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太阳经下篇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 ,桂枝等不中与 也。观其脉[症](证),知犯何逆,随[症](证)治之。[16]、[后218]

太阳病,病风、寒、湿、热、温之伤寒也。三日,约言日久未愈也。伤寒阳虚阴盛者,可汗不可下;阴虚阳盛者,可下而不可汗。汗下误施,或太早,或太过。则成坏症。症既坏,故桂枝等不中与也。观脉症另立救逆法也。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发汗过多,阴阳有亏,气不(能)呴,血不能濡,肌肉皮毛空涩而疼痛也。脉沉迟者,营气微,故脉沉卫气衰,故脉迟也。新加汤,扶元气,益阴血也。

新加汤

桂枝 三两 芍药 四两 甘草 炙,二两 生姜 四两 大枣 十二枚 人参 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

新加汤,仍用桂枝汤,治风以和营卫也。增芍药以益营气,加人参生阳,以扶阳行涩也。加味,故名新加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中风本有汗,误发其汗,以致漏而不止。《经》云: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卫衰表疏,故恶风。小便气化乃出,阳虚则气不化,故小便难。四肢,诸阳之本,阳衰故微急而屈伸不利也。桂枝加附子汤,以固卫阳也。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炙,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附子 一枚,炮

上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停后服。

中风误汗,汗遂不止。固表敛汗,无过桂枝汤。加附子,则肾气充而卫外之阳固矣。

以上二节,中风误汗症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 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 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120]

太阳病,中风也,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 者,吐中有发散之意,表邪虽解而肌窍愈疏也。关上以候中焦肝脾,脉细少水,脉数有火。吐伤津液,脾阴虚而肝火炎,故关上脉现细数也。中风之症,本伤卫而不伤营,今病见中焦,故知医吐之之过也。一二日,病初犯,吐之其变症轻。腹中饥,火炎而心慒也;口不能食,脾阴伤而不能食也。三日四日,病日久,吐之其变症重。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脾伤火炎也;朝食暮吐,脾不运化,肝不散精,食入还出也。因吐之所致,而非本来之症,故曰此为小逆。

此节,中风误吐之症也。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子)汤主之。[43]

太阳中风,过经乃可下,下之早,则阳邪内陷,热伤肺气,呼吸不利而喘矣,故曰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下气以利呼吸也。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炙,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厚朴 二两 杏仁 五十粒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表症未解,故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以下气散结。盖因早用大黄,以致喘逆,表邪既入,势难外行出,利其下行,故加厚朴杏仁,喘自平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佳)。[18]

喘家,平素有喘症者。如欲用桂枝汤,即非下后,亦加厚朴杏仁,方无气逆之虞。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21]、[22]

诸阳受气于胸中。中风下之,脉促胸满者,下后阳虚不能布气于胸,正气虚,浊气填塞也。桂枝去芍,则载还阳气于心胸之分,仍前布气,清阳复位,浊阴自降也。若见恶寒,阳虚已著,故加附子,以扶元阳也。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 三两 甘草 炙,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

桂枝、甘草,扶阳温中;生姜、大枣,补胃通神。阳者,胃脘 之阳。胃阳和,浊气降也。盖以桂枝汤,去芍之酸收;桂枝甘草汤,加姜枣之通神补胃,自走上焦,而布大气于胸矣。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 三两 甘草 炙,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附子 一枚,炮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恶寒止,停后服。

恶寒加附子,回阳也。桂枝汤仍去芍药者,以脉促胸满仍在也。且芍性酸寒,亦非阳虚所宜也。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 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 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中风之症,下之太早、太过,因而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下多则寒,火衰不杀谷,土寒而肌肉痛也。救里宜四逆汤,祛寒也;救表宜桂枝汤,和营卫也。救里救表,急者先治之也。

四逆汤

甘草 炙,二两 干姜 一两半,多三两 附子 生,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

此干姜附子汤加甘草也。姜附以温肾,甘草以扶脾,水土暖而阴寒散矣。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此作挟热利 也。四日复下之。 [139]

