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安史之乱

——北方节度使势力的恶性膨胀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及其子安庆绪)、史思明(及其子史朝义)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唐朝从高宗、武侯以后,在与少数民族接壤地区屯驻重兵。从唐睿宗开始,带兵的将领称节度使,军队在驻地实行屯田,形成军事和经济相结合的独立单位。节度使往往兼统几个州郡,又兼任按察、度支等使,全面掌握所辖地区的军政、财政和行政。唐玄宗时共设有十个节度使,其中范阳节度使(治所在幽州,即今北京市)、平卢节度使(治所在营州,即今辽宁锦州市西)掌握着今天河北省和天津地区。公元742年,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后又兼任范阳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太原),还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节度使。

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渔阳起兵。据张朝琮修、邬棠等撰的《[康熙]蓟州志·疆域志》记载,开元十八年(730)时,唐政府置蓟州,下辖渔阳、三洲、玉田三县。开元二十二年(734),蓟州隶属河北道。天宝元年(742)改为渔阳郡,置静塞军。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唐玄宗于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立刻派兵东征。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攻入洛阳。天宝十五年(756)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强迫哥舒翰领20万大军出战潼关,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州(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今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后来叛军开始内讧,安禄山、史思明先后为其子所杀。宝应元年(762)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宝应二年(763)春天,田承嗣、李怀仙投降,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平息后,支持安禄山最为坚决的渔阳郡全郡被屠,只有极少数年轻人逃离。局势稳定后,政府一方面招募散民恢复各业,另一方面召集外地人来此垦荒,但人数很少,难以恢复旧制,于是整体降格,原渔阳郡改为渔阳县,渔阳县改为大王镇,镇治在现在的平谷城地。经过安史之乱这场浩劫,盛唐气象再也不可复见,唐王朝真正陷入了内忧外患的泥沼之中。 QJUGisqJrpxY7p0+BfSR4OaG4eua4E6aEPJYKWv+rAev074fZbWBzGSSL9JBbPz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