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家庭生活

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既有联系又相区别,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活建立在生存基础之上,且又超越生存的一种生活状态。每个人既在家庭中生活,同时又在社会中生活,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其生活内容与生活方式存在差异,无论生活方式如何不同,总是离不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种方式,这是社会生活的共性。

一、生活的基本内容

许多人过上美好的生活;有些人则在温饱线上徘徊;有些人还在生存线以下挣扎,同样都是人,请问,“老天”这样待人算是公平吗?不公平又能怎样!贫富差距依然长期存在,落后国家与地区中的许多人连生存都成问题,当然就更说不上生活了,当饥饿、疾病和灾难袭来的時侯,一切美好生活的愿望都要在它们面前让路。

现在的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国家的难民,迫于生存的压力,纷纷涌向欧洲各国,为的是有一个生存的一席之地,这是战争造成的灾难。人首先要能够生存下去,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有希望过上美好生活。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指在满足生存条件前提下,还有充裕的财富来提高生活的质量,人们不会为物质条件的缺少而烦恼。

1、物质生活是人的基本需求

物质生产活动与之相连的是生产资料的消耗,以及人类的消费活动,这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从事其它活动的基础,人类的消费活动是物质生活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人类自身得以生存、繁荣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有人说功名利禄是尘土,其实是一句误导人的话,这种观点把人看作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这不是事实,功名利禄可以争,也可以要,但要争得名正言顺,争得问心无愧,争得心安理得。人世间不想要功名利禄的人没有,不贪的人倒是有,求得功名利禄要顺其自然,只要是自己努力得来的都可以要。

在历史的进程中,如果没有利的驱动,社会就难以发展。细细想来,一个人吃饱穿暖可以生存,尽管不比别人生存得好,假如你的生存能力只能争取到这种程度,也就应该知足了。

2、精神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必须品

人们的物质生活固然重要,精神生活同样重要,如果物质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那么精神生活也不会美好。精神生活包括家庭和婚姻、人际关系、爱好、娱乐、休闲和事业等方面,这些方面满意了或大部分满意了,说明精神生活是充实的。至于政治、宗教等社会活动,这并不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必须品。不参加政治团体或宗教活动的人,精神生活同样可以丰富多彩。

相反,没有家庭和婚姻生活的人,就谈不上美好的精神生活,参加其它社会活动,这只能是精神生活的调味品而已。虽然精神生活具有多样性,其中最不能缺少的是家庭与婚姻中的精神生活,因为这是一切精神生活的支柱与保障。

如果你能争取到更好的生活状态,那就请你去努力吧!“上帝”一定会眷恋你。如果你为了争取更加美好的生活,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甚至精神崩溃的边缘,那很不值得,不如降低美好生活的标准,让自己有更多的時间来享受生活的乐趣。

其实生存很简单,几乎每个人都能做到,乞丐在大街上乞讨都能生存下去,更何况是一个拥有资源条件的人。要过上美好的生活,仅仅有了生存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发挥自身的智慧,挖掘自身的潜能,利用好自己的资源条件,摆正心态,那么美好生活就会向你招手。

二、家庭关系

家庭由婚姻、亲情和收养关系组建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家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家庭泛指在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各种家族利益集团的关系;狭义家庭指婚姻制度形成的家庭单元。从功能上讲,狭义家庭有抚养子女,供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经济合作与利益共享;广义家庭一般不承担以上义务,也没有经济共享的权利,这就是广义与狭义家庭的区别。家庭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家庭是社会的载体。

家庭与家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单元。家族指具有共同祖先,有血缘关系和共同姓氏的人组成的小社会,通常情况下以群体的形式居住在一个地方,在广大乡村以同一姓氏家族占据一块地方的居多,常以群体的形式参加社会活动,他们彼此认同,共同承担家族中一定的责任与义务。

家庭是家族中相对独立的户内群体,共同生活并居住在一起,共同经济核算,相互协作发挥作用,由家庭成员组成的基本单位。

社会上大部分人生活在两种家庭形式中:

一是出生家庭,男性在没有结婚,女性没有出嫁之前,父母和兄弟姐妹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一旦男性结婚,女性出嫁以后,一般都会从出生家庭中分离出去,故而形成亲戚关系。

