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 读书札记也是写作富矿

——由读到写不会转化怎么办

写作困惑

我其实读书也不少,但到了写作的时候却不能把读书积累转化为写作素材。而有些写作高手,其实读书还没有我多,但他们写作时能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贴切,真是让我“羡慕嫉妒恨”。

你的苦恼,我能理解。写作是和阅读密切相关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许多作文中出现的问题看起来是写作能力问题,根子却是在阅读。”读书是蓄积、存储,写作是倾吐、表达,“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离娄》)一方面,作文是读书下的蛋,没有读书的滋养、哺育,就没有作文的诞生。

但另一方面,我发现,并不是所有读书多的同学都能写出好文章,多读不等于会读,只有那些多读且会读的同学才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那怎样才算是会读呢?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会做读书札记。

哲学家弗洛姆在《日常生活中的两种生存方式:占有与存在》中,严格区分了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占有”与“存在”。弗洛姆认为,“占有”的生存方式的最高目标是更多的知识,而“存在”的生存方式的最高目标是更深的知识。由此看来,“占有”式的读书,只是追求拥有知识的量,“存在”式的读书,是生产性的,是人的理性的自证。读书札记,就是一种“存在”式的读书。

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纳”而不“吐”,便是“占有”;“纳”中有“吐”,便是“存在”。“心亦吐纳”,方能达成良好的消化的吸收,这是皮亚杰说的,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反应取决于主体的“能耐”——学养状况。余秋雨说:“一个不被挖掘、不被表述的灵魂是深刻不了、开阔不了的。不被表述的灵魂无法不断地获得重组。不断的表述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组建自己的灵魂。”只有接收式的阅读,而没有输出式的写作,所获取的信息并不能真正化为我们的血肉。

梁启超说:“读书莫要于笔记……无笔记则不必经心,不经心则虽读犹不读而已。”胡适也说:“发表是吸收的利器……手到是心到的法门。”民国语文教育大家黎锦熙也指出:“日札优于作文。”“课业、泛览、生活与论文各不相联系,惟有日札才可使一元化。”古今这些论述,都揭示了读书札记的重要性。

从中学生写作实际来看,写作高手一般都有自己心爱的读书笔记本,经常写写读书札记。2014年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吴呈杰的语文获得141分的高分,他的学习心得是:“同阅读密不可分的是摘抄。我的摘抄是全校闻名的,高中三年积累了近50万字。课余时间我的主要时间都用于阅读,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品味并及时摘录到摘抄本上,在它旁边写好自己一闪而过的灵感火花。将别人的思想、观点内化为自己的。这样一个内化过程恰恰是语文学习的精髓。”我们在惊叹他的语文成绩时,更要看到他背后所下的功夫。近50万字的读书笔记,让他拥有了傲人的写作资本。

再讲一个例子。《名师点评:为生命松绑——一个高考作文满分学生的阅读笔记》一书,是2011年福建省高考作文唯一满分的白杏珏同学的读书笔记,白杏珏在给学弟学妹们介绍阅读写作经验时说:“进入高中后,我养成的最好的阅读习惯便是做阅读笔记。以前我读书,读过之后不会做任何记号,常常会忘记自己读过的某些精彩段落。在老师提出做阅读笔记的建议后,我开始实施这个方法,并很快地喜欢上阅读笔记。我做阅读笔记并不是单纯地摘抄,而是每抄一段便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上一小段自己的感悟,有时候我的感悟甚至写得比摘抄的段落长得多。这样一来,我做阅读笔记,不仅能反复品味精彩的段落,还能不时地练一下手,写点东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还能拿出笔记本重读,一举多得。我打算保留做阅读笔记的习惯,并收藏我的所有阅读笔记本,我觉得这对于一个爱阅读的人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

据我的观察,语文学习优秀的同学大多有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不是为应付老师的检查,而是为了自己精神成长和写作提升的需要,是自觉而为,而非被迫所写。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读书札记呢?下面简单介绍几种读书札记的类型。

第一,应和式。

“应和式”的汲取,是丰富、超越自我的最佳方式。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所面对的作者,大多是阅历、知识、智慧比自己远为丰厚的年长者,“应和”,势必获益良多。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就是缩小阅历、知识的落差,意味着人的超前成长、成熟。

「例1」看到一个大气的人,好比行走于莽莽野草之地,忽然撞见一棵森茂大树,……在微风习习中,聆听了千叶万叶相互的交谈。

——简媜《大气》

白批:我也很欣赏大气之人。大气,但不傲气,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份气度惹人艳羡。简媜对大气之人的阐述很是切中要害,那些人,不争,不是因为不敢争,而是为人留道路;不让,不是不想让,而是坚守着原则。应是如参天大树一般,质朴的魅力,这样才能遮蔽一方水土,逍遥千年万年。

「例2」我宁愿坐在一个南瓜上,并且独自拥有它,也不愿挤坐在一个天鹅绒的垫子上。我宁愿在大地上乘坐空气自由流通的牛车,也不愿坐在观光火车的豪华的车厢里,一路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上天堂。

