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齐物论第二

〔注〕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物莫不皆然。然,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也。

〔释文〕齐物论力顿反。李如字。而恶乌路反。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注〕同天人,均彼我,故外无与为欢,而荅焉解体,若失其配匹。

〔疏〕楚昭王之庶弟,楚庄王之司马,字子綦。古人淳质,多以居处为号,居于南郭,故号南郭,亦犹市南宜僚、东郭顺子之类。其人怀道抱德,虚心忘淡,故庄子羡其清高,而托为论首。隐,凭也。嘘,叹也。荅焉,解释貌。耦,匹也,(为)[谓]身与神为匹,物与我[为]耦也。子綦凭几坐忘,凝神遐想,仰天而叹,妙悟自然,离形去智,荅焉(隳)[坠]体,身心俱遣,物我兼忘,故若丧其匹耦也。

〔释文〕南郭子綦音其。司马云:居南郭,因为号。隐于靳反,冯也。机音纪。李本作「几」。而嘘音虚,吐气为嘘。向云:息也。荅焉本又作「嗒」,同。吐荅反,又都纳反,注同。解体貌。

〇郭庆藩曰:慧琳一切经音义八十八终南山龙田寺释法琳本传卷四引司马云:荅焉,云失其所,故有似丧耦也。释文阙。其耦本亦作「偶」,五口反,匹也,对也。司马云:耦,身也,身与神为耦。

〇俞樾曰:「丧其耦」,即下文所谓「吾丧我」也。郭注曰:若失其配匹,未合丧我之义。司马云:耦,身也。此说得之。然云身与神为耦,则非也。「耦」当读为「寓」,寄也,神寄于身,故谓身为寓。

〇典案:御览七百十、八百七十一引「荅」作「嗒」,七百十引「耦」作「偶」,与释文一本合。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注〕死灰槁木,取其莫无情耳。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故止若立枯木,动若运槁枝,坐若死灰,行若游尘。动止之容,吾所不能一也;其于无心而自得,吾所不能二也。

〔疏〕姓颜,名偃,字子游。居,安处也。方欲请益,故起而立侍。如何安处,神识凝寂,顿异从来,遂使形将槁木而不殊,心与死灰而无别。必有妙术,请示所由。

〔释文〕颜成子游李云:子綦弟子也,姓颜,名偃,谥成,字子游。何居如字,又音姬。司马云:犹故也。槁木古老反。注同。音寂,本亦作「寂」。今注作「寂寞」。莫本亦作「漠」。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注〕子游尝见隐机者,而未有若子綦也。

〔疏〕子游昔见坐忘,未尽玄妙;今逢隐几,实异曩时。怪其寂泊无情,故发惊疑之旨。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注〕吾丧我,我自忘矣;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识哉!故都忘外内,然后超然俱得。

〔疏〕而,犹汝也。丧,犹忘也。许其所问,故言不亦善乎。而子綦境智两忘,物我双绝,子游不悟,而以惊疑,故示隐几之能,汝颇知不。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注〕籁,箫也。夫箫管参差,宫商异律,故有短长高下万殊之声。声虽万殊,而所禀之度一也,然则优劣无所错其闲矣。况之风物,异音同是,而咸自取焉,则天地之籁见矣。

〔疏〕(人)籁,箫也,长一尺二寸,十六管,象凤翅,舜作也。夫箫管参差,所受各足,况之风物,咸禀自然,故寄此二贤,以明三籁之义。释在下文。

〇典案:御览五百八十一引注作「天籁,箫也」。

〔释文〕女闻音汝。下皆同。本亦作「汝」。人籁力带反,箫也。籁夫音扶。参初林反。差初宜反。所错七故反。见矣贤遍反。

子游曰:「敢问其方。」

〔疏〕方,道术也。虽闻其名,未解其义,故请三籁,其术如何。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注〕大块者,无物也。夫噫气者,岂有物哉?气块然而自噫耳。物之生也,莫不块然而自生,则块然之体大矣,故遂以大块为名。

〔疏〕大块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称也。言自然之理通生万物,不知所以然而然。大块之中,噫而出气,仍名此气而为风也。

〇典案:御览九引「其名为风」作「名曰风」,文选月赋注引同。

〔释文〕大块苦怪反。李(若)[苦]对反。说文同,云:俗「凷」字也。徐口回反,徐、李又胡罪反。郭又苦猥反。司马云:大朴之貌。衆家或作「大槐」。班固同。淮南子作「大昧」。解者或以为无,或以为元气,或以为混成,或以为天,谬也。

