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军事后勤补给基地

——军粮城

天津最早港口——军粮城的形成,最早恐怕要追溯到魏晋三国时期。曹操为攻打乌桓而开挖了平虏渠和泉州渠,把该地的主要河流连为一体,初步形成了如今的海河水系。军粮城和南面的泥沽海口(现在的泥沽)隔海遥遥相对,据说泥沽海口就是当年的海河入海口。隋大业四年(608),炀帝征调民夫二百多万人,开凿了南接沁水、北通涿郡的“永济渠”,即流经鲁城与平舒、文安之间,经由天津,北通涿郡(今北京市南)。天津成为江、淮、黄、海四大水系船只往来涿郡的必经之地。沿河道的一些故城,作为内河港口,通龙舟,接送兵甲,装卸粮草,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处于河北平原上的永济河、滹沱河、潞河三条大河汇流在一起被称作“三会海口”,就是从军粮城和泥沽海口中间入渤海的。

唐王朝定都长安之后,幽燕成为边防重地,唐统治者在河北、东北一带多次用兵。当时,蓟州为军事要地,驻有重兵。军队的给养大部来自江淮,为顺应南粮北调的漕运需要,处于南北水运枢纽的天津地区出现了第一个港口城市——军粮城。当时由于军运任务繁重,仅依靠隋代南北大运河的河漕运输已很难满足需要,特别是北方内河冬季结冰,不得不借助于海漕运输。江淮地区的漕粮由海道北运,到达海河下游入海口附近的军粮城,再转输到渔阳等地。唐时李适之、裴宽、安禄山等节度使都曾兼任过海运使之职,可见当时对海运的重视。史载:幽燕地区的“范阳节度使,理幽州,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马六千五百匹,衣赐八十万匹段,军粮五十万石”,可见作为海港的军粮城仓储粮食数量之大。

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在天津东部的宁河与军粮城之间,向东北方向开凿了一条与海岸大体平行的运河,沟通了海河与蓟运河的航道,使漕船不必再取海道进入蓟运河,避免了海上的风险。这样,漕船由军粮城过平虏渠,入鲍丘水(蓟运河),溯流而上,即可直抵蓟州州治渔阳,筑渠为“备奚、契丹之寇”,故名“平虏渠”。

在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后,江南海运逐渐减少,到宋朝出现了以白沟(今大清河及海河一线)为界,宋辽对峙的局面。宋辽分治南北百余年,致使三会海口失去了南北转运的功能。北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北迁夺界河入海,海岸线逐渐东移,军粮城一地作为海港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军粮城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出土文物考证,春秋时期就已形成小的村落,唐代正式命名建城。早年曾是天津地区的中心,据卞僧慧《天津市发展史管窥》记载:“天津地区的中心,先后有三,汉、晋、唐在今军粮城一带,为海港城镇……”而民间也有“先有军粮城,后有天津卫”的说法。军粮城的前身是漂榆邑、角飞城。而“军粮城”之名,主要与唐代海运有关。那时海河的入海口在军粮城,是沽河(北运河)、清河(南运河)、滹沱河(大清河)汇合入海处的“三会海口”。唐王朝为防北方奚、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幽、蓟驻重兵91400人,当时“海运的路线始自江浙沿海,绕过山东半岛,到达军粮城,又以此转输基地修筑城垣,故名军粮城”。而值得一提的是,“城”是当时军队的一级建制,后逐渐演变成地名。军粮城也有过聚粮城之称,由宋至清均有文章这样称谓,因为这里曾储漕粮,做过义仓。1948年12月19日军粮城镇解放,属宁河县六区,1958年划归天津市,属东郊区,称军粮城乡,同年8月23日改称聚粮城公社。

1983年6月又复称军粮城乡。1984年4月,乡改镇至今。 OVFAu3jOGyFDswUvDituiLnCcXMOUmbspu0CjfqOI+PwYyO+4LbZ+EdzYobUbqU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