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了解人类本性的线索:符号

生物学家约翰内斯·冯·于克斯屈尔( Johannes von Uexküll)写过一本书。他在书中对生物学原理进行了批判性修正。根据于克斯屈尔的观点,一方面,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发展需采用常规的经验主义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生物学思想并不属于物理或化学那样的思想类型。于克斯屈尔是活力论的坚定拥护者,也是生命自主性原理的捍卫者。生命是一种终极自养的现实存在,不能从物理或化学角度来对其进行描述或解释。从这一观点出发,于克斯屈尔发展出一种新的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概念图式。作为哲学家,他是个唯心主义者或现象主义者,但他的现象主义并非基于形而上学或认识论因素,而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原则之上。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假定存在一种对所有生物都一样的绝对现实,是种非常幼稚的独断论。现实并非是一元且同质的东西,它极其多元化,所具有的不同规律和模式,多得就和不同的有机体数量一样。每个有机体可谓是种单孢体存在,它有自己的世界,因为它有自己的经验。我们在某些生物物种的生命中发现的现象,是不能转移给其他任何物种的。两个不同有机体的经历—因此以及现实—是不可比较的。于克斯屈尔说,在苍蝇的世界里,我们发现的只是“苍蝇的事”;而在海胆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发现“海胆的事”。

从这个一般假设出发,于克斯屈尔首创出关于生物世界的感官获得感觉材料的图式。因为希望避开一切心理学解释,他遵循着一种完全客观或行为主义的方法。他说,认识动物生命的唯一线索是比较解剖学事实提供给我们的。若我们了解一个动物物种的解剖结构,我们就拥有了可重建其特殊经验模式的一切必需数据。仔细研究动物身体的结构,各种感觉器官的数量、功能及分布,再加上神经系统的条件,会让我们得出关于此有机体内部以及外部世界的完整图像。于克斯屈尔从最低级有机体开始他的研究,然后逐渐将研究扩展至一切有机生命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拒绝用高级或低级的划分来描述生命形式。对他来说,生命在任何地方都是完美的,不管是在小圈子里的生命还是在大圈子里的生命都是一样的。每个有机体,即使是最低级的,不但大致上适应(angepasst)其环境,而且也完全适合(eingepasst)其环境。根据其解剖结构来看,它具有一个特定的感知外部信息的感受器系统(Merknetz)及一个特定的解释信息并做出相应反应的效应器系统(Wirknetz)。没有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合作及平衡,有机体就不能生存。生物物种接受外部刺激的感受器系统和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效应器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它们是同一链条中的连环。于克斯屈尔将这种链条描述为动物收到刺激信号—反馈解释—做出反应的功能圈(functional circle)。 1

我在此不会讨论于克斯屈尔的生物学原理,仅稍稍提些他的概念和术语,以便提出一个一般性问题:于克斯屈尔提出的这种图式,可否用来描述人类世界的特征?显然,人类世界也毫无例外地受制于那些支配其他一切有机体的生活的生物学法则。然而在人类世界,我们发现了一个似乎可以看成是人类生活独特标志的新特征。人的功能圈不仅在量上扩大了,同时也经历了质变。可以说,人发现了一种使自己适应环境的新方法。除了具有所有动物物种都具备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之外,人还拥有位于这两个环节之间的第三个环节,我们可将其描述为符号系统(symbolic system)。这个新收获改变了整个人类生活。与其他动物相比,人不仅生活在更广阔的现实中,也生活在一种新的现实格局中。生物体反应和人的应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是对外部刺激做出的直接本能的回应,而后者是对外部刺激作出的延迟回应。这是种被缓慢而复杂的思维过程打断和延缓的回应。猛一看,这种延迟似乎是种非常有问题的收获。很多哲学家警告人要慎重看待这种自诩的进步。卢梭就说过:“沉思的人是堕落的动物。”超越有机生命的界限是人类本性的不进反退。

然而,没有措施能挡得住这种自然秩序的逆转。人无法逃脱自身的成就,只能让自己去适应他的生活环境。人不再仅仅生活在自然物质宇宙中,还生活在符号宇宙中。语言、神话、艺术以及宗教,都是这个符号宇宙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各种经纬,织成了这张符号网,这张错综复杂的人类经验之网。人类思想和经验上的一切进步,优化并强化了这张网。人不再直接面对现实,可以说,他无法面对面地直接认识现实了。人的符号活动越是进步,自然物质现实的比例相对来说似乎就越是减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不是在和事物打交道,而是在不断地与自己交流。他将自身深深置于语言形式之中、艺术形象之中、神话象征或宗教仪式之中,以至于只有通过这种人造媒介的介入他才能认清或认识任何事。他的境况在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是一样的。即使在实践领域,人也不是生活在一个铁板事实的世界里,或根据他的直接需要及七情六欲来活着的。相反,他活在虚幻的情感中,活在希望和恐惧中、幻想和幻灭中、想象和梦想中。埃皮克提图说:“使人忧虑不安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想象。”

从我们刚得出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纠正并扩展传统上关于人的定义。尽管近代非理性主义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将人定义为理性动物的观点并未失去其力量。理性的确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固有特征。神话本身并非仅仅是一大堆迷信或严重的错觉,也不完全是混乱的,因为它具有结构上或概念上的形式。 2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不可能将神话的结构定性为是理性的。语言常被认为是理性的,或被认为是理性的真正源泉。但很容易就会发现,这样的定义不能涵盖整个领域。它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定义,只为我们提供了整体的一部分。因为和概念性语言并驾齐驱的,是感性语言;与逻辑语言或科学语言并存的,是诗性想象语言。语言主要表达的不是思想或理念,而是感觉和情意。正如康德所设想并提出的那样,即使“在纯粹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也不过是种抽象概念,它表达的仅仅是纯正而具体的信仰生活的理想形态,仅仅是其投影。将人定义为理性动物的大思想家们,不是经验主义者,他们也不打算对人类本性做出一个经验解释,更多是在用这种定义来表达一个根本的道德要务。理性是个不充分的说法,不足以让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所有这些文化生活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与其将人定义为理性动物,我们不妨将人定义为符号动物(animal symbolicum)。如此一来我们就可指明人的确切特征,并能理解一条向人敞开的新道路:通往文明之路。 pRIIuCOr3hGMDN6sQUZDexRAZrRujBKAOuM96bsnWuuUM9D+D6/Q9OI29Set14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