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中的具身认知观点认为,语言是基于人类的知觉和人类的运动系统在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的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所有语言的结构都依赖于心理概念的形成,而我们自身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我们的心理概念。人类对于精神层面上的抽象概念的理解,通常情况下是通过较为隐晦的比喻的方式而逐步建立的。就像我们通常习惯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衡量一些事物的标准,比如我们习惯说山头、树冠、山腰或者桌腿……又比如我们在自己肢体动作中较为隐晦的比喻和知觉感官的功能较为隐晦的比喻当中习惯使用“嗅出危险”“尝到甜头”“冷言冷语”“烫手的山芋”等等。当我们对空间进行较为隐晦的比喻时,我们便会将熟知的上下空间模式套用到品格的评价之中。我们习惯用“上”来表示优秀、高雅或道德,常用“下”来表示消极、卑鄙或邪恶,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随着对情绪研究的不断深入、具身认知学说的不断发展,心理学家们逐渐发现情绪也是具身的。这一点很简单,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第一点,我们所有情绪的发生都需要一定的身体反应。詹姆斯的情绪理论很详细地阐释了这一点,他在自己的情绪理论中强调了身体在一切情绪状态中的重要性,人类身体的物理属性和日常活动方式都会不可避免地对情绪产生影响:我们会因打架而感到愤怒,也会因哭泣而感到悲伤。这个观点曾一度引起心理学界广泛地反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越来越深入的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詹姆斯的理论也不无道理。第二点,我们周围的环境也积极地参与了我们的情绪过程。感知产生情绪,而感知的来源是周遭环境。周遭的一切通过我们感觉通道的传递,在身体与环境的共同效应下,促使我们产生了各样的情绪。就像我们身处红色与蓝色等不同的环境中,会随之产生几种截然不同的情绪。
通过心理研究的结果,我们同样可以把具身认知理论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中。基于对事物的一切认知都是具身的,而我们的身体又嵌入在环境之中,所以认知、身体和环境无时无刻不是一个动态的统一体。当我们通过进行认知学习获得知识时,需要靠我们亲身体验才能掌握技能,同时让我们的身体与情绪不断地去体验和深化,最终形成情感。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并非是一个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体,施教者既要努力让我们这些学习者参与到学习与实践的认知过程中,同时也要注重施教与学习的环境。认知、身体和环境无时无刻不是一个动态的统一体,身体一旦离开环境,就像认知脱离了身体,必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从而也就没有所谓的社会实践和活动参与,甚至无法与他人进行交互和联系。例如,在指导儿童进行创造性游戏时,游戏环境的设置尤为重要;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场地、活动室或工作的地方,适宜的温度、光线和舒缓的颜色会让我们的身体感觉更为舒适;在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时,适当开展感觉运动的活动,会更有助于缺陷功能的自我恢复和补偿,同时也更有利于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许多心理学家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确定身体形式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空间——数字”效应的影响。“空间——数字”效应通常情况下是指我们的左手对小数反应较为敏捷,而右手对大数的反应更加迅速。这一效应又被称作“空间——数字的反应编码联合效应”。他们所做的实验中,第一个实验要求被实验者使用左手对应键盘左边的F键,而右手对应键盘右边的J键,在两只手同时参与实验的时候,实验结果不出所料地出现“空间——数字”效应。第二个实验改变了被实验者身体行为的方式,左右手对应的F、J键不变,但是在进行这一次的实验时,只允许被实验者用一只手参与,而这种情况下实验结果没有出现“空间——数字”效应。这两个实验说明了身体行为的方式对“空间——数字”产生了客观的影响。
之后的第三个对照实验改变了更多的变量,即是被实验者所处的环境,环境要求比较简单。两个被实验者必须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实验,根据两位被实验者身处左边和右边的不同位置以及左右两只反应手共设计了四个不同的条件。实验要求只有在被实验者所处的身体位置和反应手在同一方向时才会出现“空间——数字”效应。这一实验结果的出现表明不仅我们身体的行为方式会影响到对事物的认知结果,位置的不同,即相异的社会环境同样也会对我们产生的认知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具身心理学在其具有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相当严峻的问题与挑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具身的思想被其他不了解这门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是新形势下的行为主义,也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具身思想的内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外来观点,所以具身认知并不能被称之为“理论”,它充其量只能算是对认知心理学的一些改进而已。但是,各个领域对于具身认知的研究毫无疑问是现如今的大势所趋,具身认知理论必定会给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带来相当重大的变革,与此同时,它对现实的影响力也越来越举足轻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具身认知理论已成为心理认知科学中被广泛关注的新课题。与此同时,在哲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乃至更多的领域,“具身”的概念被人们越来越多次地提及,并且在不断地提及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