二是生育家庭,结婚分离出去以后,组成新的家庭,由结婚生子而建立起来的称生育家庭,每个人一般先在出生家庭中生活,结婚以后转换在生育家庭中生活,多数人是在生育家庭中生活。

本文不讨论家族及家庭结构,也不去探讨家族关系中的各种称谓,已经有不少人类学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里探讨的是出生家庭和生育家庭,它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家庭活动的内容,家庭生活对家庭人员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研究家庭关系,回答家庭中的有关问题。

三、家庭生活方式

什么是家庭生活方式?指人们在家庭中如何生活的问题。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人生价值观念领引下,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方式与行为特征,家庭生活方式涵盖了消费、休闲交往等全部领域。

生活方式不仅是一个概括程度高,还是一个外延广阔,层面繁多的概念,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家庭生活方式进行分类。具体可分为:家庭劳动方式、家庭消费方式、家庭体闲方式、家庭交往方式等。从人类历史相继演化的社会形态角度划分:农业社会家庭生活方式、工业社会家庭生活方式、信息社会家庭生活方式、知识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从家庭经济收入的角度划分为:高收入家庭生活方式、中等收入家庭生活方式、低收入家庭生活方式。

从人口流动和家庭结构角度划分为:流动人口家庭生活方式、核心家庭生活方式、单亲家庭生活方式。还可以从地域、民族和职业等其它角度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无论哪种类型的家庭生活方式,总的可以概括由家庭生活条件、生活观念和生活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家庭生活条件是家庭赖以生存与生活的基础;生活观念是从事家庭生活的动机;家庭生活方式是在动机的引导下,主动调整和控制内部外部条件,满足家庭需要的行动,三者有机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1、家庭生活变化的趋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人们很少谈论生活方式,就是提及或谈论生活方式,也是表述其反面的意思,诸如,某某沾染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似乎生活方式都是不好的或是资产阶级的,人们普通的正常的家庭生活方式几乎无人谈及,当然,这是那个年代被扭曲的家庭生活观念。

改革开放以后,家庭生活方式才步入社会科学的殿堂,成为社会科学各领域争相研究的热门话题。人们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就要提及家庭生活方式升级的问题,故而人们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赋予了時代新的特征,显示以下八个方面的变化:

(1)、家庭生活方式越来越世纪化和民族化:

( 2)、更加注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

(3)、注重健康第一位的生活观;

(4)、生态型生活方式得以确定;

(5)、学习将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6)、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力逐渐衰弱;

(7)、家庭生活方式面临诸多新的危困;

( 8)、家庭生活方式全面走向复兴。

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趋势,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阶层分化也出现显著变化的趋势。面对人类生活全球化,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国现阶段家庭生活方式,呈现多文化和复杂化局面。虽然说崇尚文明健康的科学生活方式,这是当下家庭生活方式的主流。但是,深受传统不良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尚有相当部分家庭文化贫困的原因,落后的家庭生活方式依然普遍存在,亟待通过家庭文化建设予以解决,这是一项十分繁重的系统工程,家庭生活方式建设面临艰巨的任务。

2、家庭生活的二种形式。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生活在二种家庭生活状态之中,一是家庭内生活,二是家庭外生活。有的人以内生活为主,有的人以外生活为主,家庭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生活二项内容,从本来意义说,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丰富,才是理想中的幸福家庭生活,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项都是残缺的。人们总是希望幸福是完整的,家庭精神生活具有更丰富的內涵,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家庭生活,愿望总是与现实相背离,许多家庭经常在两者之间游走。

(1)、家庭内生活。指家庭成员发生在家庭中的一切活动,基本上不与外界发生关系。一个家庭少到两口人,多到十几人,围绕吃穿住行、休闲、娱乐等活动展开,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内生活丰富多彩。

一般来说,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家庭成员有共同的饮食结构,还经常变换饮食的口味,超市来了喜欢的食品,提着菜蓝子就去把它买回来,改善一下家人的伙食,还時不時下馆子吃一顿;穿衣戴帽根据各人的要求来安排,穿着打扮总能跟上時代潮流;回到家里在一起看看电枧,听听外面的奇闻异事,讲讲故事,说说笑话,小孩子玩玩游戏,大人们做他们想做的事情,高兴起来一家人唱唱歌,吊吊嗓子,在自家的阳台上和院子里种些花草,将大自界的美景浓缩于方寸之间,再圈养一些喜爱的宠物,节假曰一家人还可出去旅游,这样的家庭内生活别提有多美。

