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吴孙采邻亮揆甫著
受业程定治济霖
金传勋继文
侄兰生芳田
男鹤生于九
凤生茂常同校
(案1) 治程耀远齿鼻俱衄之验
程耀远
鼻衄属肺,齿衄属胃,而未始不关乎肾。盖齿乃骨之余,因肾主骨也。先天阴虚,血热上冲,或鼻或齿皆可以衄而不归经矣。然徒于血分中求之,恐未得法,且服煎剂。
炙黄芪 四钱 归身 八分 元武板 五钱,炙 旱莲草 二钱 人中白 八分,冲 血余 一钱,冲 荷叶灰 一钱半
上五味,用河水一碗半煎去一半,去渣,入人中白、血余冲服。服三帖,二衄俱停。
(案2) 山西孙绳武疟后误投温热之剂,以致胸腹满闷、食少、痰稠、大便十日不解治验
山西孙绳武。
间日疟疾,入发已停。停后胸腹满闷,饮食不贪,口吐稠痰,几无宁刻,大便十日未解,脉象虚滑。满拟
他医寒凉过抑,以致此极。及历阅前方,热药居其大半,想因西人素畏寒凉,故作逢迎之态耳。噫!何不辨脉审症,而草菅人命耶。
案云:疟后吐痰不止,似宜温中化痰,而热剂过多,消痰之药亦复不少。知其中气大亏,不能健运,克之固不可,若再加热剂,大便已十日不通,何可过燥。法宜温凉并用以和之,先宜通便为要。
瓜蒌实 五钱,酒炒 熟半夏 三钱,姜汁炒 淡苁蓉 二钱 豆豉 三钱,葱汁炒 生山栀 一钱 淡干姜 一钱
加元明粉一钱半冲。
服此,大便通而未畅,胸膈亦觉宽爽,惟痰吐不止。
又,复诊方案:脾虚食不运化,变而为痰,大便虽解未畅,亦虚滞也。
大腹绒 一钱半 熟半夏 一钱半 茯苓 一钱半 新会皮 一钱 瓜蒌仁 三钱 六神曲 三钱,炒 枳实 一钱半 生山栀 一钱 淡干姜 一钱 鸡内金 一枚,炙
服此,大便又解,饮食亦贪,痰仍未少。又用六君子加益智仁、广木香。服后痰减六分,气 亦通畅。而予嫌其食之过多,据云一日四餐共吃粥十六碗,深嘱少进为妥。仍以原方去木香,加川石斛,三剂而诸恙霍然矣。
(案3) 严进思咳嗽喉痒,日轻夜重,阴火上炎治验
严进思,年四旬又五。
咳嗽三月,渐自喉痒,因痒而咳益盛,日轻夜重。阴火上炎,病关肺肾,防有喉癣之变,法宜清金润燥。
北沙参 三钱 百合 五钱 款冬花 三钱 生蛤壳 三钱 肥知母 一钱半 天冬 一钱半,去心 淮山药 三钱,炒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 二原地 三钱 百部 一钱半
加枇杷叶三钱,去毛蜜炙。
服此一帖,喉痒大减,再帖而停,且咳嗽亦从兹而渐缓矣,惟有黏厚痰味带酸未除也。
复诊:原方去沙参、百部,加川贝、丹皮。再二剂,咳痰俱十减七八,而尚有气塞喉间,必得黏痰呕出,喉中始宽,每夜如是。方附下:
大生地 三钱 淮山药 三钱,炒 茯苓 二钱 炙甘草 六分 川贝母 一钱半,去心 瓜蒌仁 三钱 知母 一钱半 海浮石 三钱 诃子肉 三分,生用清金行气 广陈皮 一钱
加沉香二分,研细冲。
服此两剂,夜来气逆塞喉顿止(诃子之功于此可见),咳嗽、黏痰、欲呕俱不觉矣。继用保肺滋肾之药作丸,调理收功。
(案4) 详辨项鸣球眩运欲仆,内火生风,风自火出,用引经上达之法始建奇绩,继以丸剂收功
项鸣球。
眩运症起于去冬十月,更医数手,投剂无功。即服予滋肾养肝、益气化痰等法,亦似平而未平。更有用“龙胆泻肝“以及芩、连、柴胡、生熟地辈者,亦俱罔效。缠延日久,而眩运欲仆之势依然如前。辛未秋,复乞治于予,因深论之。夫眩,谓眼黑眩也。运,如运转之运。《五藏生成篇》云:“徇蒙招尤”。蒙,昏冒也;招,摇掉也;即眩运之症也。
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也。又,徇,疾也。蒙,目不明也。招,掉摇不定也。尤,甚也。
《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肝有 虚实、上下、风火、内外之不同。仲景治眩以痰饮为先,丹溪亦以治痰、降火、补虚为法,总不外 乎阴阳水火之道。其顺净清谧者水之化(班固《汉武帝内传》“内外寂谧”,音蜜。静语也,无声也,慎也,安也),动扰挠乱者火之用也(《左 传》:“成二年,畏君之震,师徒挠败。十三年,挠乱我同盟”)。脑者地气之所主,故藏于阴;目之瞳子亦肾水至阴所主;故二者皆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摇散乱。是故脑转目眩者,皆由火也。然既因火而成眩,何《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者,是专言风邪矣。河间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头目为之眩运而旋转。”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于是乎掉眩。掉,摇也。此非风之因火所成者欤。然风有内外,外入者兼火化,内发者尤是,因火所生之风也,经所谓风自火出者是也。风火煽而头旋生,目中生花,有时昏黑而欲仆也,总缘内火动而生风。虽有滋阴降火之剂,而不能上达巅顶而引火下降也,终无济于事。当佐以引经上达之法始建奇绩,于是用知柏地黄汤加味而变动之,深有取意。方中大生地用鲜荷叶汁浸胖,捣烂绞汁,去生地渣留汁。候众药煎好去滓,投前汁再煎二三滚服之。是方之妙,妙在荷叶,取其色青入肝而属木,在卦为震,震仰盂。地黄非荷叶引之上升,则不能达巅顶而入厥阴肝经也。留汁后投二三滚即服者,更取轻清上升之意耳。
生升熟降。
加以杞子、甘菊平内风而上达于目窍,合之“知柏八味”之滋阴降火,由上而下,风自平而火自降矣。临服时冲以朱砂入心宁神,则君主安而相火自静,亦药中之点缀也,用意微矣。
服初剂,据云夜半目中仍觉有火光。次日再剂则目中之火光毫不觉矣,且眩运、巅顶胀、足软欲跌之势亦俱若失矣。惟烦劳后,二目偶有昏花不清。前方再进八剂,诸证咸安。又于原方内去丹皮、泽泻,加首乌、鳖甲,间佐归、芍辈。又十剂,食饮倍增,康复如常。继以丸剂,调理收功。
煎、丸两方并列于下:煎方:大生地 六钱,用鲜荷叶汁一茶杯浸生地,候生地发胖,捣汁绞去渣,留汁听用 淮山药 三钱,炒 粉丹皮 一钱半,炒 , 茯苓 二钱 山萸肉 一钱半 肥知母 一钱半,盐水炒 川黄柏 一钱半,盐水炒 泽泻 一钱半 甘菊花 二钱 枸杞子 二钱
上九味煎好去渣,投生地汁再煎二三滚即服。服时以水飞朱砂三分冲服。
丸方:即前方十倍,再加西党参三两、炙甘草一两。不落水猪脑一具,用当归、川芎研细末各三钱,同陈酒一杯煮烂,捣和前药内。即以荷叶汁浸捣之生地汁代蜜为丸,如不足稍和炼白蜜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钱,清晨淡姜汤送下。
[附]捣鲜荷叶汁法:
鲜荷叶须先放热水内泡之,然后有汁捣出。若不经泡法则汁难出,可见一物有一物之法度,不可不知。于此观之,医之用药,药竟对病而法制不精,又难取效。如是方用生地,以荷叶汁浸捣绞汁后入二三沸之意,岂非至精至妙之法也。
是症值八月中,尚有鲜荷叶可取。设值春冬,可用干荷叶以热水泡浸绞汁用之,第力缓不及鲜者多多矣。
(案5) 面议吴兴周久痢百治不效,得余丸剂调理全安,并附答问及论用方之妙
吴兴周,痢久病案,年五十八岁,服后丸调理收功。
痢久而得虚弦之脉,肠胃伤矣,而肺、脾、肾、肝亦无不累及。盖胃与大肠同属阳明,大肠滞而久虚之胃气未必运行。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大肠滑而久虚之肺气何能统摄。且肾乃胃之关,肾气久虚而关门不固。脾为胃之妻,脾气久虚而妻道有亏。再者肝木逢春,理应生气充沛,乃左关之脉不弦,而反弦于右关以克脾土。肝气上冲而清阳扰乱,肝气下泄而浊阴留连。病已九月有余,医竟百治不效。岂无补气者,而重则助邪。亦有理气者,而急则伤正。旦晚濛濛何,自有氤氲化醇之日,惜乎未有以化气之说告之者。而气有阴阳之分,化有变通之妙,得其法者可与言医。
或诘之曰:“热伤气分则痢白,热伤血分则痢红。今案中所云,独重在气,岂先生是而古人非欤?况病者先从血痢起,亦何得偏重于气?”曰:“予岂不知血已大伤,而脱血固气,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在所急固也。且补气本可生血,则化气自可运血,不言血而血在其中矣。试观天道,《易》曰:‘雨以润之’。物之得雨,犹人之得血也。而必须乎风以散之,‘日以 暄之’。日与风,非气而何。则予之所谓气化者何疑。”
连尿猪脬 数具,将尿倾入盆内,存拌后药 西党参 二两 炙黄芪 二两 炙甘草 二两 归身 一两二钱 制香附 二两 干荷叶 二两
先将脬口剪一小洞,将尿倾盆内拌上六味,余尿去之。复将所拌之药尽入脬内,用线扎紧脬口勿令走气,用大砂锅盛好陈酒数斤,煮脬将烂,酒少再加,不可过多,时以柳枝拨动防脬皮焦烂,拨动切勿刺破以致走气。约脬皮黄赤色将烂未烂之际,便可离火。将酒倒出,将脬划开,将诸药晒干,将脬皮炙黄。
猪肚一小具(刮洗净),内填於白术二两,口上线扎紧。
猪大肠数寸(刮洗净),内填煅过赤石脂末二两,两头以线扎紧。
另用好陈酒煮透,将两处药取出晒干,其肚与肠俱不用。
外用:马料豆 二两,炒 五谷虫 二两,焙 沉香 五钱,末,勿经火 川连末 五钱,勿经火 上肉桂 五钱,勿经火 炊单布 一两半,炙黄
以上连脬皮共十五味俱为细末,炼白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钱,清晨滚水送下。
有何奇方,无他妙药。所不同者,在标本缓急、轻重取舍间。是方也,用参、芪、术、草诸气药大补脾、肺,少加当归引入血分以生血,复用水畜之血肉有情者和酒煮,以得酝酿
之气,取其以肚补胃,以肠补肠也。何以又用猪脬煮香附?脬即膀胱,取其州都气化通三焦而运行不悖也。至于猪肚润而白术燥,猪肠滑而石脂涩,匹配合症,亦化机也。料豆色黑属水,借填癸水之虚阴。谷虫色白属金,用刮庚金之宿垢。升清则有荷叶,既可凉肺而疏肝。降浊则有沉香,非但理脾而暖肾。“连”得“桂”而肠胃温厚,“桂”得“连”而心肾交符。一阴一阳,何患乎气之不化也。再加以炊单布之熏蒸,而氤氲化醇之妙有非笔舌所能传者。
(案6) 详论海盐文学陈立斋三令郎虫蛊危症,立起回生奇验,并绘虫形及丸方调治,永不再发
论文学陈立斋三令郎宝斋虫鼓危症奇验。
陈文斋文学,嘉兴海盐人,寄居京省,管理盐务。三令郎自幼有脾疾,腹中胀塞不爽。京 中医士以大黄清宁丸二三行,腹中随宽。屡屡如斯,脾土暗伤。数年来,迁居吴门,年十三岁。据述素喜生冷油腻,夏月酷嗜瓜果,恣食肥甘,以致面色痿黄,腹膨脐突,头大颈细,青筋毕露,肚内时痛。一日呕出扁虫两条,次日又一,形如杏仁,尚大一倍,色红带角,有嘴无足。举家踌躇,各访名医。有云肺虫,不出者妙。有云肠虫,呕出者妙。议论纷纷,各执一说。又延吴中老医治,据述此虫出者为要,不出者必有祸患。第此虫形从未见过,若云腹中有无难以妄答,务候识者早治为最。次早主家特嘱亲友僮仆三人往街问卜访医,并持此虫于卖卜诸思补堂处访之。适遇予友人岑君、妹倩王履安兄于思补堂中见此奇虫,观者失色,皆以为人所罕见者。二公素知予有家传之术,因荐治于予。访治者欣然而来,乃至,予已公出。俟至良久归,见庭中满座。家人取出磁盒,以水养此虫,持与余观。余一见,知其虫从肠胃中出。惟呕出者多,从泻出者少。斯虫宛如昔年先君子治汪氏之虫相仿佛,现有存案图形,予亦治验有年。当请借阅,随检与观,捧读多遍,深信钦服。时嘉庆戊寅六月十九日,乞治于余。余察其色,果然面黄肌瘦,食饮减半。呕虫三条之后,仍然纵啖瓜果,肥甘不禁。腹膨筋青,时痛时止,唇鼻两旁俱疮,发根耳后亦有小疮。
虫之形迹于此可验。
按其腹,外膨内坚。手足心热,便溏溲赤。诊其脉右关虚大,左关浮弦。色脉合参,脾虚积蓄,湿郁虫生,虫蛊之征也。察色、辨脉、按腹,腹中之虫不少矣。欲愈斯疾,预为扶土疏木,佐以调之、运之、和之而引动之,亦须禁生冷肥甘及杂杂难化之物。调治半月,至月之初三、四、五之日,正值治虫之的候。再以人参辅正,佐以驱虫之法。服后果然虫下,三剂而积除虫尽,诸证咸安矣。通计服煎剂二十六帖而痊可,继以丸剂调理收功。
六月十九日煎方附后:
焦冬术 一钱半 建莲肉 三钱,炒,去心 白扁豆 三钱,炒 苡仁 三钱,炒 白茯苓 一钱半 广木香 六分 榧子肉 二钱 百部 一钱半 生甘草 三分
加鸡内金一钱五分,炙。
服两帖,腹中痛,大便黏滞,内挟瓜子仁并 麦大之物齐出。
又,二十一日复诊方案:
虫之生也,非厥阴风木之气不生,非太阴湿土之气不化。要之皆由于坤土之不充,土一虚而食饮不运,更兼恣食生冷、肥甘油腻,以致精气不能四布,而湿热愈郁,团结肠胃,以故化而为虫。治之不早,变端莫测。思所以调之、和之、运之、化之而引动之,则治虫之法,思过半矣。