——梭罗《瓦尔登湖》

白批:我宁愿靠近大地而不是靠近楼阁,我宁愿尽一个凡人的职责、享一个凡人的幸福而后死去,而不愿将一生抛掷于滚滚红尘之中。

「例3」石头是材料,神殿才是意义。

——圣埃克苏佩里

白批:不知怎么突然想起以前看到的一个采访摄影师的报道,那个闻名世界的摄影师以其独特的画面构思出彩。记者问道:你觉得摄影最重要的是什么,光影或是景深?他答道: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想法。想法才是意义。神殿是形式,信仰是本质。

第二,品评式。

品,是品味、品赏;评,是评论、评析。品评,就是对所读文字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品读。较之“应和式”,“品评式”理性、智性成分更多一些。

「例4」文学应当是作家心中最后的堡垒。一个作家很难做个完人,但是他至少对自己的文学要做到真诚。不应当有作文或为文等概念,作品应当是作家淋漓的心血。为了这样的作品作家才活着,为了这样的作品青春被点燃,生命被耗尽。为了追求这样的作品,作家眼中只有一片辉煌的幻彩,而绝不会看到红地毯和金钱;为了保卫这样的自己的作品,哪怕是最弱小的作家也敢挺身而起,一直牺牲到自己心跳的最后一下。

——张承志《又是春天》

白批:掷地有声。我感觉到了一种专属张承志的硬气。谁说文人必是娇弱无能的,中国文人只是大多成了政治附庸,才不免多了圆滑和长袖善舞之感。张承志,是难得的敢于脱离束缚的作家,使文学成为文学,而不是一如千百年来中国所推崇的文为政的附庸,又或者文为名利的附庸。逃离是一种勇气,寻梦更是一种勇气,张承志也许不是伟大的作家,但他至少具备了一个伟大作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对于文学的热情和责任感——为文学,牺牲到最后。

第三,探究式。

探究,指的是对文本隐秘的含义、道理、规律、因果等的揭示,其理性、智性成分进一步加强了。

「例5」创造是“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这样诞生了画家、雕塑家、手工艺人等等,他们工作一生是为了创造自己用不上的财富,没有人在乎自己用得上用不上,生命的意义反倒是寄托在那用不上的财富上。

——周国平《走进一座圣殿》

白批:“创造”与“劳作”的不同在于,创造是创造者主观意愿促使的,而劳作是由劳作者客观环境所支配。这样的不同自然会造成心态的不同,从而使得制造出的物件在本质上就有了优劣之分。我们能使用的东西仅仅能背负起“生存”二字,而不能使用的,往往足以承担“生命”二字。

白杏珏对原文的中心词“创造”进行诠释,她引入了“劳作”作为参照,“同中求异”,指出两者的差别在于:“创造是创造者主观意愿促使的,而劳作是由劳作者客观环境所支配……”这么做的目的,是要探究“用不上的财富”——不能使用的,何以比“能使用的东西”更有价值,因为前者足以承担“生命”二字,后者只能背负起“生存”二字。

当然,读书札记的形式还不止以上这些,我们还可以将读书札记写成完整的一篇书评,或者将所读内容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以前我班上有位同学叫徐玥,她有一次读了《问学余秋雨》一书中的一篇文章《多记一个名字》,是写颜真卿的一篇文章。她读了后深受感动,于是以颜真卿的材料入文,写了一篇随笔《另一种富矿》,后得以发表。这也可以视为将读书材料内化后的一种写作。

曹文轩在《阅读是一种信仰》中写道:

我的读书经验被我总结为:发现并发展别人未展开的动机。

坦率地讲,我经常在看他人作品的时候受到启发,然后我立即着手把它变成一篇小说。这不算抄袭、模仿。一个作家当时写东西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这个地方有文章可做。我发现了,并且发展了他没有展开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的了。看书,要在别人的书里面“偷”东西,他放在那里,他没有使用,我完全可以拿过来用。

比如我读过契诃夫的一本书。契诃夫生前有一个习惯,就是他突然想到一个词,或者一个短句,会马上写到本子上,也许以后就能变成一部短篇小说或者长篇小说。契诃夫去世之后有人把它整理成一本书,就是一些词或短句。其中有一句话特别好,如果契诃夫活着的话,也许这句话会写成一本小说,可惜他去世了。

这句话非常简单: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瘸腿感到害羞。这句话有很大的创造空间,非常有味道。如果这是一条普通的狗也就罢了,可它是一条猎狗,猎狗的腿应该是长的、直的,可是它的腿是瘸腿。如果走在没有人走的路上也就罢了,可是它偏偏走在大街上,所以它才为它的瘸腿感到害羞。

这句话很有意思。因为这句话,我找到了灵感,写了一篇短篇小说《罗圈腿的小猎狗》,很受孩子们欢迎。我偷了契诃夫的东西吗?我模仿了契诃夫的东西吗?没有,因为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要有写作的意识,“发现并发展别人未展开的动机”,这其实是一条写作捷径。 STsv9Hfr0+WXs99gU0ayCmxjj+7fNrJrDRXwjSM9ul6nM70GX0eZcxMw+W9y2vq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