〇俞樾曰:大块者,地也。「块」乃「凷」之或体。说文土部:凷,墣也。盖即中庸所谓一撮土之多者,积而至于广大,则成地矣,故以地为大块也。司马云大朴之貌,郭注曰:大块者无物也,并失其义。此本说地籁,然则大块者非地而何?噫乙戒反。注同。一音荫。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注〕言风唯无作,作则万窍皆怒动而为声也。

〔疏〕是者,指此风也。作。起也。言此大风唯当不起,若其动作,则万殊之穴皆鼓怒呺叫也。

〇奚侗曰:呺,借为「号」。说文曰:号,嘑也。文选月赋注引正作「号」。

〇典案:奚说是也。御览九引亦正作「号」,是其证也。

〔释文〕万窍苦吊反。怒呺胡刀反,徐又(诈)[许]口反,又胡到反。而独不闻之翏翏乎?

〔注〕长风之声。

〔释文〕翏翏良救反,又六收反。长风声也。李本作「飂」,音同。又力竹反。山林之畏隹。

〔注〕大风之所扇动也。

〔疏〕翏翏,长风之声。畏隹,扇动之貌。而翏翏清吹,击荡山林,遂使树木枝条,畏隹扇动。世皆共覩,汝独不闻之邪?下文云。

〔释文〕畏于鬼反。郭乌罪反。崔本作「」。隹醉癸反。徐子唯反。郭祖罪反。李诸鬼反。李颐云:畏隹,山阜貌。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注〕此略举衆窍之所似。

〔疏〕窍穴,树孔也。枅,柱头木也,今之斗是也。圈,畜兽阑也。木既百围,穴亦奇衆,故或似人之口鼻,或似兽之阑圈,或似人之耳孔,或似舍之枅,或洼曲而拥肿,或污下而不平。形势无穷,略陈此八事,亦由世闲万物种类不同,或丑或妍,盖禀之造化。

〔释文〕之窍崔本作「窾」。似鼻似口司马云:言风吹窍穴动作,或似人鼻,或似人口。似枅音鸡,又音肩。字林云:柱上方木也。简文云:欂栌也。似圈起权反。郭音权,杯圈也。徐其阮反,言如羊豕之阑圈也。似臼其九反。似洼者乌携反。李于花反,又乌乖反,郭乌蛙反。司马云:若洼曲。污者音乌。司马云:若污下。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注〕此略举异窍之声殊。

〔疏〕激者,如水湍激声也。謞者,如箭镞头孔声。叱者,咄声也。吸者,如呼吸声也。叫者,如叫呼声也。譹者,哭声也。宎者,深也,若深谷然。咬者,哀切声也。略举树穴,即有八种;风吹木窍,还作八声。亦(由)[犹]人禀分不同,种种差异,率性而动,莫不均齐。假令小大夭寿,未足以相倾。

〔释文〕激者经历反,如水激也。李古吊反。司马云:声若激唤也。李又驱吊反。謞者音孝。李虚交反。简文云:若箭去之声。司马云:若讙謞声。叱者昌实反。徐音七。司马云:若叱咄声。吸者许及反。司马云:若嘘吸声也。叫者古吊反。郭古幼反。李居曜反。司马云:若叫呼声也。譹者音豪。郭又户报反。司马云:若譹哭声。宎者徐于尧反。一音杳,又于吊反。司马云:深者也,若深宎宎然。咬者于交反。或音狡。司马云:声哀切咬咬然。又许拜反。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

〔注〕夫声之宫商虽千变万化,唱和大小,莫不称其所受而各当其分。

〔疏〕泠,小风也。飘,大风也。于、喁皆是风吹树动,前后相随之声也。故泠[泠]清风,和声即小;暴疾飘风,和声即大。各称所受,曾无胜劣,以况万物禀气自然。

〔释文〕唱于如字。唱喁五恭反,徐又音愚,又五斗反。李云:于、喁,声之相和也。泠风音零。李云:泠泠,小风也。小和胡卧反。下及注皆同。飘风鼻遥反,又符遥反。李敷遥反。司马云:疾风也。尔雅云:回风为飘。不称尺证反。其分符问反。下不出者同。厉风济,则衆窍为虚。

〔注〕济,止也。烈风作,则衆窍实,及其止,则衆窍虚。虚实虽异,其于各得则同。

〔疏〕厉,大也,烈也。济,止也。言大风止,则衆窍虚;及其动,则衆窍实。虚实虽异,各得则同耳。况四序盈虚,二仪生杀,既无心于亭毒,岂有意于虔刘!

