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雪泥鸿爪妙无痕
——特级教师王玲湘《搭石》教学片段解读

笔者曾聆听了特级教师王玲湘执教的《搭石》(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一课,受益匪浅。整体设计大气有度,细微之处精雕细琢。王老师以其厚实的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独具匠心地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要义,重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体验,扎实有效。同时,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既重语言的训练,又重情感的升华,张弛有度,节奏明快,进展有序,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巧妙而不露痕迹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简约美”。

片段一

(课件出示语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了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走搭石的人群(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前面的——(生3:抬起脚来),后面的——(生4:紧跟上去)

(速度再渐快)前面的——(生5:抬起脚来),后面的——(生6:紧跟上去)

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生组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作——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作——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了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字典了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①宽;不狭窄。②宽裕;富裕。③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想一想,“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生:我好像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象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一生)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生:(声情并茂)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一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推荐一位同学。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该生读,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赏析

以文本为“对话依托点”,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下,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如何达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感到困惑。事实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它的内涵包括对组成文本的各种元素的理解、转换、分析、分类、推断、品析、审美、创新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对文本“词句”进行品读。换句话说,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字词句不断地进行“同化”和“顺应”,产生更多的认知内涵和情感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语言。可见,阅读教学的感悟关键是要通过咬文嚼字、品词酌句来实现文本、作者、学生、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和经验的共识。

上述教学片段中的那道“协调有序”的风景,在初读之后,可能学生只是基于文本,感觉到乡亲们走得很有秩序,至于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他们没有真切地体会。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走搭石的情境,让学生与自己逐渐加速地交替轮读。师生之间默契地“引”与“接”,精妙地体现出“协调有序”,如行云,似轻扶。学生在轮读中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体会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的默契,更深入地理解了“协调有序”的意思。对“人影绰绰”一词的理解,直接出示字典里的三种解释:①宽;不狭窄。②宽裕;富裕。③形容姿态美。对照词语的三个义项,结合课文选择合适的解释,并且延伸到成语“绰绰有余”中“绰”的意思。这样,既让学生理解、积累了词语,又了解了词语的外延。接着,让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诗一般的画面,在想象中丰富“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意向,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美感。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在学生的眼前展开,达到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片段二

师:那么,“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伏”字是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中,“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那样心甘情愿(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出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一个小伙子上来。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们又看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生:家乡的人十分谦让,十分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

赏析

将语文放入汉语的语境,本色的语文课必然要发挥文本语言的魅力。成功的教学细节无一不是由文本的文字引发,并紧紧围绕文本文字形成波澜。教师要把握住母语象形表意、模糊多义的表现规律,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回到文本文字,不仅要理解字面的含义,还要透过字面理解引申义,以及把这个词放在整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去体验,要注意用好这个词。利用联想、想象、思维、直觉等心理力量,让学生触摸言语本身的感情色彩,注意辨析语言的表示义、指示义、暗含义,把握语言的“精、气、神”。教师要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强大的语文文化场。在这个场中,语言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场,进入语境,便产生一种特殊的意味和语意张力。这种特殊的意味和语意张力,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真切地感悟到语言的内涵和意味。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后,真正学懂了语言,在心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

上述教学片段对“伏”字的理解,首先利用课件出示由象形字“人”和“犬”组成的会意字“伏”,再把“伏”用动漫效果逐渐变为正楷字“伏”。这样处理,不仅向学生呈现了造字方法,还通过让他们进行表演示范,再结合文本语言深入理解。“伏”字的形状和“伏”字所渗透的尊敬长者的文化含义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更重要的是,教师从这个字巧妙地牵出文章内容,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内容,创设真实情境。教师当老人,学生当年轻人,让学生体会年轻人的心理活动,再进一步发挥想象,想老人年轻时曾经怎样背其他老人走搭石,想年轻人年老时也会怎样被其他年轻人背着走搭石。学生从“理所当然”体会到敬老爱幼已经成为时尚,进而很自然地理解到这里的“风景”不单单是自然的,更重要的是“围绕搭石而让人们感受到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民风之美”。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陆青春) 0BMYKCahINNKQT2KqhaFK/+op+qVaFnGEkseGn/E6H2rC6Rzcc0+Wngr0pcAuCY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