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篇五
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五行与疾病诊治

本篇论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说明了阴阳的特性、作用、相互转化及阴阳失调所引起的疾病,也阐述了自然现象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五行归类,阴阳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阴阳学说

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演绎和归纳一切事物的准则,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万物生长、灭亡的起源,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地方。治疗人类的疾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所以阳气积聚上升,构成天;阴气凝聚下降,构成地。阴代表静,阳代表动;阳表示萌发,阴表示成长;阳像秋天的杀伐,阴像冬天的收藏。阳是万物变化生成之气,阴是构成万物形态的元素。寒到极限会变热,热到极限会变寒。寒气会生成浊阴,热气会生成清阳。清阳之气在下而不上升,就会生飧泄病。浊阴之气在上而不下降,就会生肿胀病。这就是阴阳发生反常的变化,导致疾病产生逆证和顺证的道理。

阴阳的相互转化

清阳之气上升成为天,浊阴之气下降成为地。地气上升蒸发为云,天气下降变成雨;雨是由地气转变而来,云由天气蒸发而来。从人体的角度来说,清阳之气出自于上窍,浊阴之气出自于下窍。清阳之气来自于腠理,浊阴之气运行于五脏。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之中,浊阴之气则行走于六腑之间。

水的性质为阴,火的性质为阳。阳为无形的气,而阴为有形的味。饮食五味滋养了身体,身体的生长又形成气化活动。这种气化滋养了人体的阴精,阴精又化生真气。身体依靠五味营养而成形,食物转化后形成阴精,阴精之气又转而滋养形体。所以说,饮食不节制,营养也能伤害形体,真气反过来也能损伤阴精,阴精转化为真气,真气又可能被营养五味的不协调破坏。

味的性质为阴,其从下窍出来;气的性质为阳,其从上窍排出。味厚的性质为纯阴,味薄的性质为阴中之阳,味厚会促使人排泄,味薄能使肠胃疏通。气厚的性质为纯阳,气薄的性质为阳中之阴,气薄能够发泄邪气,气厚会生热。火气太壮,会使元气衰弱,而火气正常能使元气旺盛。火气过盛,就会损害元气,而元气依赖于正常火气,所以过度旺盛的火气,会耗散元气,正常火气的阳气却使元气增强。五味中,辛、甘具有发散作用,为阳;酸、苦且有上涌下泻效果的,为阴。

阴阳之属性

阴阳失调

在人体内,正常情况下,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占优势,阳气必然会受到损害。反过来,阳气占优势,阴气也必然会受损害。阳气偏重就会生热证,阴气偏重就会生寒证。寒到极限,又会出现热证现象;热到极限,又会出现寒证现象。寒气能伤害血分,热邪能伤害人的气分。气分受伤,就会使人感到疼痛;血分受伤,就会肌肉肿胀。所以先疼痛而后肿胀的,就是因为气分损伤影响到血分了;如果是先肿胀后疼痛,那是由于血分损伤而后关联到气分了。风邪太严重,身体动摇、颤抖,手足痉挛;热气太盛,肌肉就会出现红肿;燥气太旺,津液明显减少,渐渐就口干舌燥;寒气太过,就会发冷;湿气太浓,就会泄泻。

四时阴阳与身体内部的对应关系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变化,以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令,同时产生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的变化。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化生出五脏之气,转化为喜、怒、悲、忧、恐五种情绪。所以喜怒的情绪损伤气,而寒气热气侵袭,则会损伤身体。大怒伤阴气,大喜伤阳气。最可怕的是气逆上冲,血脉阻塞,气与身体分离。喜怒如果不加以节制,过度违背寒暑节气的生活规律,生命就有危险了。因此,阴气过旺就会转化为阳,而阳气过盛,必然会转化为阴。所以说冬天寒气侵袭过多,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季患了风寒,到了夏季就容易生飧泄病;夏季如果暑气过重,那么秋季就容易生疟疾;假设秋季感染湿气过浓,冬季就会出现咳嗽的症状。

黄帝问:我听说古时候的圣人,探讨人体的形态,按脏腑的阴阳分类,细察经脉的分布,观察十二经脉的会合,各自都按着其经络循环运行。气穴产生的部位,都有它自己的名称;肌肉和骨骼相连接都有它们的起点;皮部浮络的阴阳、顺逆,条理分明;四时阴阳的变化,都有它一定的规律;外界环境与身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里。真的是这样吗?

