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尺水兴波,灵动扎实
——优秀教师王君《敬畏自然》教学片段赏析

一位优秀的教师,品味课文中的任何一句话,都能够让课堂尺水兴波,灵动而扎实。人大附中西山分校的王君无疑就是这样的老师,笔者选出她教的《敬畏自然》中的三处语言片段进行赏析,每一处都那么精彩。现展示其中一个教学片段进行分析。

片段展示

师:我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最末一个句子。

(投影展示)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师:请用反问句的语气来读。

生: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师:请把它变为肯定句来读。

生: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就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师:请把它变为感叹句来读。

生: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就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啊!

师:请用无奈的语气来读。

(生读)

师:请用愤怒的语气来读。

(生读)

师:请用恐惧的语气来读。

(生读)

师:请你创造一个新句子来读。

(投影展示)

谁能断言那成片成片倒下的树木不会是……谁能断言那干涸的月牙泉的最后一滴水不会是……

生:谁能断言那成片成片倒下的树木不会是我们人类自己的尸骨呢?

生:谁能断言那干涸的月牙泉的最后一滴水不会是人类最后的一滴眼泪呢?

生:谁能断言那成片成片倒下的树木不会是人类为自己准备的棺木呢?

生:谁能断言那干涸的月牙泉的最后一滴水不会是人类灭亡之前的最后一滴血呢?

……

师:孩子们,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来读吧!

(投影展示)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谁能断言那成片成片倒下的树木不会是人类为自己准备的棺木呢?

谁能断言那干涸的月牙泉的最后一滴水不会是人类最后的一滴眼泪呢?

谁能断言那大面积排出的废水不会是人类已经变质的血液呢?

谁能断言藏羚羊死前的咆哮不会是人类灭绝前的呻吟呢?

谁能断言城市中那漫天的烟尘不是人类自己的骨灰呢?

谁能断言那被黄沙所吞噬的道路不会是人类通往地狱的黄泉路呢?

(指导学生倾情朗读)

师:同学们,倾情朗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涌动着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害怕。

生:恐惧。

生:战战兢兢。

……

师:是啊,同学们,如果人类不觉醒、不改变,这些句子中描绘的景象就是我们人类的穷途末路啊!这恐惧、害怕也许就是“敬畏自然”中的“畏”的一种表现吧。

赏析

我们从三个角度对这个灵动而扎实的片段进行赏析。

其一,句意的理解与多样化的诵读。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没有对该句的句意作任何讲解,但学生显然已经理解得很透彻,原因何在?我想,这与多样化的诵读是分不开的。六次不同的诵读各有作用,若大致分层的话,前三次为第一层次,后三次为第二层次。第一层次重在理解句意——先读原句,进行感知;变成肯定句,初步理解句意,但感情与原反问句相差甚远;变成感叹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更接近原反问句的感情。三次诵读,层层深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句意。第二层次的诵读重在品味不同的感情,穷尽原句所包含的各种可能的感情,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无讲解,无提问,六种读法很灵动,句意理解很扎实。

其二,仿写的拓展与课堂的动静。“请你创造一个新句子来读”,教师这句话引导的学习活动事实上是对原句的仿写,在仿写中拓展原文内容,在拓展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前面的六次诵读和此次仿写,可谓动静结合——诵读是动,课堂书声琅琅;写作是静,课堂鸦雀无声,唯有笔在纸上滑行,思维在脑中活动。现在的很多课堂,总是太热闹,教师提问或提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讨论、诵读。整节课上,学生往往没有一分钟静下来思考或写作的时间,教师生怕静静思考或写作会给人以“冷场”的感觉。其实,课堂太热闹,思维有时会缺席,浅薄就会如影随形;课堂静下来,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必要的“冷场”往往是学生深入思考的体现,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稳定、活跃。动静结合,课堂节奏鲜明,学生理解了句意,训练了写作能力,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着学生不同的感官或器官,使他们学得兴趣盎然。

其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无痕融入。新课标明确提出三维目标,前两个还容易在教学中显示并落实,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该如何在课堂中显示出来呢?于是,在课堂的最后3~5分钟,很多教师往往会提这样的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吗?”“今后,面对挫折时,你该怎么办?”……这是一种道德上的强加,与前面的语言品味环节有割裂感。其实,“文化熏陶、品德养成、个性发展等,都只能是在母语教育的过程中同时实现,它们自然地交融于母语教育之中,不应是凌驾于母语教育之上的外加的东西”。钱梦龙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要融入语言的品析之中。在王君老师的教学片段中,没有明显的外加的情感教育,但是谁敢说多样的诵读中没有情感教育?谁敢说仿写中没有融入情感教育?在朗诵完仿写示例后,教师又问:“倾情朗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涌动着什么样的情感呢?”这很自然地让学生更贴近文本。学生的回答也表现了这种情感教育的成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应该灵动无痕地融入语言教学。

尺水兴波,灵动扎实,这就是王老师的课。向名师学习,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自己也能上出这样的好课。

(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 贾会彬) lPId2NgNJDcDDaaIbHbIJj5z+QhMKBNvQYmgipLbzING8y9kdT75MUk3NhLqtE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