疼,比之前次十减其半。

又,复诊方:拟理中汤加味治之,方附下:

西党参 二钱 焦冬术 二钱 炮姜 六分 炙甘草 六分 益智仁 二钱 破故纸 一钱半,炒 乌药 一钱 新会皮 一钱

加砂仁末三分冲。

服前方两帖,少腹痛止,据述脐上稍觉其痛。

又,复诊方:拟附子理中汤加味,即前方去益智、乌药,加熟附子五分、淡茱萸三分,引用胡桃肉二枚(连鬲板用),嘱服四剂。

据述服三剂腹痛已停。所余一剂因朔日典内事冗,未及进药,当夜小腹又觉稍疼,足征药之效验如此。仍用原方,再四帖而痊。

(案43) 詹鸣玉目珠色红、干涩无泪治验

詹鸣玉,年三旬。

白珠色红,朝轻暮重,干涩无泪。火郁肺肝,宜于清疏。

蔓荆子 一钱半 荆芥穗 一钱半 甘菊花 一钱半 甘草 六分 淡黄芩 一钱半,酒浸炒 赤芍药 一钱半,酒炒 当归头 一钱半 桑皮 一钱半 地骨皮 一钱半 夏枯草 一钱半 细生地 三钱

加鹅儿不食草一钱半。

服此两帖,目中流泪,流泪者风自火出也,故觉目珠松爽,而白珠之红究未退也。诊脉右寸浮数,左关弦数。白珠属于肺,目窍开于肝,肝肺火未清也。

风火内郁,服此得泪渐松,即“火郁发之”之义也。

仍用原方去地骨皮、夏枯草、鹅不食草、生甘草四味,加酒炒丹皮、钓藤钩、知母、川芎,煎好去渣,投薄荷八分,泡盖须臾服。服两剂白珠之红全退,夜看灯光不散大矣。

清而兼散,白珠之红全退矣。

(案44) 汪元长左右痰疬,用灸法奇验

汪元长,年二十四岁。

痰疬生于项侧,牵连寸余,左右皆同。其右侧之疬,先于后起之小如桂圆核者灸之。当用大蒜捣烂涂疬上,以艾铺于蒜上灸之,至九壮觉痛而止。其左侧者,亦先从后发之小者灸如前法,灸至三壮觉痛而止。然后再灸先起之母核,亦三壮而知痛。灸毕俱用家制紫霞膏涂疬上,外以皮纸搓耎盖之。每灸,或三四壮,或数余壮,总以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而止,无拘拘于壮数之多寡也。

每灸后,俱以桑皮纸搨搽紫霞膏贴疬上者,取其清火、凉血、固肌,不致起灸泡而破皮,且又取其遮风,亦一举两得之意耳。

合参色脉,阴亏痰结,内服养阴、化痰、软坚之剂,外用艾灸。连灸十日,疬上俱结厚盖,再灸之盖已浮起。次日浮盖脱落,中间皮肉色白并不破损。年余之疬半月而消,非精于灸法者焉能速奏全功。

(案45) 山西童炳摄伤寒误补,病危救醒治验

山西汾州童炳摄,年三十二岁。

素体阴亏,近感温邪,忽寒忽热,不饥食少。医人误认阴虚内热,重投滋阴腻补之剂,病势日增,延绵二十余日,热终不解,于嘉庆壬申五月 朔日特求治于余。诊脉象虚数,温邪内陷,乍寒乍热,两颧甚红,舌苔边白中黄。深怕邪烁真阴,劫夺胃津,势属重险。姑念客途,聊尽婆心。治宜育阴祛热,以冀转机,议复脉汤法。

小生地 四钱 麦门冬 二钱 青蒿子 二钱 鳖甲 三钱 清阿胶 二钱,后入,烊化 桂枝梢 六分 地骨皮 一钱半 炙甘草 八分

加青蔗浆半杯冲。

又,复诊方(五月初二日):据述服方颇安,至二更时复又畏寒发热,遍身疼痛,至天明渐减,口干不渴,痰挟紫血。此热伤阴分,恐劫胃津,仍宜育阴退热。方用小生地、丹皮、麦冬、知母、黄芩、连翘、青蒿、赤苓、地骨皮、老苏梗、瓜蒌全,加生姜、大枣煎。

服后,午间汗出周身,头面、手足俱到。至灯前,身热渐退,夜间神识稍安。

次日复诊:寒热已退,尚不知饥,舌边转赤,中心仍黄。余邪未清,是以咽痛、口舌干燥而喜饮也。方用鲜生地、丹皮、麦冬、元参心、连翘心、竹卷心、青蒿子、甘草辈,加水梨肉二两煎服。服后余邪渐退,两颧之红大减,稍能进粥,咽痛、口干喜饮未除。大有转机,宜遵前方,去连翘、竹卷心、青蒿,加牛蒡子、贝母、天花粉、黑山栀煎服。服后咽喉痛减,再剂喉痛、口干喜饮俱大减,知饥,日进粥二三碗,夜间安卧。惟大便数日未解,欲出不出,急迫之极。西人性躁不能耐,权拟补润兼通之法。方用人参、柏子仁、麻仁、当归、炙草,煎好去渣,入大黄八分略泡服。服后未半时,解结粪甚畅。继用归脾法,收功全愈。

fB/ExUSnpWbF3YF2KxJ1TE38DFan0cVwuhOdq+Fj4ALWZzAoiWZ72KVHfVs6C+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