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习中提升,实践中历练
——特级教师席争光“圆柱、圆锥的复习课”教学片段赏析

2013年阳春三月,通州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一行10人参加了浙江名师暨全国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及教学研讨活动。这些名师的课鲜活,富有生命力、感召力,像磁铁一样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这些课充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满心与心的沟通,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让我百听不厌、受益匪浅。

这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由全国特级教师席争光主讲的“圆柱、圆锥的复习课”。席老师的这节复习课让我耳目一新,深刻认识到如何才能让复习课上得更加高效。

师:这是什么?

生:木桩。

师: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个木桩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30厘米。

师:请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圆柱、圆锥的知识,联系你们的生活实际,提出一些有挑战性且综合性强的问题,并把问题写在纸上。

(学生提出问题)

师:4人一组交流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

生:把木桩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生:把木桩切成三个圆柱,表面积会增加多少?

生:把木桩上色,要涂多少平方厘米的油漆?(底面不涂)

生:木桩削成最大的圆锥,应去掉多少立方厘米的木料?

生:一只蚂蚁沿木桩的底面爬一周是多少厘米?

生:至少应加多少立方厘米,木料可以变成正方体?

生:将木料挖成一个最大的水桶,水桶的容积是多少?

师: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数学味道,现在我们逐一分析解答。

点评

1.学习中提升。

这个教学片段中,席老师把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一个圆柱体木桩的信息,大胆想象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然后进行解答。针对这个圆柱体木桩,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涉及圆柱体和圆锥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所有知识点。这样的课,上得鲜活且高效,不仅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纵观数学复习课,教师总是牵着学生走,出大量的习题,让学生解答。这样的课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显然是低效的。尤其是六年级的复习课,最让教师头疼。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究其原因:一是有些教师把复习课上成新授知识的重复课,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二是有些教师把复习课上成题海战术课,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是有些教师干脆让学生做试卷,在试卷中发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复习课显然缺少系统性和条理性。而席老师的复习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课堂时空变为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席老师的这节复习课,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2.实践中历练。

席老师的这节课设计得非常巧妙,但我认为他对知识整理的方法、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强调得不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所以,设计“几何图形”的总复习课时,我汲取了席老师教学设计的特点,将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解答改为学生边提出问题边分析解答,在此基础上又加入知识整理、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渗透,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是这样设计的:

(1)回顾、整理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算法。

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交互,并在整理方法的同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在学生回顾、整理完算法后,让他们比较文字整理与表格整理的优劣,引导学生得出表格整理具有清晰、整洁、便于记忆与比较的特点,并向学生渗透表格整理是整理知识时通常采用的方法。

(2)应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根据一块圆柱体木桩的信息,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大胆想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讲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向学生渗透了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3)总结提升。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通过总结,进一步向学生渗透整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实践证明,这节课由于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北京市通州区后南仓小学 宋贺忠) LWCkOy6rsyu+3j3DOjTRg5JJtJ9wG9c3EqTKmtXA/e6QowW+tea2T/fUrNAxKV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