〔释文〕厉风司马云:大风。向、郭云:烈风。济子细反。向云:止也。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注〕调调、刀刀,动摇貌也。言物声既异,而形之动摇亦又不同也。动虽不同,其得齐一耳,岂调调独是,而刁刁独非乎!

〔疏〕而,汝也。调调、刁刁,动摇之貌也。言物形既异,动亦不同,虽有调刁之殊,而终无是非之异。况盈虚聚散,生死穷通,物理自然,不得不尔,岂有是非臧否于其间哉!

〔释文〕调调音条。刁刁徐都尧反。向云:调调、刁刁,皆动摇貌。动摇如字,又羊照反。

子游曰:「地籁则衆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疏〕地籁则窍穴之徒,人籁则箫管之类,并皆眼见,此则可知。惟天籁深玄,卒难顿悟,敢陈庸昧,请决所疑。

〔释文〕比竹毗志反。又必履反。李扶必反。注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

〔注〕此天籁也。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即衆窍比竹之属,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成一天耳。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已)[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而或者谓天籁役物,使从己也。夫天且不能自有,况能有物哉!故天也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

〔疏〕夫天者,万物之总名,自然之别称,岂苍苍之谓哉!故夫天籁者,岂别有一物邪?即比竹衆窍,接乎有生之类是尔。寻夫生生者谁乎,盖无物也。故外不待乎物,内不资乎我,块然而生,独化者也。是以郭注云:自(已)[己]而然,则谓之天然。故以天然言之者,所以明其自然也。而言吹万不同。且风唯一体,窍则万殊,虽复大小不同,而各称所受,咸率自知,岂赖他哉!此天籁也。故知春生夏长,目视耳听,近取诸身,远托诸物,皆不知其所以,悉莫辨其所然。使其自(已)[己],当分各足,率性而动,不由心智,所谓亭之毒之,此天籁之大意者也。

〇郭庆藩曰:文选谢(宣城)[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注引司马云:吹万,言天气吹煦,生养万物,形气不同。已,止也,使各得其性而止。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注、江文通杂体诗注引同。释文阙。

〔释文〕岂复扶又反。莫适丁历反。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注〕物皆自得之耳,谁主怒之使然哉!此重明天籁也。

〔疏〕自取,由自得也。言风窍不同,形声乃异,至于各自取足,未始不齐,而怒动为声,谁使之然也!欲明羣生纠纷,万象参差,分内自取,未尝不足,或飞或走,谁使其然?故知鼓之怒之,莫知其宰。此则重明天籁之义者也。

〇典案:疏「自取,由自得也」,「由」借为「犹」,又与「猷」同。尔雅释言:猷,若也。「猷」、「犹」、「由」古字通用。下「由猛火」、「由如祝诅」竝同。

〔释文〕此重直用反。

大知闲闲,小知闲闲;

〔注〕此盖知之不同。

〔疏〕闲闲,宽裕也。间间,分别也。夫智惠宽大之人,率性虚淡,无是无非;小知狭劣之人,性灵褊促,有取有舍,故间隔而分别。无是无非,故闲暇而宽裕也。

〔释文〕大知音智。下及注同。闲闲李云:无所容貌。简文云:广博之貌。闲闲古闲反,有所闲别也。

〇俞樾曰:广雅释诂:闲,覗也。「小知闲闲」,当从此义,谓好覗察人也。释文曰:有所闲别,非是。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注〕此盖言语之异。

〔疏〕炎炎,猛烈也。詹詹,词费也。夫诠理大言,由猛火,炎燎原野,清荡无遗。儒墨小言,滞于竞辩,徒有词费,无益教方。

〔释文〕炎炎于廉、于凡二反,又音谈。李作「淡」,徒滥反。李颐云:同是非也。简文云:美盛貌。詹詹音占。李颐云:小辩之貌。崔本作「阎」。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注〕此盖寤寐之异。

〔疏〕凡鄙之人,心灵驰躁,耽滞前境,无得暂停。故其梦寐也,魂神妄缘而交接;其觉悟也,则形质开朗而取染也。

〔释文〕魂交司马云:精神交错也。其觉古孝反。形开司马云:目开意悟也。与接为搆,日以心鬭。缦者,窖者,密者。

〔注〕此盖交接之异。

〔疏〕构,合也。窖,深也,今穴地藏谷是也。密,隐也。交接世事,构合根尘,妄心既重,(渴)[愒]日不足,故惜彼寸阴,心与日鬭也。其运心逐境,情性万殊,略而言之,有此三别也。

