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知音君子,垂意国华

“人”这个关键词,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据统计,《全唐诗》收录的诗作计48900余首,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是“人”,共出现了39195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充分肯定人之为人的重要地位:“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如果我们观照整部《文心雕龙》,会发现其对于文学理论的阐发,很多都是借助文学创作者来实现的,其核心关键词也是“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在感叹“知音其难”时,列举了“知音者”常犯的三种错误:文人相轻,贵远(古)贱近(今),信伪迷真。这些都不是刘勰所推崇的“人”,他所推崇的“人”是“君子”。而中华美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具有君子人格的人。

如果我们阅读先秦以来的典籍,会发现君子的人格内涵,主要体现在“博”和“雅”两个方面。中国古代对于“君子”的首要标准,就是博学。《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论语·雍也》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礼记·儒行》云:“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礼记·曲礼上》记载:“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拥有广博的学识,对事物都有所认知和了解,是君子必备的能力。同时,君子也应当具备“雅”的特质。在这里,“雅”具有两层内涵。一是君子应当表现出仪表端庄、行事严正的威仪。《论语·学而》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史记·孔子世家》云:“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二是君子应当具有“文雅”的特质,《诗经·小戎》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论语·里仁》云:“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重德重仁,端庄威严。君子的形象在儒家典籍中十分具体,对当下审美教育培养具有君子人格的人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文学理论著作,认为博雅之士才能创作出富有新意的文学作品:“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辞盈乎气,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 具有“博雅”特质的君子,是刘勰所推崇的。与此同时,他在《程器》篇中提出了对君子的具体要求:“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柟其质,豫章其干;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 他认为,君子应该内修道德,外修文采,穷时以文立志,达时驰骋疆场。君子不仅应当注重自身的品德修为,同时也需要通晓军政大事,成为文武兼备的大通之才。刘勰反对文人的“务华弃实”,他在《程器》篇中列举十六位文人的事迹,指出这些文人只注重文采的锤炼而不注重道德的修养,其文与其人毫不相符,即元好问所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刘勰也反对当时重武轻文的思想,倡导文武双修:“文武之术,左右惟宜,却縠敦书,故举为元帅,岂以好文而不练武哉?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 刘勰的这些思想,与西方的“博雅”思想不谋而合,对当下重智育而轻美育、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的现状,无疑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

在十七八世纪的英国,liberal education,指的是绅士教育(gentleman’s education,gentlemanly education),liberal一词是对绅士品格的描述,将liberal一词和知识、教育联系在一起时,liberal最基本的含义是“适合于绅士的”(becoming a gentleman)。 如果说十七八世纪英国的博雅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绅士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推行博雅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君子人格的人。二十世纪以来,对于liberal education的理解,更多偏向“自由主义中的教育”(哈佛红皮书,1945)。自由,也是我们目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率先开展了自由教育的实验。孔子认为“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即君子不应当成为具有某种特定功用的器物,不应当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具有某一特定专业知识的专才,不能被束缚于一个具体的专业和具体的领域,而应该博采众长,具有“雅”的特质,全面且自由地发展,成为明大道的通达之才。《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以上四点是孔子认为的君子所应达到的行为准则,其中的“游于艺”,不仅是游于六艺之学,掌握丰富全面的知识,同时也是游于经典当中,理解其中的思想文化精髓,收获“雅正”的气质。如果把游于六艺视为“博”,那么游于经典可以视为“雅”,若君子既“游于博”又“游于雅”,就能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

与此同时,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提倡课堂上的自由讨论,使得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些都为今天博雅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方法和路径,也为培养具有自由精神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畅谈人生志向之事,曾皙如此作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为何只有曾皙的答案让孔子发出“吾与点也”的赞叹,就在于他的沂雩之乐,不仅游于天地之间,同时也游于礼乐之间,获得了身与心的双重自由。刘勰也十分强调文学创作中应具有自由的状态:“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只有达到“神与物游”的状态,摆脱形体对于文思的限制,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不仅儒家强调培养自由的人格,道家也崇尚主体的精神的自由,强调“法天贵真”。例如,《庄子·逍遥游》中就体现了自由的思想,这也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庄子在探讨生命如何获得绝对自由时,认为人只要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状态,便可游于无穷,使灵魂达到绝对的无待的自由。其实,儒家提倡的“游于艺”和道家强调的“逍遥游”,在本质上有共通之处,其目的都在于使人获得主体的精神的自由,从而在面对纷扰的“人间世”时,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

我们在中华美育中强调“博”与“雅”,就在于二者能够使我们摆脱外在的束缚,让我们获得真正的自由。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将刘勰所处的时代与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相比较,竟是非常相似。刘勰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儒释道三种思想相互碰撞交融的时代。面对佛教的盛行以及玄学的兴起,刘勰在《文心雕龙》这部著作中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并多次强调了“博雅”的重要性。反观今日,我们也处于一个外来文化强势来袭的时代,如何博取各种思想、各种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博雅教育是全面、客观认识事物及培养君子人格的必由之径。通过阅读经典,使受教者具有渊博的学识、卓越的见识,并逐渐形成“雅正”的气质。通过“博观”,使受教者达到“圆照”的境界。今天,我们需要培养一批通天地、通古今、通文理、通知行的大通之才,从而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和壁垒,给学生以自由,给老师以自由,给知识以自由,给人性以自由。 FKl37SQrjlPGT5lBEsb/umRIRN8MTtUYkYzKlOyIzW/mlL2qGEmlXdkD+0qbrXD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