西党参 二钱 焦冬术 一钱半 黑大枣 一枚,去核,内填乌梅肉二分,线扎 白扁豆 三钱,炒 薏苡仁 三钱,炒 红大枣 一枚,去核,内填升麻末一分,线扎 五谷虫 六分,炙 广木香 七分 大桂圆 一枚,去内核,内填搓软如核大之荷叶一团,线扎 生甘草 三分 块滑石 二钱
上药十一味,用河水两钟煎至一钟服。两帖。
又,二十三日复诊方:
西党参 二钱 焦冬术 一钱半 大黑枣 两枚,去核,一个内入川连末三分,一个入沉香末二分,俱以线扎 淡干姜 六分,炒 生甘草 三分 黑牵牛 七分,略焙
加荷叶梗五寸。
河水煎服。
又,二十五日复诊方:
大猪肚一具,外以盐擦,去其涎沫,破开洗净,内填大蒜穰五瓣、使君子十四粒,略焙、川椒十四粒(炒出汗,拣去闭口者),同入猪肚内,外以线缝口。用河水三盏、福珍酒一盏和匀,煎至一盏半。去肚,以汤煎后药。
方用:党参 二钱 焦冬术 一钱 苡仁 四钱,炒 扁豆 三钱,炒 茯苓 三钱 木香 七分 甘草 三分 黑大枣 一枚,去核,内入川连末二分,线扎 猪苓 二钱
上九味,用前猪肚汤煎服。两帖。
至此共服药八剂,面色稍转,腹之膨急稍宽。夜来足跗浮肿,清晨渐退。早上面目虚浮,顷之即消。种种见端,皆脾土之久虚也。
又,二十七日复诊方案并论治法:
色脉合参,补脾和肝,佐以祛积引虫,最为稳当。
潞党参 二钱 焦冬术 一钱 云茯苓 三钱 甘草 四分 广陈皮 六分 槟榔 一钱 黑大枣 一枚,去核,内填乌梅肉三分,线扎 红曲 三钱,米醋拌炒
药亦甚无奇耳,而标本后先、缓急轻重之间寓意远矣。方以“异功”为君,调脾温中,树帜中州。以槟榔为臣,运脾中之积秽,而又能化食。佐以红曲,脾之谷也,取其湿热罯
蒸而转为真红,能入脾胃之荣分,且能和血以导滞。炒之以米醋,更取杀果木、鱼肉之虫毒,昔钱仲阳治孩童之良剂也。使以大枣,脾之果也,去其核能除烦满。寓乌梅于其中,肠虫可引,腹疼可止,孙真人之妙法可传。义取甘酸并至,土木合德。《书经·洪范》云:“土曰稼穑”“稼穑作甘”“木曰曲直”“曲直作酸”。假此以治,药虽无奇,实有至理存焉,药岂轻投哉。
服前方两剂,积滞颇多,粪中培出如瓜子式,带囫囵,两头稍尖,色黄,此即积中之虫形也。久则色红而扁大,如前之呕出之虫是也。
又,二十九日复诊方案:积滞渐松,小腹青筋稍退,大腹尚膨,仍宜扶脾和肝,旁加点缀,是其治法。
潞党参 一钱半 淮山药 二钱,炒 白扁豆 二钱,炒 茯苓 三钱 薏苡仁 三钱,炒 荆三棱 六分,煨 生甘草 四分 红曲 三钱,米醋拌炒 黑大枣 一枚,去核,内填麝香三厘,线扎同煎
向阳壁土二两(前一日淘净晒干),用河水三盏,先将壁土同砂仁一钱煎至一盏半,去土等澄清,入前药九味煎至一半服。
如法服两剂,大便成条且多,小腹左旁之青筋十退其七,右旁尚多,腹膨脐突渐减,小溲赤而长。
又,七月初一日复诊方:用四君子汤加苡仁、苦楝子、大腹绒、红曲、黑大枣(二味仍照前法),用向阳壁土二两,以鲜荷叶包土(线扎),用河水两碗半煎至一半,去土澄清,煎药八分一碗服。
又,初三日复诊方案:正值治虫之际,法宜益胃养正,佐以酸、苦、甘、平,虫可渐去,积可渐消。
人参 三分,另煎 焦冬术 八分 白扁豆 三钱,炒 苡仁 三钱,炒 广木香 六分,切片 黑牵牛 六分,略焙 乌梅肉 三分 茯苓 三钱 黑大枣 一枚,去核,内入炒开口川椒末二分,扎紧
上药煎好去渣,至未末申初先服其半。其余一半,至五更初用鹤虱八分(焙黄)、槟榔六分(晒研勿炒)、榧子肉八分(略炒),预将三味俱各研极细和匀,至时用前药汤炖温调服。服后勿即饮食,待虫出觉饥以薄粥运之。
次日复诊:据述遵余法,于申初先服煎剂一半,预将后三味如法研极细,至五更初正值自 鸣钟寅时之初,将前汤炖温调和末药,徐徐服之。服后未几即觉腹中攻动,不甚疼。少顷觉饥,主人遵余言不肯与食。至辰时泻出扁虫九 条,夹稀粪而下。其虫与前之呕出者一般样式,惟头上无尖角,大者长约八分,色红形扁,有嘴无足,养于水中特持余观,离盆尺许即有秽浊蓄毒之气,是以不能近视。以箸拨之,头尾皆能举动。再以箸捺之,复以小刀破其肚,腹中有白膜,内又有如菜子细粒者,似乎子也。当与吾子侄辈并及门诸生详视之,以为来日临症之鉴。其虫较之扁杏仁尚大一倍,长约八分,亦有稍短者。此虫,先大人我舟公治验屡屡。所谓肉鳖虫,形如扁杏者,信不诬也。此虫若不速治,久留肠胃屈曲之所,渐生四足。始也蚀胃中之宿物,继也蚀人身之血肉,渐成血鳖,游走肠胃空虚之所。五味断绝,虫便蚀人五脏之五味。甚至腹大如箕,青筋毕露,四肢消瘦,时胀时痛。虫蛊已成,缓治杀人,种种变幻,皆斯虫之为害耳。虫式列下,虫形稍有阔狭长短,其式样绘图无二。
又,初四日复诊方案:昨以辅正驱虫法,虫下九条,形色若鳖。证脉详谛,尚有未尽者,仍宜固本养胃,少佐祛虫之法,尤为上策。
人参 三分,另煎 淮山药 二钱,炒 焦冬术 八分 茯苓 三钱 广木香 六分,切片 椿根白皮 一钱,焙 乌梅肉 二分 黑枣 一个,去核,内入川椒末二分
煎好去渣,照昨法先服一半,其余一半,预用白芜荑一钱(干面同炒黄,去面研细)、槟榔六分(研细)、使君子肉一钱(切片,研细)、生甘草三分(猪胆汁浸透,焙研细)。
四味研极细,至五更初调入前汤内温服。如饥,照昨勿与食。待虫出后,少顷饮以稀粥。
如法服药,腹中不攻不痛。至二更时泻出如前之虫二十五条,挟稀粪积滞而下。至五更初,仍将前一半药汤与四味药末调服。服后至辰时,又泻出如前之虫六条。连日疲倦欲睡,自虫出之后觉精神稍健。自昨至今,共出肉鳖虫 四十条,皆从大便夹稀粪积滞而下。腹中有如此之虫累月穷年,无怪乎颈细腹胀、食减体羸、脐突筋青、时痛时止、好啖水果生冷肥甘油腻。脾愈伤,胃愈弱,以致积愈滞,虫愈增。庸工无识,不敢治疗,延绵至今,求治于余。余察脉辨色,明知积虫满腹,所不即驱者,深悉脾土久亏,骤然一攻,儿命何存。必得调元辅正,中佐以酸、辛、甘、苦而引导之。待其坤元日健,然后以人参辈益胃养正,佐以消积去虫之剂。服后约三时之久而虫下九条,更方再剂而又下三倍零四,非但神识不疲而反觉精神稍健。服予煎剂半月,虽得验于此刻,倘前无数日之良剂,则又难以效速于今日,医岂易易
哉。
又,初五日复诊方:
人参 三分,另煎 云茯苓 三钱 白扁豆 三钱,炒 苡仁 四钱,炒 归身 八分 白芍药 六分,炒 乌梅肉 三分 木香 六分一,切片 白芜夷 钱,干面同炒 黑大枣 一枚,去核,内入阿魏末二分,线扎
上十味用河水煎好去渣,预备猪胆汁浸甘草三分,焙干研细,冲服。
午前空腹时服,至申刻下虫一条如前式。自初三至此服药三剂,共下肉鳖虫四十一条。
又,初六日复诊方案:虫除积消,由渐而下,再拟扫清一法,以杜余波。
人参 四分,另煎 制黄精 二钱 芡实 二钱,炒 苡仁 三钱,炒 茯苓 二钱 草蔻仁 三分,炒 槟榔 一钱 木香 六分,切片 黑大枣 一枚,去核,内入芦荟三分,线扎
上九味用河水煎好去渣,再用雷丸五分(焙),鹤虱六分(炒),使君子七分(炒),乌梅肉三分(焙),猪胆汁浸甘草三分(炒)。
五味共研极细末,计重二钱四分,分作两服。
初服如前,申初用前煎好药汤一半调末药一钱二分,炖温服。后一半药汤,待五更初再以末药一钱二分调服,服后仍勿饮食。俟积秽等出,嘱其细看,或有如瓜瓣者,如烂杏片者,如枣核者,等等不一,当仔细视之。待既出觉饥,继以薄粥调之。
照法服后,即觉腹疼肚膨,小腹青筋在脐下粗急微痛,少顷渐缓。随解溏粪培看,内有细碎如谷者,又有如老菜筋之状者,前虫全无。已后 又解黏垢积滞之粪,腹膨顿宽,青筋亦退。至于夜来跗肿、早上面浮,三日前已不觉矣。今虫除 积消,遵经旨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但以参苓白术散出入加减。煎服七八剂,继以丸剂调理收功。
丸剂调理方案。 戊寅七月望日定
脾胃久亏,得之纵啖生冷,肥甘不禁,以致积蓄虫生。头大颈细,腹膨筋青,肚痛脐突,面色痿黄,骤然呕出三虫。虫何状,色红形扁,有嘴无足,异形怪象亦人所罕见者。余虽经验有年,然亦有可治而不能治者,有不能治而可治者。其说有二,一者有腹如铁石,胀大如鼓,面浮足肿,种种恶象不能治也。然喜其食能稍进,六脉虽洪大,冲阳脉尚平,知其胃气犹存一线生机,尚可救活,所谓不能治而可治者此也。二者娇养过爱,证已成而尚纵啖无忌,予以药治,彼以食乱。竟是诱之、劝之而详述之,反生怨尤。虽有婆心,其如功亏一篑,何所谓可治而不能治者此也。如三令郎之疾,则介乎二者之间。五疳虫积,原非轻证,况积非食积,虫非蛔虫。色脉合参,虚实相兼。将谓驱虫以存正,而僻壤岂可勤兵。抑或辅正以驱虫,而朽索终难驭马。谛思良久,莫如补之、调之、和之、运之,间佐以引动之。不数剂而脉渐有神,面之挟青亦渐转而微黄。黄者,中央戊己之土色也,亦渐有生机之征也。虽精神尚疲,喜其脐突渐平,腹筋渐退,知是积将松、虫将动,又值治虫之期。于是以人参、苓、术辈,少佐化积祛虫之法。三日来循序而下,通计四十余虫,不为不伙也。况年将十有三岁,日食几何,气血几何,能容此虫而日蚀精华乎。不久变易,命何如之。设非辅佐之法,何能一驱而去之。然而,初无数日之工夫预备潜藏,虽有参、苓辅督,亦难一驱而出。犹如用兵伐寇,须预为藏伏,然后得“一战以取胜之”之意耳。今也积消虫除,脉象渐平,惟右关脉虚大无力,左关微弦,肝脾之正气未复,加意调治,继之以丸,三易其稿,不无小补云尔。至于食淡茹蔬,莫贪生冷肥甘,保身之家,料知慎重,亦毋烦余之过为叮咛者。
潞党参 三两 於白术 一两五钱,用向阳壁土二两同炒焦黄,筛去土 云茯苓 二两,人乳拌蒸晒 大红绸 一尺,要无胶水者,阴阳瓦上炙脆勿焦,研极细和入药内
李时珍积滞单方用黄丝绢灰和汤服,与余之用大红丝绢灰同群药为丸而治虫积后调理收功之法,亦各有取意存焉。
益智仁 一两五钱 建莲肉 四两,去心衣,用胡黄连二钱 、 河水一盏同煮烂,捣入药内 炙甘草 一两 黑大枣 五枚,去核,用乌梅肉二钱 、 河水一钟同煮极烂,捣入药内 当归身 一两,酒洗 青蒿子 一两五钱,用鳖血拌透,晒干焙脆,研极细,和入药内 白芍药 一两,炒
上药十一味,各焙、研、煮、捣、和匀,炼白蜜为丸如小绿豆大,晒令极干。外用鸡内金 二两,炙 大麦仁 二两,炒 薏苡仁 四两,炒 山查炭 三两 广木香 一两,不经火 六神曲 二两,炒 新会皮 一两,炒
共七味,俱研筛极细,用鲜荷叶煎汤,洒叠为衣。每服四钱,清晨百合汤送下,间以炒米汤送亦可。
案定方成,适有客过予而诘之曰:“子之案则明矣,何用药之意不遵古方,而私心自用,所谓学古者何在!”曰:“因脉定证,因证制方,无取乎学古不化必执古方以治今病。试问轩岐又宗谁氏之方?可知今日之古方即昔日之新方也,安见今日之新方非后日之古方乎。”曰:“子之理则明也,辞则达也,志则高也,未免言大而夸矣。”曰:“否,碌碌庸庸,草菅人命,吾忍乎哉。”客唯唯,不复辩。
(案7) 治奚鸿伯右腿疼痛,足不任地,几成鹤膝之验
奚鸿伯,年二十五岁,嘉庆壬申四月延诊痛痹症。
风寒湿合而成痹,气血凝滞,右腿疼痛,大筋急缩,足不任地,屈而不伸,其病在筋,迄今月余。疡科妄作外症治,几乎误事。现在膝盖大而腿弯小,渐成鹤膝。况在新婚之后,更非所宜。脉形细涩,法当养血,佐以温疏,再为之计。
制香附 三钱 归身 一钱半 薏苡仁 三钱 木瓜 一钱半 川桂枝 一钱 红花 一钱半 怀牛膝 一钱半 乳香 八分,去油 新会皮 一钱半
加嫩桑枝五寸。
外用青葱一把,同大皂角两枝(打碎)河水煎滚,用棉布浸透绞干,熨右腿胯及膝盖上,冷则易,熨时避风。
服方两帖并熨后,疼痛、筋缩稍缓。
又,复诊方:前方去苡仁、红花,加续断、木通、没药等。外用葱白头五两捣碎炒熟,乘热熨右胯及膝盖,冷则易之。晚间即用余下葱管同 生姜五两、大皂角两枝俱打碎,用河水两大碗再和滴醋一茶钟同煎滚,乘热用绵布浸透,自胯至 膝及脚淋洗数遍,冷则易之,避风拭干。
服前方两帖并熨后,右脚可落地,稍可扶立,非前之筋屈不伸、足不任地可比,且右胯及膝之大筋牵痛亦自觉缓。
复诊:仍用原方,再三剂,前证又减。再以补中益气汤加木瓜、木通,服五剂而足跗之肿、胯膝之牵疼、筋缩俱减大半矣。再如前服五剂,诸证全瘳。
(案8) 徽州吴宾鸿大腹疼痛,感寒夹食
治验
徽州吴宾鸿,年逾二旬。
大腹疼痛,右脉紧滑。感寒夹食,温疏运食为宜。
广木香 八分 白蔻仁 五分 制香附 三钱 神曲 三钱,炒 半夏曲 一钱半,炒 广藿梗 一钱半 生甘草 六分 陈皮 一钱
加青葱一大枝。
服一剂,寒散痛止。
(案9) 徽州金子陶右耳脓水结核,几为庸工所误
徽歙金子陶,癸酉七月三十诊。
右耳脓水结核,由寒热而起。其始未经疏解,徒用耳门套药,以致寒热八日未退。幸喜年少,暑湿之邪感之尚轻,未见害事。法宜清解,二者兼治。
香薷 一钱半 防风 一钱半 绿豆皮 三钱 扁豆皮 三钱 藿香 一钱半 柴胡 五分 淡黄芩 一钱半,炒 生甘草 五分 连翘 一钱半,去心
加生姜一片、松萝茶二分,河水煎。
服一帖,寒热退,耳脓少。再剂,耳门之肿硬消矣。
(案10) 休邑詹寅宾三阴亏损,丸剂调理
休宁詹寅宾丸方,癸酉八月初四日诊。
