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儿子醒着,我们要么和他说话,要么轻声地给他唱歌。当他的目光停留在床上吊着的彩色纸花上时,我就不断地重复着:“红纸花、黄纸花……”在我做事的时候,我也会用亲切的语调跟他说话,告诉他我正在干什么。
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其智力发展有一个高峰时期。这个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而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要抓住这个最佳时期。3岁以前,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尽早教孩子语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语言既是进行思维的工具,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得不到任何知识,我们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我们会语言,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因此,如果孩子不及早掌握语言,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能力。孩子若在6岁以前就能掌握准确的语言,那么这个孩子的发展一定会很快,而且其速度是其他孩子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
许多父母对孩子身体发育很注重,想尽了各种办法,当我提出要发展孩子的头脑时,他们却感到惊异,觉得这是荒谬的。其实做父母的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婴儿从小时起就对人的声音和物品的响声非常敏感。这表明,早期开始教孩子语言是切实可行的。那么早到什么时候呢?我主张从孩子15天起就开始灌输词汇,在孩子刚学会辨别事物时就教他说话。
儿子15天大时,我们在他的眼前伸出手指头,儿子看到后就要抓住它。开始时因为看不准,他总是抓不到。最后终于捉到了,儿子非常高兴,把手指放到嘴里吃起来,这时我就用缓和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给他听。
就这样,在儿子刚刚有了辨别能力时,我们就拿很多东西给他看,同时用缓和清晰的语调不断重复物品的名称。不久,儿子就能清楚地发出这些东西名称的音来了。
只要儿子醒着,我们要么和他说话,要么轻声地给他唱歌。当他的目光停留在床上吊着的彩色纸花上时,我就不断地重复着:“红纸花、黄纸花……”在我做事的时候,我也会用亲切的语调跟他说话,告诉他我正在干什么。
对于如何教儿子语言,我有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做过父母的人也许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听到孩子开口说第一句话时,一定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喜悦。但据我所知,许多父母在激动之后并没有对这个事实认真地思考一下。要知道孩子能开口说话,这表明孩子真正的学习已经开始。此时,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就是最重要的事了。
刚开始学说话时孩子的发音不一定准确,所以这阶段的头等大事就是教孩子学会纯正的发音。否则,孩子养成不准确或含糊不清的发音习惯之后就很难再纠正了。
在生活当中有许多成年人说话时词汇或发音就不准确,这都是因为他们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正确培养的结果。
从儿子发出第一个“f”“a”开始,我就不厌其烦地教他“fa-fa-fa”“ma-ma-ma”等等。当儿子发出一个声音,比如“ka-ka-ka”,我立即回应,跟着他“ka-ka-ka”。而当我教儿子发“ma-ma-ma”时,如果儿子回应了,尽管不很清晰,我还是充分鼓励他。使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听清孩子的发音。比如孩子发“mo-mo-mo”,你却听成了“ma”并加以鼓励,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出现发音上的混乱。
要做到这点还要注意选择时机,我总是在儿子睡醒后一小时与他进行这种游戏。因为这时候他情绪最好,效果也更好。同时发音时要跟孩子充分交流,我和他母亲发音时,都让孩子看着我们的脸,当然最好是能够看到嘴的动作。
事实上,教小孩子说话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如果想教他标准的发音以及快速记住大量词汇,就更是如此。
我曾听许多父母这样说:“别人都说孩子是自己学会说话的,可我怎么觉得没有这么容易呢!”“我的孩子怎么教也学不会,学会了也是含糊不清的东西。”看来,这的确是让每一位父母头疼的事。然而,什么事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方法得当,问题就会容易解决。
我认为,“从身边的实物开始”是教孩子学习说话和掌握词汇的最好方法。儿子稍大一点以后,我和他母亲就抱着他教他饭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体的各个部位、衣服的各个部分、室内的器具和物品、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及其各部分等所有能引起儿子注意的实物名称。我们看到什么就教什么,还教他动词和形容词等,这样他的词汇渐渐丰富起来。