然而,有些家庭尽管条件不错,却享受不到幸福家庭生活的乐趣,虽然物质上什么都不缺,可就是感觉不到生活的温馨。诸如,同样的东西,别人家做出来特别有味,而这些家庭个个只关心自己的事,家庭生活琐事却无人打理,有好东西拿回家也不会做,你也说不好吃,他也说不好吃,就是沒有谁去研究提高饮食的档次,有好东西也糟踏了。

家庭成员缺少交流与沟通,亲情关系淡薄,虽然在一个家庭生活,却形同路人,家庭可以进行的上述活动少之又少,天天生活在一起,还不如邻居的关系,那么,这样的家庭精神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家庭精神生活是非常缺位的。

有些家庭虽然好东西不多,然而正常的物质条件还是不缺,能够把现有的东西发挥到极致,让全家人享受到其中家庭的滋味。诸如,把一盘白菜炒得非常可口;一碗红烧肉做得有形有味,就是一盘炒腌菜也做得比别人家的好吃。家人穿的衣服,虽然不是什么太好的料子,做出来的衣裳有模有样,穿在身上合身又得体。其实,家庭内生活可以做好的事还有很多,不在乎你家的条件有多好,只要用心去做,都可以达到令你满意的效果。物质生活档次上去了,就可以促进家庭成员的精神生活。

(2)、家庭外生活。家庭外生活指发生在家庭以外的生活,有些人家庭外生活为主,内生活反而很少,指那些很忙的人,事业占用太多的時间,挤占很多内生活的空间。

许多企业的管理高层、政治家、推销员和采购人员,一星期在家吃不了几顿饭,很早就出去了,很晚才回家,与家人见面的時间,还不如单位的员工,家人经常抱怨不落家,就是过年过节也难以分身,自己又无可奈何。活动的范围主要酒店、单位、娱乐场所,他们为了谈工作、应酬、户外活动,故而占用太多的時间,只好压宿家庭内生活的時间,这是因工作所导致情有可原。

他们不是不要家庭内生活,同样也需要享受有滋有味的家庭内生活,老人的关怀、配偶的关爱、孩子甜甜叫声爸爸妈妈,这是何等幸褔的享受,却因为事业太忙,冲淡了家庭內生活的享受。

其实,工作忙同样可以享受丰富的家庭内生活。事业可以做強,但不要做得太大,工作应酬应量少去,但也不是每次都不去,发挥下属的作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時间,每周不少于一半的時间享受家庭内生活,把工作与生活的時间两头都兼顾了。

有些人并不是工作上的原因,外面的诱惑太大,玩心大重,动不动就往外跑,一早出去,很晚才回家。在外面与朋友幽会、聚餐、游玩等。认为这样的生活很刺激,这才是人生所要的生活,而家庭内生活缺少这样的刺激而感到无味,在家里呆不住。

这种人是人生价值观出了问题,并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人的生活,只为了自己的高兴,想怎来就怎么来,不为家人考虑,这是家庭责任心的缺失。他们只有在遭到挫拆、困境和失败以后,才会意识到家才是人生的坚强后盾,只有家人才会给你不求回报的帮助,只有在吃亏上当以后,才会认识到这一点。

还有那些缺失家庭温暖的人,在家里呆着就感到闹心,不是夫妻吵架,就是孩子不懂事,就想到去外面呆着,与朋友同事叙旧,练练太极拳或参与其他社会活动,采取一种逃避的办法。

这种人看起来外生活很丰富,在外人看来活得很潇洒,内心却有说不出的苦哀。他们的不幸在于不善于处理家庭矛盾,逃避解决不了任何家庭问题,任何家庭矛盾都有解决的办法,只是方式方法要合理。

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与配偶争论对错,平時给配偶买些可口的食品和喜欢的服饰,把大部分時间留在家里,经常这样去做,就可以感化配偶,由感化上升为感激,由感激再转化为爱情的升华,天妻感情好了,什么家庭问题就应刃而解了。 Ao0z8eG6OyAZzkFxjWpdsYlpuHpbgMGaFBejRv91Dfn8FjKbEZqXDQ2iVo7rBvI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