案云:右尺虚软无力,责之命火之有亏;左尺濡小,责之肾水之不足。水不足而木失所养,相火上炎,则喉舌有时而干苦,肝主疏泄,则又有遗泄之患。火一亏而脾土失运化之机,是以食后每有不疏之象。他如阳事之不举,举而不 坚,亦命火之不充也。法宜养水以滋木,补火以生土,则水火旺而阴平阳秘矣。然气为水母,水 出高源,而固气之品亦何可少。经云“未有子贫而母独富者”,正此谓耳。
大熟地 六两,捣入 元武胶 一两五钱,炒珠 鹿角霜 二两 山药 三两,炒 破故纸 一两半,芝麻同炒
益智仁 一两半 洋肉果 一两半,煨 杜仲 二两,盐水炒 青龙骨 二两,煅 山萸肉 二两 五味子 一两
沉香 一两,勿经火 左牡蛎 三两,煅 羊外肾 一对,蒸熟捣入
上为细末,用西党参六两煎膏代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钱,清晨滚水送下。
(案11) 盛泽沈懋嘉暑疟,寒热欲呕治验
盛泽沈懋嘉,癸酉五月下浣。
暑疟内蕴,法宜和解。
香薷 一钱半 广藿香 一钱半 淡黄芩 一钱半,炒 陈皮 一钱半 赤苓 二钱 江枳壳 一钱半,炒 山查炭 三钱 柴胡 三分 甘草 六分
加生姜五分、黑大枣一枚(去核)同煎。
服此,疟发于午,寒轻热重,至更余退凉。
又,复诊:疟发欲呕,病关少阳、阳明。
淡豆豉 三钱 香薷 一钱 广藿香 一钱半 制半夏 一钱半 淡黄芩 一钱半,炒 柴胡 五分 肥知母 一钱半 生甘草 六分 赤茯苓 二钱 橘白 一钱 山查炭 三钱 白蔻仁 三分,研
加生姜皮三分、松萝茶二分,河水煎。
服此,寒热俱减,惟寒时仍欲呕,胸闷不饥,大便七日未解,小溲短赤。
又,复诊:
瓜蒌全 四钱,酒炒 淡黄芩 一钱半,炒 淡豆豉 三钱 柴胡 四分 半夏曲 一钱 半,炒 赤茯苓 二钱 大麻仁 三钱,研 连翘 一钱半 飞滑石 三钱 生甘草 五分
加生姜皮三分、黑大枣一枚,去核同煎。
服后寒热更轻,口不甚渴,大便次早解结粪成条。从此胸闷渐宽,脉之弦滑者亦渐平矣。
又,复诊:
生葛根 一钱半 淡黄芩 一钱半 半夏曲 一钱半,炒 滑石 三钱 广藿梗 一钱半 生甘草 六分
赤茯苓 二钱 知母 一钱半 白蔻仁 五分,研
加生姜皮三分、黑大枣一枚,去核。
服此疟止,口稍干,小溲仍赤,渐知饥。法宜和胃生津。
次日复诊用:鲜石斛、麦冬、花粉、半夏曲、生谷芽、滑石、甘草、青皮、湖藕等,服三剂而安。
(案12) 邹上珍次子风暑夹食,身热治验
邹上珍次子。
头胀、身热、欲呕,舌苔腻黄,时值七月,脉象浮小。风暑夹食,治宜清疏。
香薷 一钱半 防风 一钱半 淡豆豉 三钱 江枳壳 一钱半,炒 神曲 三钱,炒 查肉 三钱,炒 赤茯苓 二钱 半夏曲 一钱半,炒 藿梗 一钱半
加六一散三钱(同煎)、白蔻仁三分(冲)。服后少顷,汗出遍身,热即渐退。
次日复诊:大便结粪甚畅,舌苔退其大半,知饥,惟头角少有微疼。再以二陈汤加枳壳、滑石、白蔻仁,和其胃土,两帖而痊。
(案13) 詹介臣子腹痛旧恙,交秋感寒停食复发治验
休宁詹介臣乃郎。
腹痛旧恙,正值秋令,感寒停食而发,此气口脉之所以紧滑也。速宜疏通,防转寒热。
老苏梗 一钱半 广木香 八分 焦谷芽 三钱 陈皮 一钱半 大腹绒 一钱半 六神曲 三钱,炒 生甘草 七分 滑石 三钱
加青葱一枝。
服一帖痛即止,惟大腹少有不疏,再剂而瘳。
(案14) 朱声传上吐下泻将成霍乱治验
朱声传。
脉形沉数,暑湿热三气内阻,秋凉外袭,头疼,腹痛兼呕,泄泻稀水,胸闷不饥,小溲短少。病关上下,实由邪闭中宫,霍乱之征也。当和其中,俾邪解湿降,以免变端。
淡豆豉 三钱,葱汁炒 姜制半夏 一钱半 藿香 一钱半 甘草 五分 六神曲 三钱,炒 姜制厚朴 一钱 滑石 三钱 陈皮 一钱半 车前子 一钱半,炒 赤茯苓 二钱
加藕二两同煎。
服一剂,呕痛即止,小溲渐长,再剂而胸闷、泄泻霍然矣。
(案15) 慈溪岑自高深秋病疟治验
慈溪岑自高。
寒热有期,疟起三日,舌中腻黄。邪阻少 阳、阳明,发在深秋,当和荣卫为主。
柴胡 一钱 葛根 一钱半 淡黄芩 一钱半 制半 夏 一钱半 藿香 一钱半 滑石 三钱 赤茯苓 三钱
白蔻仁 六分 甘草 五分 知母 一钱半
加姜皮五分、松萝茶二分。
服前方,寒热减半。
又,复诊:拟小柴胡加味治之。
柴胡 一钱 黄芩 一钱半 熟半夏 一钱半 赤茯苓 三钱 草果 六分,煨 槟榔 一钱半 山查炭 三钱
炒麦仁 三钱 花粉 一钱半 甘草 五分
加生姜皮六分、黑大枣一枚(去核)。
服此,寒热大减,溲赤,舌苔尚腻。继用鳖血炒柴胡、黄芩、制半夏、煨草果、酒炒常山、滑石、甘草、焦谷芽、黑山栀等,加姜、枣煎,服此疟止。
(案16) 钱怀德积块常痛,深秋受寒,腹痛益增兼呕吐
钱怀德。
气食相凝,积而成块。两月以来,大腹常痛,今因深秋受寒,逐动旧块,腹痛益增,食入即吐,法宜和中兼疏。
制香附 三钱 良姜 一钱 半夏曲 一钱半,炒 藿梗 一钱半 广木香 一钱,切片 枳壳 一钱半,炒 焦谷芽 三钱 薤白 三钱 元胡索 一钱半 查炭 三钱
加葱一枝。
服此一剂,腹痛即止,吐亦停矣。
(案17) 论治休邑汪雨苍湿郁太阴渐成黄疸之验
休宁汪雨苍,年逾二旬,甲戌正月。
黄瘅症,由感寒而复,恣食荤腥,身热五日,有内伤外感之象。服余疏解药,无汗而热退,虽退而腹中水鸣、疼胀、不饥纳少、嗜卧,从此面目俱黄,胸腹肢臂亦渐转黄色,小溲短赤,四肢清冷,右关沉细。其为湿阻中宫,脾阳不运可知。拟“开鬼门、洁净府”之法而变通之。《经》云:“溺黄赤,安卧者,瘅病。”溺赤者,热之征也;安静嗜卧者,湿之征也。所以有开鬼门,洁净府之法。开鬼门者,从汗而泄其热于肌表也;洁净府者,从下而泄其湿于小便也。
茅山术 二钱,葱汁炒 苏叶 二钱 淡豆豉 三钱 赤苓 三钱 广木香 八分 秦艽 二钱 川木通 八分 猪苓 一钱半 江枳壳 一钱半,炒
加煨生姜一片,河水煎。
服前方一帖,二目之黄稍减,小溲仍日二次,其余如前(正月十七日方)。
又,复诊方(十八日):
煨葛根 二钱 生茅术 一钱半 姜制厚朴 一钱 苡仁 五钱 淡豆豉 三钱 黑栀皮 一钱半 桑白皮 一钱半 泽泻 一钱半 赤茯苓 三钱 猪苓 二钱
加灯心五尺。
服此一帖,二目白珠之黄约减三分,小便日三次,色赤,稍长,其余如前。
又,复诊方:仍拟温中却湿法(十九日)。
葱汁炒 妙法 淡豆豉 三钱 姜制厚朴 一钱 泽泻 一钱半 葱汁炒 妙法 大豆卷 三钱 酒炒秦艽 二 钱 赤苓 三钱 淡干姜 五分 黑山栀 一钱半 木通 一钱 猪苓 二钱
加苡仁五钱,河水煎服。
服此方,面目之黄俱减,胸腹之黄色亦渐退,约十去其五。小溲仍赤,日三次。知饥,日进粥三四碗,甚妥。
又,二十日复诊方:
茅山术 一钱半,炒 焦冬术 一钱半 秦艽 二钱 茵陈 一钱半 淡干姜 六分,焙 赤茯苓 三钱 猪苓 一钱半 木通 一钱 桑白皮 一钱半 生甘草 六分
加苡仁五钱,同煎。
服两剂,黄瘅退其七八,小溲日三四次,长而色白,知饥能纳,惟腹中少有疼胀不疏之象。即原方去茅术、桑白皮、木通,加半夏曲、麦芽。再二剂,黄始退清。继以六君子汤加扁豆、益智仁、黑大枣调理而痊。
(案18) 详论王兰谷太亲翁类中险症治验,并附丸方调理收功
妹倩王履安乃尊兰谷老亲翁,年近古稀,甲戌春正。
卒然昏默,口角流涎,语言蹇涩,目呆鼾睡,体倦肢冷,遣人邀予救之。其脉浮小而软,左关带弦,右关兼滑。口于右,病属于左,所谓正气反急而邪气反缓也。正值春令,假外风而引动内风,风火煽而痰升,此类中之征也。权拟调卫和荣、顺气化痰一法。冀其神识稍清,再为之计。(正月二十四日案)
西党参 三钱 桂枝梢 一钱 制半夏 一钱半 青皮 八分 制僵蚕 一钱半 钓藤钩 五钱,后入 菖 蒲根 五分 陈皮 一钱 炙甘草 五分
加竹沥五钱、生姜汁一匙冲。
服后神识渐安,痰涎稍减,左手足亦渐活动,溲便如常,少可进粥,语言仍有似清非清之象,身中畏寒,脉形如昨。原方去青皮、僵蚕,加生黄芪、防风。再剂,服之畏寒之势渐止。
又,正月二十六日复诊方:用六君子汤加钩藤、威灵仙、桂枝、归身、白芍辈,加竹沥、姜汁冲服。服两剂,日来精神稍健,食饮渐增,而口角流涎未已,舌本尚强,苔白如腻粉。足征脾胃之精气未复,土虚木横,见证于左。法当扶土养肝,益气平木,从左引右,从右引左。喻西昌所谓“溉其未枯,旁枝自茂”,旨哉斯言!仍用六君子汤加生黄芪、归身、天麻、秦艽、淡苁容、甘菊炭等,加煨姜一片、南枣两枚同煎。
服三剂,大便一次,先结后溏,食饮如前,舌之白腻胎稍松。即舌强左,中间高突之势亦渐有伸直之象,其口向右歪亦觉稍平。第素性病后最喜多啖杂食,刻下亦复如是,思食糕饼,而又想吃建莲、枣子及面食、荤腥等物,与粥饭相兼。恐脾胃稍健,又为杂食所伤,深属告戒,以杜其变耳。
复诊:仍用六君子加生黄芪、淡苁容、怀牛膝、远志、木香、秦艽辈。最后加香谷芽五钱,取同参、芪等,生发胃土之精,又取调脾运食,一举而两得之也。进三剂,安妥如前。
复诊:再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制首乌、女贞子、远志、木瓜,加姜、枣同煎。服三帖后,左半身渐有力活动,可以扶持行步。惟左手指虽能把握,究觉无力。口稍歪于右,舌根渐正究嫌肥胖,语言仍稍不清,舌之强也却非心中不明可比。
复诊:仍以“归芍六君”加炙黄芪、枸杞子、枣仁、益智仁,加姜、枣煎。服四剂后,左手足渐自活动,能步能握,足征气血之渐运于左也。惟舌本稍强而带胖,心脾攸关。
复诊:议归脾汤加柏子仁、建莲肉等。煎服四帖颇安,而指掌摄握犹嫌乏力。
又,复诊方:经云“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今握、摄不能自如者,亦血之不能荣筋也,固宜养血,亦须益气。《难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内经·调经论》曰:“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又曰:“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由此推之,则血虚者亦宜补 气,与予意相符也。
西党参 三钱 炙黄芪 二钱 制首乌 三钱 归 身 一钱半 枸杞子 三钱 柏子仁 三钱 女贞子 三钱 白芍 一钱半,炒 菟丝饼 一钱半 怀牛膝 一钱半 制香附 二钱 陈皮 一钱
加建莲肉三钱,去心炒。
服前方四剂,食饮倍增,精神渐旺,左手足亦渐有力,手指稍可摄物,二便如常,口渐正,舌强而胖大之象亦十减其半,舌胎之腻白亦十退其七矣。惟贪食易饥,食后疲倦欲睡,究属脾胃之不健运也。
复诊:用“五味异功”加柏子仁、益智仁、麦芽、山查、建莲肉,补而兼运。服四剂,诸证咸安,继以膏滋方调理收功。膏方列下:
西党参 五两 炙黄芪 二两 大熟地 六两 归身 一两半 枸杞子 二两 柏子仁 三两 酸枣仁 一两半,炒 茯神 二两 鹿角霜 一两半 女贞子 四两
山萸肉 一两半 炙草 一两 左牡蛎 四两,筛粉,候膏成和入 宣木瓜 一两半 怀牛膝 一两半 砂仁 八钱
上药十六味如常法煎膏,量加炼白蜜收膏,贮磁器内,退火气三日。每晨服五钱,用开水调服。
(案19) 张云衢喘症屡发治验
张云衢,年五十三岁,甲戌二月,喘症复发治验。
案云:喘咳有年,不时举发,发则气逆痰壅不能卧,必得气平痰缓始能渐卧。即此知其喘咳之发,实由痰之不易出也。而痰之所以不易出者,则又关乎气与火耳。盖“气有余便是火”,火即无形之痰,痰即有形之火也。于此三者而分虚实缓急之治,是为尽善。而分之之法,又在乎脉之虚实而定之。此脉之右寸软小不疏,关脉滑数,左尺濡小,而按之皆无力者是其验也。当宜治本,而少佐治标之法,庶乎近理。
西党参 四钱 淮山药 三钱,炒 白花百合 五钱 苏子 一钱半,炒 甜葶苈 一钱半 。 糯米同炒 黑大枣 三枚,去核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 代赭石 一钱,煅研冲 旋覆花 一钱半,绢包
加老枇杷叶三大片,去毛,用姜汁和蜜水涂炙。
服此两帖,喘咳大减,呕亦停矣。
复诊:原方去枇杷叶,加茯苓、梨汁半杯,入生姜汁两小匙冲。再两剂喘减六七,痰咳 易出。
又,复诊方案:调肺气而肾阴自旺,扶脾土 而肺金自清,得此意者可与论治。
前方去代赭石、梨汁,加生黄芪、芡实、炙甘草。服三剂而喘咳遂平,惟食后常有原味嗳出,且稍多啖必有腹胀不松之状,向来常有。固脾土之不运,亦肾阳之不充耳。再拟四君子汤加益智仁、旋覆花、叭哒杏、牡蛎、柏子仁等,调理而安。
(案20) 上舍钱云峰齿痛、头胀治验
上舍钱云峰。
上、下齿痛不止,兼之头胀,脉象浮缓小数。风火相搏,用蔓荆子、甘菊、薄荷、元参、细生地辈。服三剂头胀平,惟齿痛尚有二三,用后方再两帖而痊。
大生地 四钱 当归头 一钱半 黑小豆 三钱 白芷 三分 生甘草 五分 薄荷头 一钱半 独活 八分
用河水一碗半煎至一半,去渣服。
(案21) 文学汪书蕉头眩欲呕治验
文学汪书蕉。
头眩且重,舌苔腻黄,欲呕,肝胃为病。