岐伯答:东方对应于春,产生风,风滋养草木;木气产生酸味,酸味生成肝气;肝血营养筋,筋膜又滋养心,肝又与眼睛关系密切。它的变化在天是气候里的风,在地是五行中的木,在人体中为筋,在五脏中为肝,在五色中为青,在五音中为角,在五声中为呼,在病变中表现为抽搐拘挛,在七窍中为目,在五味中为酸,在情志中为怒。大怒就会损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气;风邪会伤及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会伤筋,辛味却能够抑制酸味。

南方对应于夏,其气候为热,热能生火;火气产生苦味,苦味能够滋养心;心能造血,血能滋养脾;心气与舌的关系密切。它对应于气候为热,对应于五行为火,在人体中为血脉,在五脏中为心,在五色中为赤,在五音中为徵,在五声中为笑;病变的表现为忧心忡忡,在七窍中为舌,在五味中为苦,在情志中为喜。大喜会损伤心气,但恐惧可以抑制喜;热也能够损伤气,寒气可以抑制热;苦味亦能损伤气,可以用咸味来抑制苦味。

中央对应于季夏,气候为湿,湿气滋养土;土生甘味,甘味滋养脾;脾滋养肌肉,肌肉强壮有利于肺,脾与口关系密切。它对应于气候为湿,对应于五行为土,在人体中为肌肉,在五脏中为脾,在五色中为黄,在五音中为宫,在五声中为歌;病变表现为呃逆,在七窍中为口,在五味中为甘,在情志中为思。思虑过多会伤脾,但可以通过怒气抑制忧虑;湿气会损伤肌肉,但风气可以抑制湿气;过食甘味也会损伤肌肉,但借助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西方对应于秋,燥气旺盛;燥产生金,金产生辛味,辛味可以滋养肺;肺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滋生肾水,肺与鼻关系密切。在天为气候中的燥,在地为五行中的金,在人体中为皮毛,在五脏中为肺,在五色中为白,在五音中为商,在五声中为哭;病变表现为咳,在七窍中为鼻,在五味中为辛,在情志中为忧。忧愁会损伤肺,但可以通过喜抑制忧;热会损伤皮毛,但寒气可以抑制热;过食辛味会损伤皮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对应于冬,冬天生寒气,寒气转化为水,水能产生咸味;咸味滋养肾,肾产生骨髓;骨髓滋养肝,肾与耳朵关系密切。它在天对应于气候中的寒,在地对应于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中为骨髓,在五脏中为肾,在五色中为黑,在五音中为羽,在五声中为呻吟;病变表现为战栗颤抖,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中为恐。恐会损伤肾,但思可以抑制恐;寒气可以伤血,燥又可以抑制寒气;咸味能伤血,但甘味可以有效抑制咸味。

所以说,天地把万物分为上下,阴阳因血气区分为男女。左右是阴阳行走的路径,水火是阴阳的特征。阴阳的变化,是万物形成的初始。因此说,阴气居于内部,为阳气做镇守;阳气在外面,为阴气所指挥。

用阴阳解释疾病

黄帝问:人们应该怎样理解阴阳的变化呢?

岐伯答:阳气太重,身体就会产生热量,喘息粗重急促,辗转反侧,由于不出汗,热量就无法散去,接着牙齿干燥,心里烦闷,如果再有腹部胀满的感觉,就是不治之症了。这种病勉强支撑过冬天,夏天就熬不过了。阴气太重,身体就会发寒,盗汗,人常感觉清冷,经常战栗发抖,而身体一发寒就会出现气厥上逆,然后腹部就会胀满,这种情况已经无法医治了,能坚持过夏天,冬天就过不去了。

调和阴阳

黄帝问:怎样调理阴阳,使之平衡呢?

岐伯回答说:能够了解女七损男八益的养生之道,就可以把阴阳调和好;如果不懂得借助七损八益的道理,早早衰弱就在所难免。一般来说,到了四十岁,阴气已经自然地衰减了一半,起居动作,渐渐不那么灵便了;到了五十岁,身体笨重,耳朵也不怎么好使、眼睛也有点儿看不清了;到了六十岁,阴气痿弱,元气逐渐衰败,九窍功能衰退,就会出现下虚上实的情况,表现为有时会流鼻涕,淌眼泪。所以说,懂得调养身体的人,身体就强健;不关注这方面,身体就容易衰老。出生时同样的身体状况,也会出现强弱不同的结果。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聪明人平常就很注意自然界共同的养生规律;而不关注养生的人只在身体衰弱时,才想了解身体强弱不同的原因。不重视养生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注重调理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轻体强。即使身体已经衰老,也可以再次强壮起来;原本就强壮的人,调理后就会更好了。因此圣人喜欢做无为而治的事情,喜欢恬静淡泊,向往快乐清虚的环境并寻求最大的幸福,这样,他的寿命无穷尽,与天地长存。这是圣人的养生方法。西北方为阴,阳气不足,天气较冷,所以人右边的耳朵、眼睛相比较而言就不如左边。相反,东南方为阳,阳热之气很旺,所以人左边的手脚的灵活性也就不如右边。

