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问题在情境中产生
——特级教师吴正宪“平均数”教学片段赏析

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提出并解决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就是创新。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问题提出来了,最后总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不会凭空出现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随着情境的发展,学生自然地发现问题,经过反复的探究、讨论、思考,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下面是特级教师吴正宪“平均数”一课中设置的问题情境。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我喜欢足球。

生:篮球。

生:乒乓球。

师:由于受场地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你们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一下,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拍球比赛,得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1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上“胜利队”,另一队也写好了:“吴正队”。)

师:这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所以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他们。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同学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同学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吴老师又转身问“胜利队”:“你们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每队应该再选几个人参加比赛。

师:你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能代表全队,应该再多选几个人?好,我建议每个队再选3人,好吗?

(每队选出3人,继续比赛。边比边把每人拍球的数量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吴正队”的拍球总数各是多少,并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暂时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多少个?

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不同意?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的机会,而我们队只有4次,不公平。

师: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学生开始积极思考,相互交流。)

生: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出平均数。

师:怎样求平均数啊?

生:就是用拍球总数除以拍球人数。

点评

在本课中,吴老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拍球比赛”的情境。“球赛”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一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情境发展中,教师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设置了“问题陷阱”,让学生在情境发展中发现“胜利者”裁决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教师的巧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过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没有一丝造作,不留教学痕迹,让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地参与、思考、探究之中,兴趣盎然地完成学习任务。知道的是一节数学课,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一节体育游戏课,而学生正是在饶有兴致的游戏中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吴老师的这节课真可谓“润物细无声”,真正做到教育的无痕之美。

从吴老师的课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首先,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才会热情高涨,参与主动,思维活跃,才可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否则,即使生拉硬拽,强行拖入,学生也因为不感兴趣,没有热情,而难以从中发现问题。

其次,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既有生活气息又便于课堂操作。有生活气息,不是将生活场景原原本本地搬进课堂。教材里有购物,就把超市搬进课堂;教材里有球赛,就把教室改为球场……这样做,一是难以操作,二是因为情境的复杂可能会迷失教学方向,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时要进行改造,让其服从课堂教学的需要,成为教学内容。吴老师的“拍球比赛”就是改造了的生活场景,既不失球赛的“汁味”,又便于操作。所以,问题情境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简于生活,是一种课堂化的生活情境。

最后,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为热闹而热闹,舍本逐末,偏离教学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握好问题情境的发展脉络,预先设计好“问题陷阱”,又要在情境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巧妙地引领学生走向问题,真的自己“发现问题”,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就像吴老师的“拍球比赛”,随着情境的发展,教师不动声色地引领学生向问题的纵深进入,不断地向教学的最终目标靠近。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推动,不露一丝痕迹,水到渠成。

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对学生的作用“是做一个精神的助产士,帮助别人生产出他们自己的思想”。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生产出他们自己的问题”,因此,要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创新。这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本来意义。

(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第一中学 董华英) S11DVevwffjRuQAjA/yZk0zg3Z+oqE2VnRpNX6ebZ0WAJpRgaF4zJWfWMQNstS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