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属于该阶段的任务,有这个阶段的状态和价值。
《论语·为政》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话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这段话不仅描述了自己的生涯发展过程,还体现出生涯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重心。
第一阶段:从学前期,即从出生到15岁。这段时期,人的心智开始形成,已开始学习生活中的基本知识。这一时期的学习主要依靠家长的安排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通常并非主动学习。
第二阶段:立志学习时期,并开始社会实践,即15~30岁。与从学前期相比,这一阶段的学习更为主动、积极,并且与个人志向相结合,是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阶段。
第三阶段:自立时期,即30~40岁。这一时期,人的心智已完全成熟,懂得了很多道理,在经济和人格上也独立了。
第四阶段:不惑时期,即40~50岁。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已形成完整的个人见解,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办事不再犹豫,行为果断。
第五阶段:知天命时期,即50~60岁。丰富的人生经验可以让人认识自然规律,懂得自己的人生使命。
第六阶段:耳顺时期,即60~70岁。总结经验,能够冷静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分真伪,辨是非。
第七阶段:随心所欲、不逾矩时期,即70岁以上。随心所欲并非为所欲为,更不是为非作歹。处于这个阶段,能够做到言行自由,同时并不违背客观规律和道德规范。
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成长阶段:
成长阶段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空想期(4~10岁)、兴趣期(11~12岁)和能力期(13~14岁),我们可以从自立能力的提高、认同于同性别家长、自我志向和能力的提高、对集体计划协同合作的可能性、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活动、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等方面对这一发展课题加以探讨。
2.探索阶段:
探索阶段同样分为三个时期,它们是试探期(15~17岁)、过渡期(18~21岁)和承诺期(22~24岁),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能力与才能、学习计划的选择、独立性的发展、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的选择、有关专业技能的发展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3.建立阶段:
建立阶段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修正期(25~30岁),另一个是安定期(31~44岁)。在这个阶段,个体会注重逐步稳定于一项工作、确立自己将来的保障、发现适当的晋升路线,从而充分保障自己的正常发展。
4.维持阶段:
维持阶段一般固定在45岁至65岁之间,我们称之为维持期,个体一般不会有大的激烈起伏,而是整理成果、维持确保现有地位,为隐退做准备。
5.衰退阶段:
衰退阶段的周期是指65岁之后的时期,又分为减退期(65~70岁)或者隐退期(71~ 岁),个体在这个阶段应充实个人闲暇时间,发展自身兴趣活动,尽可能维持自立的状态,以逐步适应隐退的生活。
高中时期生涯发展任务:高中生已经经历了生涯发展的成长阶段,度过了空想期、兴趣期和能力期,进入了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是在学校、休闲活动及社会实践经验中,进行自我探索、角色探索和职业探索,从而实现职业偏好,形成一个符合现实的自我概念,学习开创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高中阶段,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自己的需求、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周围的现实环境,形成对自我学业和职业的基本概念,为下一阶段的生涯发展做好准备。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学校的选修课、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继续发现自我的爱好和能力所长,也能通过看书、观影、信息搜索和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了解社会现实环境,丰富自己对于职业世界的认识。
为了实现未来的愿望,你该如何规划现在的高中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