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中原动荡不休,兵戈纷起。在公元207年前后,曹操发动了北征乌桓的军事行动,最终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乌桓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支,又称乌丸,势力范围大致是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在今辽宁西南、河北东北一带。建安四年,乌桓趁着天下大乱,攻破幽州,掳走汉人子女十余万户。袁绍为了巩固其在北方的势力,将乌桓全部的部落首领都册封为单于,并下嫁本族女儿给单于为妻。乌桓与袁绍勾结在一起,对曹操统一北方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官渡之战后,袁绍的中原势力基本烟消云散。袁绍之子袁尚、袁熙投奔了辽西的蹋顿单于,屡次入侵曹操边境。曹操为了肃清北方,决定远征乌桓。当时满朝文武皆持反对意见,认为刘表很可能乘虚而入,攻入许都。只有郭嘉一人极力支持,指出乌桓自恃地远,不会防备;袁氏影响深远,不可姑息;刘表外宽内忌,不善用人。综上三条,北征有百利而无一害。曹操大加赞赏,更坚定了北征的决心。
深通兵法的曹操自然明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为了向前线运粮,曹操在天津滨海平原上开凿了三条自南向北、首尾相接的运渠,即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三条运渠的修成极大地减轻了曹军运输的负担,为日后的战争打下了基础。(见附图)
公元207年,为彻底统一北方,斩草除根,曹操不顾荀彧、荀攸、张辽、徐晃等文臣武将的激烈反对,力排众议开启了征乌桓之旅。当然,在此之前,曹操也运筹帷幄,做好了这次北伐的充分准备:在华北平原上大修运河,让可以通航的河网一点一点向北延伸,最后延伸到了渔阳郡的雍奴(今天津武清东北)等地,几乎与乌桓人对垒的前线;命乐进屯兵阳翟,以防刘表;命曹丕留守邺城稳固内政;从曹家军、青州兵、袁家降军中抽调出精锐,名震天下的曹魏特种部队虎豹骑倾巢而出,开赴辽东。
不久,曹军抵达公孙瓒之旧都易县,此时,军师郭嘉提出:“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而难以趋利,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曹操深以为然,乃选精锐之士脱去铠甲,轻装急进,而让老弱在后护送辎重缓行,结果在五月份就抵达了无终县(今天津蓟州区,属右北平郡)。这时是北方的多雨夏季,本年度雨量更多,沿渤海湾内侧的出关道路是低矮的丘陵地带,地势低凹,积水盈膝,难以通行,乌桓又派兵守住各交通要隘,眼看这次行动将要无果而终。
就在这时,一个先后拒绝朝廷、袁绍、袁尚、袁熙的幽州隐士,在无终多山地区避战乱的田畴找到曹操,称愿意帮助曹军扫平边患。田畴引导曹操从道路欠佳的无终山找到了一条已被弃毁二百多年不用的小路,这就是西线的平冈旧道,也就是今天的喜峰口到冷口一线,可过承德而直达朝阳。西汉时期与匈奴人作战频繁,这条道主要是为保障战事需要而开辟的,但东汉以后随着战事转向西北羌氐地区,这里逐渐被废弃了,最后变成了人迹罕至之地。
正是田畴的相助使曹军得以以奇兵出卢龙塞,穿无人区,越过危险的鲜卑人地盘,无比曲折地绕到了乌桓控制的辽西郡,一直到离乌桓大本营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南)只有二百里,才被乌桓前哨骑兵发现。袁尚、袁熙与乌桓首领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乌延等率数万骑兵仓促迎战。
此时曹军已登上白狼山,抢占了有利地形。但乌桓胡骑足有数万,曹军则只有先头骑兵,数量远不如对方,又多轻装急行而来,披甲者甚少,左右无不震恐。曹操登高远望,发现乌桓联军行动散漫,部伍凌乱,料其匆忙出战,准备不足,战斗力必大打折扣,如果此时发起攻击正是时候!且此时曹军远道而来,后勤辎重尚未跟上,装备不足,又缺粮少水,若被乌桓围困在白狼荒山上,不出一月必全军覆没;必须趁其立足未稳,速战制胜。
为抓住战机,曹操决定立即进行决战。曹军人数虽不占优势,但都是野战军中的主力部队,训练有素,在曹操亲自指挥下,名将张辽、徐晃、张郃兵分三路,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山顶急冲而下,在虎豹骑的连番冲击下,蹋顿中军很快被冲散,蹋顿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一说被张辽斩杀,一说死于曹纯刀下。失去领袖的乌桓部队很快作鸟兽散。
曹操的北征消灭了袁氏的残余势力,为争霸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他所修筑的三条运渠不但在军事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形成天津这座河北平原河流枢纽的城市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