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医心镜》一书,原抄本中未见撰者与抄写者,书中每篇后,有“田氏考之曰”之语,田氏当为整理补充与抄写之人,然其事迹无法考。从此书引用书目看,下至明代,又不避“常”“玄”等明末及清代之讳,因此,成书年代疑为明朝中期以前。
此书开篇以歌诀形式记述了二陈汤、四物汤及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基本涵盖了此三张方剂在临床上常见的兼症及用药变化,言简意赅,便于记诵,有很强的实用性。其后记载了二十六种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并用药治法,其编写体例与宋代以来的内科重要方书大致相同。每篇先综合医经及前代诸医之论,叙述本病的分类、代表症状、辨证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下列代表方剂及具体煎服法,然后再由田氏对此疾病的辨证治疗进行补充。
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
证治思想因病制宜。本书在不同疾病的治疗方面,皆择取了前代医家的治疗特色。其医理主要出自《内经》,外感伤寒宗仲景。热病方面,实热证以刘完素法为主,虚热证以朱丹溪法为主。在内伤与脾胃病的辨治上以东垣论述为主,重视温补脾胃。而在中风、痰饮、郁证、疟痢等杂病的治疗上,基本采纳朱丹溪的证治,书中文字与《丹溪心法》等书的记载也颇有相同之处。可以说,本书较好地体现了明代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所总结的“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的学术思想。
重视脉法判断预后。作者在疾病的辨证和预后方面,特别注重脉法。如以脉沉与脉浮辨别中气、中风,以脉数而有力与无力辨别实火、虚火,以脉之弦数与弦迟辨别热疟、寒疟等等。而且大部分疾病都记载了如何以脉法判断疾病的预后,如中风脉象“迟浮吉,急实大数三魂孤”;伤寒“六脉浮紧,忌沉细”;中湿“脉虚濡,忌急疾”;中暑“脉浮而虚,忌微迟”;咳嗽“浮濡者生,沉伏者死”;霍乱“脉浮洪生,微迟死”等。这些脉象既反映了实际症状,也是病机的概括,对于临床辨证有较大的价值。
辨证用药准确细致。作者对每一疾病,首先以寒热虚实、病变程度和阶段进行区分。一经辨证准确,除选用相应方剂外,还配合针对性的药物“引至病所”,以发挥方剂的最大疗效。在治疗方面,不是单纯地记录方药和煎服方法,而是知常达变,特别对常用基础方的加减变化论述十分细致。如对二陈汤、理中汤、藿香正气散等方,皆详细记述了出现不同兼症时的加减变化,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于现代临床用药也是很好的参考。
本书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抄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