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城镇化指标体系

城镇化包含了人口、空间、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定,当前应用较广的城镇化计算方法主要有人口比重指标法和城镇土地利用指标法等。

一、城镇化总水平指标

1.人口比重指标法

人口比重指标法通过城镇人口比例来反映城镇化水平,主要包括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和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就是指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运用这种方法时,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显得至关重要:其一,城镇人口统计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是否与实际已经城镇化的人口相符合;其二,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需要一致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其三,对城镇人口的定义直接关系到计算是否精确。在中国的统计上,城镇人口是指在城镇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的常住人口,是以居住地的行政边界而不是主体边界或功能边界为标准进行划分的。这种统计口径会导致大量在城镇工作、在非城镇地区居住的居民被统计忽略,如北京市大量在燕郊地区居住的长距离通勤工作者。

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是指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居民从业结构水平。

人口比重指标法在判断城镇化水平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传统方法在中国城镇化测度的实践中面临着各种挑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城镇人口与现代城镇人口口径不一的挑战。如1982年以前,城镇人口不包括城镇中的农业人口,只包括户籍人口,但1982年之后的人口普查中城镇人口包括了居住在城镇,但是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另外,在我国仍然存在以户籍人口为统计口径,该指标只包括了拥有本地户口的城镇人口,这种城镇化也叫户籍人口城镇化,由于城镇中存在大量的外来无本地户籍人口,则该方法会导致城镇化真实水平被低估。

二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挑战。农业的概念近年来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和一些高科技农业纷纷涌现,产业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例如在北京郊区出现的“农家乐”、“都市休闲农业”、“采摘园”等,事实上已经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范畴。通过产业门类的标准来划分城镇居民的方法也不再适用。

三是传统的职业与现代职业的挑战。我国正在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和劳动力流动使得人们的职业经常发生变动,这也增加了确定人口城镇归属的困难程度。

2.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

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利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建成区土地利用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来测度城镇化水平,该比例越高,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这里的建城区土地一般指的是建设用地,该方法对于人口密度大、建城区用地多的地区而言较为合适,但是,对于人口密度小、建城区用地多的地区则难以反映其真实的城市化水平,尤其是城市蔓延较为严重的国家。此外,仅用建城区来测算城镇化水平,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应该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城镇性建设用地来除以区域总面积才比较合适。故可将公式修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城镇性建设用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

二、城镇化特征指标

1.城镇化经济指标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也是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随着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根据库茨涅茨规律,第一产业的比重将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升,农业劳动力也随之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当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城镇的经济结构将形成“二、三、一”的格局。城镇化的经济指标主要包括人均GDP、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

2.城镇化空间指标

城镇化空间指标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形态指标、土地利用指标、建筑指标。城市空间形态指标包括单中心强度指标、多中心程度指标、中心集聚指标、区域居民点网络特征指标、城市蔓延指标(与现有城区的连接度、临近度等指标)等。土地利用指标主要包括土地面积增长率指标、空间扩展速率指标、土地利用属性、土地利用空间特性指标(密度、混合度)、土地集约利用率指标(单位面积产值等)等。建筑指标主要包括总建筑面积、建筑覆盖率、建筑密度、不同性质建筑比例、容积率等。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环境问题的突出,城镇化的空间变化指标和节约集约利用指标越来越重要。

3.城镇化人居环境指标

城镇化人居环境指标反映了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是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体现之一,主要包括人均房屋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人均每日生活用水量、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数量、路网密度、人均管道密度、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每千人拥有学校数、每千人拥有医院数量等。

4.城镇化生活水平指标

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城镇化,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活方式向城镇的转变,对生活水平维度的城镇化水平指标构建也显得尤为重要。衡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指标主要有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的覆盖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百人拥有电话数、社会保障覆盖率等。

城镇化水平的测度水平指标体系可以总结如表1-1所示。

表1-1 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Eldridge,H.T.,1956.Theprocess of urbanization.Demographic Analysis,338-343.

[2]Meadows,D.H.,Meadows,D.L.,& Randers,J.,1992.Beyond the limits:global collapseor a sustainable future.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3]Mitchell,J.K.(Ed.).,1999.Crucibles of hazard:mega-cities and disasters in transition.Tokyo: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4]山田浩之.,1980.都市の経済分析.東洋経済新報社. ckUgHU9BiFDpYvTQ1/iEP1OYa5yTMkDVkDVjrbu05sGkwmVr9AA8M26NRVqOcp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