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组教材,激发思考,升华理解
——特级教师赵云峰“认识比”教学片段赏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同时,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进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特级教师赵云峰在“认识比”的教学中,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富于智慧地重组内容,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下面一起来欣赏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重组内容,鼓励自学,引导理解“比的意义”

师:(出示图)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谁能用算式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3、3÷2)

师:“2÷3”“3÷2”分别表示什么?

(教学时,教师没有绕圈子,借用了书本情境,让学生直接用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但突出教学重点,而且为学生发现比的意义提供了支撑。)

师: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比。(板书:认识比)

师: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这一课的部分内容,现在谁来说说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多少?(可以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师: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第一个问题是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果汁2杯,牛奶3杯,所以是2比3,而第二个问题是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所以是3比2。我们在写两个数量之间的比时,一定要看清楚谁与谁比。

师:这里的2比3,可以记作2:3,谁来说说这个比的各部分名称?(学生根据预习回答,老师板书比的各部分名称,同时说明比号的写法。)

师:比还有一种书写形式,谁知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数比 ,并说说这个比的前项、后项。)

师:那么,3比2,记作什么?还可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并说出这个比的各部分名称。

点评

教学固然追求一种探究和体验,一种激励和唤醒,但也可以是“告诉”“自学”。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等,是指向于“结果”的知识,对于这样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预习学会。所以,教师在教学新课前,让学生预习,在课上通过提问的形式,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同时将比的另一种书写形式提前到与比的简写一起教,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刚才说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那么我们可以怎样理解这个比呢?其实,这里的2:3可以理解成果汁是2份,牛奶是3份,还可以理解成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师:那么,又怎样来理解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2呢?(学生回答)

(出示小练习:盐与水的质量比是3:100)

师:从中你能想到什么?(板书:盐的质量是水的

师:(追问)看到盐的质量是水的 ,你能马上想到什么?

点评

两个同类数量的比较,用比的形式表示后,如何真正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虽然教材会小结得出这表示两个数相除,但是学生的理解还处于低层次。所以教学时,教师重点从份数和分数两个层面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会通过联想而灵活解决问题。这可以说是一个亮点。

片段二:联系生活,横向比较,升华理解“比的意义”

师:刚才例子中是果汁杯数与牛奶杯数的比,练习中是盐的质量与水的质量的比,这是日常生活中同类数量比较的例子。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同类数量比较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展示:走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15分钟,小伟用20分钟。根据要求将式子填入下表。)

路程与时间

师:小军的速度怎样用算式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算式填入表格中。)

师:怎么知道用900÷15的?(引导学生用“路程÷时间=速度”来解释)

师:小军和小伟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是多少?(根据学生回答,将算式填入表格中。)

师:这里的900:15实际表示的是小军的什么?那么,900:20呢?

点评

本例中,教材仅呈现前四列表格,没有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一项,同时只要求学生直接填写结果。教师在教授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学习需要增加了一列,同时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显然,教师对学生的解读和教材的钻研十分到位。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刚才学习的两个例题。例1中,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出示相对应的除法算式和比)。例2中,两个不同类数量之间,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谁能说说比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可能回答比与除法有关)

师:你们认为比与除法有密切的关系,真不简单!17世纪的一位数学家与我们的看法一样,大家一起来看下面的一段资料。

(呈现:在17世纪,有一位数学家叫莱布尼兹,他认为,两个量的比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占用“÷”。于是,他把除号中的小短线去掉,用“:”表示。)

师:比与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什么是比呢?(板书: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接着,请学生一起来读一读。)什么是比值呢?(板书: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到的商叫作比值;接着,请学生将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几个比,怎样来求它们的比值?(呈现:12:3;3:2;2:3;15:6,并请学生说说求比值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例2中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两个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比的意义,也会求比的比值。你们觉得比和比值有区别吗?

师: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和后项组成。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商,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点评

由于教师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用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例2教学时又用算式表示速度。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比与除法有关就显得水到渠成。同时,教师恰到好处地介绍了数学家莱布尼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一道题:3:5=( )÷( )=( )/( )。(学生独立完成)

师:通过填空题的练习,你能说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呈现前五列表格的内容。)

填空练习

师:虽然比与分数、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还是有区别的,谁能说说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区别?(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完成最后一列表格的填写。)

师: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生:因为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除数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师:非常好!刚才我们说比的后项不可以为0,不过老师有个疑问,在球赛中,我看到过几比0的情况。(呈现:某次足球比赛中,甲队与乙队的比是4:0,甲队获胜。)谁来解释这是为什么呢?

师:球赛中的比,实际上表示的是两队的得分或进球的多少,不表示两数相除,所以不是我们数学中的比。只有当两数可以用相除关系表示时,才可以用数学中比的形式来表示。

点评

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许多教师运用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上面表格的填写,但是效果往往不好,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已经忘记学过的相关知识。在这节课上,教师先让学生完成一组填空题,由此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再通过“式”与“表”的对应回顾,学生不但发现了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而且较好地用语言进行了描述。

师:看来今天大家学得非常好,这里还有三个长方形(课件呈现三个长方形),老师想考一下你们的眼力:上面的三个长方形中,有一个是最美的,你们认为是哪一个?

(第一个长10厘米,宽0.8厘米;第二个长8厘米,宽7厘米;第三个长10厘米,宽6.18厘米。接着,请学生分别写出每个长方形宽与长的比,并求出它们的比值。)

师:刚才的三个长方形中,第三个长方形宽与长的比值是0.618,是大家公认的最漂亮的一个。刚才好多同学的眼力真好,也找到了。在数学中,这个比叫黄金比。你们听说过吗?(课件呈现:黄金比的比值约等于0.618。自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比应用于造型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点评

最后一道练习题别具一格,打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一些数学文化方面的渗透,增强了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同时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得到培养。

总评

本节课设计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富有特色。作者充分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进行科学重组,智慧运作,从而使每个教学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学习平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容量合理,有效思维时间长,突出主体,关注情感,着眼发展,教学充满自主、探索、创造的良好氛围。学生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不但体会到比的知识运用的广泛性,较好地运用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不断升华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而且培养了自己运用数学的自觉性,个性得到张扬。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缪建平) nTBrf5JR8dB1PJpXRS6AfLvftZ7RUFes0AwcNROI33MhmJqom9X+JBpZgYfKsUE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