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间色法”溯源

在中国古代色彩体系中,“正色”“间色”与“五行”“五方”相配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据《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裳间色。”古人的衣服分为衣和裳两部分,上为衣,下为裳,在色彩上有正色和间色的分别。那么,何为正色,何为间色呢?具体来讲,正色即青、赤、黄、白、黑五种原色,也称“五方之正色”,其数目和地位是稳定的,任何色彩相杂都不可能得到五原色,而五原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朱熹四传弟子陈澔对“间色”的注释为:“木青克土黄,故绿色青黄,为东方之间色;火赤克金百,故红色赤白,为南方之间色;金白克木青,故碧色青白,为西方之间色;水黑克火赤,故紫色赤黑,为北方之间色;土黄克水黑,故骝黄之色黄黑,为中央之间色也。” 根据阴阳五行原理,中国古人将色彩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原色,这五原色为五方之正色,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木为青、火为赤、土为黄、金为白、水为黑;与正色相对,间色就是在五原色基础上按照色彩的相生和相克顺序而进行的色彩混合。

在古代礼制中,正色与间色作为辨明人的身份、等级、贵贱的工具,不可混用,孔子曾云:“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朱为赤色,即正色,正色在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朝代为贵族阶层专用,代表正统、高贵;而紫是杂色,即间色,间色在古代色彩观念中有非正统、不受重视、地位低下的意味;孔子认为色彩不能逾越所代表的礼制,作为间色的“紫”不能取代作为正色的“朱”,“恶紫夺朱”后来成为固定的成语,比喻以邪代正,以异端充正理。

在中国画艺术中,正色与间色往往相搭而生、浓淡相间,构成天地自然的奥义,如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谈到:“五色原于五行,谓之正色,而五行相错杂以成者谓之间色,皆天地自然之文章。” 中国画中的设色颜料不仅使用正色,而且要使用间色,即将两种以上的颜料“相错杂以成”;无独有偶,笪重光在《画筌》中也提到“间色”:“间色以免雷同,岂知一色中之变化;一色以分明晦,当知无色处之虚灵。” 所谓“独木不成林,一色不成春”,通过“间色”,能够使画面颜色参差错综,深浅明暗层次繁复,避免色彩雷同。

文学和绘画具有相互阐释、相互借鉴的相通之处。脂砚斋将中国绘画的设色方法借用过来,点评《红楼梦》的笔法:“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故颦儿谓‘情情’。” 《红楼梦》的情节起伏曲折,富于参差变换,且相间互补,气脉贯通,与曹雪芹深谙文理和画道,擅于借鉴中国画的设色法,灵活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不无关系。对于“间色法”,周汝昌是这样解释的:“‘间色法’原是有的,如清人沈宗骞《设色琐论》有云:‘八九月间其气色乃乍衰于极盛之后,若遽作草枯木落之状,乃是北方气候矣;故当于向阳坡地仍须草色芊绵,山木石用青绿后,不必加以草绿,而于林木间间(jiàn)作红黄叶或脱叶之枝,或以赭墨间(jiàn)其点叶,则萧飒之致自呈矣。’可知‘间色法’即突出法、启发法,正表其虽微而显之气机,绝非一设间色,即是‘次要’、‘陪衬’之闲文漫笔。”根据中国画的“间色”原理和脂评,周汝昌推断《红楼梦》中的“金玉之说”其实包含两段姻缘:“‘和尚送金锁’而且‘镌上字样’的那‘金’,是假;麒麟(直到清虚观中,宝玉才知湘云有金麟,与金锁的大事宣扬正相背反)的‘金’,才是真。”“湘云的金与宝玉的玉,已是(最终)定局,又写一个道友赠给的金麟,乃是‘间色’之法,使整个情节更加奇情异采,柳暗花明”。 梁归智也有类似结论:“‘间色法’是绘画上的一种技法,在底色上再上一层颜色,这里借用来说明宝钗的金玉姻缘和宝、湘的金麒麟姻缘交错的写作法。正是由于宝钗和湘云的婚姻对象都是宝玉,‘间色法’才比喻得十分恰当。” 如脂砚斋、周汝昌、梁归智等所述,薛宝钗有“金锁”,史湘云有“金麒麟”,而与贾宝玉的“玉”成就了两段“金玉姻缘”,一明一暗,参差错综又相互为济,相当于绘画中的“间色法”。对《红楼梦》的笔法,脂砚斋还做过精辟概括:“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现、有正有闺,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传〉﹝傅﹞粉、千皴万染诸奇”。 这里的“间架”“映带”“有正有闺”以及“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等就涉及文章叙事艺术中相辅相成、彼此映衬的“间色法”。

迄今为止,学界对《红楼梦》中“间色法”的阐释还是主要掺杂在对脂评和史湘云命运的研究中,且大多还停留在艺术修辞的层面。笔者结合脂评、中国古代色彩体系和绘画中关于“间色”与“间色法”的论述,将小说中的“间色法”概括为一种叙事结构方式,即在主要的叙事意象、人物形象上再补充次要的叙事意象、人物形象,使主要叙事意象与次要叙事意象,主要人物形象与次要人物形象相互关照,彼此映衬,类似于在绘画中以“正色”与“间色”相搭而生的方式存在,构成主与宾、正与闺(副)相互补充、相间相成的有机联系。“间色法”不仅具有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结构的功能,而且使小说情节曲折而富有层次,人物个性更加充实、鲜明,反映社会生活更加丰厚、宽广。《红楼梦》多处运用了“间色法”,譬如在重点刻画“十二钗”命运的同时,以映带的方式描写了“十二伶”,这就是脂评中没有论及,但又非常典型的“间色法”。 N61smYGzAO6BbTtmgLQ+xx6iLNAv2NoAGmHv0gWM2sj4sGuVQcnaWpqsqmGw7A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