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摩洛哥的城市色彩

在摩洛哥旅行,基本上以游览城市为主。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少则几十千米,多则几百千米。开着汽车,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逛,每个城市都能够逛出不同的味道来。这些城市除了历史不同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颜色。其中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城市是卡萨布兰卡、马拉喀什、依弗兰(Ifrane)、舍夫沙万(Chefchaouene)、丹吉尔(Tangier)和艾西拉小镇(Assilah)。

卡萨布兰卡,在我头脑中是异国他乡和浪漫爱情的代名词,也许是因为电影《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和主题曲《时光流逝》( As Time Goes By )让人久久难忘。卡萨布兰卡又称达尔贝达(Dar el Beida),阿拉伯语意为“白色房子”,后来西班牙殖民者改叫卡萨布兰卡,也是“白色房子”的意思。摩洛哥独立后,名字又恢复了达尔贝达,但大部分人只知道卡萨布兰卡,不知道达尔贝达,连摩洛哥各处的路标也都只写着卡萨布兰卡。整个城市确如其名,以白色房子为多,即使是新城区的现代建筑,也以白色为主调。靠近海边的老城更是统一的白色,只不过天长日久,风吹雨打,大部分白色变成了略显陈旧的奶黄色。走了摩洛哥一些城市,发现白色是被普遍接受的颜色,首都拉巴特以白色为主,古城非斯也以白色为主,还有一些依山而建的小城镇,以白色为主的房子层层叠叠,把整座山装扮成错落有致的民居风景,很有美感,其风格好像有点受古希腊民居风格影响。在所有城市中,好像卡萨布兰卡最没特色,到了现场,也感觉不到太多浪漫,城中有个名叫“瑞克的咖啡”(Rick's Café)的咖啡店,可惜和电影半点关系都没有,是电影出名后商人依据电影主题仿造的一个咖啡店。后来想想,没有特色的卡萨布兰卡,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大西洋的海浪声中,展示出自己的包容和大气。

从卡萨布兰卡向南200千米左右,就到了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马拉喀什坐落在阿特拉斯山北麓,整个地区土地都是土红色,所以马拉喀什的建筑几乎全部都是赭红色,和周边的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统一。城市比卡萨布兰卡干净很多,分为新城和老城。新城多为比较漂亮的五六层楼居住区,老城就是皇城,也就是历史上马拉喀什真正的核心地带。

小镇依弗兰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情。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小城梅尔祖卡出发去非斯,沿着阿特拉斯山向下行驶,地貌逐渐过渡到起伏平缓的山坡丘陵地带,这个时候,在绿树掩映中,突然出现一大片红顶白墙的建筑,风格完全欧化,和在摩洛哥大部分地方见到的土黄色平顶房子完全不同,让人产生了到达欧洲某个小镇的幻觉,这个小镇就是依弗兰。经导游解释才明白,这个地方曾经被德国人占领,从那时起,当地的建筑风格就成了红顶白墙的欧洲风格。殖民地时期结束后,德国人大部分撤离了,但建筑风格保留了下来,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可能觉得这些建筑挺好看,在扩建小镇时继续沿用,将这里打造成了独具一格的欧风小镇。小镇的清真寺也是红顶白墙,恍惚让人感到那是一个教堂,只有旁边的宣礼塔提醒你,这是一个清真寺。阳光下的小镇宁静美好,整洁的街道,干净的小店,散步的人群,给人一种安宁与放松之感。还有很多非洲鹳鸟,在房顶上造了巨大的窝。鹳鸟就悠闲地在窝里或者屋顶上站着,习以为常地俯瞰着下面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摩洛哥另外一个有特色的小城就是舍夫沙万。这个小镇坐落在阿特拉斯山北段的里夫山脉中,离最北端的城市丹吉尔100千米左右。小镇背靠大山,依山而建,就像一个美少女坐在保护神的怀中一样。说小镇是美少女一点都不夸张,因为这个小镇是摩洛哥最有梦幻色彩的地方。整个小镇都被粉刷成浅蓝色或深蓝色。在走向小镇的旅途中,除了绿树、仙人掌和起伏的山峦,看不到别的东西,时间久了就感到单调乏味,这个时候翻过一个山包,突然发现前面的山坡上一片蓝色的房子此起彼伏,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心中的那种喜悦只有亲临其境才能够体会。进入小镇,只有小巷可以拾级而上,上下的台阶也被粉刷成淡蓝色,行走其上犹如走在蓝色梦境之中。小镇中小巷套着小巷,每条小巷或宽或窄,展现各自的姿态。有的小巷有小商店,把彩色的皮革制品或者纱巾沿墙挂着,微风吹过,五彩的纱巾迎风飞舞,犹如身穿蓝色长裙的女子腰间彩带飘逸。不知道当初是哪个居民第一个想到把房子刷成了蓝色,这一充满地中海风情的小镇,从此蓝色就成了她身份的标志。小城的游人并不多,三三两两散步在街巷中,早就放缓了原来在工作中匆忙的脚步。当地老百姓悠闲地待在门口,或聊天,或静思,或读经,脸上没有任何忧虑的神情。因为是星期天,孩子们不上学,三五成群在巷口玩,跳格子、打玻璃球,或者一起唱着儿歌。游人走过,孩子们神态自若,没有一点扭捏做作之态。这样的小城,特别适合恋人牵手散步,必为恋情增加别样美好的回忆。