太阳病,中风也。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者,以本有寒也。素有寒症,又中风邪,风为阳,寒为阴,阳不和于阴,故二三日即不能安卧而欲起坐也。心下结,本寒结也。脉微弱,本有寒,故虽中风而有阳邪,脉仍不鼓也。寒而下(之),故曰反。误下风邪内陷,下后如利已止,其风邪结于阳位,必作结胸。下后如利尚未止,其风邪下陷,本寒协之,则作协热下利。协利者,风为阳邪也。四日复下之者,邪既内陷,不能复出,因而下泄,亦将错就错救逆法也。下之之方,上宜结胸汤,下宜承气汤。末二句,向错简,今正之。

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 之。[34]

太阳桂枝症,中风也。反下之,未过经,下之太早也。误下阳邪下陷,利遂不止也。数甚为促,阳脉也。阳主表,脉促,故知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阳邪刑肺,肺合皮毛,皮毛热而汗出也。故用葛根黄连黄芩汤清之。

葛根黄连黄芩汤

葛根 八两 甘草 炙,二两 黄芩 二两 黄连 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分温再服。

利不止,喘而汗出,肺与大肠,俱受火邪矣。火气通心,汗亦心之液也,故用黄连清心火,黄芩清肺火,甘草甘以缓热,葛根入大肠,火郁发之,利止而表亦解矣。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 者,可与桂枝汤,[中](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得)与之。[15]

中风下早,阳邪下陷,然无他变,但气上冲者阳位,用桂枝汤,加于前所用下药之内,从下泄其阳邪。桂枝汤,平其上冲之气。若气不(上)冲,则桂枝之平敛,自不可与矣。

以上六节,中风下早之症也。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 ,亡阳 ,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112]

伤寒脉浮,浮者,风也。风以火劫,则风火相扇。风气通肝,火气通心,心肝真阳飞越,故惊狂卧起不安也。主以救逆汤,甘辛益阳,镇重治怯也。去芍,恶其伐肝也。

桂枝去芍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 三两 甘草 炙,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蜀漆 洗去腥,三两 牡蛎 熬,五两 龙骨 熬,飞,四两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桂枝甘草,平肝安神;生姜大枣,补肝和中;蜀漆清邪火而平肝心以为君。龙,东方神兽;骨乃血肉之属。牡蛎,水中介虫,涩以镇心肝之神,咸以解火迫之邪。服之阳宁神安,故名救逆。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8]

火邪下之,火邪已解矣。而又以烧针扰其扬 (阳),扬(阳)不宁而烦躁。躁属于阴,故补阳以镇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 一两 甘草 炙,二两 龙骨 熬,飞,二两 牡 蛎 二两,熬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日三服。

桂枝平肝温肾,甘草和中解烦,龙骨涩以平肝,牡蛎咸以固肾。龙雷安定,烦躁自止也。

以上二节,中风火劫之坏症也。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伤寒应汗,汗太多则血伤。心主血,心伤则血虚,动惕而悸。其叉手自冒心欲按者,虚则喜按也。故用桂枝甘草汤,以益心阳。

桂枝甘草汤

桂枝 四两 甘草 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服。

汗乃心之液,液伤则心阳虚。桂枝益阳而敛汗,甘草和中以安神。辛则补血,甘则实虚,所以主之也。

发汗后,不可更行 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羔汤。[63]

发汗后,汗出而喘,与中风自汗不同,故不可更用桂枝汤。盖汗出而喘者,因肺寒失下降之令。发散太过,致阳明气逆而喘汗也。无大热者,肺合皮毛,肺寒内热,而皮毛无人热也。麻黄杏仁甘草石羔汤,解肺寒而清阳明气逆也。

麻黄杏仁甘草石羔汤

麻黄 去节,四两 杏仁 去皮尖,五十枚 甘草 炙,二两 石羔 八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麻黄以解肺寒,杏仁以下肺气,石羔清阳明之上逆,甘草以和肺胃。四药合用,热者清而寒者温,汗自止而喘自平也。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 之亦喘。[75]、[后82]

肺合皮毛,发汗后,皮毛伤则肺虚,形寒饮冷则伤肺。饮水,饮冷也。水灌,形寒也。寒则肺不降而喘矣。温肺则愈,不必清阳光之气逆也。

以上三节,太阳伤寒过汗之坏症。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羔汤。[162]、[后281]