天麻 一钱半,煨 白池菊 一钱半 元参 二钱 白蔻仁 四分 通草 八分 生苡仁 三钱 赤苓 二钱 广藿梗 一钱半 半夏曲 一钱半,炒
加广木香二分磨冲。
服一帖,舌中黄苔十去其八,头眩恶心减半,再帖而痊。
间一月后,忽又胸背疼痛,咽嗌不爽。气闭痰凝,脉络不利。当用瓜蒌仁、丝瓜络、半夏曲、陈皮、枳壳、杏仁、桔梗、牛蒡子等,三剂而愈。
(案22) 上舍程梅溪忽然畏寒身热,遍体不疏治验
程梅溪,年六十九岁,于四月二十九日。
忽然畏寒发热,略兼腰疼,周身不疏,无汗,舌胎白腻。贪凉恶热,不无冒风受凉,脉象浮小。法宜疏解,俾邪达表为妥。现在足冷,恐高年人难以胜任。
苏叶 二钱 防风 一钱半 秦艽 二钱 薄荷叶 一钱半 藿梗 一钱半 甘草 五分 半夏曲 一钱半 赤茯苓 二钱 陈皮 一钱
加生姜皮六分、葱一枚同煎。
嘱其服药后,随以米饮助之。
次日复诊:据述依法行之,少顷渐自汗出,遍体松爽。傍晚热退身凉。是方之妙,妙在苏叶、防风、秦艽、薄荷之功,取其疏表解肌,合薄荷而凉散之,佐群药以疏通之。服后歠粥饮以助之,仿桂枝汤之服法。少顷渐渐汗出透表,其病若失。设宗时下庸工以为温邪忌汗之说,则未有不误人于反掌间者。如果温邪,其人必壮热口渴,热自内达外,其脉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甚于左手者,诚由怫热在内故也。是以仲景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也。”此证不渴而恶寒发热,舌苔白腻者,非温病也明矣。
(案23) 陆玉鸣患春温症治验
陆玉鸣,年二十三岁,甲戌三月。
患春温症,由乍寒乍热而起,头重胸闷,舌白恶心,溲少腹疼,骨节痛,口干不喜冷饮,脉象浮弦。病经四日,温邪内蕴,疏解为宜。方以豆豉、苏梗、蔻仁、橘皮、枳壳、赤苓、半夏辈。服后乍寒之势不觉,其余如前。
次日复诊:用豆豉、瓜蒌、葛根、秦艽、枳壳、赤苓、连翘、山栀、半夏曲、杏仁等。服后惟小便一次甚长,而身热胸闷、头重恶心等仍如前未减,上部闭闷不疏,下部时有矢气。大便平素两日一解,今自起病前至此八九日未解。再拟小陷胸汤加味治之,方用小陷胸加葛根、大竹叶、枳实、赤苓、陈皮等。服之身热稍缓,头重、恶心略减,腹痛止。惟胸膈尚闷,仍气塞不疏,大便未解。复诊方列下:
细生地 三钱 粉丹皮 一钱半,炒 川黄连 五分,姜汁炒 前胡 一钱半 瓜蒌全 三钱,酒炒 赤茯苓 二钱 枳实汁 六分,冲 槟榔 一钱半 黑苏子 一钱,炒
加梨肉一两、萝卜汁一小杯冲。
服此,至次日清晨大便一次,甚结且畅,胸闷气塞渐宽,惟身热十去其三耳。
又,复诊方:
细生地 三钱 竹卷心 三钱 黄芩 一钱半,炒 连翘 一钱半 大麦冬 一钱半,去心 牛蒡子 一钱半,炒 元参 二钱 杏仁 三钱 黑苏子 一钱半,炒
加水梨肉一两。
服后身热十退其七,胸闷气塞大减,自早至午已饮粥四碗矣。
又,复诊方:
霍山石斛 五钱 知母 一钱半 天花粉 一钱半 连翘 一钱半,去心 黑山栀 一钱半 赤苓 二钱 块滑石 三钱 苏子 一钱半,炒 牛蒡子 一钱半,炒 陈皮 一钱半
加荷蒂一枚。
服一帖,热始退尽,小溲亦淡而多,胸中气闷亦平。惟觉其口苦食无味耳。前方去知母、连翘、苏子、滑石、牛蒡子等,加小生地、麦冬、元参,两帖而瘳。
(案24) 孙振华春温,身热、胸闷、便结治验
孙振华。
春温身热,六日未解,昨夜汗出遍身,今仍有微热,胸闷不饥,舌腻溲少,大便六七日未解。素多劳苦思虑,于三月二十四始求予治。诊脉象浮小,头痛胸闷,身热未彻。温邪内蕴,拟轻疏退热法。
蔓荆子 一钱半 制半夏 一钱半 瓜蒌仁 三钱 池菊 一钱半 广藿梗 一钱半 山查肉 三钱,炒 赤茯苓 二钱 陈皮 一钱半 黑山栀 一钱半
加青葱白两枚,河水煎服。
服此,头痛十去其八,大便通,身热渐退。
又,复诊方:
瓜蒌皮 三钱 薄荷 一钱半 连翘 一钱半 黑山栀 一钱半 赤茯苓 一钱半 陈皮 一钱半 元参 二钱
服前方,身热退清,头痛胸闷俱已,惟大小便虽有而究未通畅,口苦无味。
复诊:再以生地、麦冬、连翘、花粉、滑石、杏仁、甘草、赤茯苓、生谷芽等。服两帖,大小便通畅,食饮有味而安矣。
(案25) 范秋坪素有吐血症,近因咳喘气逆引动旧恙,痰红继又呕血治验
范秋坪。
素有吐血症,迩来咳喘气逆,痰块凝结,肌肉消瘦。脉右弱,左虚弦。正值春令,防其见血。
北沙参 三钱 款冬花 三钱 百合 三钱 海浮石 三钱 薏苡仁 四钱 炙甘草 六分 茯苓 二钱 黑苏子 一钱半,炒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炒
加老枇杷叶三大片,去毛蜜炙,水煎服。
服四帖,痰渐少,咳呛上气如前。原方去苡仁、沙参,加党参、川贝母。再四帖,气逆稍平,痰色转黄,惟咳呛未减。
又,复诊方:
西党参 三钱 北沙参 三钱 山药 三钱,炒 茯苓 一钱半 炙甘草 六分 川贝母 一钱半,去心 百合 三钱 蛤壳 三钱 二原地 三钱
加叭哒杏三钱,去皮尖炒。
服此四帖,咳呛、气逆、痰稠俱减。停药数日,又多步劳力,忽于三月初五日气逆呛血,色红无块,火升面热,约吐血一茶杯。右寸虚数,关脉见芤,左关弦数。速宜益气养阴,佐以引血归经之法,冀其渐止为最。
北沙参 三钱 参三七 五分,开水磨冲 紫菀 一钱半 川贝母 一钱半,去心 款冬花 三钱 侧柏叶 三钱,炙 血余 八分,研冲 人中白 一钱,漂淡 黑苏子 一钱半,炒 二原地 三钱
加藕节七枚。
服后是夜未吐血,至清晨稍吐几口。
又,复诊换方:
北沙参 三钱 丹参 三钱 参三七 五分,磨冲 茯苓 二钱 蛤粉炒阿胶 三钱 山药 三钱,炒 旱莲草 三钱 人中白 一钱,漂淡 侧柏叶 三钱,炙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
加藕节七枚。
服两帖仍未吐,惟痰中带红。是日少劳动,至酉后忽又吐血几次,共约杯许。戌时延诊,其脉右虚、左弦、尺濡。随诊足脉,趺阳、太溪两脉尚存。然血吐过多,究防陡然汗脱,亟亟固气以统血,益阴以降火,不致再吐为最。
西党参 四钱 参三七 六分,磨冲 炒熟地 四钱 麦冬 一钱半 陈阿胶 三钱,蛤粉炒 旱莲草 三钱 侧柏叶 三钱,炙 蒲黄 一钱半,炒黑存性 五味子 三分,研
加藕汁一酒杯冲。
用陈仓米一合煎汤代水,药渣内米须倒河内。
服两帖,安妥如前,惟咳痰中挟血五六次,食饮稍增。
又,复诊方:咳呛痰红,益气润肺,兼养肝肾之阴。
西党参 四钱 清阿胶 三钱,血余一钱同炒 百合 三钱 女贞子 三钱 大熟地 四钱 炙鳖甲 三钱 紫菀 一钱半 川贝母 一钱半 侧柏叶 三钱,炙 旱莲草 三钱 茯苓 二钱 五味子 三分,研
上药仍用仓米煎汤代水,临服藕汁冲如前。
又,复诊:进前方,痰红甚少,而咳呛气逆之势午后尤甚。阴火潜燃,治当保肺清金,降火 止血,以冀呛停,庶免血溢之虞。
北沙参 三钱 淮山药 三钱,炒 款冬花 三钱 百合 三钱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 清阿胶 三钱,蛤粉炒 侧柏叶 三钱,炙 鳖甲 三钱,炙 制首乌 三钱 藕节 七枚
上药煎好去渣,投梨汁一酒杯,再煎二三滚,倒碗内,入血余末八分冲服。
服两剂,咳呛气逆顿平,再两剂而痰红渐少。明日午刻立夏,再拟益气养阴,佐以清之、降之,以杜虚火上炎,是为上策。方用人参、熟地、生地、天冬、麦冬、茯苓、炙甘草、人中白等,煎服两帖而痊。
(案26) 金陵俞正林春月感寒,睾丸胀痛引腰治验
金陵俞正林。
去春患腰痛颇重,服予煎帖全愈。今二月间,舟中受寒,睾丸胀疼,牵连两腰,脉象沉细。乃寒湿闭于下焦,宜以散寒却湿,防引动旧恙。
茅山术 二钱,炒 小茴香 一钱半 制香附 三钱 独活 一钱半,盐水炒 川续断 二钱,炒 淡茱萸 二分 当归梢 一钱半 杜仲 三钱,炒
加青葱须一钱五分。
服两帖,睾丸之疼痛顿止,腰痛大减,再帖全安。
(案27) 陆竹斋幼男腹膨便溏治验
陆竹斋乃郎,三岁。
腹膨便溏,手心发热。脾土不运,兼之食滞,轻补为宜,节食是嘱。
薏苡仁 三钱,炒 白扁豆 三钱,炒 大腹绒 八分 茯苓 一钱 炙甘草 三分 煨木香 五分 砂仁壳 六分 查肉 二钱,炒 加鸡内金八分,炙。服三剂而霍然矣。
(案28) 廷尉汪式金两颧湿毒,暑风上袭,溃烂出血漫肿,用轻清法甚效
廷尉汪式金,乾隆庚戌六月。
两颧湿毒,暑风上袭,疮溃出血,肿势未退。治在轻清,避风、慎味为最。
绿豆皮 三钱 元参 三钱 土贝母 一钱半,去心 甘草节 八分 荆芥穗 一钱半 白芷 八分 薄荷叶 一钱半 块滑石 三钱
加西瓜翠衣二两。
服两帖,肿退血止。后头额又发疮痍,复将此方再服三剂而痊。
(案29) 杨德裕向有吐血症,今夏冒暑身热治验
杨德裕,六月二十九日诊,年十八岁。
向有吐血症,体羸瘦。近冒暑风,身热,舌苔白,口干,溲赤,便结。法宜清解暑邪,当用香薷饮合六一散,去厚朴,加藿香、薄荷、赤苓、白蔻仁等。服后热势稍减,其余如前。
次日用薄荷、葛根、藿香、半夏曲、赤苓、车前子,合六一散,加荷梗。煎服一帖,身热大减,溲稍赤,出时溺管不痛,惟头胀兼咳。肺金之气未疏也,再以瓜蒌皮、蔓荆子、杏仁、橘红、贝母、赤苓、甘草、黑山栀辈。煎服一帖,热退咳平,而头额作胀,溲出尚赤,犹未平也。
复诊:用后方两帖而瘳,方列下:
鲜荷叶 三钱 薄荷叶 一钱半 藿香叶 一钱半 通草 一钱 冬桑叶 一钱半 生甘草 八分 黑山栀 一钱半 橘红 七分,蜜炙 车前子 一钱半,炒研
加薏苡仁三钱,河水煎。
(案30) 南京夏耀庭先粪后血、脱肛治验
南京夏耀庭。
先粪后血,此远血也。脉形两关虚耎,法宜益气养荣,俾血止、肛收为妥。况值仲冬,水冷金寒,尤非所宜。
西党参 三钱 焦冬术 一钱半 炙甘草 八分 炮姜 五分 炒黑槐花 三钱 炒黑地榆 三钱 炒黑归身 一钱半 陈皮 一钱 蜜炙升麻 三分
加炒黑荷叶二钱。
服前方三帖,血停,脱肛渐收。
复诊:原方去炮姜、地榆,加炙黄芪、白芍,再三剂而痊。
(案31) 论治上舍程梅溪湿毒风癣药酒方,服后颇效,并定擦虫癣膏方奇验
休宁上舍程梅溪,药酒方,年六十九岁,乙亥三月二十三日诊。
素患风癣,见于股足。近又肢体手、腹湿毒浸淫,瘙痒无宁。起于肝脾,而波及于肺肾。艮、坤属土,震、巽属木。震为足而巽为股,坤为腹而艮为手也,二经有疾则见于部位。其所以 又关肺、肾者,以肺主皮毛,肾主骨髓也。土虚挟湿而金弱,金弱而水亏,水亏则木火动而筋脉不荣也,一以贯之。法宜益气养水,润燥除湿,兼之壮筋健力,大可益寿延年,岂仅为风癣湿毒已也。
炙黄芪 二两 制洋参 三两,西洋者佳 大熟地 六两 当归 一两 元武板 二两,炙 虎骨胶 一两,不入袋 猪板油 四两,不入袋 杜仲 一两半,炒 怀牛膝 一两 川续断 一两,炒 绿豆皮 二两 丹皮 一两半,炒 薏苡仁 三两 炙甘草 一两 苍耳子 一两半,炒 白芍 一两半,炒 黑大枣 四两 新会皮 一两半
上药十八味,内除去虎骨胶、猪油两味留待熔化酒坛内。用滴花糟烧
十六斤、酒酿汁八斤,共计二十四斤和匀置酒坛内。用本色夏布袋将前药十六味盛袋内,线扎口,袋贮宜宽,防药胀胖而味难出。其余虎骨胶、猪油两味另放酒坛内,将药袋浸酒内,坛口用粗草纸数层盖好,再以重物压之,使其气不外泄。约半月后,早晚炖热量饮可也。
此酒服之有年,精力颇健,风癣大减,甚属合宜。外用擦癣膏方附下:
擦风湿虫癣膏方:
百部 一两 槟榔 三两 芜荑 三两 白芷 二两
四味用河水三大碗煎至一碗半,将药汤另置钵内。再用水一碗同煎药渣,煎至半碗,候药渣色淡味出即去渣。将前汤和入后汤内,久煎成膏。
候冷,再用芦荟五钱、胡桐泪五钱,二味候天晴乳细,调入前膏内和匀。用本布蘸膏早晚擦癣,其痒自止。此予新制之方也,颇有至理存焉。自搽擦之后,其痒渐止,风癣渐除。
前注芦荟、胡桐泪二味候天晴乳者,因二药遇天阴黏滞难乳,天晴则脆而易乳也。后遇药铺中人,述及芦荟须用盖钵,先放整矿灰于底,用油纸置灰上,将药摆上,再以油纸盖药上,又加矿灰于上,药隔于矿灰之中间,无论天晴、阴湿取用俱脆,一研如粉,因特注之。
内蕴治验(案32) 詹寅宾子夏四月寒热交作,温邪
詹寅宾乃郎,四月中。
患寒热交作无定期,头疼身痛,舌苔腻白,鼻气直冲。温邪内蕴,治从辛凉疏解。
葛根 一钱半 蔓荆子 一钱半 薄荷 一钱半 秦艽 一钱半 赤苓 二钱 半夏曲 一钱半,炒 陈皮 一钱半 青蒿子 一钱半 甘草 五分
加白蔻仁三分,研冲。
服后微汗,周体俱到,头痛、身疼、鼻气俱已。
次日复诊:舌绛而润,不饥纳少。当和胃土,兼清余热。方用霍山石斛、小生地、半夏曲、赤茯苓、陈皮、甘草、黑山栀等,两帖而痊。
(案33) 汪书蕉身热头胀湿温治验
文学汪书蕉,乙亥五月二十八。
身热头胀,舌淡绛,胎腻,先凛凛而后热,脉象数而不浮。湿温内蕴,法从清解。
葛根 一钱半 淡豆豉 三钱 半夏曲 一钱半,炒 大豆卷 二钱 薄荷 一钱半 广皮白 一钱 白蔻仁 五分,研 赤茯苓 二钱 甘草 五分
