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之中,北方的燕国一向是被“边缘化”的弱小国家。它南有赵国居心叵测,东有齐国虎视眈眈,一直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恶劣处境。但在公元前284年,燕国竟然能将强极一时的齐国打得一败涂地,险些将其连根拔起,“乐毅伐齐”也作为中国军事史上以弱克强的经典战例被代代相传。
公元前311年,刚刚即位的燕国国君燕昭王面临的是一个不可收拾的烂摊子。他的父王哙为了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竟然不惜将王位“禅让”于国相子之,引发了燕国的内乱。齐湣王接受了孟轲等人的建议,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讨伐燕国,一举攻入燕国都城,燕王哙死,子之逃亡。燕人共推太子平为国君,是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四处寻觅良才,邹衍、剧辛等大批人才纷纷涌向燕国,其中最有价值的将才,就是乐毅。乐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
当时齐国非常强大,齐湣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湣王因此而骄矜自满。由于齐湣王的骄横自恣,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此时,乐毅提出“举天下而攻之”的战略主张,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派乐毅赴赵同惠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湣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
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与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四国之军兴师伐齐。大军浩浩荡荡从都城出发,经过今天的天津地区,南下攻入齐国境内。齐湣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湣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湣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入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城封给乐毅,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城和即墨没有收服。燕国前所未有地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后昭王病死,惠王即位,改派庸才骑劫为将,结果被田单以火牛计大败,功亏一篑。乐毅后在赵国做了客卿,直至去世。尽管功败垂成,但作为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乐毅当之无愧地受到了后人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