黄帝问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岐伯回答说:东方为阳,阳气集中在上方,上部强而下部虚弱,人如果面南而坐,左则为东,属于阳。阳气上升,所以左侧的精气上部较盛,下部较虚。耳目在上方,手足在下方,所以左侧耳目比右侧聪慧,但左侧的手足不如右侧灵便。西方为阴,阴气集中在下方,所以人体右侧的精气下部较盛,上部较虚。手足在下方,耳目在上方,所以右侧的手足比左侧灵活,但右侧的耳目明显不如左侧。因此受到外邪的侵袭,如果在上面,那么身体右侧的病就较严重;如果在下面,那么身体左侧的病就较严重。这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不能完全均衡,而人的身体也有阴阳强盛虚弱的不同,身体有部位虚弱了,邪气就会乘虚侵入并占据那里。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对于天,一年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气,对于地,有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地阴阳交流而生化万物,所以是万物的来源。阳气轻清向上升于天,阴气重浊下降汇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遵循阴阳的变化规律,从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永不终止。只有那些注重养生的人,对上,人体的头部顺应天的阳气来调养;对下,人体的足部顺应地的阴气来调养;在中部,参照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来调养五脏之气。天之气和肺相通,地之气和咽喉相通,风之气和肝相通,雷之气和心相通,山谷之气和脾相通,雨水之气和肾相通。六处气血运行的路径相当于大河,肠胃相当于大海,九窍为水津之气所灌注。用天地的阴阳来比喻人体的阴阳,那么阳气转化的汗,就好像天地间下雨;呼气,就好像天地间刮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天打雷;逆上之气,像阳热的火。所以调养身体如果不按照自然界天地阴阳的一般规律,那么疾病就要发生。

阴阳诊脉察色治疗法

邪风侵袭身体,好像暴风骤雨一样迅速。精通医术的人,在病邪刚刚侵入皮毛时,就及时给予治疗;医术较差的,在病邪侵入肌肤时才给予诊治;再差的,在病邪进入筋脉时才准备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六腑时才进行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五脏时才匆忙治疗。如果病邪已经侵入五脏,那么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概率可能各占一半。如果人的身体受到气候的邪气入侵,五脏就会受到伤害;如果受到饮食的寒气或热气的侵扰,六腑就会受到伤害;如果接触到地的湿气,皮肉筋脉就会受到伤害。

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医师,根据经脉的虚实,时而从阴引导阳,时而从阳引导阴;针刺右边来治左边的病,针刺左边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研究病人的异常状态;从表面的症状去推知里面的病变。这是为了判断病人的过和不及的原因,如果在病人患病初期就能了解发病的原因,再去给病人治疗,就不会有太大的差错。

善于治病的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脸色,查看病人的脉搏,来分清疾病属于阴还是属于阳。然后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发病的部位;观看病人呼吸的情况,并听其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在哪里;诊断四时不同的脉搏,从而知道哪一个脏腑出现了问题;诊察尺肤和寸口的脉象,从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这样治病,就不会有问题。这样的诊断方法也就不会有过失。

所以说,在刚生病的时候,用针刺法就可以治愈;如果病势较重时,就要等邪气衰退后再治疗。病情轻微的时候,用发散法治疗;病重的时候,用削减法治疗;病快要好时,就要巩固,防止其复发。气血不足的,用补益法治疗;身体虚弱的,应设法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应补厚味。如果病在上部,用吐法;病在下部,用疏导法;病在胸腹胀满的,用泻内法。如邪气在体表部位的,可用汤药发汗法;如邪气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如果病势急,可用抑收法;病属于实证的,可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疾病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剂的方法。病在阳的,要治其阴;病在阴的,要治其阳。辨明病在气还是在血,各自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血实用泻血法治疗,气虚就用导引法治疗。

阴阳与治病

古来善于治病的医师,都懂得通过“察颜观色”、问脉闻声等方法来观察疾病的阴阳属性和症结所在,再对症治疗,或施以针刺,或发散,或泻或导,最终使其阴阳调和,自然痊愈。 qmxP6UYA2TK48Qs2CMsyeUTCdEGhVzyhXDpBh81j5H8U1BaV2leGG6DNSdgDr3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