下后汗出而喘,亦与中风自汗不同,故不可更用桂枝汤也。盖汗出而喘者,下伤肺气,肺寒不能下降。下伤胃气,阳明气逆而喘也汗也。无大热者,热在里而不在表也。与前节汗后喘汗同归肺寒而阳明气逆也。故亦主以麻黄杏仁甘草石羔汤。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

下后里虚,而又汗之,汗剂皆升,故肾阳飞越而不宁也。肾阳为龙火,龙性飞腾于春夏,潜伏于秋冬。盖遇阳则飞,遇阴则潜也。昼日为阳,烦躁不得眠者,龙性随阳而上,扰乱不宁也。夜为阴,不呕不渴,而安静者,龙性遇阴而潜伏也。脉沉微,身无大热,阳虚也。阳主表,故曰无表症。干姜附子汤,导火也。

干姜附子汤

干姜 一两 附子 一枚,生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分服。

干姜附子,气味辛温,生用顿服,力专性猛,直走丹田,导其上逆之阳归原,而烦躁自止矣。

以上二节,伤寒误下之症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此节分两段看。若中风症,服桂枝汤。因盖覆不如法,而脉反洪大,则仍与桂枝汤,遵歠粥微汗之法自愈。若风寒两伤之症,虽大汗出,风寒仍不解,风生热而寒生寒,寒热往来,一日两次如疟,风多寒少,脉反洪大,必风寒两解,其病乃愈。故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 一两十六铢 芍药 一两六铢 甘草 炙,一两六铢 生姜 一两六铢 大枣 五枚 麻黄 十六铢 杏仁 去皮尖,十六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服一升,日再服。

风用桂枝,寒用麻黄,乃不易之道也。故用桂枝二麻黄一汤,以治风多寒少之症。

此一节,风寒两伤误汗之症也。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 汤主之。[66]

湿症本可汗,然汗之太过,则皮毛受伤。皮毛合肺,肺主 气,气化不及州都,则湿邪反挟肝木之势乘脾,而腹胀满矣。故主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挟肺气以疏胀满也。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 炙,八两 生姜 八两 甘草 炙,二两 半夏 半斤 人参 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以利壅滞,生姜以疏肝邪,甘草以和中,半夏以燥湿,湿行气利而满自消。人参以补肺,肺气足以通调水道,则湿去而肝木有制矣。

此节,湿症过汗之症也。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中风本阴虚。大汗伤津,则胃燥而卧不安、烦躁之症起矣。口欲饮水,少少与饮,解其胃燥,自和而愈。宜少少者,恐多则助湿也。若因饮水而脉浮,小便不利,太阳之经脉本浮,而气不行,则膀胱湿停,水道不通,以致身热消渴。则五苓散有两解之功,通其水道,风湿俱愈矣。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发汗有伤气化,则水道不通而湿蓄,水不制火而烦渴也。脉浮数者,水道不通,心火无下行之路,而脉浮数也。故以五苓通其水道。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者,真武汤主之。[82]

太阳病,风湿症也。汗出风虽解,而湿蓄益横,故病仍不解也。发热,湿蒸热也。心下悸,湿乘心也。眩,湿行于膀胱,而火上浮也。身动,土湿而肌肉跳动也。振振不宁欲擗地,土湿欲入土以就实,亦真阳飞越之症也。真武汤主之,利湿以回阳也。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茯苓 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发汗后,脐下悸,误汗而动太阳湿邪也。在脐下,未至心也。虽未及心,势必上趋,故未成奔豚,而欲作奔豚也。奔豚,本系肾之病,而其原在心。盖心病而受气于肝,肝受之而藏于肾,于是肾水上逆而为奔豚也。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直趋肾界,预伐其邪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 八两 桂枝 四两 甘草 炙,二两 大枣 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 甘澜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 ), 以杓扬之千万次用 。]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茯苓利水,桂枝平肾,甘草、大枣扶土制水。又恐水气助湿,扬之万遍,药用水煎,而无水气之患也。

