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人类的共性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人是从自然界动物进化而来,这种观点是否一定正确,实际上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证明它就是真理。从类人猿到今天的人类,己经走过五十万年的生命历程,时至今日,地球上不会少于几千亿人口,既然植物和恐龙等动物可以成为化石,那么古人类死亡以后,应该也可以成为化石,其它大量人类的化石到哪里去了呢?除了在北京等地发现人类少量头盖骨化石以外,却很少发现古人类化石。本人认为,人类的出现不能排除外来物种之可能。

暂且认定人从动物进化而来,从遗传学来说,人类遗传了动物的本性。通过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人类的共性内容相同,只有表现方式的差异,无论是上流社会、民间百姓,还是乞丐都是一样,人的共性指所有自然人共有的属性。共性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一、生理自然属性

无论是类人猿还是今天的人类,自然属性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吃、穿、住、行、健、性六个方面,这是动物与人类的基本属性,在生命繁衍过程中成为不变的本性,称之为生理自然属性,构成人类的第一大共性。

吃饭。人每天要吃饭,吃饭是为了补充身体的能量,品尝美味佳肴,满足身体每天正常运转的需求,有了吃的食品,人们才能进行正常的劳动与生活,这就是饮食的基本动能。

纵观人类饮食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原始人类以吃野果和生肉为主,完全以自然食物为主。随着原始人大脑智力的开发,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食物更好吃,于是原始人保存火种用来烘烤食物;发现种子可以发芽,长大以后可以结果食用,于是在居住的地方种上可食植物和果树,以保障食物链的延续;发现野生动物可以饲养,就将动物捉来圈养并繁衍后代;发现河里的鱼虾可以食用,并且味道鲜美,从此,原始人有了可以储备的食物。

原始人发现了很多可供充饥的食物,从此,原始人享用自己劳动的成果,以大自然恩赐给他们的天然食物,维持生命的延续,这是原始人类对食物的第一次重要开发。

古人继而发明了由铁铜器制造的工具,发现经过铁锅炒煮过的食物,这比生吃味道更鲜美;古人又相继发明了盐和食用油,加在食物中炒煮味道更鲜美,从此人类对吃的需求,由饱食型向美味型的根本转变,这是人类对食物的第二次开发。

一直发展到今天,不仅饮食的品种丰富多样,食品的品味千变万化,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饮食服务行业。

未来人们吃什么?今天恐怕无人能说得清楚。任何人都要吃饭,人人都有吃饭的功能,都有满足自己饮食的需要,构成自然属性中第一种共性。

穿衣。最早的原始人赤身裸体,以自身本能与大自然抗争,凭着他们强壮的体能生存下来。但是,他们的身体难以抵御气候变化对身体的侵袭,于是原始人学着把树叶编成最早的衣裳,穿在身上保护身体,感觉比赤身祼体舒服多了。从此,原始人懂得了穿衣的意义,他们就再也离不开衣裳,人类迈出了穿衣的第一步,有了服饰的第一次开发。

穿衣具有御寒保暖,挡风防晒的功能。古人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纤维植物可以加工成絲线,继而又发明了织布机,做成了人类最早的纤维质衣裳,这是古人对服饰的第二次重要开发。

古人又发明了印染术,把布料印染成人们喜爱的各种色彩,做成式样各异的各种款式,穿在身上不仅有保护身体的作用,而且有美化人体的效果,人类迈出了服饰式样和色彩的第三次开发。

今天人们衣着款式应有尽有,布质越来越好,形成一个快速发展服装生产服务行业。未来人们穿什么衣服,一定是朝着舒适美观和保健的方向发展。

穿衣是人们每天的生活内容之一,没有不要穿衣的人,一个最贫穷的人,也要有几件破旧衣裳穿在身上。穿衣不仅有御寒保暖的功能,人们还把穿衣看成是形象包装,展示个性的重要标志。人们对服饰的需要与追求,构成自然属性中第二种共性。

住宿。人们需要一种生活、工作和活动场所进行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就是街上的乞丐,到了晚上也要找一处避风挡雨的破房子睡觉,房子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最早的原始人,他们住在山洞或树洞中,以大自然赐予给他们的天然场所为栖身之地,这是原始人最原始的居住环境。

