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文心雕龙》中记载了魏武帝对“寡闻”的看法:“故魏武称张子之文为拙,然学问肤浅,所见不博,专拾掇崔杜小文,所作不可悉难,难便不知所出。斯则寡闻之病也。” 所见不博,则所写之文经不起考证,那么就无法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由此可见文学创作中“博”之重要。对于“博”的含义,《说文解字》曰:“博,大通也。从十尃。尃,布也。亦声。” 《庄子·逍遥游》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没有厚积之水,大舟只能独自倾覆沉沦。无独有偶,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倘若我们对审美对象没有清晰的认识,就会陷入认知的偏差和错谬。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刘勰提出了“博观”之法:“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对于审美对象,只有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学习,阅尽千帆,方可知解其中深意。刘勰在《神思》篇中说:“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造成文思迟缓或敏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是否“博观”。没有深厚的积累,就无法形成迅捷的文思,也写不出深入人心的作品,因此,刘勰认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博雅之士,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才会“藻溢于辞,辞盈乎气,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

为了达到客观认知文学文本的目的,刘勰又提出了“六观”的方法:“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刘勰认为,通过对文体、文辞、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表现手法的运用、事类的运用和音律六个方面的全面考察,读者就能洞悉文章的意义之所在。

刘勰的博雅观不仅仅体现在其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中,还体现在其思维方式上。刘勰在进行文学批评时,采用的是“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文心雕龙·序志》)的思维方式。采用这种思维方式的原因,在于前人的思维方式大多存在“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文心雕龙·序志》)“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文心雕龙·知音》)的弊端,因而无法对文学史进行整体观照。有鉴于此,刘勰认为文学批评应当“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文心雕龙·序志》),在体系和逻辑上要“敷理以举统”,“笼圈条贯”(《文心雕龙·序志》),以“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文心雕龙·知音》)为方法,以“弥纶群言,研精一理”(《文心雕龙·论说》)为目标,对文学文本做细致全面的考察,同时还要“统其关键”,“管其枢机”(《文心雕龙·神思》),做到“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文心雕龙·总术》),从而把捉文学理论的根本规律。

刘勰的“博观”理论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时与后来的绘画创作。与刘勰同时代的谢赫,在绘画领域中提出了“六法”理论:“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置位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可以说,谢赫的“六法”理论,是中国绘画理论上较为全面、详尽的创作准则。李泽厚、刘纲纪先生认为,《文心雕龙》影响了谢赫的“六法” 。“六观”与“六法”均强调博览典籍,充实自我,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唐代王维的《山水诀》也受到了刘勰的影响:“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要在“咫尺之图”上呈现百千里的景象,唯有“博观”。只有切身体验大自然,才能于方寸间绘大故事。北宋的郭熙则是一位深切贯彻“圆照博观”思想的绘画理论家,他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磕磕,杳杳漠漠,莫非吾画……” “饱游饫看”即“博观”,只有遍历山川草木,才能成竹于胸,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从而真正领悟到绘画的奥义所在。在“博观”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圆照”的状态,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 只有通过对无数山川做细致的观察,才能得出对高远之山、深远之山和平远之山的普遍认识,从而达到一种“圆照之象”,获得“江山之助”,创造出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清代学人廖景文在《罨画楼诗话》中说道:“我辈才识远逊古人,若踞蹐一隅,何处觅佳句来?” 想要获得刘勰所说的“江山之助”,不遍历风景、饱览群书,是无法达到的。

文学创作需要“博见”,成人亦是如此。想要成为“大通之才”,“博观”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孔子可谓是最早实践“圆照博观”思想的教育家,他从不限制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任其自由发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与此同时,通过“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之学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进步,以礼教化,以乐冶情,以射强身,以御健体,以书明史,以数明智,从而建构起完备的教育体系与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庄子·天下》篇中,庄子认为“道术”裂变为“方术”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道术”是体察宇宙万物之理的大道,“方术”则“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然而,在现代学术“分科治学”的现状下,知识分子成为了《庄子·天下》篇所说的道术裂变为方术之后的“一曲之士”,学生也受到分科思维的影响。当下,大学教育对于培养通识型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不仅重视智育,同时更加重视美育的功用,一改往昔只注重培养专业型人才的观念。为此,广泛涉猎、进行跨学科研究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刘勰的“圆照博观”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对通识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 gL+Vdu5p96gDSZhBKCRAck5YrVTce5dA1Or6aX/9DemyRnzhr/cGsX+lf5BFnM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