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抗辽前线

——杨延昭在静海一带的活动

杨家将故事中有个“杨六郎把守三关口”。杨六郎即杨业之子杨延昭,本名延朗,后改名延昭。因其英勇作战,契丹人畏之,称为杨六星。杨延朗和杨六星,后复合而成杨六郎。据《宋史·杨延昭传》,其人儿时沉默寡言,喜作军中戏,杨业以为类己,“每征行必以从”。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补供奉官,作为先锋官随其父与契丹战于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因军功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后迁崇仪使知定远军,徙保州缘边都巡检使。真宗咸平二年(999)冬,契丹大举南侵,杨延昭主持遂城保卫战,用水浇城墙冻成坚冰,让辽兵难以攀登。辽兵围城数日,被迫退去。此后,杨延昭以功拜莫州刺史,同年经宰相寇准举荐,任保州(今河北保定市)知州兼沿边都巡检使,又升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或称都总管),管辖河北十五军、州、关,成为高阳关路的最高军事长官。高阳关(今河北省高阳县旧城东)是当时北方的边防重镇,与其东北面的瓦桥关(今河北省廊坊市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省廊坊市霸州镇,另一说是淤口关,在霸州信安镇)并称三关。民间传唱的“杨六郎把守三关口”即源于此。在以后的近二十年中,杨延昭一直镇守在边关。宰相寇准被罢免后,投降派王钦若上台,为执行澶渊之盟,只准杨延昭驻守保州,担任巡察防盗等任务,并派监军监督执行。杨延昭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于大中祥符七年正月含恨而逝,享年五十七岁。由于他在抗辽斗争中的功劳,深得百姓的崇敬。现在的河北省永清、霸州一带还留存不少与宋、辽战争相关的地名。

距离益津关较近的天津静海,也有许多这样的地名和传说。民国《静海县志》记载,“钓台村西北二里许,有古城,城垣久废,城址或隐或现,宛然可寻,相传为宋杨璟(杨延昭)屯兵之处”。

静海有几十处与杨家将抗辽相关的历史地名。静海县城西南三十里许有一村庄叫“辕门口”(后又称元蒙口),相传即为杨延昭的帅府辕门。在这里流传着许多杨家将的故事,有一出《辕门斩子》的戏,据说原本就发生在这里。

该村东有一高丈余、阔几十丈的土台,传为穆桂英的点将台,传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时,在这里聚兵点将。村北二里许,为杨六郎部探马居住地,故名“探马庄”(后演变为谭庄子)。探马是宋军的侦探情报人员。

村西约四公里处,有“禅房”,据说是杨五郎的三个弟子居住的庙宇所在地,他们一边在那里修炼,一边借僧人的身份刺探辽军情报。

村西十余里处,有“望儿庄”(后演变为王二庄),相传为佘太君观战的地方。在这一带,还流传着王怀女和杨六郎的爱情故事。

“望儿庄”北十余里处,有“焦庄子”,传为当年焦赞的营地。焦赞是追随杨延昭的将领,久镇瓦桥关一带。辕门口村北五公里左右,有梁头镇的“孟庄子”村,传说曾是杨延昭的部将孟良的驻防地。据说,当年焦、孟这两个营寨分列帅府两侧。

辕门口村东北约五公里处,有“杨家园”村,传说这里曾是杨家将的眷属居住的地方。

“杨家园”村东北约十五公里处,有“大丰堆”,传说是杨家将饲养战马的所在,取名大粪堆,后演变为大丰堆。

大丰堆以西有一片很大的洼地,传说是杨延昭八兄弟和辽军作战的地方,故取名“八虎洼”。

此外,在静海镇西南十七余公里处,子牙河东岸的子牙镇,有宗保村。有传说是宋代杨家将杨宗保领兵住宅于此,故名。 hV/IrjMntESgz+ab66QyqLI4Jd36PwU0ZN4F9/3DYwYyV2j6DiYS0Y++uQcRet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