由于地球环境的变迁,诸如,森林火灾、火山地震、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使他们的居住环境遭到破坏,原始人必须寻找新的栖身居所。

随着原始人智力的开发,他们学会了用石块、粘土、木头、毛竹和毛草搭建最原始的房子,使他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这是原始人居住环境的第一次重要开发。

人类继而发明了铁铜器制成的生产工具,用粘土焙烧成磗瓦,建造了砖瓦结构的房屋,人类的居住条件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是居住条件的第二次革命性的第二次开发。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建造钢筋水泥的结构的大厦,人住在里面感到安全与舒适。纵观人类居住场所的变迁,总的趋势向着安全、舒适及美观的方向发展。

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活动离不开房子,劳动过后休息需要房子,房子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每个人都有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人类对居住环境的依赖,构成自然属性中第三种共性。

行路。人们每天的生话、劳动和社会活动都离不开走路,人人都长了两条腿,幼儿尽管手脚并用在地上爬行,也是走路的一种原始方式。人在一生中要走多少路,恐怕无人算得清楚。

类人猿从四脚走路进化到两条腿直立行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原始人奔跑的速度比较快,如果要到较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毕竟在速度和体力上不能长久坚持。

为了改变行路方式代替两条腿走路,原始人驯服了马和其它行走动物,骑在马背上走路就舒服多了,而且节省了体力。古人相继发明了马车、木船等运载工具,使人类的行路方式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舒适性,成为人类行路方式的第一次开发。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相继发明了汽车、火车、高铁、轮船和飞机等现代化的运载工具,具有长距离快速、持久和更好的舒适性,实现了人类“天涯若比邻”的梦想。

今天人类的行路方式与古人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古人类行走以求生存为目的,今天人们行走以社会活动和锻炼身体为目的,远距离的交往则以现代运输工具代步,人类行路方式发生了质的转变。行路是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需要,行走是人的本能,构成自然属性中第四种共性。

健康。健康对每一个来说都至关重要。类人猿由于饮食结构简单,生活方式落后,生了病没办法医治,所以寿命都不长,据考古资料介绍,类人猿能活到三十来岁,就算是长寿。

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饮食的品种丰富多样,人们每天都能品尝到美味佳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满足了人们所需要的营养成分。疾病经过医治身体可以康复,人们每天锻炼身体,使得人类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人的寿命也大幅度延长,八十多岁的老人比比皆是。由于人们对健康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医疗机构,身体康复中心成为令人仰慕的行业。

人的生命是爹妈给的,健康是生命的本钱,家庭幸福和人生事业成功的基础,金钱买不到健康的身体,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构成自然属性中第五种共性。

性功能。性功能是成熟男女之间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性有两大功能,一是繁衍后代,担负人类传承的伟大使命;二是男女之间通过性行为得到性的满足,从性生活中享受到性的乐趣与愉悦,性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动物的性要求不同,动物每年发情一次,春天是发情的季节,发情期过后,基本上就不会有性需求,至于类人猿的性要求是怎么样,那就不得而知了。人的性需求不分季节,每月可有数次,随着年龄的增大,性需求逐渐减弱。原始人的性需求是否与现代人类一致,我们也不得而知。

那些有着传统旧观念的人,把性生活看成是神秘难以启齿的事,尽管是这样,每个人都会有对性生活的需求,包括那些—板正经从不谈论性生活的人,同样都会有性行为。性功能这是“造物主”设计在人身体里的杰作,使人产生对性的需求与行为,得到性生理满足,构成自然属性中第六种共性。

二、意念属性

凡是现实中存在的东西,人类都会尝试它是否有用,有用的东西人们都会产生欲望。人一旦有了各种需求,欲望就会引导意念对需求的冲动。由于人类有着各种强烈的欲望,所以才会去创造财富,享受精神与物质的多彩生活。人在各种欲望的驱动下,意念与行动达到统一,谋求实现欲望的目的,意念构成人类的第二大共性。