〔释文〕与接为构司马云:人道交接,构,结驩爱也。缦者(未)[末]旦反。简文云:宽心也。窖者古孝反。司马云:深也。李云:穴也。案:穴地藏谷曰窖。简文云:深心也。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注〕此盖恐悸之异。

〔疏〕惴惴,怵惕也。缦缦,沮丧也。夫境有违从,而心恒忧度,虑其不遂,恐惧交怀。是以小恐惴栗而怵惕,大恐宽暇而沮丧也。

〔释文〕小恐曲勇反。下及注同。惴惴之瑞反。李云:小心貌。尔雅云:惧也。缦缦李云:齐死生貌。悸其季反。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

〔疏〕机,弩牙也。栝,箭栝也。司,主也。言发心逐境,速如箭栝;役情拒害,猛若弩牙。唯主意是非,更无他谓也。

〔释文〕机栝古活反。机,弩牙。栝,箭栝。

〇郭庆藩曰:文选鲍明远苦热行注引司马云:言生死是非,臧否交校,则祸败之来,若机栝之发。释文阙。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

〔注〕此盖动止之异。

〔疏〕诅,祝也。盟,誓也。言役意是非,由如祝诅,畱心取境,不异誓盟。坚守确乎,情在胜物。

〔释文〕诅侧据反。盟音明。徐武耕反。郭武病反。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注〕其衰杀日消,有如此者。

〔疏〕夫素秋摇落,玄冬肃杀,物景贸迁,骤如交臂,愚惑之类,岂能觉邪!唯争虚妄是非,讵知日新消毁,人之衰老,其状例然。

〔释文〕其杀色界反。徐色例反。注同。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

〔注〕其溺而遂往,有如此者。

〔疏〕滞溺于境,其来已久。所为之事,背道乖真。欲使复命还源,无由可致。

〔释文〕其溺奴狄反,郭奴徼反。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

〔注〕其厌没于欲,老而愈洫,有如此者。

〔疏〕厌,没溺也。颠倒之流,厌没于欲,惑情坚固,有类缄绳。岂唯壮年纵恣,抑乃老而愈洫。

〔释文〕其厌于叶反。徐于冉反,又于感反。如缄徐古咸反。老洫本亦作「溢」,同,音逸。郭许鵙反,又已质反。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洫」作「溢」,与释文一本合。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注〕其利患轻祸,阴结遂志,有如此者。

〔疏〕莫,无也。阳,生也。耽滞之心,隣乎死地,欲使反于生道,无由得之。

〔释文〕近死附近之近。复阳阳,谓生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

〔注〕此盖性情之异者。

〔疏〕凡品愚迷,则执违顺,顺则喜乐,违则哀怒。然哀乐则重,喜怒则轻。故喜则心生懽悦,乐则形于舞忭。怒则当时瞋恨,哀则举体悲号,虑则抑度未来,叹则咨嗟已往,变则改易旧事,慹则屈服不伸,姚则轻浮躁动,佚则奢华纵放,启则开张情欲,态则娇淫妖冶。衆生心识,变转无穷,略而言之,有此十二。审而察之,物情斯见矣。

〔释文〕哀乐音洛。慹之涉反。司马云:不动貌。姚郭音遥,徐、李勑吊反。佚音逸。态勑代反,李又奴载反。乐出虚,蒸成菌。

〔注〕此盖事变之异也。自此以上,略举天籁之无方;自此以下,明无方之自然也。物各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则形虽弥异,其然弥同也。

〔疏〕夫箫管内虚,故能出于雅乐;湿暑气蒸,故能生成朝菌。亦犹二仪万物,虚假不真,从无生有,例如菌乐。浮幻若是,喜怒何施!

〔释文〕蒸之膺反。成菌其陨反。向云:结也。以上时掌反。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注〕日夜相代,代故以新也。夫天地万物,变化日新,与时俱往,何物萌之哉?自然而然耳。

〔疏〕日昼月夜,轮转循环,更相递代,互为前后。推求根绪,莫知其状者也。

〇典案:德充符篇「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也」,文义与此同。

〔释文〕萌武耕反。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注〕言其自生。

〔疏〕已,止也。推求日夜,前后难知,起心虞度,不如止息。又重推旦暮,覆察昏明,亦莫测其所由,固不知其端绪。欲明世间万法,虚妄不真,推求生死,即体皆寂。故老经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理由若此。

〔释文〕旦暮本又作「莫」,音同。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

〔注〕彼,自然也。自然生我,我自然生。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岂远之哉!