以上四节,风湿误汗之症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风湿之症,吐下误施,虚其中气,胸中大气不布,风邪挟湿上冲,故心下逆满也。头乃太阳经行之地,风湿上行,故眩。脉沉紧者,中气虚也。更发其汗,汗药动太阳之经络,则风因湿滞,湿傍风流,横于太阳之经络,而身振振动摇也。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祛风利湿。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 四两 桂枝 三两 白术 二两 甘草 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温再服。

茯苓利湿,桂枝祛风,白术、甘草和中燥土。脾气散精,逆满自平;大气流行。风湿皆散矣。

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

太阳病,病中风也。外症未除,身热自汗未除也。数下之,下不一次也。下伤中气,引动脾湿;风为阳邪,阳邪内陷,协湿而利,故曰协热下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者,中气下虚,阴邪凝结中焦而清气下陷也。表谓身热,里谓下利,表里俱病,故用桂枝人参汤两解之。

桂枝人参汤

桂枝 四两 人参 三两 白术 三两 甘草 炙,四两 干姜 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四升,内桂,更取煮三升,温服一升,日夜再服,夜一服。

参术甘草,理中汤也,补气行湿;桂枝以解表。表里不解,所以主之。

以上二节,风湿误吐下之症也。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 汤主之。[69]

汗下两施,病仍不解,其误可知。况转增烦躁,烦出于心,躁出于肾。盖因寒湿在内,以致水道不通,心炎而烦,肾火动而躁也。故用四逆温而利之。

茯苓四逆汤

茯苓 六两 人参 一两 甘草 炙,二两 干姜 一两半 附子 一枚,生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汗下虚其肺气,气化伤而水不行。茯苓以行水,人参以补气化,甘草解烦,姜附定躁,烦躁止而湿行,不解之症俱解矣。

此节,伤寒下之,寒湿误下之症也。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痛项强,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

湿热之症,误服桂枝汤,与下剂而病不解也。仍者,素所有而未解也。头项,乃太阳经行之地,湿热在经,故强痛而翕翕蒸热也。无汗,小便不利,皆膀胱气化不行也。膀胱气化既不行,则中湿热无去路,壅于心下而满痛矣。故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白术 三两 茯苓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炙,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若小便利则愈。

桂枝去桂,桂走表也。芍药、甘草、白茯、白术、生姜、大枣,皆入太阴之味,则太阴肺气化及州都,小便利而愈矣。

此节,湿热误汗下之症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上]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7]、[后61]

风湿症,而烧针令汗,汗则伤其心君。心为阳,心伤则无阳卫外,而针处更受外寒也。寒气侵,故结成核。赤者,火色也。心君之阳已伤,则寒水之邪,乘虚来克。少腹寒水部分,盖自其乡而来冲犯心君也。豚者,水蓄,言此症上冲如豚奔突也。灸其核上一壮,用火以驱外侵之外寒;桂枝加桂,以伐内寒水之邪也;更加桂者,言加桂者,非枝也。

桂枝加桂汤

桂枝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炙,二两 生姜 三 两 大枣 十二枚 肉桂 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

用桂枝而加桂者,盖枝走阳分,少腹寒侵而成逆,不得桂辛温则寒不散、冲逆不平也。故用桂以伐(内),枝以解外也。然伤于卫者,不能无伤于营,故用甘芍大枣以和脾,脾和则水宁也。生姜者,辛温能逐阴寒也。

此节,风湿误针之症也。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

发汗病不解者,春温不可发汗,汗之,病仍不解也。反恶寒者,春温本不恶寒,汗后反恶寒也。盖汗多则阳虚,故曰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补荣而扶阳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

太阳病,表病也。下之,下之早矣。病发于阳,下早成结胸。脉促者,数疾而止数不匀,乃阳盛之症也。不结胸,阳邪虽陷而未结也。邪未结,故为欲解。曰欲者,有待于药解也。脉浮则内虚,虚则阳邪必易结,而成结胸。紧为阳脉寒脉,肾为寒水而络于咽,寒则固阴火炎而痛。脉弦属肝,肝主升,清气欲升而不能升,郁于两胁而拘急。两胁,肝之分,故脉弦也。脉细少水,脉数有火,水不制火,火炎而巅顶痛也。脉沉为湿,脉紧为寒,寒湿乘脾,上逆而呕。脉沉为湿,脉滑为热,湿热相协,下迫而利。脉浮为风,脉滑为热,风热入中,则为便血,同一误下也。人之藏府不等,故脉症亦不一。救逆之法,当因脉而预辨,因症而施治矣。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