加生姜皮五分、葱白两枚。
服后汗出热退,而头额仍胀疼,兼咳,舌苔腻。客邪未清,日晡仍防复热。
又,复诊方:
葛根 一钱半 蔓荆子 一钱半 大豆黄卷 三钱 橘红 八分 麦芽 三钱,炒 山查炭 三钱 广藿梗 一钱半 甘草 五分 瓜蒌仁 三钱,研
加生姜皮五分、葱白两枚。
服后午后仍发热,有汗兼咳,更余热退。
又,复诊方:今晨大便结粪两次,小溲赤,舌苔仍腻。
薄荷 一钱半 蔓荆子 一钱半 杏仁 三钱 赤茯苓 三钱 橘红 八分 块滑石 三钱 甘草 五分 连翘壳 一钱半 瓜蒌仁 二钱
加白蔻仁末二分冲。
服此热退清,咳嗽亦减。再以养胃生津、润肺止咳之法,二三剂而安。
(案34) 上舍刘玉成由泻转痢治验
上舍刘玉成。
痢起于六月下旬,先一日腹痛水泻,次日转为白痢,约昼夜十余行,今则纯下红痢一,痛即下,却无寒热外感,脉象沉滞。暑湿交阻,法宜疏通,服后方两帖而愈。
茅山术 一钱半,炒 薏苡仁 三钱 香薷 一钱 广木香 一钱 赤茯苓 三钱 淡条芩 一钱半,炒 赤芍 一钱半,炒 薤白 三钱 五谷虫 一钱,炙
加鸡内金二钱,炙。
(案35) 王星池乃郎叶帆六月得时热无汗危险治验
王应奎(即星池)乃郎叶帆,嘉庆乙亥六月,年近二旬,未婚。
忽于初五日寒热交作,胸膈满闷,骨节疼,头顶痛。据述于未病前一日,无梦精遗。两日来壮热不解,四肢遍身皆疼,甚至头痛不能举,足痛不能立,口不甚渴却喜饮凉,舌胎满布皆白。大便溏,日二三次。小溲短赤,出时觉痛,喉亦少痛。医因肢末清冷、便溏、咽痛,以为夹阴挟湿,用前胡、枳壳、赤芍、牛蒡、荆芥、苏子、大豆卷辈。服后反觉遍身不能动摇,因邀余治。诊其脉,寸、关小数不浮,左关、尺弦细。此时邪挟湿,伏于募原。虽滑泄于得病之先,不足深虑。所虑者,恐邪不外泄而内陷,致有劫津昏厥之虞。速宜疏解,使邪达表,是为上策,拟达原法损益之。
紫厚朴 一钱,姜汁炒 葛根 一钱半 淡豆豉 三钱 秦艽 二钱 白蔻仁 五分 槟榔 一钱 牛蒡子 一钱半,炒 滑石 三钱 赤茯苓 三钱 甘草 六分 肥知母 一钱半
加生姜皮五分、鲜荷叶一小个托底煎。
是日仍延前医,方用败毒散去川芎、薄荷,加黄芩,未服。亦云症重,须得汗解为妥。
又,复诊方:进昨方,病无增减,疼痛身热如前,究竟得微汗为妥。
葛根 一钱半 淡豆豉 三钱 独活 一钱 穞豆皮 三钱 秦艽 一钱半 瓜蒌全 三钱,酒炒 枳壳 一钱半,炒 大腹绒 一钱半 川芎 一钱 威灵仙 一钱半 薄荷 一钱半 淡黄芩 一钱半,炒 木通 一钱半
加鲜荷叶一小个。
是方疏解时邪,兼之除湿治痛,因加灵仙、木通,既能除经脉肢节之湿痹,而木通又治历节痛,且能利小便,此一举而两得之矣。
是方服后惟臂痛渐缓,其余未减,似乎药之未见奇绩也。而后忽烦热无宁,其脉见浮,得汗而解,岂非斯药之功欤!
又,复诊方:服前方惟臂痛渐缓,仍然壮热 无汗,齿板干燥,痰多甚稠,筋脉抽掣疼痛,腿足尤甚,大便稀水,小溲赤少,胸中热闷,有时畏 寒,盖被肢凉,忽又揭被烦热。究属邪伏半表半里,是以身体壮热,胸前烦闷,所饮汤水尽走大 肠,而不能分利小肠,故大便溏泄,小溲短赤也。细绎脉形,今见脉浮,大有出汗之机。何以知之,缘忽烦于未汗之先,而脉见浮者必得汗而 解也。
方用辛凉和解一法,佐以分清。嘱其药未服而先汗,是方免进,即服和胃生津之剂,方用石斛、麦冬、花粉、知母、滑石、黑山栀、甘草、陈皮,加姜、枣煎。
次日复诊:据述昨于午后,药尚未煎,病者愈烦,烦后渐渐汗出遍身及肢腿,惟两足跗未到。随将前和胃生津之方煎服,服后壮热渐退,周身疼痛顿缓,大便一夜未泄,小溲尚赤,腹中稍疼。舌苔腻白满布,今始自舌尖渐退,足征邪之解矣。午后稍有微热,此余波未尽也,拟“小柴胡”加瓜蒌仁、赤苓、麦冬、黑山栀,加姜、枣煎,服之邪热退清。
又,复诊方:热退身凉,邪从汗解,而犹有内热口渴,食不喜进。此胃津未复,余火未清也。法宜养胃生津,兼清余火为最也。
小生地 三钱 麦冬 一钱半,去心 小川连 五分 花粉 一钱半 块滑石 三钱 甘草 六分 赤茯苓 三钱 陈皮 八分
加竹沥五钱冲。
服前方两帖,内热口渴顿止,食饮渐贪,舌苔退其大半,小溲色淡,日来大便欲解不解,小腹稍胀,时有转失气。病后肠胃干燥,虽有宿垢,究宜润燥养荣为法。况平素大便俱二三日一解,其为肠燥可知矣。当以生首乌、麻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桃仁、油当归、陈皮、甘草辈。两帖而肠润便通,食饮倍增,神静睡安,继用归脾汤出入,调理收功。
(案36) 俞宝成五月间患时热便泄,邪阻中宫治验
俞宝成,年二十二岁。
患时热一旬,大便溏薄,溲少,胸闷,口干,舌苔干糙,不饥不纳,服药罔效。于五月二十五日始乞治于余,诊脉形弦数。邪阻中宫,深虑陷阴劫津。法宜清解,俾热退泄止为妥。
小生地 三钱 丹皮 一钱半,炒 淡黄芩 一钱半,炒 葛根 二钱 小川连 四分 薄荷 一钱半 淡豆豉 三钱 赤苓 三钱 煨木香 一钱 甘草 六分 车前子 一钱半,炒 泽泻 一钱半
加鲜荷叶一小个。
服一剂,未两时,汗出遍身,少顷热势大减,便泄止,小溲有,非前之难出可比。饮薄粥两碗,大有转机。
复诊:仍觉口干,胸中热。舌中央仍带腻黄苔,渐润,非昨之干糙可比,脉仍弦数。
原方去丹皮、豆豉、木香,加麦冬、滑石等。煎服一剂,热退清,胸中不闷不热,口干亦减,解结粪二三寸,小便少而长。舌中近根处尚有如棋子大之焦黄胎未退,惟舌尖下半截之胎退,色红且润。凡一切舌苔,邪渐盛,则苔由舌根而渐至中央,而至舌尖也。退则由舌尖而渐退至中央,而至舌根也。此一定之理也,此证之退亦然。其舌根处之焦黄苔未退者,亦余邪之未尽也。宜和胃生津,佐以清火降浊而自平,无足虑耶。方用石斛、麦冬、花粉、川连、甘草、滑石、赤苓、陈皮,加陈粳米一撮煎汤代水,两剂而瘳。
(案37) 吴江吴树廷咳嗽十有余月,昼轻夜重,内热喉痒,痰不易出,几成虚怯治验
吴江吴树廷,年二十二岁。
咳嗽由去夏六月感冒而起,缠绵十月。土医作阴虚治,皆未获效,特买舟就治于余。细审病情,咳嗽十有余月,昼轻夜重,内热喉痒,痰不易出。幸食饮如常,神识不倦。右寸、关脉来细耎兼滑,肺气有亏,勿因内热而恣投寒凉,以致转怯。宜先清补肺脾,使金旺而水生,土旺而气充,则咳嗽自平矣。
白花百合 一两 北沙参 三钱 款冬花 三钱 苡仁 三钱,炒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炒 淮山药 三钱,炒 黑苏子 一钱半,炒 炙草 八分 海浮石 三钱
加老枇杷叶三钱,去毛蜜水炙。
服后咳嗽如前,仍甚于半夜,必待痰出咳渐缓。再剂服于临睡时,服后即咳且甚,至夜半应咳之时,反不咳嗽矣,一夜安宁,颇属合宜。第肺气久虚,左关微弦,防木火侮金而有痰红之虑。
复诊:前方去苡仁、海浮石,加茯苓、蛤粉炒阿胶,紫衣胡桃肉(连鬲板用)。服两帖,咳嗽更减。再二剂,咳嗽较未服余药前约十去其五矣。
又,复诊方:进前方咳嗽日减,再以益气养 阴,以冀其平耳。
北沙参 三钱 制首乌 三钱 炙鳖甲 三钱 茯 苓 二钱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炒 淮山药 三钱,炒 左牡蛎 三钱,煅块 天冬 一钱半,去心 五味子 三分,研 紫衣胡桃肉 一枚,连鬲
加白花百合一两五钱煎汤代水。
服此三剂,午后咳缓,夜半后咳亦日减,痰易出,喉痒平可。
又,复诊方:咳嗽昼轻夜减,惟素有梦泄,约月余一遗,亦关肝肾之阴弱,肺脾之阳虚,二者兼施。
西党参 三钱 北沙参 三钱 山药 三钱,炒 制首乌 三钱 女贞子 三钱 左牡蛎 三钱,煅块 芡实 三钱,炒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炒 五味子 三分,研 紫衣胡桃肉 一枚,连鬲 天冬 一钱半,去心
加白花百合一两半煎汤代水。
服前方十五剂,咳嗽全安,继以丸方,调理收功。
丸方:
西党参 五两 淮山药 三两,炒 大熟地 五两,捣入 茯苓 一两半 清阿胶 二两,熔化 甘枸杞 二两,焙 山萸肉 一两半 芡实 三两,炒 天门冬 一两半,去心 大麦冬 一两半,去心 叭哒杏 四两,去皮尖炒 陈皮 一两 炙甘草 一两
上为细末,先将熟地、阿胶捣杵熔化,入药和匀,加炼白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钱,清晨滚水送。
(案38) 李小山六月身热、头胀、骨节疼治验
李小山,乙亥六月十九。
忽身热头胀,骨节兼疼,脉小数不浮。时邪内伏,法宜疏解。
蔓荆子 一钱半 防风皮 一钱半 秦艽 一钱半 大豆卷 一钱半 块滑石 三钱 生甘草 五分 陈皮 一钱半 广藿香 一钱半
加葱白两枚、鲜荷叶边一个。
服此,至天明汗出,当即热退身凉,诸证咸安。
(案39) 详论盛泽李餐竹荒于酒色,阳事不甚举,为土医过用热药,以致媾精时徒劳空阵,得余丸方益气养水、填精固肾之法,服之颇效
盛泽王江泾李餐竹。
年逾五旬,一妻三妾,酒色过度,阳事不甚 举。就治于土医,皆以为阳不足,概以兴阳助火之剂。如桂、附、鹿茸、蛤蚧、楮实、破故纸、淫羊藿、巴戟天辈备尝之矣。间有知为阳不足而侑以养阴者,其阴药较所用之阳药不过十之三,何济其事。是以阳事虽举,据述交媾时并无精出,徒劳空阵。即此,知其身中之元阴、元阳皆大亏矣,而尚欲兴阳助火之剂以图战,何自轻命若斯哉。而医者亦不究水火阴阳之偏盛,惟附会其情而竟妄施兴阳之法,谁之咎欤?无怪乎遍体不疏,肢节痠疼,腰膝无力,口燥喉干,一身难以鸣状
也。皆为妄投药饵所误,亦自取之也。于乙亥秋七月,买舟来郡,寓于虎丘我与山居,友人钱上舍荐治于余。诊其脉,右寸、关虚细,尺虚而小数。左寸虚小,关弦,尺软如绵。知其气虚而血弱,火少而水亏。盖坎离交济宜平而不宜偏,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基也。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人能知雄之有雌,白之有黑,则阴阳水火之不可偏盛者明矣。不于此而求治,而妄投壮火兴阳之剂,吾何忍哉,因制丸剂以善其后。
高丽参 二两,另研极细筛和 大熟地 八两,砂仁一两同捣 元武胶 二两,熔化 归身 一两半 鹿角胶 二两,熔化 菟丝饼 一两半 枸杞子 三两,焙 茯苓 二两 女贞子 三两 山萸肉 一两半 炙鳖甲 三两 续断 一两半,炒 益智仁 一两半 怀牛膝 一两半,酒拌蒸 羊腰子 四对,用杜仲末一两半铺甑底,以羊腰子摆上同蒸同捣 羊外肾 两对,用马料豆一两半拌和蒸熟同捣入药
上为细末,同熟地、龟、鹿胶等熔化捣和。外用生黄芪三两、枳椇子五两煎膏代蜜为丸,桐子大。如膏不足,稍加炼白蜜同丸。每服五钱,清晨桂圆汤送下(乙亥七月二十七日秋季,丸方第一次)。
十月十二日复诊:据述服前丸两月余,觉精神健旺,行房时不致屡试空阵,偶有雨势滂沱,自是药之对证也,再定冬季丸方予后。
丸方第二次(十月十二日冬季定):
西党参 八两 炙黄芪 五两 大熟地 十两,捣入 归身 二两 元武胶 二两,熔化 鹿角胶 三两,熔化 破故纸 二两 炙草 一两半 淡苁蓉 三两 淮山药 三 亭两,炒 山萸肉 三两 砂仁 二两 羊外肾 三对,黑豆二
两同煮 羊腰子 六对,内填青盐三钱同煮 鹿腿筋 四两 ,
砂炒 胡桃肉 三两,连鬲
上为细末,用枳椇子六两煎膏,少加炼白蜜和前胶并熟地等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钱,清晨桂圆汤送下。
前丸服后,精神爽健,诸恙俱平,惟房事阳不甚举,精薄不充,却非向之屡空可比,其余饮食起居如常,且夜半及天明时喉舌亦不干燥。前丸将毕,于丙子二月初一日复诊,方列于下。
丸方第三次(丙子春季定):
高丽参 二两,另研细末和匀 大熟地 八两,捣入 元武胶 三两,炙,熔化 鳖甲 四两,炙 甘枸杞 三两,焙勿黄 於白术 二两,土炒 菟丝饼 一两半 茯苓 三两 破故纸 二两,酒炒 巴戟天 一两半,去心,酒浸炒 炙甘草 一两半 仙茅 一两,去皮,米泔浸炒 女贞子 四两 阳春砂仁 二两 宣木瓜 二两
上为细末,照方熔捣筛和。外用大有黄芪四两、枳椇子六两,二味煎膏代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钱,清晨用橘饼汤送下。
四月二十八日复诊:据述服前丸,遍体疏畅,阳事亦举而带坚。他如喉舌之干燥、腰腿之痠疼等状咸若失矣。细察脉象,右寸短涩,惟欠浮耳,关虚小滑,尺脉举之数而按之不足;左寸浮数,关脉虚弦,尺则濡耎;合而审之,究竟水少于火,而阴阳犹有未平也。今交夏令,必得使其平而不偏,则气血和而荣卫流通矣,岂仅为阳事之举而已耶。前丸将毕,治法可征,再继以丸剂调补,尤宜节欲为紧要关头。《黄庭经》曰:“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实之可长活”,旨哉斯言!