每天晚饭后我们几乎都要带儿子出去散步。从家里到村口的教堂,在路上我看到什么讲什么,我们让儿子留意:高高的树,矮矮的草丛,飞翔的鸟儿,粗粗的木栅栏,路灯,楼房,马车,各种花草,各种人,还有忙碌的小蚂蚁……因为这些,儿子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一出门就指这儿看那儿,呀呀不休,说话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儿子稍微能听懂大人的话时,我和妻子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在我们看来,对于幼儿,没有比对他讲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孩子对这个世界是全新的,而且一无所知,所以应该尽早就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越早越好。而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讲故事。而且它还可以锻炼儿子的记忆力、启发想象、扩展知识。呆板去教或让他记住,孩子很难记住。用讲故事的形式,儿子就喜欢听,记得也快。所以,教育孩子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除了给儿子讲故事,我还选择一些好书,清晰而又缓慢地读给孩子听。我觉得最好是给孩子读《圣经》。《圣经》是举世无双的为人所公认的经典,像这样的名著实在罕见,所以把它读给孩子听是最明智的选择。由父母清晰地读给孩子听,这是教育学好语言的最佳方法。此外,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
当然讲故事时不能只让孩子被动地听,还要让他复述。如果不让孩子重复,就不能完全达到讲故事的效果。在儿子还不会说话时,妻子就给他讲希腊、罗马、北欧各国的神话和传说。当他学会说话后,他们母子两人就开始表演这些神话。有时我们还用戏剧的形式给儿子讲《圣经》的故事。
这种持之以恒的坚持教育最终有了成果,儿子到五六岁时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三万多个词汇,这对于一个15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我还反对教给孩子不完整的话和方言。有些父母教孩子“咂咂”(乳房)、“丫丫”(脚)、“汪汪”(狗)之类的词汇。我对这种做法觉得非常遗憾和气愤,因为这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有害无益。诚然,孩子学不完整的话和方言会更容易一些,因此许多父母也就认为孩子的语言从这些半截子话学起并无大碍,但是我经过试验发现,孩子在两岁左右时,如能缓慢、清晰地教他说正式的语言,一般来说孩子都可以发出音来。
如果儿子本来可以学会的东西,我故意不教给他,这在教育上就是极其愚蠢的了。正如雷马克所说的那样,一个东西如果不使用,就难以评价它的作用,同样,如果不教给孩子他们本来能够学会的东西,那么,他们的那种潜在能力也就得不到发展。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
事实上,对幼儿来说,单会说“汪”或“丫”等词汇虽然相对要容易一些,但这也同样会给他们造成负担。对孩子的语言学习来说,完整规范的语言是他们迟早要学的语言。而那些含糊的语言是他们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让孩子学两套语言,就会给孩子带来双重负担,世上确实再没有比这更不讨好的事了。孩子本来可以用那些白白浪费掉的精力去学习一些其他知识的,但他们在这种错误的教育下,只得付出如此宝贵的光阴了。因此,做父母的,绝不应当教给孩子一些不完整的话,以免浪费时间。
也许有人说,教孩子说这种话非常有趣,但你们是否想过让孩子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是否值得?教给孩子不规范的语言的害处还不止于此。社会上有许多孩子,甚至到了十四五岁(甚至已长大成人),有的话还发音不清楚,这就是父母教育不当的结果。在今天的学校里,教员为纠正学生的这些发音毛病所付的消极劳动,往往比他们用于积极劳动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实在可悲。不用请教心理学家,就连任何一个普通人都知道,教师用在纠正学生已经养成的毛病上所花的时间比起教他们新的知识所花的时间还要多。
但是,社会上竟有这样的父母,他们以孩子发出的错音、说出的错话为乐。他们不仅不去帮助孩子纠正,反而将错就错,随声附和,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这样将使孩子永远无法发觉自己的毛病,以致习惯成自然,难以纠正。
能正确运用语言意味着能正确地思考。如果让孩子从小就使用似是而非的语言,那么孩子的大脑就难以训练好。
我从儿子出生时起,就尽可能地对他说准确而漂亮的德语。在向他灌输语言时,我认为俗语也很重要。因为有的意思,不用俗语就不能表达得很完美。我们的思想在发展着,新观念也在不断地产生着,表现这些新观念的俗语也必然增加,所以排斥俗语就会落后于时代。
然而,我绝对不教给儿子不完整的话。这种完整的语言教育从一开始就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儿子还不到一岁时,有位朋友对他说:“卡尔,我想看看你的汪汪。”我纠正道:“这不是汪汪,是狗。”这位朋友对此大为惊讶。
孩子一开始就要学会规范的语言。我教儿子时,总是教他标准的德语,反复清晰地发音。每当他的发音准确,我就会摸着他的脑袋夸奖他。当他发音不准时,我说:“你看,你儿子还不会说……”每当此时,妻子也会配合我。儿子受到激励后,开始更加努力学习标准发音。在我们夫妇的共同努力下,我儿子从小就学会了标准的发音。我觉得明晰的词汇是头脑清晰的前提,因此,我们没有让儿子总是停留在孩子式的表达方式上,而是慢慢地教他运用复杂的词汇,而且还要做到生动准确,绝不模棱两可。要做到这点,需要家长的配合,如果两人一个要求严格,一个放纵,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我和妻子配合很和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尽量以身作则,使用准确的词语,发音也是如此。
方言和俗语发音不准而且语法不规范,这种语言会阻碍孩子学习标准的语言,而要克服这点却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有些人一旦过了最佳语言学习时期,一辈子也克服不了。我们家有个很忠心的仆人,他年龄大了,说话也是多用土话。小卡尔出生后,我们曾多次要求他标准说话,但他不可能一下子改好,所以他最后说的话是不伦不类,情形反而更加糟糕。此时正是卡尔学习的关键时期,为了卡尔的学习,我们不得已辞退了他,尽管我们很尊重并信任他。每次想到这里,我心里很难过,但看到卡尔的语言学得这么好,我又得到了安慰。语法在语言学习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孩子来说。所以在卡尔八岁前,我们从没刻意去教他语法,而只是通过听和说去教他语言。