风温伤寒,下之早,阳邪内陷,热气通心,故心烦;风气通肝,肝邪乘腹,故满。卧起不安,阳邪在心胸,阳分动而不宁也。邪在高位,高者越之。故主以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汤

栀子 十四枚 厚朴 四两 枳实 炒,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苦寒,涌吐之,邪在上者不得留,则烦可去。厚朴、枳实,苦下分泄之,则满可消,邪在下者不得停。高者越之,下者泄之,上下分消,而病自愈矣。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丸药大下,热邪虽去,而阳已损,身热不去,而烦甚微,阳衰之微已著,故用栀子干姜汤涌热除烦、益阳散滞,高者清而下者 温也。

栀子干姜汤

栀子 十四枚 干姜 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清热止烦,干姜温中助阳,合用以涌之,吐中有发散之意,烦去阳安,而热自止矣。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下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五六日,病日已久。大下之,里气已虚,阳邪内陷,心下结痛,身热未去,表未欲解,故以栀子豉汤,从高上越,撤其阳邪也。

栀子豉汤

栀子 十四枚 香豉 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苦寒,主五内阳邪;香豉主头痛烦热,虽有散邪之力,终属五谷之类。所以主吐下后之身热,清轻上越之也。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发汗若下之者,汗后又下之也。两番误治,阳邪内陷,故烦热而胸中窒塞也。栀子豉汤主之,因其高而涌之也。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 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汗吐下后,津液重亡,阳邪内陷。胃者,津液之府。胃燥,则阳气不行于阴而留于阳,故虚烦不得眠也。阳邪逼处阳位,则膻中震动,心君不宁,故反复颠倒,心中懊也。用栀子豉汤涌之,阳邪上越,正气下达,诸症皆愈矣。若陷阳邪在内,壮火食气,则加甘草,甘以益之。若阳邪壅于阳位,上逆而呕,则加生姜,辛以散之通之也。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 十四枚 香豉 四合 甘草 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草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外邪内陷,热伤元气,故用生甘草以清之,栀子、香豉以涌吐之。邪得外越则气自复,与中虚少气者,不可同治法也。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 十四枚 香豉 四合 生姜 五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姜栀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 吐者,止后服。

姜性通神明,通则不滞,自无呕之患矣。

凡[服](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 (者),不可与服之。[81]

栀子汤,乃治风温坏病之药,以温则可清,风则可吐也。若病人大便素不实,则胃不燥,而不可清,下焦虚而不可吐矣。故有风温,应用栀子汤,亦不可与服也。

以上七节,风温误汗下之症也。

伤寒[病] ,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伤寒病,病暑也。乃吐下重施,津液枯涸,故七八日而真阴不复,病不解也。阴虚则火盛,故曰热结在里,身热不解。故曰表里俱热,热伤元气。气伤,卫外无阳,故时时恶风。舌乃心苗,暑气通心,心火烁肺,故舌上干燥,大渴而烦,欲饮水数升也。白虎以清暑,加人参以补气(益)肺,盖暑伤气也。

此节暑病误吐下之症也。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后],[苦](若亡血 )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后220]

凡病,风、寒、湿、热、温,一切伤寒病也。汗吐下者,皆补偏救弊之法。虽亡津液,而阴阳自和,必应汗吐下者矣。施治无误,即津亡久,必自复也。苦亡津液“苦”字,坊本作“若”字,今正之。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60]

下后又汗,两伤其阴阳;阳伤,则外卫疏,故振寒。阴伤则营弱,营行脉中,故脉微细。阴阳两伤,故曰内外俱虚也。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59]

汗下重亡津液。小便,乃膀光 之津液。津液亡,故小便不利也。勿治之者,汗下无误,虽津液亡,久必复,小便自利而 愈也。

以上三节,汗下无误,而亡津液之症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131]

