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把“服务”的位置留给自己
——听特级教师张康桥《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有感

有效的课堂教学,究竟是按预定的标准去“塑造”人、“培养”人,还是使学生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毫无疑问,后者更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观。因为教育最终追求的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笔者曾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张康桥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深有感触,觉得张老师切实把“服务”的位置留给了自己。

片段一:着眼于“诱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师:你认为谁是好汉?为什么?

生:我认为林冲是好汉。因为他武艺高强,一个人教八十万人武艺。

生:我认为林冲是好汉。因为他特别谦虚,洪教头要和他比武,他一直推脱。

生:我认为林冲是好汉。因为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师根据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武艺高强、谦虚、勇敢)

师:大家都这么认为?(学生点头)哦,确实有许多人这么看,不过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出示)

林冲是个谦虚、勇敢、武艺高强的人。

——许多人

说林冲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我是赞成的,但说他谦虚,我有不同看法,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而谨慎的人。

——某专家

师:你认同哪一种说法或者自己认为林冲是怎样的人,理由是什么?(个别学生举手)好好读下书,你才会说得更周全、更深刻。

赏析

“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教师如果能巧妙呈现有价值的“冲突”,就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探求新知的认知活动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其目的在于变苦学为乐学。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已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时,张老师抛出独特的观点,它与学生的“惯有思维”发生冲突,学生的一种急于探究的心理油然而生,于是他们主动读书、讨论,并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语言与思想。“冲突”是课堂智慧生成的源泉,但一定要有价值(至少对学生而言),否则就会成为绣花枕头。以上这个“冲突”的解决,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对文本的认识得到提升,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有了新的发现。没有认知冲突的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没有涟漪的水,学生的思维松弛,认知兴趣得不到维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片段二:着眼于“疏导”,使学生变难学为易学

(师出示精彩的“棒打”语段。学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

师:谁来读一、二两句?

(一学生读)

师:你不恼恨林冲吧?(学生点头)可洪教头十分恼恨林冲啊(众笑),请你再读读。

(生再读,较好。)

师:(指着“把火烧天”)这个词怎么读?

(生齐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洪教头用足了劲,把棒高高举起又狠狠地劈下,想一下打死林冲。

师:想象一下“拨草寻蛇”的招式。

(指名读这句话,学生把“拨草寻蛇”读得和“把火烧天”一样很用力、很猛。)

师:(一边学着学生的读,一边按照对读的理解,很用力猛地做了一个“拨草寻蛇”的招式)这样读行吗?(哄堂大笑)

师:再练练这段话的一、二两句。

(再指名读,学生把“把火烧天”的凶险与“拨草寻蛇”的轻快读了出来。)

赏析

如何把语文这门难学的学科变为学生易学的学科?只要教师善于教给学生方法,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阅读的情趣,语文课堂就一定会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如果教师单纯地讲授字词句篇,学生的学习必定索然无味,效果必不见佳。教师应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他们体验、倾吐内心的真实感受。以上教学片段中,张老师先是采用“情感体验法”,引领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读出人物的情感;接着采用“想象画面法”,引领学生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把自己融入文本描述的情境,使苍白的文字变得立体、鲜活,又在对比中强化了体验效果;最后,用朗读把想象到的画面展示出来。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多种方式化解教学难点,让学生的感悟不再困难。在学生思维受阻或有偏差时,教师要及时点拨,为学生搭桥铺路,其目的在于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变难学为易学,并在化难为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效果自然显著提高。

片段三:着眼于“引导”,使学生变“死学”为“活学”

师:你们认为林冲既谦虚又谨慎,武艺更是高强,那他是好汉吗?

生:(齐)是的。

师:可我把这个故事翻译给学校的外教听,关于好汉,他们听了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有关语句,请一学生读。)

师:你赞成谁的观点?或又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我赞成我们中国老师的说法。

生:我基本赞成美国老师的说法,林冲想得太多,有些怕人。但我又觉得洪教头后来气昏了,招式太毒辣,或者说洪教头只是百分之五十的好汉。(众笑)

生:我觉得林冲与柴进是好汉,而且按照《水浒传》的说法,“小旋风”柴进本来就是好汉,更何况他仗义疏财且好习枪棒、热情好客。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不管怎么理解好汉,好汉是仗义行侠的,至少不害人,是吧?

生:(齐)是的。

赏析

阅读一篇文章,就是一次“精神探险”。教师要引导学生“精神探险”,不仅要看其设计有多巧妙,更要看其引导能起多大作用。这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有个性化的正确解读,并以此来感染、引导学生,绝不能过分依赖“教参”,以“教参”中的观点先入为主地替代自己的解读。以上教学片段中,张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阅读的平台,学生读出独特的感悟——“既谦虚又谨慎且武艺高强的林冲是好汉”,然而对于“好汉”的丰富内涵学生还是茫然的,此时若是简单地等待,学生的理解是不会有所深入的。正是因为张老师有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他才能出示更为深刻的看法,使得学生的感悟越来越丰富。文本所具有的可能性对每位读者始终是开放的,但开放本应有一个相对确定的尺度,因为我们对文本的解读终究不能脱离文本而进行。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同样“不管怎么理解好汉,好汉是仗义行侠的,至少不害人”。

(江苏省溧阳市清安小学 王大伟) 98lKt/kSyfOB4iQBwyshyM7K3SmD3Wycs6Fdfk3FlT9yWOTFXQVdkj01cp9CDx3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