〔疏〕彼,自然也。取,禀受也。若非自然,谁能生我?若无有我,谁禀自然乎?然我则自然,自然则我,其理非远,故曰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注〕凡物云云,皆自尔耳,非相为使也,故任之而理自至矣。

〔疏〕言我禀受自然,其理已具。足行手捉,耳听目视,功能御用,各有司存。亭之毒之,非相为使,无劳措意,直置任之。

〔释文〕相为于伪反。下「未为」同。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注〕万物万情,趣舍不同,若有真宰使之然也。起索真宰之眹迹,而亦终不得,则明物皆自然,无使物然也。

〔疏〕夫肢体不同,而御用各异,似有真性,竟无宰主。眹迹攸肇,从何而有?

〔释文〕而特崔云:特,辞也。其眹李除忍反。兆也。趣舍七喻反。字或作「取」。下音舍,或音赦。下皆倣此。起索所百反。可行(已)[己]信。

〔注〕今夫行者信己,可得行也。

〔疏〕信己而用,可意而行,天机自张,率性而动,自济自足,岂假物哉!而不见其形。

〔注〕不见所以得行之形。

〔疏〕物皆信己而行,不见信可行之貌者也。有情而无形。

〔注〕情当其物,故形不别见也。

〔疏〕有可行之情智,无信己之形质。

〔释文〕情当丁浪反,下皆同。别见贤遍反。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

〔注〕付之自然,而莫不皆存也。

〔疏〕百骸,百骨节也。九窍,谓眼、耳、鼻、舌、口及下二漏也。六藏,六腑也,谓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藏,谓五藏,肝、心、脾、肺、肾也。赅,备也。言体骨在外,藏腑在内,窍通内外。备此三事,以成一身,故言存。

〔释文〕百骸户皆反。六藏才浪反。案:心、肺、肝、脾、肾谓之五藏。大小肠、膀胱、三焦谓之六府。身别有九藏气,天、地、人。天以候头角之气,人候耳目之气,地候口齿之气。三部各有天、地、人,三三而九,神藏五,形藏四,故九。今此云六藏,未见所出。赅徐古来反。司马云:备也。小尔雅同。简文云:兼也。吾谁与为亲?

〔注〕直自存耳。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

〔注〕皆说之,则是有所私也。有私则不能赅而存矣,故不说而自存,不为而自生也。

〔疏〕言夫六根九窍,俱是一身,岂有亲疏,私存爱悦?若有心爱悦,便是有私。身而私之,理在不可。莫不任置,自有司存。于身既然,在物亦尔。

〔释文〕皆说音悦,注同。今本多即作「悦」字。后皆倣此。如是皆有为臣妾乎?

〔注〕若皆私之,则志过其分,上下相冒,而莫为臣妾矣。臣妾之才,而不安臣妾之任,则失矣。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外内,乃天理自然,岂真人之所为哉!

〔疏〕臣妾者,士女之贱职也。且人之一身,亦有君臣之别,至如见色,则目为君,而耳为臣,行步则足为君,手为臣也。斯乃出自天理,岂人之所为乎?非关系意亲疏,故为君臣也。郭注云:「时之所贤者为君,才不应世者为臣」,治国治身,内外无异。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注〕夫臣妾但各当其分耳,未为不足以相治也。相治者,若手足耳目,四肢百体,各有所司,而更相御用也。

〔疏〕夫臣妾御用,各有职司,知手执脚行,当分自足。岂为手之不足而脚为行乎?盖天机自张,无心相为而治理之也。举此手足,诸事可知也。

〔释文〕而更音庚。其递相为君臣乎?

〔注〕夫时之所贤者为君,才不应世者为臣。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首自在上,足自居下,岂有递哉!虽无错于当而必自当也。

〔疏〕夫首自在上,足自居下,目能视色,耳能听声,而用舍有时,故有贵贱。岂措情于上下,而递代为君臣乎?但任置无心,而必自当也。

〔释文〕其递音弟。徐又音第。不应应对之应。无错七素反。下同。其有真君存焉?