病发于阳者,中风与春温、夏暑,阳盛之症也。病发于阴者,伤寒与温症,阴盛之症也。风温湿暍,阳盛之症,虽然 可下,然下之早,则表热入内,结于胸中阳位,硬痛而成结胸矣。寒湿,阴盛之症,而反下之,即不死,必阴邪结于阴位,耎痛而成痞矣。下之太早,独言结胸,盖风(温)暑暍,过经即可下,故太早则成结胸。至于寒湿从无可下之例,则不早仍成痞也。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 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症](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1]

病在阳者,病在表,太阳症也。表邪应以汗解,而用水劫,故曰反。噀者,喷也。灌者,饮也。或喷或饮,热邪被水劫,而热仍不解,更烦甚而肌皮寒粟者,因水劫而水蓄也。水蓄于皮毛,则不胜复被风寒,而寒粟起矣。皮毛合肺,肺不通调水道而火无制,故烦而意欲饮水也。然肺既有水,故虽欲饮,仍不渴而不饮也。用文蛤散,清热散结也。若不愈,用五苓散,入膀胱以两解之。若因水喷饮,而水寒之气,与热实表邪,同结胸中,而身表无热者,则文蛤、五苓之方不可用,宜以三味小陷汤,或白散,或寒或热,而分消之矣。

文蛤散

文蛤 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服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文蛤味咸,咸能软坚,可散结气;寒能清热,可以止烦。服汤用五合者,恐汤多助其水湿之阴气也。

小陷胸汤

黄连 一两 半夏 半升 [括](栝)蒌实 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括](栝)蒌实取三升,去渣,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

黄连主热实表邪,半夏主水寒邪气。括(栝)蒌实,胸中引经之味,以清胸中高位阳邪也。

白散

桔梗 三分 贝母 三分 巴豆 一分,熬黑

上二味 ,为末,内巴豆,更于舂中杵之,以白饭和服,强人一钱,羸者减之。病在[胸]

(膈)上必吐,在膈[上](下)必利。不利,进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噀之洗之,益令热被劫不 得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巴豆气味辛温,温以去寒,辛以散结。贝母解胸中之结,桔梗作舟楫之剂,而开肺经之滞。在上则吐,高者上越也;在下则利,下者下行也。不利进热粥,热则行也。利不止进冷粥,冷则凝也。利后身热皮粟者,寒实之邪向外解也。引衣自覆,身热皮粟,不能无借乎衣也。斯时覆之,汗出则自愈。若误以水噀洗,益令热不得出。当汗不汗,而烦矣,使之汗出而烦自止。若烦止而腹中痛者,因巴豆辛温而耗脾阴也。用芍药三两,如上文蛤法,一味为末,汤服钱匕,以解辛温,而收阴气,腹痛必自愈也。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 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 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 颈而还,[身必发黄,]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134]

太阳病风温,则脉浮而动数。盖浮主风,动数主热也。动则为痛,脉动主火头痛也。数则为虚,脉数则血虚也。头痛、发热、盗汗,风温本症也。风温不恶寒,今反内虚而恶寒,故曰反恶寒。身热,故曰表未解也。表未解而下之,下之太早,故阳邪内陷而动数,阳脉变迟,膈中正气与外邪拒格,致痛而短气,躁烦懊不宁也。阳邪内结,故心下硬痛。用大陷胸汤,下泄其邪也。若阳邪内陷,而不结于阳位,则必热伤气化,头汗而身无汗,小便不利,膀胱气化不行,寒水水气内蒸,既不外泄,又不下行,必致蒸身为黄,而成湿热之症矣。

大陷胸汤

大黄 六两 芒硝 一斤 甘遂 一两,另末

上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渣,内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阳邪既结于胸,不能上越,利其下行。药不用苦寒,无以去热开结也。故用大黄为君,佐以芒硝者,寒能胜热,咸能耎坚也。甘遂者,通利水道,使内陷之邪,二阴俱下,不少留滞于中也。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六七](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上](下)至少腹鞕满而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 之。[137]

太阳,津液之府。太阳病而重发汗,必津液太伤,而成阳盛阴虚之症矣。于复下之,下早阳邪内陷,津液更涸,故五六日不大便,而舌上燥渴也。日晡,申酉之时,阳明旺时也。下药伤胃,胃燥,故至旺时而潮热也。阳邪已结于阳位,而兼胃与大肠俱燥,故从心至少腹硬痛不可近也。大陷胸汤,苦寒下夺也。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1]、[154]、[155]

