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时进,字南珍,清代乾隆年间南汇人。原攻儒业,后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影响,去儒业医三十年,于古今名家辨论,手抄卷汇,编成本书。其采掇名书精华,不为好奇名异,广稽博考,参互错综。先类病形,了如掌上之螺;详分治法,判若水中之犀。使“指下分明,胸中有主”。即使是初学之士,亦可依类而求,按书而治,故名之曰:“《一见能医》”。
全书十卷。卷一之“运气司天”取之《医林金镜》,“经论总抄”取之《明医指掌》,“望闻问切”取之《治法汇辨》,“八门看病诀”及卷二之“医门八法”均取之《医学心悟》。其中《医林金镜》及《治法汇辨》两书均已亡佚,本书保存了其部分佚文。卷三、卷四为“辨证”。卷五、卷六、卷七为“病因赋”,内有刘一仁之注文。卷八为“用药须知”“四言脉诀”。卷九、卷十为“类方”。其中“辨证”及“用药须知”为朱氏家秘,颇具特色,为本书要点。
朱氏学术上推崇《内经》,认为医者应“宜专主《内经》而博观乎四子,斯无弊矣。”善于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引经据典,思路清晰。如他在《阴症有三辨》中指出:“世人论伤寒,辄曰阴症,而不知有传经之阴症,阴中之热症也。有直中之阴症,阴中之寒症也。有房室之阴症,阴中之虚症也。”从而提出“阴症有三辨”的戒律。其他如“既犯房室而得热症,则灼热极甚,犯房室而得寒症,则阴寒极甚。热之甚,则清剂宜轻,寒之甚,则温剂宜重。”此皆心得之谈,对临床辨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本书是普及与学术兼顾的作品。
本书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民国三十一年抄乾隆年间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