丸方第四次(丙子四月夏季定):
大熟地 八两,捣入 制洋参 四两 元武胶 四两,烊化 茯神 二两 鹿角胶 三两,烊化 西党参 五两 於白术 一两半,土炒 归身 一两半 白芍药 一两半,酒炒 酸枣仁 一两半,炒 炙甘草 一两 琐阳 一两,酥炙 淡苁蓉 二两 桑螵蛸 一两半,用醋同煮炒 阳春砂仁 一两半 五味子 一两
上为细末,筛捣、烊化如法。外用大有芪五两、枳椇子六两,二味煎膏代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钱,清晨用建莲汤送下。
(案40) 论治山西赵景福左乳下痛,痛即呕奇效(附丸方)
山西赵景福,年五十五岁。
体小形瘦,六脉沉细乏力。痛起于左乳下,因痛而呕,呕则食物俱出,甚则酸水上逆。病起 于七月间,客于上洋,医作肝胃气治,用“左金”合归、芍、厚朴、郁金辈疏气、平肝、温中,间有用参、附、川楝、吴茱萸等。服药月余,似效非效,因买舟来郡,友人程梅溪翁特荐治于余。
细审病情,合之色脉,呕痛两月却非每日如是,或因食不如意而痛呕并至,或因劳役动怒而即痛且呕,日积月累。痛呕皆从左乳下起,正阳明胃络也,可以容受水谷,即痰饮之征也。医者概作肝胃气治,用香燥破气、辛凉之品以治标。岂知胃气弥伤,脾阳愈弱,即间佐参、附于泄肝药中,亦非法也。据述日来饮粥方安,得饭即有呕痛之势,每发约在午后者居多。所呕之物,或稠痰兼酸,或仍是所食之原物也,且有冷气自下冲上。足征脾土之不运,胃底之无火可知矣,此又虑其下膈反胃之成也。不思扶土温中,补火生土,佐以养肝疏木,而妄行耗散,鲜有不误事者。今先以调脾温中,少佐补火生土法,再为之计。
於白术 二钱,土炒 淮山药 三钱,炒 淡干姜 六分,炒 茯苓 一钱半 代赭石 三钱,煅红醋淬 益智仁 一钱半 广木香 八分 炙草 五分 菟丝饼 一钱半
加紫沉香二分,磨汁冲。
据述未服余方前,食粥后即觉胃中有泛泛欲上之势,且常嗳腐气,顷之又有一团冷气上奔。大便日解溏粪一二次,解后亦有冷气一团下走,脐上不时作疼。自服余药一剂,腹中冷气即不觉上奔,粥后泛泛欲上之势亦平。再剂仍解溏粪,而冷气下走之势全无,服药颇合。
复诊:原方再加煨姜、陈皮,煎服两剂甚妥。自早至晚,饮粥三次,每次约两中碗,初次饮毕觉左乳下至中脘少有上泛之意,却不呕不痛,午后所食亦然。惟晚间所食之一次,脐上似有泛泡不运之声,尚有嗳腐气,腹中疼止毫不觉矣。
又,复诊方:服前方四剂,呕痛未发,诸证俱减。
西党参 二钱 於白术 一钱半,土炒 干姜 八分,炒 熟附子 六分 益智仁 一钱半 青木香 八分 炙草 五分 旋覆花 一钱半,包
加代赭石三钱,煅红,醋淬三次。
服此三剂,诸恙咸安,大便日解一次,不结不溏。晚间食粥,脐上有泛泡不运之声及嗳腐气,自服此后俱不觉矣。即午前食饭,亦安妥 如常。
又,复诊方:仍以附子理中汤合补命火法,而少佐运食调气之品,使其脾健而食不滞,则脾 肾更有益焉。服后方五剂调理瘳可: 丸方即于此方略为增减,服之收功
西党参 三钱 於白术 一钱半,土炒 熟附子 五分 芡实 三钱,炒 淡干姜 七分,炒 炙甘草 五分
煨肉果 五分 陈皮 一钱半 紫沉香 五分 鸡内金 二钱,炙 河水煎服。
(案41) 详论徽州叶朝栋伤寒无汗,误投寒凉不治症
徽州叶朝栋,年四旬。
乙亥九秋病感身热无汗,未经表解,早投寒凉,斑未透发,误进“白虎”,又进犀、羚、生地、石斛、芩、连辈,一派苦寒,以致壮热不解,昏沉呓语。更医用鸡子地黄汤加减,似觉手指牵动之势稍缓。又投参须、黄连、阿胶等,两剂不应。再以人参、芩、连、阿胶辈,服后人事昏迷,二便不禁,腿膝觉冷,款证毕集,邀予诊视。其脉两手细软无根,二目戴眼,面赤神迷,口开鼾睡。头汗如珠,分颗不散,此油汗也。
戴眼者,谓瞳子上视不见而定直不动也。经云: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注云:瞳子高者,目上视也。戴眼者,上视之甚而定直不动也。
真阳既已外亡,万难挽回。必欲求救,勉拟生脉散合四逆汤。煎好,临服入黄连一分泡须臾服,以尽人力耳。
二方合用,出自心裁。后阅《古方选注》内,有陶节庵回阳返本汤,与余方相同,不觉鼓掌称奇,既又自责之曰,是书日于案头,过目屡屡,漫不经心,成何用功者,因记以自警。
节庵方中,参、附、姜、草、麦、味,此生脉合四逆汤方也,命名回阳返本汤。内加腊茶、陈皮,取其芳香苦降通气,以作向导。如面戴阳者,下虚也,加葱白、黄连少许,取其(指葱白言)通阳,又取(指黄连言)热因寒用之义耳。余方后所加黄连一分泡服者,亦是意耳。
附注:格阳、戴阳两症 戴阳者上虽热而下则寒,阴盛于下而阳戴于上也。格阳者外虽热而内则寒,阴盛于内而阳格于外也。二症俱属虚寒,治法总宜热因寒用。
(案42) 叶宏基孟冬身热、便泄、湿阻 治验
叶宏基。
孟冬身热间作转为日发,舌苔中心白、边赤,口淡不渴,欲呕,溲少,大便泄泻日数次,此湿阻中焦。法宜除湿分清,佐以温中。
生茅术 一钱半 淡豆豉 三钱 半夏曲 一钱半,炒 葛根 一钱半 厚朴 八分,姜汁炒 赤茯苓 三钱
猪苓 一钱半 泽泻 一钱半 柴胡 八分
加老枇杷叶三钱,去毛净,用姜汁涂,炙。
服此一剂,身热大减。大便一次,微溏,并不泄泻。小溲尚少,仍欲呕。湿阻已松,犹未尽也。
又,复诊方:
生茅术 一钱 厚朴 八分,姜制 赤苓 三钱 苡仁 四钱 黑山栀 一钱半 猪苓 一钱半 木通 一钱
广藿梗 一钱半 半夏曲 一钱半,炒 陈皮 一钱半
加焦谷芽三钱。
服后身热退清,舌中白苔十去其八九,小溲长而多,欲呕之势已平。次日以二陈汤加石斛、谷芽,和胃而安。
(案43) 邑宰史元甫瘰疬,详议治法
邑宰史元甫先生,年三十五岁。瘰疬症,宜用王道法治。
病原:疬起半载,坚溃交加,自右颈而牵连颊颐之处。未溃者色红,形如皂子;既溃者脓黄,象似桃胶,按之外腐内坚,核犹未出,遍治罔效。官居浙闽,因此告假来吴。
疬自右颈而起者,名盘蛇疬。由左颈而生者,名蜂窠疬。古人虽分左右而异其名,其治之之法实亦不拘拘于斯也。
延程疡医治,半月间不过如是。于嘉庆丙子四月望日,友人钱君荐治于余。诊其脉皆阴脉也,此先天禀质所成,非病脉也。其右手举之不足,按之似数。左关虚弦,尺脉濡小。知其气弱血亏,相火旺而坎水不足以济之。再加厚味不禁,嗜欲过度,水愈亏而火愈旺,此瘰疬之所由生也。不思探本穷源之治,而概以疬门套药为法,恐坚者不消,而溃者难以完口矣。就色脉而详审之,虚中挟毒。先以调气养血为主,使血活动而腐者自去,俾气流通而坚者自消;或间以补中解毒,益阳助阴,补阴济阳;或水火并治,皆王道法也。神明变化,存乎人耳。此为内治之法,而外治之法亦必精详熟玩,不用刀针,亦无 拘执于板方图形。察脉辨色,活法在人,则治疬如拾芥耳。
疬症之生,有因虚而生者,亦有因发毒而恣食金石毒药而成者,或因纵欲而喜服燥热之剂而起者。若是证,则兼而有之。余昔年治疬诸法,悉载前卷,可参阅之。
(案44) 崇川曹普南耳鸣症,丸方调理治验
崇川曹普南,嘉庆丙子四月。
耳鸣症,左耳尤甚,服后丸剂全愈。
耳内时鸣,肾水不足,相火上炎。左耳甚者,东方甲乙木也。
大熟地 四两,捣入 淮山药 二两,炒 山萸肉 一两半 茯神 一两半 酸枣仁 一两半 甘枸杞 一两半 远志肉 一两 炙草 一两 柏子仁 二两 女贞子 二两 当归身 一两半 元参 一两半 石菖蒲 五钱
上为细末,先将熟地捣杵,加炼白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钱,清晨滚水送下。
(案45) 王宗华甥呕吐沉疴屡发屡验,继以丸方调理永不再发
王宗华甥,十二岁,丙子七月十二。
身热呕吐,无论汤水食药,到口即吐,稍带酸味。是证已起二三载,不时举发。发则必先头痛,痛则呕吐随至。每发必延余诊,脉形右滑、左弦。
当用:广藿香、半夏曲、鸡内金各一钱五分,淡茱萸二分。
四味煎好去渣,投生姜汁约一钱,炒开口椒五粒。二味入汤内,再五六滚,放碗内候温,徐徐服。服后呕吐顿止,从此热退食进。后于九月初一复发,适余往乡,因仍查前方煎服,服后呕吐立已。
又,宗华丸方:童年质弱,呕吐常发,甚则酸水齐涌。虽煎帖屡效,而右关虚滞,左关弦细。积岁沉疴,欲拔病根,继以丸剂,斯为戬榖
。
西党参 三两 生冬术 二两,用淡茱萸三钱同炒 、 同研 姜制半夏 一两五钱 白茯苓 二两 白蔻仁 一两 新会皮 一两五钱 炒麦芽 二两 莱菔子 二两,用炒开口川椒二钱同焙同研 山查肉 三两炒 ,广木香 一两,勿经火 炙甘草 一两
上为细末,用荷叶煎汤洒叠成丸。每服四 钱,清晨用炒米汤送下。
呕吐有年,用扶土运食之法理所当然。而其中白术用茱萸同焙,菔子以川椒同炒,义取土中疏木,不治肝而肝治,不治呕而呕治,医者之用意微矣。
自服此丸之后,果不再发。 竹亭 ( 邻 ) 识
(案46) 夏禹功脾阳不运,单腹作胀治验坛里夏禹功,年二十五岁。
单腹胀起自丙子五月间,每至午后大腹膨胀,两小腿亦然,睡则渐软,服他医祛湿之药渐平。至八月中,大腹又复大如前,仍在午后,即渐膨急腹硬,波及小腿,早上渐宽。自觉腹、腿内冷而不暖,二便如常,知饥能纳。于九月二十五始求治于余。细绎病情,其人玉匠为业,两手日于水中同宝砂摩弄玉器,饥饱失常,劳力感湿,致令脾胃失运化之机。右关迟软,面色痿黄。腹大膨急,每在于午后,其为脾虚气滞而阳不运者可知。当处以附子理中汤以温脾阳,佐以木香、陈皮、大腹绒者,取其补中兼舒,最后引以鸡内金以运脾胃之滞,何患其药之不效也。服后果然腹中响声,大腹膨急及腿腹内冷俱减其半。再以理中汤合五味异功法,调治而安。
(案47) 总司陈岐山呕痛痼疾常发治验
社坛总司陈岐山,于嘉庆丙子孟冬之三日诊。
素有胃脘痛,偏于右,迄今数年,偶遇寒或劳力、动气必发。发则呕吐、刺痛,痛甚则酸水涌出,不时举发,遍治罔效,特求治于余。
案云:呕痛常发,食入即吐,吐盛则酸水如涌。六脉细小,右关虚弦。脾胃久亏,木来乘土,曲直作酸,此呕痛之所由来耶。先议和法以治标,再为扶本之计。
制香附 三钱 制半夏 一钱半 淡干姜 一钱,炒 陈皮 一钱半 淡茱萸 三分 生山栀 八分 炙甘草 五分 川椒 五粒,炒 广藿梗 一钱半
加鸡内金一钱半,炙,临服入盐花少许,冲。服两帖,呕痛顿止。
(案48) 门人金继文痔血有年治验
门人金继文,丙子十月六日。
案:痔血有年,见于粪后,非近血也。两关 虚弦,肝脾并亏。藏血者肝,统血者脾,于此而求治,自无遗憾矣。
西党参 四钱 制首乌 三钱 鳖甲 三钱,炙 苡仁 三钱,炒 炒归身 一钱 炒白芍 一钱半 荷叶 一钱半,炒黑 蒲黄 一钱半,炒黑 旱莲草 二钱 侧柏叶 三钱,炙 甘草 五分,炙 伏龙肝 三钱
复诊:原方去鳖甲、柏叶、旱莲草、荷叶,加炙黄芪、女贞子、血余、炮姜、真降香辈。
前后两方服之,渐平。
(案49) 陆钟范冬月脘腹频痛治验
陆钟范,孟冬二十三日。
两关沉紧,气滞寒凝,脘腹频痛不已。速宜温通,通则不痛。
制香附 三钱 薤白 三钱 淡干姜 八分,炒 神曲 三钱,炒 淡附子 六分 陈皮 一钱半 莱菔子 三钱,炒 甘草 六分
加青葱管四寸,内填去油乳香五分,两头线扎,同煎。
服后痛势立缓,夜来大便一次甚结。
次日复诊:据述天明痛止,侵晨饮粥,食以海,又稍有痛意。用“厚朴温中”意,两帖而愈。
(案50) 吴声振疟后肢跗浮肿治验
吴声振,十一月十八诊。
疟延日久,虽已停止,而脉右虚数,肢跗浮肿。脾弱胃强,恐转中满,亟宜益胃调脾,俾清升浊降,庶乎尽善。方用异功散加苡仁、建莲、芡实、川石斛、鸡内金。服两帖,脾胃颇调,足肿稍退,小便夜间少,大便之溏少减。
复诊案:脾土稍健,胃土稍和。阴气虽亏,且从缓商。盖土为万物之母,胃为水谷之海,后天旺而先天自充,得其意者可与言医。方用六君子汤加建莲、黄精、苡仁、白芍、菟丝饼,引以鸡内金。
服两剂,足跗浮肿已退,大便日一次,尚未结。再以“四君子”加木香、山药、益智仁辈。服后脾胃渐健,后用归脾汤加鹿角霜、益智仁、山萸、女贞子等出入,数剂而痊。
(案51) 详论王星池乃郎叶帆患春温症危险治验
王星池乃郎叶帆,丁丑正月六日,患春 温症。
身热起自去冬二十七日,稍能进粥。至正 月二日,延张姓治,桑叶、牛蒡、苏、杏、甘、桔、川贝、橘红、枇杷叶辈以疏解肺气。连用此等药四帖,身热不减,反增胸闷,遍体痠疼,食饮毫不能进,到口即欲呕。因其喉舌黏腻干燥,惟少饮开水以润之,非口渴可比。苔色中间焦黄如钱大,舌边淡红而不干。夜来神识不爽,少有昏语。小溲短赤,大便时有稀水溜出,脉象沉小。此邪伏于冬,而发于春也。恐有陷阴之变,当用苏叶、防风、豆豉、制半夏、瓜蒌全、枳壳、陈皮、神曲、薄荷、秦艽辈。服后汗未出,口干喜饮,诸恙如前,小溲短热,面色带红,二目内眦多眵,最虑邪热内陷劫津。
初七日:用葛根、黄芩、瓜蒌根、薄荷、赤苓、麦冬、竹茹、石斛、黑山栀、陈皮辈。服后病仍如前,惟舌苔中黄,边带红润。
初八日:用达原饮意,加味服之,病无增减,惟热势稍缓。
初九日:用生地、丹皮、葛根、黄芩、瓜蒌、二苓、车前、石斛等,服后反不如前之妥当,愈觉周身疼痛,并左臂痛剧,身热,胸闷,不食,腰背俱疼,大便仍泻出稀水,小溲短赤热痛,烦躁不宁。病起十四日,脉形沉小弦细。邪气留恋,深虑内陷。所幸者,热虽未解而尚知遍体疼痛,夜来虽有乱语而日间应答尚清,此际犹可图救。若待其神识昏昧,陷阴劫津,则用药棘手矣。今拟表里和解一法,以冀转机。
初十日方列下:
川黄连 五分,酒炒 瓜蒌皮 三钱,酒炒 姜半夏 一钱半 葛根 一钱半 鳖血炒柴胡 八分 川郁金 五分摩冲 ,片姜黄 一钱 独活 一钱半 秦艽 一钱半 生甘草 六分 赤茯苓 二钱
加生谷芽一两五钱煎汤代水。
服前方,未几汗出,头面、胸背俱到,却不淋漓。当时遍身疼痛顿减,即左臂、腰背亦不觉痛。胸脘痞闷十去其七,可进薄粥一二杯,大便稀水亦止,小溲稍长。脉象稍起而究嫌弦细,热势虽退,余邪未清,加意图维。
表邪郁而不解,大便稀水,肺移热于大肠也。里邪闭而不疏,小溲短赤,心移热于小肠也。用表里两解之法,汗出、溲长,诸恙顿退。神矣!神矣!