阳盛之症,早下成结胸。邪结于胸,故脉浮而乍紧也。而复下之者,既成结胸,而医又下之也。所以日复两番之下。结胸,邪结于胸上阳位者,因入而结于心下之阴位,紧脉去而关上亦浮,故曰紧反入里则痞,作结胸在胸上,按之硬痛;在心下,按之濡耎。以大下两番,所以不若阳邪之硬痛,止气滞而痞也。惟其气滞,故结胸脉应寸浮者,已寸关俱浮中空之诊,见于中焦,不如向之阳邪结于阳位而仅寸浮也。邪既入内,非再一下泄,邪不能去。故不得已,用大黄黄连下泻其痞也。若心下痞,而又见恶寒汗出之症,则因两下虚其卫外之阳矣。即于前方,加附子以回阳。盖病发于阴,忌用大黄,此因结胸变痞,仍宜用苦寒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 一两 黄连 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查](渣) ,分温再服。

阳盛之邪,经两番之下,然终属阳邪,不用苦寒,不能全愈,故用大黄、黄连。下经两番,苦寒之剂,仍照前煎服,则病有不胜,故改煎为渍,微得其味,庶邪去而正不伤也。

附子泻心汤

大黄 二两 黄芩 一两 黄连 一两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另煎取汁

上四味,将前三味,以麻汤一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下早成结胸,结胸复下,热入心下而成痞。两番误下,以致成痞。邪既内入,非再一下之,痞邪不去,不得已用大黄、黄芩、黄连,以(泄)内入之邪也。但下已两番,恶寒汗出,阳虚已著,再用苦寒下泄,邪气与元气俱脱奈何?然阳邪非寒下不去,故以大黄、黄芩、黄连,滚汤渍之,微得其味,须臾即绞去渣,不欲 其味厚也。阳虚非附子不回,以附另煎取汁,且一枚味厚力专,一渍一煎和服,阳回而恶寒汗出止,邪泄而痞散矣。又恐附性僭上,更加黄芩一两于前方中,所以清肺,则制附子之僭上也。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下后又汗,内气重伤,所以阳邪虽陷,不硬满而濡耎,致心下痞也。心下虽痞,而恶寒仍在。恶寒乃太阳症,太阳主表,故曰表症未解也。不可攻痞,恐攻之而未解,表邪再内陷也。故先解表,方可攻痞。解表用桂枝汤,卫病而营不病者,宜桂枝也。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病发于阳,宜用苦寒下泄也。且因大下后,惟汤渍气味淡薄者,正气方能胜任也。恶寒何以知非阳虚?盖阳虚表解之,恶寒则汗出矣。汗不出之恶寒,定非阳虚可知矣。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者,因下之而心下痞。盖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与泻心汤,痞不解者,此盖湿症,泻心汤不能利湿也。湿胜则水道不通,而火无制,故口渴而燥烦;气化不行,而小便不利也。五苓散主之,以通水道也。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 ,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153]

太阳病,发于阴者无热。太阳病发汗,而后身热恶寒者,病发于阴之寒与湿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故心下痞。表谓皮毛,里谓藏府。表里俱虚者,汗则表虚,下则里虚也。汗多亡阳,下多亡阴,阴阳之气,故并竭也。阳者,胃脘之阳也。阴者,病之邪也。表里虚,阴阳气竭,胃脘之阳已虚,而病邪独存,故曰无阳阴独也。复加烧针,温针以针之也。针后而胸中烦,则烧针不能祛病邪,而火气反足以烁心阴矣。心主血,血不华面而青黄色现。火邪乘肺,肺合皮毛,而皮肤动也。故为难治。如针后即阳回阴退,今面色微黄,黄者,土色。手足温和,手足诸阳之本温即回阳,故为易愈也。

以上八节,太阳误下,结胸与痞之症也。 KRcTfJ0jkCona95dgAJ4OvWL9nt7/JohJcHdp1JTLABkNy4V/nEmT2CsalP/vOl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