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诠释何以成为历史
——对由诠释定考据方法的反思

陈佩辉

【摘要】 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多元能促进哲学史研究的开展,但方法本身也带着我们自身固有的“偏见”,很可能使得我们丧失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批判。本文主要批判由文本诠释考证文献年代这一方法,以此来反思现存研究中的“偏见”,这一研究进路在史料不足的早期道家哲学研究中广泛存在,其带来了很多研究突破,但也会带来很多问题。为了避免得出错误的见解,我们需要在批判中对其不断改进。

【关键词】 文本诠释 文献考证 偏见

研究方法或进路对于学术研究至关重要,但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潜藏着作者的“偏见”,这里的“偏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与正义及理性对峙的偏见,而是伽达默尔继承其师海德格尔有关偏见的学说后所纠偏的“偏见” 。理解所固有的历史性构成了偏见,它是理解文本的出发点,而且是无法逃脱的,但在伽达默尔那里,偏见不是静止的、固定的、僵死的,而是在不断地形成,不断地发展的,因此是动态的,是保持敞开的。在理解过程中,不仅解释者有自己的偏见所形成的视域,而且,作为被理解对象的文本也有自己的视域,同样有其自身的历史的固定性,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即是“视域溶合” ,也即理解者现在的视域与过去的视域的溶合。通过“融合”就扩展了理解者的视域,也改变了之前的偏见,构成之后理解文本的偏见。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各种研究时要自觉地对自身的“偏见”或者“前理解”,尤其是对研究方法,保持一种警惕,自觉地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本文尝试考察中外著名学者在《老子》《庄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来反思由诠释定考据方法的不足,同时考察诠释的逻辑维度如何与历史维度相互关照,也期望在反思与批判中研究者自身所具“偏见”的结构能有所改进。 iypUDTDcunnRyjRSYV/Q4h1HRGCQhAzFDZw962t1aoOiVUm6YCxlAz2OikKiBLm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