十一日复诊:原方去郁金、姜黄、独活、秦艽,加厚朴、陈皮、黑山栀。服后至夜半又少有 微汗,热始退清,饮粥倍增,胸脘痞闷之势亦十减八九矣。舌根腐苔渐减,中心尚有焦黄胎如 钱大。所喜者,舌尖胎退色红滋润。惟小溲出时,仍觉热赤而痛,余热未尽也。
复诊(十二日方):
川黄连 五分,水炒 厚朴 八分,姜制 半夏曲 钱半 石斛 四钱 麦冬 一钱半,去心 陈皮 一钱半 桑白皮 钱半 甘草 八分 赤茯苓 三钱
加生谷芽一两五钱煎汤代水。
服后,日进粥三四碗,且知饥,夜能睡,胸脘不闷,小溲赤而不热痛,非昨可比也。
复诊(十三日方):
鲜石斛 四钱 大麦冬 一钱半,去心 黑山栀 一钱半 通草 八分 半夏曲 一钱半,炒 生苡仁 三钱
广藿梗 一钱半 甘草 八分 赤茯苓 三钱
加生谷芽一两半如前煎。
服三剂后,以清补、养胃、生津之药调理全安。
(案52) 南京张玉亭腰痛偏左治验
南京张玉亭,年二十九岁,嘉庆丁丑正月。
患腰痛偏左,脉形右大,左耎,小溲混浊。法当壮水温阳。
大熟地 四钱 山药 三钱,炒 山萸肉 一钱半 归尾 二钱 上肉桂 五分,去粗皮 杜仲 三钱,盐水炒 泽泻 一钱半 赤苓 三钱 宣木瓜 一钱半
加猪腰子一个,劈开去白膜,内填青盐五分,线扎,煎。
服两帖,腰痛减十之二。
复诊:即原方去肉桂,加破故纸、牛膝、枸杞、续断,引用猪脊髓三条同煎,不用猪腰子煎汤代水。
服后,腰痛又稍减,平坐不疼,曲腰仍痛。
又,复诊:
大熟地 四钱 归身 一钱半 白芍 一钱半,炒 益智仁 一钱半 菟丝子 一钱半 木瓜 一钱半 炙草 八分 女贞子 三钱 制香附 三钱 茯苓 二钱 杜仲 三钱,炒 川续断 二钱,炒
加猪脊髓两条,剪断,去外皮,用内髓同煎。
服三剂,腰痛大减,曲腰转侧亦不觉疼,非前之坐立俱疼、内如针刺可较也。再三剂而痊。
[附]腰痛论:偶阅《汇补·腰痛门》末后云:凡腰痛不能立者,刺人中穴。又,瘀血作痛者,刺委中穴以行血滞。如肾虚作痛,药中加猪 脊髓丸服。因思予治张氏肾虚腰痛之加脊髓,与此暗符欤。
(案53) 福建谢客水肠红廿载,近又兼泄泻治验(并丸方)
谢客水,嘉庆丙子七月十三日。
素有肠红廿有余年,近又泄泻,日数十次,脾肺脉虚。服予益气止泻法,出入于“补中益气”“、四、六君”,或间用“归芍六君”,佐赤石脂、禹余粮辈。服数余帖,泻有时止,偶又见肠红旧恙。仍以炙芪、党参、山药、莲肉、归、芍、炙草、陈皮、益智、炮姜、旱莲草、降香、罂粟壳辈,以之益气扶土,佐以止泻、止血、收涩之剂以图之。服后血止,泻又减,日二三次,非六月间日泻数十次可比。连日亦有无稀粪者,亦有稀粪中兼结粪者,此皆气虚不能统,土弱不能运之故,所以得油腻肥甘而即泻者是之谓尔。继以丸方调理收功。
西党参
六两,煎膏代蜜
生黄芪
三两,土炒
生於术
二两,土炒
山药
二两,土炒
芡实
二两,炒
归身
一两,炒
炙甘草
一两
白芍
一两,炒
制首乌
二两
炙鳖甲
一两半
山萸肉
一两
蒲黄
一两,炒
五味子
一两
炒荷叶
一两半
炊单布
三两,炙
血余
一两
赤石脂
三两
禹馀粮
三两
上为细末,用党参膏代蜜为丸。如膏不足,稍加炼白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钱,清晨滚水送下。
(案54) 山西石生玫体虚咳痰治验
山西石生玫,年逾六旬。
体倦食少,咳痰浓厚,脉右浮滑,法宜肺胃并治。
薏苡仁 三钱,炒 款冬花 三钱 百合 三钱 茯苓 二钱 黑苏子 一钱半,炒 姜半夏 一钱半 陈皮 一钱半 甘草 五分 桔梗 八分 瓜蒌仁 一钱半
加生谷芽三钱。
服两帖,咳减,痰少大半,鼻知香味,知饥渐进食。原方去桔梗,加山药,三剂而安。
(案55) 溧阳金渭川间疟治验
溧阳金渭川,丁丑五月。
疟发间日,脉来弦细,右关滑数。痰食交 阻,少阳之邪未楚,风邪不避,无怪乎至期热重寒轻,节食避风,以免缠延。
青蒿子 一钱半 瓜蒌皮 一钱半 半夏曲 一钱半,炒 陈皮 一钱半 广藿香 一钱半 白蔻仁 五分
蔓荆子 一钱半 黄芩 一钱半,炒 赤茯苓 三钱 块滑石 三钱
加鲜荷蒂一枚。
服一帖,次日间疟临期,原方去瓜蒌皮、豆蔻,加煨草果、槟榔等,于疟未至前一时煎服,服后疟止。再以养胃生津之剂,调治而痊。
(案56) 南京夏耀宗子红痢腹痛治验
南京夏耀宗子,年二旬,七月初一。
痢下色红,腹痛后重,昼夜数十次,寒热,舌苔白腻,脉象滞涩,积垢犹存。病起半月,表里俱病,法宜导滞温中。
薤白 三钱 广木香 一钱,切 山查肉 三钱,炒 陈皮 一钱半 桔梗 一钱 五谷虫 一钱半,炒 白蔻仁 三分,冲 赤芍 一钱半,炒 甘草 六分 当归 一钱 红曲 三钱,绢包,渣倒河内
服后痢减痛缓,身热、后重俱止,舌之白腻渐退。原方略为损益,三剂而痊。
(案57) 休邑程梅溪大兄高年骤然呕吐、汗多、头眩、眼闭羞明极险治验
休邑程梅溪,年七十二岁,嘉庆丁丑七月十四。
天明后忽然呕吐,汗多,头眩,眼闭羞明。细绎病情,昨进夜膳,多啖火腿肉,临睡毫无所苦,天明骤然暴病,呕出尽是痰涎,素喜贪凉。舌胎白腻,脉象细小,按之无力。暑湿内伏,感寒挟食而起。第年高汗多,头眩眼闭,未便表解。宜用和胃调中,俾呕停眩止,庶无变幻。
姜制厚朴 一钱 制半夏 一钱半 藿香 一钱半 陈皮 一钱半 白蔻仁 六分,研,后入 赤茯苓 一钱半 山查 三钱,炒
加鲜荷叶一小个,临服投入盐花少许。
晚诊:服前方呕吐渐停,冷汗止,身温,目开,眩晕大减。至申后又呕酸水几口,据述味甚酸。又大便稀粪一次,小溲有。舌仍白,脉仍细小而软。知其正虚感寒,暑湿中停,舍温中和胃一法,竟难许治。既药服建绩,原渣尚在,即于复渣内加河水一钟,煎好去渣,加左金丸三分研细冲服,服后呕酸顿除。
次日复诊:食饮稍贪,尚不知饥,口苦、溲赤,舌胎边白,中心淡黄,余滞未清。用“二陈”合鲜石斛、生谷芽、麦冬辈和胃生津,诸恙向安。数日后调理肝肾,用“六味地黄”去丹皮、泽泻,加归身、枸杞、兔丝、淡苁蓉、炙甘草辈而收全功。
(案58) 详审海门张胪先咽痛治验
海门张胪先,丁丑九月。
咽喉疼痛,脉右浮小,左尺虚数,上过于关,此相火挟外邪而上炎。得斯脉者,必从泄精而致,且咽喉色红,非浮游之火挟邪者,不能有此形色。当问之,答曰昨曾有之,足征脉证相符。有诸内而形诸外,特恐人之不善于审察色脉耳。方用元参、川贝、牛蒡、桔梗、荆芥、前胡、甘草等,两帖而痊。
(案59) 山西任富泰腰痛、腹块奇效并调理丸方
山西任富泰,嘉庆丁丑季秋。
痛起于腰,波及肝胃,发则腹痛块现,形如葫瓜。痛止块消,遍体不疏,脉左右弦细沉紧。此气滞而兼寒痰为患也,以故痛甚欲呕,口吐冷痰耳。不速治,恐痛剧见厥。病经匝月,慎勿轻视。
制香附 三钱 广木香 八分,切片 淡附子 六分 陈皮 一钱半 淡茱萸 五分 半夏曲 一钱半,炒 炙甘草 六分 杜仲 三钱,炒
加鸡内金二钱(炙),陈佛手柑一钱半。
服后腰腹痛止,块亦不攻。原方加制首乌、续断等。服之如前安妥,冷痰并不一吐,惟腰膝久坐痠疼,仍于前方去半曲、陈皮,加归、芍、枸杞,服后渐平。
又,复诊方:进前方,腰膝痠疼将平,而腹中又有小痛之势,幸无块现之苦。再以温补下元,缓缓图之,痛可平而块可消矣。
制首乌 四钱 女贞子 四钱 枸杞子 三钱 归身 一钱半 上肉桂 六分,去桂皮 淡茱萸 六分 怀牛膝 一钱半 杜仲 四钱,炒 白芍药 一钱半,炒 炙甘草 八分
加猪脊髓三条同煎。
服此一剂,腹痛即止,腰脊毫无痛意。连服四日,病若失矣。
又,复诊方:素有梦遗,约五六日一遗。自 腰腹痛服药后,却有廿余日未遗,至昨夜方梦泄,幸腰腹未痛。
大熟地 四钱 湘莲肉 三钱,炒 山药 三钱,炒 杜仲 四钱,炒 山萸肉 一钱半 菟丝饼 一钱半 砂仁 五分 茯苓 一钱半 淡茱萸 五分 左牡蛎 四钱,煅
加猪脊髓三条。
服数剂安妥如常,梦泄亦止,继以丸剂调理收功。丸方附后:
西党参 二两 焦冬术 一两半 茯苓 一两半 炙甘草 一两 大熟地 三两,捣入 淮山药 一两半,炒 芡实 二两,炒 牡蛎粉 二两 破故纸 二两,炒 胡桃肉 七枚,连皮捣 香附 二两一,炒 金樱子 两半,去毛 猪脊髓 六条,蒸熟同捣 羊腰子 三对,蒸熟同捣 陈皮 一两二钱 山萸肉 一两半
上为细末,内有捣者俱入药捣和,加炼白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钱,清晨滚水送下。
(案60) 山西晋宏达痛痹兼杂症治法颇善而收全功
山西晋宏达,年近四旬。
时值孟冬,遍体痠疼,腹痛兼之,脉象沉滞。此风寒湿合而成痹之象。痹者,闭也。是以痠疼中又兼腹痛、便结也,证起月余。他医缘便结,屡进大黄推荡,便虽通而前证不减。何取乎通,且苦寒伐胃,食饮减而胃阳衰,病日加深,证颇棘手矣。法宜祛风寒、渗湿和胃、疏理经隧,庶可图之。
秦艽 二钱 防风 二钱 全当归 二钱 广木香 一钱,切 陈皮 一钱半 茅术 一钱半,炒 元胡索 一钱半,炒 制半夏 一钱半 甘草 六分
加葱白三枚。
服三剂,遍体痠疼与腹之痛俱缓。原方去元胡索,加制香附。再三剂,前证十去其五。
又,复诊方:进前方,疼痛大减,食饮渐增,惟大便甚结,欲解不能,脉虚涩而小。此气弱血燥,肠胃不滋,宜养荣润燥为法。若性急而欲速,如前医用“大承气”以推荡,而大便甚结,解之不畅,次日反增恶心不食,周体痠疼,大腹胀痛愈增,皆缘性急妄攻,几乎误事。日来服余方,幸诸恙俱减,惟便结不通,仍宜养荣润燥,侑以通幽一法,最为稳当。生首乌 一两 全当归 二钱 肉苁蓉 四钱 麻仁 三钱,研 郁李仁 三钱,研 桃仁泥 三钱 广木香 一钱 枳壳 一钱半,炒
煎好去渣,用更衣丸一钱研细冲。
服润燥通幽法,大便至五更解出,甚结。第二次解出溏粪,于此观之,足证非胃实之证也。今虽用润燥通幽法,亦因其结之过甚而权拟之方也。
又,复诊方:
当归身 二钱 茯神 三钱 炒枣仁 一钱半 半夏曲 一钱半,炒 制香附 三钱 木瓜 二钱 广木香 一钱 炙甘草 六分 薏苡仁 四钱,炒 陈皮 一钱半
加生谷芽四钱。
又,复诊方:自服余方后,疼痛俱减六七,日饮粥五六盏,较前增半,是好消息。第右脉尚微细,左脉虚涩,犹恐变迁。
焦冬术 二钱 苡仁 四钱,炒 秦艽 二钱 独活 二钱 晚蚕沙 三钱 木瓜 二钱 怀牛膝 一钱半 归身 一钱半 制香附 三钱 木香 一钱 片姜黄 二钱
服三帖,遍体手足之痠疼、麻木俱减。原方去独活、木香,加西党参、酒炒丝瓜络煎服。服后身中发出风疹甚痒,而四肢腿膝尚觉痠麻却有停止,非前之遍体痠疼、大腹时痛可比也。
又,复诊方:气血亏而肢体痠麻,转侧不便。三日来腹中又有小痛,知饥而不贪食。土虚胃弱,冬至前后尤为紧要关头,慎勿渺视。
焦冬术 一钱半 鹿角霜 二钱 当归 一钱半 木瓜 二钱 淡干姜 八分,炒 益智仁 一钱半 茯神 二钱 茯苓 二钱 广木香 一钱,切片 炙甘草 六分
加粳米一合煎汤代水。
服后颇安,原方去干姜,加熟地、牛膝、虎胫骨等。再五剂,痠疼、腹痛俱大减,即两足指及膝痛亦缓,惟两臂之疼,觉右臂轻于左臂,腿臂常觉冷。
