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人类城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两个重要时刻,一个是在2008年,世界平均城镇化率超过50%,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而且,这种趋势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持续,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9%。另一个重要的时刻是2011年,中国大陆城镇化率达到51.27%,在这个13亿人口的国家实现了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城镇化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中国城镇化的意义做了十分精辟的论述,该论述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城镇化极大提高了人类福祉,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城镇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以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尤为突出。城镇消费了全世界75%的能源,排放了80%的温室气体,石化燃料,尤其是煤和石油是污染空气质量的首要因素,城镇化已经成为各国制定能源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关键因素之一。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2010年我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能源消费大国,能源进口依赖度在逐年增加。自200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大约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以平均每年2000万的速度递增,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已经取代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能耗部门。城市消费了我国商品性能源的84%。当前我国城市人均能源消费约为农村的3倍,照此水平,每增加1%的城镇化率,相应需要新增6000万t标准煤的能源消费。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城镇常住人口将达8.5亿人,城镇人口净增1.2亿人,而且,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能源消费量在增加,届时我国将面临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能源消费高负荷期,实施能源高效型城镇化节能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包含增量和存量两个内涵,增量表现为农村地区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新城镇产生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修建;存量表现为现有城镇更新、城市再开发、土地再利用等。城镇化内涵是一系列经济、社会、空间变化的过程。大力推进能源高效型城镇建设,实现城镇化过程中的节约使用能源、使用绿色能源,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实现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推进能源高效型城镇化刻不容缓。党的十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实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的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等,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为了增强“十三五”能源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需进行城镇化发展对“十三五”及中长期能源消费和供应影响研究。2014年1月国家能源局启动“十三五”能源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受国家能源局委托,北京大学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协助下,开展《国家“十三五”能源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城镇化发展对‘十三五’及中长期能源消费和供应影响研究”》项目研究,北京大学的负责人为赵鹏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负责人为欧阳慧,本书是在该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本书依据城镇化核心理论,归纳城镇化的定义及经济、空间、社会等内涵,分析国际、国内城镇化的水平和发展进程;梳理能源高效型城镇基本概念和内涵,构建能源高效型城镇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能源消费水平与结构理论、能源供需理论等,分析城镇化发展阶段性与能源消耗间关系;开展大量实地调研,分析我国城市与乡村用能水平和特征的差异;定量评价和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对于能源消耗水平的影响;构筑不同城镇化发展情景,预测和模拟了不同情景下的能源消耗水平与结构;提出我国“十三五”及中长期能源消费和供应管理的策略和城市规划与管理策略。

书中的研究结论、规划理念、政策建议等对于完善城镇化发展理论、城镇化与能源消费相互作用理论、人居环境理论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并对于实施能源安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对于地方政府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宜居城市”、“绿色交通”等规划和管理实践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书由赵鹏军拟定提纲和统稿,刁晶晶协助进行初稿的整理工作,各章节编写人员及分工如下:第一章赵鹏军,第二章李圣晓、李南慧、赵鹏军,第三章赵鹏军、张梦竹;第四章张梦竹;第五章李圣晓、李南慧、张梦竹;第六章张梦竹、李沛霖、王悦;第七章张梦竹;第八章李圣晓、李南慧、万海荣;第九章王悦;第十章李沛霖;第十一章李圣晓、李南慧、万海荣;第十二章李沛霖、李圣晓、李南慧、万海荣;第十三章王悦、李沛霖;第十四章李沛霖、王悦、刁晶晶;第十五章屠李、石剑桥;第十六章刁晶晶;第十七章王悦;第十八章李沛霖。本书中的GIS分析及有关图表主要由万海荣负责完成,刁晶晶、马苏芮、王悦等参与后期的图纸修改制作。本书中出现的所有地图审图号为GS(2008)1360号。

感谢国家能源局规划司统计预测处杨瑞广处长的指导。

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原院长陶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国家能源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党组成员吴吟教授级高工;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程振华教授级高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刘强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研究咨询中心副主任刘中显研究员;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建中教授级高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原党委书记陈峰教授级高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一玲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建中;中石油规划研究院魏海国高工;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原建设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戴震青;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吕斌教授;北京大学能源安全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教授;《城市发展研究》副主编杨春志;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刘宝奎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景观与建筑学院汪芳副教授等专家的建议。

感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城镇发展室副主任欧阳慧研究员对于本课题科研工作的大力协助。

作 者
2015.11.30 Iv19Jnd9VM1a4pmiQKH1A7h21v0//0Nl31aigQ0SXa0TdRFMerUKt8O55mCDv1a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