食欲。人不仅在饥饿时想到要吃饭,还有品尝美味的欲望,对没有吃过和好吃的东西,就会诱发食欲,然而,没有人可以品尝到人间所有的美味。

食欲有二层含义,一是每天饥饿时周期性食欲,一天三歺以吃饱为目的;二是追求好口感和高质量的食品。除此之外,人们还有经常变换口味的食欲,纯天然的东西吃多了,又要求品尝精工制作的食品,反过来也一样。人们对饮食的欲望,出于人的一种天性,构成意念属性中第一种共性。

思欲。人与人之间一旦产生情感,由于时空上的隔离,在特定的日子、地点与环境,时常使人情不自禁地思念有情感纽带的人。思念一般在有血缘、亲缘与友情编织起来的人之间发生。诸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朋友、学友、战友和同事之间发生,每当追忆在一起关心、呵护、快乐与开心的日子,总会涌动幸福的感受,甚至那些不愉快的过去,也会使人倍加珍惜。

思念别人是一种享受与满足,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你思念与牵挂的人;被他人思念与牵挂,同样是一种幸福与享受,因为你值得被别人思念。不会思念别人,也不被别人思念的人,他们是孤独与可怜的人,这种人是精神生活的一大缺憾。

思欲以情感为纽带,以时空隔离为条件,天天在一起的人不会产生思欲,两个互不相识,没有情感情结的人不会有思欲。思欲是人的天性,构成意念属性中第二种共性。

情欲。情欲在血缘、亲缘、爱情和友情的人之间发生。诸如,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亲属之间、恋爱男女之间、朋友之间、师徒师生、战友学友之间都会产生情欲,情欲是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在人际交往与工作圈子里,总会有自己的情感对象,生活中如果没有情感倾诉的对象,就会产生孤独与寂寞,精神变得空虚,失落感也时常伴随左右,精神上压抑,生活枯燥无味,这种人是情感的失败者。

情感对象之间的交流,可以感受到开心与幸福,尤其恋爱中的男女,分居两地的夫妻,这种感觉最为强烈。正因为情的力量、情的召唤和情的魔力,使人产生对情的强烈欲望。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认为情感的享受比物质享受更富有生活的内涵,情是发自内心的共鸣。情欲构成意念属性中第三种共性。

性欲。作为从动物界进化而来的人类,对性的需求比自然界的动物来得更为强烈,性欲不同于每天三顿饭的需求,有较大的可塑性与一定的周期性。青年男女身体发育到成熟期,以及性周期性到来之时,自然而然产生对性的欲望。

性欲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対性生活的要求,使人的生理运转达到平衡。人的身体里有这种器官,把多余的东西排泄出去了,人就舒服轻松了。

一个长期缺失性生活的人,这对身体健康不利;一个性生活太多的人,由于器官的功能透支,对健康更不利。人在生理上的性需求,必然产生对性要求的欲望,性欲构成意念属性中第四种共性。

美欲。生活中人人都爱美,人人都有对美好东西追求的欲望,美的东西陶冶情操,给人以开心、快乐与美的享受。

美的东西内涵丰富,人有容貌美、体型美、气质美、风度美、动作美和心灵美;大自然有风光美,鬼斧神工的形态美;画家笔下的丹青美;雕塑家手下的工艺品美等。

一个漂亮姑娘走在大街上,洒满众人欣赏的目光,本人也得到美的满足。一座精美的宅院住在里面让人感觉舒服;大自然的秀美风光,使人心旷神怡;一尊维妙维俏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经雕刻家之手会变得身价百倍;一个其貌不扬的姑娘,一番精心打扮,她能变得光彩照人,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美是一种无形资产和特殊的财富,美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无法替代的位置。美的东西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所有美好的东西使人产生欲望,美欲构成意念属性中第五种共性。

求生欲。“上苍”赐给每一个人生与死的机会是绝对公平的,只有唯一—次生与死的机会,就连皇帝老子也不例外。有人在临死前安慰自己说:十八年后我又是一条好汉。任何豪言壮語,都无法改变人死不能复生的自然规律。