又,复诊方:
焦冬术 一钱半 茯苓 二钱 淡附子 六分 鹿角霜 三钱 广木香 一钱 炙草 八分 制首乌 三钱 枸杞子 三钱 片姜黄 一钱半 青皮 一钱 柏子仁 三钱
加牛筋一两,切段,煎汤代水。
服此六剂,遍身痠疼、腿腹之痛俱平,食饮日健,面容有神,大便日解。
复诊:原方去木香、姜黄、青皮,加西党参、归身、续断、牛膝辈,又进五剂,仍以牛筋煎汤代水。服后诸证痊可,皆得力于温养气血、调和荣 卫之功也,不然几成废人矣。
(案61) 山西曹伯侯素有脚气,发则胀 痛、呕吐、肢体不能举动,药服奇效
山西曹伯侯,嘉庆丁丑仲冬,年四十四岁。
体肥身长,素有脚气,举发无时。发则腿膝胀痛,呕吐痰涎,胸脘闭闷,牵连腰痛,必得痛至 足指方渐减可,据述此常例也。现在痛胀尚在膝弯,不能下行,是以胸闷、呕吐未已,脉象细小沉滑。法当祛湿,兼之疏通,通则不痛。脚气,古称壅疾
。最虑上冲,冲则虚阳上越而防脱,慎勿轻视。
秦艽 二钱 生苡仁 六钱 威灵仙 二钱 独活 二钱 当归 一钱半 怀牛膝 二钱 制香附 三钱 陈皮 一钱半 续断 一钱半 茅山术 一钱半,炒
加连须葱白三枚。
服药一剂,头痛顿松,已行至足指,是以膝中松爽,而遍身之疼痛亦从此而缓矣。惟小溲甚少,此湿气究未尽彻也。
复诊:原方去威灵仙、当归、香附、续断,加穞豆皮、赤苓、防己、木通。再剂服之,可以扶出火坑,少能步行。
又,复诊方:
焦冬术 一钱半 茅山术 一钱半,炒 苡仁 六钱 汉防己 一钱 威灵仙 一钱半 制香附 三钱 木瓜 一钱半 制半夏 一钱半 炙甘草 八分 川续断 一钱半 茯苓 一钱半 川木通 一钱
加莱菔子二钱。
服此,足指及跗俱渐松,小溲亦渐多,惟左足指尖尚未行到,右关细小且软,其为脾阳之不能运行可知,以脾主四末也。仍于此方出入之,痛胀大减,食饮渐贪。再以“六君子”佐理脾湿之剂,调治而痊。
(案62) 山西陈云中痢疾点滴色红治验
山西陈云中,年逾三旬。
痢起两月,点滴色红,缠绵不已,左脉细微难寻。阴气大伤,脾阳不运,食少体瘦,口味不禁,以致于斯,难图奏功。用补中益气汤去黄芪、陈皮,加白芍、木香等。
凡痢疾,脉不拘浮、沉、迟、数,但指下无神便属虚象。所谓无神者,短而松,按之虚软也。
服后痢势稍减一二,肛门仍坠而不痛,精神仍疲极。
右手无脉,因其手坏于手腕交际之处,故无脉可凭。然何以知其脾阳之不运,观其面色痿黄,食少肌瘦,肛门时坠而不痛也,是其征也。
又,复诊方:拟附子理中汤加味治之。
西党参 五钱 焦冬术 二钱 干姜 一钱,炒 淡附子 七分 炙甘草 八分 广木香 一钱 归身 一钱半 蜜炙柴胡 四分 蜜炙升麻 四分
加生谷芽五钱。
服药后,昼夜约十数次,较前减半,常有转失气下,足征脾气之渐能运动也。连进五剂,精神渐健,头颈之耎亦渐有力,日饮粥三四盏。后于此方出入,总不离于温中健脾之法,少佐固涩之意,调治月余而康。
(案63) 介休宋仁伯咳久痰红治验
介休
宋仁伯,年二十九岁,丁丑季冬。
咳久伤肺,近日痰中见血,色带紫红,右寸细数。肺金火郁,法宜清降。西人最喜啖面、食辛酸、饮火酒,俱当深禁。
老枇杷叶 三钱,拭毛蜜炙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 陈皮 六分 甘草 六分 人中白 八分 生蛤壳 四钱 血余 六分,研细冲
加藕节五个,打碎同煎。
服此,瘀血稍减,痰终黏厚,胸中嘈杂易饥,咳嗽仍带痰红。
复诊:用鲜石斛、茜草、苏子、人中白、茯苓、山药、甘草、叭哒杏等,煎好去渣,仍以血余冲服。服后咳稍平,痰血三四次,较前又少。第脉象细小无力,而尚东奔西走,日行数余里。肺气虚,加之劳力,冬寒不避,现在咳血未除,尤难胜任,何西人之不自量也。
又,复诊方:
北沙参 二钱 款冬花 三钱 百合 四钱 紫菀 一钱半 侧柏叶 四钱,炙 人中白 一钱 降香 八分 甘草 八分 叭哒杏 三钱,去皮尖
加血余一钱,研细冲。
服后痰红大减,即于是方略为损益。连服数剂,颇为合宜。
又,复诊方:咳嗽渐缓,痰红未尽,腹中时疼,疏补为宜。
淮山药 三钱,炒 百合 三钱 款冬花 三钱 旱莲草 二钱 生蛤壳 三钱 人中白 一钱 黑苏子 一钱半,炒 侧柏叶 三钱,炙 广木香 六分 甘草 八分
服五剂,痰血偶见,咳呛渐平,腹疼已止。即此方去旱莲草、蛤壳、木香,加白扁豆、茯苓辈,五帖而安。
(案64) 山西梁文彩畏寒欲呕、胸闷作疼治验
山西梁文彩,嘉庆戊寅正月。
畏寒欲呕、胸脘作疼,舌白胎腻,溲赤,脉象浮紧。法宜解表和中,当用桂枝、秦艽、干姜、草蔻、防风、制半夏、香附、赤苓辈煎服,仍然畏寒,两腿觉冷稍松一二,其余未减。
次日复诊:脉仍如昨,畏寒稍缓,而遍体拘束,两大腿又觉冷疼,虽近火炉亦不见暖,法宜温散。用:
独活 二钱 秦艽 一钱五分 防风、陈皮 各一钱五分 熟附子 一钱 穞豆皮 三钱 甘草 五分
加连须葱白三枚。
煎服一剂,畏寒大减,两腿冷疼亦平,再剂而痊。
(案65) 陆诚斋乃郎出痘治验
陆诚斋乃郎,戊寅正月七日。
身热三日,两颧纹现,睡中似惊,防有出花之喜,当用荆、葛、麦、曲、防、桔、牛蒡、查、陈、甘草辈煎服。
次日复诊:身热温和,大小便通利,人中上下(此处先见者吉象也)有二三粒红点,此标痘也。即昨方内去麦芽、神曲,加蝉衣、赤芍、芫荽、茅根辈煎服。
又,初九日(初朝方):头面痘点渐增,两颧尚有隐隐,人中上下俱有。所喜胸背稀疏,渐至腿膝,大便带溏,知饥能纳,神识清爽。所嫌痘点过红,幸无内症。仍宜疏表和里,冀其陆续出齐为妥。
荆芥穗 一钱半 葛根 一钱半 蝉衣 一钱半,去足 牛蒡子 二钱,炒 赤芍药 一钱半,炒 红花 一钱半 连翘 一钱半 生查肉 三钱 生甘草 五分 桔梗 一钱
加芫荽三钱、笋尖三钱、茅根三钱。
两朝方(初十日):面部痘点疏朗,胸背稀少,四末未齐。
荆芥穗 一钱半 紫草茸 一钱 桔梗 一钱 蝉衣 一钱半,去足 生山查 三钱 小青皮 一钱 赤芍 一钱半,炒 甘草 六分 牛蒡子 二钱,炒 连翘 一钱半
三 加芫荽三钱枚。,去心,茅根三钱,去心,笋尖服此安妥,饮食如常,点粒起发,大便日解,不溏带结。
三朝方(十一日):手足俱齐,知饥能纳,夜间少有烦躁。所喜天庭印堂痘点匀净,腰间虽有攒簇,痘色少带娇红,不添内症却无所虑。
紫草茸 一钱半 丹皮 一钱半,炒 地丁 一钱 人中黄 五分 生查肉 二钱 荆芥 一钱半 青皮 八分 赤芍药 一钱半,炒 牛蒡子 一钱半,炒 连翘 一钱半 桔梗 一钱
加笋尖三只,活水芦根五钱,去节。
四朝方(十二日方):顶白根红,气血将分。清火解毒,使其易于起胀。
羚羊角 一钱半,镑 丹皮 一钱半,炒 地丁 一钱 连翘壳 一钱半 牛蒡子 二钱,炒 桔梗 一钱 陈皮 一钱半 川山甲 六分,炙 人中黄 五分 查肉 二钱 通草 八分 紫草茸 一钱半
加香蕈二钱、笋尖三枚、芦根六钱。
五朝方(十三日):痘已起胀,红晕渐收,大有行浆之势,法宜清火解毒。
犀角尖 一钱,镑 羚羊角 一钱半,镑 连翘 一钱半 牛蒡子 二钱,炒 紫草茸 一钱半 川山甲 六分,炙 桔梗 一钱 人中黄 六分 金线重楼 二钱 木通 五分 角针 五分 小青皮 六分
加活鲫鱼一大尾(去肠洗净)、芦根八钱、笋尖四枚
六朝方(十四日):头面浆行半足,下体尚欠三分。红晕收紧,根脚渐固。议清火提浆,以冀充足。
紫草茸 一钱半 小生地 四钱 羚羊角 一钱半,镑 川连 五分 金线重楼 二钱 人中黄 五分 制僵蚕 二钱 桔梗 一钱 粉丹皮 一钱半,炒 角针 六分 小青皮 八分
加雄鸡头一个,劈开,煎汤代水。
七朝方(十五日):浆来渐足,而胸背犹嫌其平,议托里清火,以助浆足。
生黄芪 三钱 防风 一钱 羚羊角 一钱半,镑 小川连 四分 人中黄 五分 麦冬 一钱半,去心 生查肉 二钱 炙僵蚕 一钱半 地骨皮 一钱半 桔梗 一钱 广陈皮 一钱
加雄鸡头一个(劈),芦根一两(去节),照前煎。
八朝方(十六日):头面渐有回浆之势,而胸背尚未充满。法宜托里清火,以冀浆足。
生黄芪 三钱 小生地 三钱 丹皮 一钱半,炒 人中黄 五分 地骨皮 一钱半 大麦冬 一钱半,去心 陈皮 一钱 川通草 八分 炒佳蚕 一钱半 块滑石 二钱
加糯米一合煎汤代水。
九朝方(十七日):
北沙参 三钱 生黄芪 三钱 元参 三钱 麦冬 一钱半,去心 地骨皮 一钱半 人中黄 五分 通草 八分 茯苓 一钱半 粉丹皮 一钱半 陈皮 一钱
加糯米一合照前代水。
服前方,遍体浆充,饮食睡卧如常。
十朝方(十八日):浆回痘靥,气血并调。
生黄芪 三钱 小生地 三钱 丹皮 一钱半,炒 元参 三钱 人中黄 四分 白茯苓 二钱 苡仁 三钱,炒 陈皮 一钱半 地骨皮 一钱半 桑白皮 一钱半
加荷蒂一枚,糯米一合如前煎。
十一朝方(十九日):遍体浆回,头面痂渐结矣。脉虚小数,气血亏而余火未尽,宜清补兼施。
北沙参 三钱 小生地 三钱 麦冬 一钱半 茯苓 三钱 土贝母 一钱半,去心 地骨皮 一钱半 苡仁 三钱,炒 元参 二钱 生甘草 八分 陈皮 一钱
加红枣四枚,荷蒂一枚,糯米一合,照前法。
十二朝方(二十日):头面痂结,渐至通体,先结先落。避风、节食、忌鲜为要。
方用“五味异功”加山药、苡仁、当归、元参、土贝母,加红枣、荷蒂煎服两帖。原方内去红枣、荷蒂、苡仁,加金银花、绿豆皮,再三剂而痊。
(案66) 怡贤寺二非大和尚正月感寒,咳嗽、无汗、痰甚,误治几成劳倦治验
怡贤寺二非大和尚。
由感寒误治,几成劳倦,于嘉庆戊寅二月初一日始问治于余。余细审病情,据述恶寒、身热、无汗,起自正月十七日。他医作温疟治,以柴胡、桂枝二汤出入,寒热稍减,而咳嗽转增,稠痰盈碗,俱是风痰,上有浮泡。不饥纳少,缠延半月,口中作甜,舌绛有津。日来仍然背心作寒,咳痰甚多,如前有泡。前医又作体虚治,用六君子汤加减,服之更不合宜,特求余治。诊其脉,右寸浮紧,左脉浮弦。知其风寒射肺,究未透表。是以起病至今,并未见汗,遍体不疏,终非疟也。不亟治恐涉劳倦之门,况年逾七旬有 一,速宜疏肺为第一着,俾邪得汗而解。拟麻杏石甘汤去石膏,加鲜石斛辈,缘病在肺胃两 经耳。
麻黄 七分,先煎 杏仁 三钱,去皮尖 甘草 六分 鲜石斛 四钱 橘红 六分 苏子 一钱半,炒
加青葱管六寸、河水一碗半。
先煎麻黄两沸,去沫,内诸药,煎至八分一碗,去渣温服。
服前方一剂,顷之微汗,觉咳嗽顿减,痰亦渐少。
次日再剂,仍微汗,更觉胸中爽快,渐能进粥,咳止痰无,寒退食增而愈,诚对证之良剂也。
前症愈后,于十九日庙中公事备斋,多啖面筋杂食等物,觉胸中胀闷、脐下作痛。探其情,不食痛减,食则痛增。诊其脉,举之软小,按之沉滑。知其气滞食凝,又值病后脾土失运化之职,以故中脘胀而脐下痛也。急则治标,于是以鸡内金、广木香、半夏曲、焦谷芽、神曲、青陈皮、乌药、沉香、煨姜等十味煎服,两帖胀除痛止。再以“香砂六君子”,服四五剂调理收功。
卷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