孩子无不爱说话。他们从小喜欢反复说学过的词。我注意到了这点,于是把儿子能理解的词组成一个精彩的故事,让他背。他不仅记得很快,而且还喜欢复述。然后,我们再把这些译成外语,他同样能记得很快。一到五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做父母的一定要把握住。
上面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尽早培养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几方面关系到他以后的成功。当然,我们不能用死板机械的方式,而是要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才会有效果。
记忆力。一位科学家曾说,一切智慧来源于记忆力。根据记忆力越开发越发达的原则,早期教育可以大大提前记忆力发展的时间。特别是婴儿时期,每天教孩子相当的词,可以扩大他的词汇量,训练他的记忆力。
我把神话和《圣经》的一些内容编写在纸板上,这样就能让儿子牢记它们。后来教他各国历史时,我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我的方法是这样的,就是开始用形象生动的讲故事的方法,然后再把它们编成纸牌,用游戏的方式教他。闲暇时间,我们还一起读一些有意思的书,然后一起回顾书的要点。
韵文比散文容易记忆,所以在儿子小的时候,我们尽量用韵文的方式记种种东西。记得儿子八岁时,我用骸骨教他生理学。等我外出时,儿子用韵文的形式写下了他记住的骨、筋、内脏的名称,让我非常吃惊。
教他历史事件时,我大多是在他读过之后,再用戏剧的方式表演出来,这样要记住它们就比较容易了。学校里的历史课,完全是照本宣科,形式呆板且毫无趣味,很多学生既不喜欢也记不住,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培养儿子的创造力,我总鼓励他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不论他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都尽量耐心解答。
儿子一岁多时,如果他对某种东西或玩具能集中精神玩,而不是玩了一会儿就立刻扔掉,我们就会鼓励他,并和他一起,用多种方式启发他尽兴。如果他玩的方法出乎常规,我们就会激励他想更多的方法来玩。
他两岁时,妻子每天都给他讲故事,就跟上课一样。对这点,妻子有一套特殊的办法,能够吸引他不断听下去,就像报纸上连载小说一样,妻子每天讲到“且听下回分解”的关键地方就打住。这样就让儿子有兴趣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创造下面的故事情节。对此儿子总是颇费苦心,对各种情节的可能性作出很多设想。第二天开始讲故事前,妻子就让儿子先讲他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开始接着讲,如果儿子猜中了,我们就替他欢呼,如果没有猜中,妻子就会夸奖他说:“宝贝,你编的故事比故事本身写得还好呢。”就这样,在潜移默化当中,儿子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离开想象,我们人生就没有什么幸福了。所以想象力很重要,正如贝鲁泰斯所说:“想象是人生的血肉,没有它,人生就是一堆毫无生机的躯壳。”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拘泥于现实,在他们看来,圣诞老人和精灵都是没有意义的虚幻的东西。如果让这种人来教孩子,教出来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会觉得历史传说和儿歌不但不能陶冶孩子的性情,反而有害无益。事实上,孩子开始懂得爱护鸟兽,具备初步的道德常识,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都受益于儿歌和传说。离开了想象,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对孩子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对他们来说,赶走圣诞老人和仙女就像丢掉他们的玩具或撵走他们的伙伴一样残酷。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想象力没能得到发展,他就不可能成为诗人、艺术家、雕刻家、画家,也成不了建筑家、科学家、数学家、法学家。很多人认为当数学家或是科学家用不着想象,这是错误的,对于任何人,想象力都是必要的。
因此,凡是幼年时期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当他遇到不幸时他也能感到幸福,当他陷入贫困时他也能保持乐观。有这样一句话:世界最不幸的人是没有想象力的人。
有的人觉得神话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对它很排斥,而我却很喜欢它们。据我观察,同样在眺望星空时,懂得神话和不懂得神话的孩子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个缺乏社会生活历练的人,是分不清善与恶的,而我认为,教会他们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们讲传说和儿歌。在我们家,我就经常给儿子讲传说和儿歌,让他知道大自然是精灵居住的可爱世界。因此,他从小对大自然就有深深的爱。而且从这些传说和儿歌中他还学会其他一些优秀的品质,比如正直、亲切、勇敢、自制等等。
讲儿歌和传说还有助于培养儿子的想象力。有时我还鼓励他自己编故事,并将这些故事写成文章。我和儿子每人都交了一个想象的朋友,一个是内里,一个是鲁西。当我们俩单独在一起时,我们就请出我们的这两个朋友,这样就像四个人在一起玩一样。所以我的儿子很少有无聊或苦恼的时候。可笑的是,有一次我家的保姆告诉我:“先生,你的儿子好奇怪,他像是在和幽灵玩。”
有些父母不知道孩子们有自己想象的世界,当他们看到孩子用木片或纸盒建造城市、宫殿的时候,往往不和孩子打招呼就把它们破坏了。这样做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是一种严重的损害。因为他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幸福和在游戏中得到的欢乐,还阻碍了孩子将来成为诗人、学者、发明家。殊不知,很多父母无意中因为自己的轻率举动而毁掉了多少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