人活得好好的不会想到去死,只有那些走投无路,或因种种原因而无法生存下去的人,才会想到去死。其实寻死的人并不想死,同样有求生的欲望,只是眼前残酷的现实,在他们看来,除了死亡别无选择。

人生有许多值得享受的美好生活,给人一种求生的欲望。人的出生不能选择,死亡的结局则可以自己选择。死亡是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求生是活着的人共同欲望,求生欲构成意念属性中第六种共性。

求知欲。人从娘胎落地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都是陌生的,用一种好奇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随着一天天长大,外界事物在大脑中不断产生刺激,从孩童开始,慢慢由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孩童时期了解外面的世界,总是从模仿开始,以家庭成员及所能接触到的人为模仿对象,人之初模仿说话、走路、玩耍与交流等,这是孩提阶段早期的求知年龄段。

当步入青年阶段,求知欲扩大到文化科学知识,生存技能及社会交往等,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求知年龄段,决定人生命运的基础阶段。许多世界级的科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在孩提时期并未显示特别的天赋,有的只是好奇、勤奋、刻苦与自信,比别人用更多的时去学习,到社会上去磨练,为将来积淀更多的知识,才会有了后来的巨大成功。

好奇心引导人去求知,求知欲激励人生更加勤奋,在平凡中积累知识的宝库,在知识与成功之间架起一座通往希望彼岸的桥梁。凡是不懂的问题,不知道的东西总想弄个明白,这就开启了求知的欲望,求知欲构成意念属性中第七种共性。

自主欲。自主是人向着自己决定意识和行为的欲望,自主包括思想上的独立思考权利、人身自由权利、以及自主决断行动的权利,这三者构成自立于社会的人。

自主与迷信相对立,有迷信思想的人,按别人指使在的路线行走在人生路上。对现象的怀疑是自主意识的启蒙,经过人生实践的检验,得出正确比较正确的认识后,从怀疑上升到自主的境界。

人在孩提时就开始,就有了自主意识,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意识也随之增强。凡是那些自主意识薄弱的人,一般来说遇到事情少有主见,难以成就大业;大凡自主意识很强的人,一般都是领导型人物。不管自主意识的強和弱,自主的欲望是人的一种天性,自主欲构成意念属性中第八种共性。

三、情态属性

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要扮演某一个角色,每天要直面社会上的人和事,每当发生在身上或者与己有关的事情,以及在社会上看到和听到的人和事,每个人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态反应。

由于事态的性质及表现方式的不同,外界事态不同程度刺激人的感觉系统,人的心里反应通过外部器官本能地表现出来。

情态是情绪的外在表现,综观人的情态有八种表现方式:喜、怒、哀、乐、忧、愁、悲、烦,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见的情态表现特征,成为表现情绪的基本要素,构成情态属性的第三大共性。

喜。人们在生活中每逢好事就喜上眉梢,一个正常人,不会因为有了喜事而怒气冲冲,诸如,要结婚了、考上大学、职务升迁、涨工资等,这些都是好事,有了好事当然会喜气洋洋,无论什么人碰上好事都是这种情态,构成情态属性中第一种共性。

怒。一个人遇上不平之事、遭人陷害就会怒气冲冲。诸如,有人造谣说你偷了“某某”的钱包,这种事传到社会上有损你的名声,造成很坏的负面影响,本来就没有这回事,硬说你偷了别人的钱包,当然会发怒,这种事没有人可以做到无动于衷,这是情态属性中第二种共性。

哀。人要是碰上亲友去世,就会哀怜痛哭。亲友之间都是有感情的,一旦失去,哀痛之心油然而生,不会有人见到亲友去世而高高兴兴,假如是这样那就很不正常了,哀痛之心人皆有之,除非精神出了毛病,哀痛是情态属性中第三种共性。

乐。人一旦遇上高兴或逗笑的事,就会乐不可支,相声演员在舞台上的对话,让你开怀大笑;茶余饭后老人讲的笑话,让你眉开眼笑;儿孙们几个滑稽可笑的动作,教你开心的一笑;恋人的微笑,令你会心的一笑,总之,生活中让你欢笑的事太多了,笑是你生活中的开心果,是你健康长寿的催化剂,人们快乐的日子,总是与笑声连在一起,欢乐构成意念属性中第四种共性。