丹吉尔是直布罗陀海峡南边镶嵌的一颗明珠,紧扼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出口,对面就是隐约可见的欧洲大陆。这个城市起于什么年代几乎没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自从有人类在这一地区活动开始,这里就形成城市了。好奇心使人类不断走向未知,不管是地理上的探索还是知识上的探索,都是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的活动。当最初的人类来到丹吉尔,站在海边,看着对面的大陆,产生的第一个冲动一定是渡海去看一看;而对面的人类,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冲动。于是几千年来,两边的人类渡过波涛,来来往往,互相交融,把丹吉尔变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国际人群集散地。据说摩洛哥的原住民柏柏尔人,实际上是非洲原住民和金发碧眼欧洲人的后裔,罗马人和腓尼基人也以这个地方为据点互相征战和征服,阿拉伯人从这个地方走向了西班牙,差点把欧洲变成了伊斯兰教的天下;后来欧洲殖民者从这个地方登陆,走向了摩洛哥和非洲的其他地方。丹吉尔成了一个地地道道多民族混居的城市,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为邻,欧洲人和柏柏尔人通婚,整个城市从一个小小的内城卡斯巴(Kasba)开始,向周边扩展成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大都市。走进丹吉尔的老城,各种颜色的房子错落有致,绿色、蓝色、黄色、粉红色的建筑鳞次栉比,和这个城市居住的人口一样,渲染着各自民族和宗教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丹吉尔,守着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却具备了和海洋一般广阔的胸怀和气质。

最后值得一提的小镇,是位于大西洋边上的艾西拉。本来这个小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像这样紧靠大西洋,每天享受海风和夕阳的小镇,在摩洛哥还有很多。1978年之后,艾西拉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一跃成为摩洛哥最具魅力的小镇之一。两位出身于这里的艺术家穆罕默德·本那伊萨(Mohamed Benaissa)和穆罕默德·梅乐伊(Mohamed Melehi),提出了将艾西拉打造成能够让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的地方。他们邀请了一些艺术家在这座大西洋边老城的墙上绘制各种壁画。从此,每年便有一些来自世界各地,包括日本等国的画家来此绘画(还没有发现中国画家的作品,估计快了),同时举办各种艺术展览。艺术家来到艾西拉,小镇丰富了他们的灵感,让他们享受大西洋落日的同时思如泉涌;而他们的创作,又充实了小镇的灵魂,丰满了小镇的历史,创造了小镇的未来。走在小镇的巷子里,不经意间一拐弯,就会有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壁画在等着你。每幅作品风格迥异,但都充满了阳光和大气,不乏童趣和天真,明确无误地表达了人们对于和平、爱情、生活的喜欢和向往。这是我走过的摩洛哥城市中最明快的一个地方,在各种眼花缭乱的色彩里,我清晰地体会到了直击人心的主题——对生命的热爱。走完小镇里所有的小巷,可能都不需要半个小时,但这半个小时从此就被收藏在了心里的某个温馨角落,当面对单调、灰色的日常生活时,这一小镇的色彩一定会从心底泛起,温暖生命。

这就是摩洛哥,不同城市的色彩带给了我们不同的心情和体验。每个城市都像一个朋友,这些朋友有着不同的个性,但都友好而迷人。卡萨布兰卡的大气,马拉喀什的厚重,依弗兰的明静,舍夫沙万的梦幻,丹吉尔的包容,艾西拉的妩媚,都让人一见生情,流连忘返。行走在这样的城市间,就像被温暖的朋友包围着,在给予我们惊喜和温情的同时,也洗净了我们久积心头的麻木和冷漠,让我们相信人世间的美好不仅能够存在,还能够持久。 1yUKFbCsC34/e65WW33iqkVH89ZzrRPvhJ0ZSoF+Q4j/ZytpHL3rrF/m7WZAw7l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