忧。一个人遇上困难和麻烦的事,就会忧心忡忡。亲人在外进行危险性的工作,担忧他们的安全;亲人在外工作,担忧饥饱冷暖。多数情况下,发生在亲人之间的担忧比较多;朋友之间,一旦在做没有把握的事情,也会产生担忧。忧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情结,担忧构成情态属性中第五种共性。

愁。人不会无缘无故的发愁,有事才会发愁。诸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会发愁;亲人的身体有病,长期医治不见好转会发愁;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会发愁;搞事业遇到困难,一时解决不了会发愁,总之,人生中让人发愁的事太多了。只有发愁少的人,没有不发愁的人,愁构成情态属性中第六种共性。

悲。人们总爱说发发慈悲吧!慈悲是佛门用得最多的字眼。所谓的“悲”是指他人有难了,需要别人的帮助。诸如,有人遭遇不幸;碰到很难办的事得。慈悲之心人皆有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悲”是从内心发出的一种同情心和怜悯之心,悲情构成情态属性中第七种共性。

烦。生活中让人烦心的事太多了,小孩吵闹让你很烦;你正在工作,隔壁房间放音乐,你会很烦;遇上麻烦事你会很烦;遇上不开心的事你同样烦。烦心事在生活中经常发生,谁也不可能生活在没有烦恼的世界里。要想在烦心的世界上比别人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闹中取静,在烦心中取自在。烦构成情态属性中第八种共性。

同样发生一件事,在一个人身上不会同时出现两种完会相反的情态表现,一反常态一定是另有原因或某种目的需要。当一个人伪装另一副面孔时,总是显得很不自然,就是那些非常老道及城府很深的人,也要露出蛛丝马迹。公安人员在审讯罪犯时,从情态反应上多少可以判断出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人的情态反应是下意识习惯性动作,不需要通过大脑的控制,情态很难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而人的感觉系统,它可以明白无顾地告诉你一切,深藏在内心的心理活动,总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情态上展现出来,许多秘密的破译,往往从人的情态表现上打开突破囗。

常言道: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人的面部表情就像贴在墙上的晴雨表,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包含其特定的含义。最具有表现力的是人的眼睛,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从人的眼睛里反映心理活动状态,不管如何伪装,眼睛是不会骗人的。

除了眼睛以外,人的囗型变化,鼻子、耳朵、面色、身姿、动作都能反映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而且各个面部器官,可以非常和谐地展示内心世界的状态,人在潜意识的指令中,自然而然地把内心活动在情态上表露出来。人的面部器官真是太奇妙了,同样一个表情,可以有千万种方式来表现,人们在直面各种事态时,情态就自然地展示在众人面前。通过人体各个器官的变化,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情绪状态。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忧、愁、悲、烦的表现本能,只是表现程度的不同而已,可谓是无师自通。实际上情态表现走极端的人很不好,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对身心有害,人还是常常放松自己的情绪为好,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有利于与人交往,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人性是人生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共性是人性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所探讨的共性不仅是人的自然本性,同时也是认识人生的基本要素,共性是自然人构成社会生活的重要元素。本章将人的共性分为三大部分,二十二种共性要素,这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划分,这种划分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却能够概括共性的基本内容,这二十二种共性要素是研究人生问题的切入点。

人类如果没有共性,那么道德、意识、思想与行为也就没有共性,否认人类的共性,人生问题就无法研究下去,理论上也就说不通,人类的共性是探讨人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探讨共性是为了深入探讨人的个性,人在社会活动中每一种共性要素的展示,都会以个性的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第四章将重点讨论个性问题,以及个性表现对人生命运产生的效应。理论上的艰辛和实践上的艰难莫过于对人性的研究,用理论思维认识人性,是为了造福人。 eslZ4/fiUm5r+mZOPMk7El8Ov4bzguKIWURxwcsyiMD2Z8zwsvtX9bQ4uR0X0K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