〔注〕任之而自尔,则非伪也。

〔疏〕直置忘怀,无劳措意,此即真君妙道,存乎其中矣。又解:真君即前之真宰也。言取舍之心,青黄等色,本无自性,缘合而成,不自不他,非无非有,故假设疑问,以明无有真君也。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注〕凡得真性,用其自为者,虽复皁隶,犹不顾毁誉而自安其业,故知与不知,皆自若也。若乃开希幸之路,以下冒上,物丧其真,人忘其本,则毁誉之间,俯仰失错也。

〔疏〕夫心境相感,欲染斯兴。是以求得称情,即谓之为益;如其不得,即谓之为损。斯言凡情迷执,有得丧以撄心;道智观之,无损益于其真性者也。

〔释文〕虽复扶又反。下同。毁誉音余。物丧息浪反。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注〕言性各有分,故知者守知以待终,而愚者抱愚以至死。岂有能中易其性者也!

〔疏〕夫禀受形性,各有涯量,不可改愚以为智,安得易丑以为妍!是故形性一成,终不中途亡失,适可守其分内,待尽天年矣。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注〕羣品云云,逆顺相交,各信其偏见,而恣其所行,莫能自反。此皆衆人之所悲者,亦可悲矣。而衆人未尝以此为悲者,性然故也。物各性然,又何物足悲哉!

〔疏〕刃,逆也。靡,顺也。羣品云云,锐情逐境。境既有逆有顺,心便执是执非。行有终年,速如驰骤;唯知贪境,曾无止息。格量物理,深可悲伤。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注〕夫物情无极,知足者鲜。故得止不止,复逐于彼。皆疲役终身,未厌其志,死而后已。故其成功者,无时可见也。

〔疏〕夫物浮竞,知足者稀,故得此不休,复逐于彼。所以终身疲役,没命贪残,持影系风,功成何日。

〔释文〕者鲜息浅反。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注〕凡物各以所好役其形骸,至于疲困苶然。不知所以好此之归趣云何也!

〔疏〕苶然,疲顿貌也。而所好情笃,劳役心灵,形魂既弊,苶然困苦。直以信心,好此贪竞,责其意谓,亦不知所归。愚痴之甚,深可哀叹。

〔释文〕苶然乃结反,徐李乃协反。崔音捻,云:忘貌。简文云:疲,病困之状。

〇郭庆藩曰:苶,司马作「薾」。文选谢灵运过始宁墅诗注引司马云:薾,极貌也。释文阙。所好呼报反。下同。人谓之不死,奚益!

〔注〕言其实与死同。

〔疏〕奚,何也。耽滞如斯,困而不已,有损行业,无益神气,可谓虽生之日,犹死之年也。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注〕言其心形并驰,困而不反,比于凡人所哀,则此真哀之大也。然凡人未尝以此为哀,则凡所哀者,不足哀也。

〔疏〕然,犹如此也。念念迁移,新新流谢,其化而为老,心识随而昏昧,形神俱变,故谓与之然。世之悲哀,莫此甚也。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注〕凡此上事,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曰芒也。今未知者,皆不知所以知而自知矣,生者不知所以生而自生矣。万物虽异,至于生不由知,则未有不同者也,故天下莫不芒也。

〔疏〕芒,闇昧也。言凡人在生,芒昧如是,举世皆惑,岂有一人不昧者!而庄子体道真人,智用明达,俯同尘俗,故云而我独芒。郭注稍乖,今不依用。

〔释文〕芒乎莫刚反,又音亡。芒,芒昧也。简文云:芒,同也。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注〕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谓之成心。人自师其成心,则人各自有师矣。人各自有师,故付之而自当。

〔疏〕夫域情滞着,执一家之偏见者,谓之成心。夫随顺封执之心,师之以为准的,世皆如此,故谁独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注〕夫以成代不成,非知也,心自得耳。故愚者亦师其成心,未肯用其所谓短,而舍其所谓长者也。

〔疏〕愚惑之类,坚执是非,何必知他理长,代己之短,唯欲斥他为短,自取为长。如此之人,处处皆有,愚痴之辈,先豫其中。

〔释文〕与有音豫。而舍音舍,字亦作「舍」。下同。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注〕今日适越,昨日何由至哉?未成乎心,是非何由生哉?明夫是非者,羣品之所不能无,故至人两顺之。

〔疏〕吴、越路遥,必须积旬方达,今朝发途,昨日何由至哉?欲明是非彼我,生自妄心。言心必也未生,是非从何而有?故先分别而后是非,先造途而后至越。

〔释文〕昔至崔云:昔,夕也。向云:昔者,昨日之谓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柰何哉!

〔注〕理无是非,而惑者以为有,此以无有为有也。惑心已成,虽圣人不能解,故付之自若而不强知也。

〔疏〕夏禹,字文命,鲧子,启父也。谥法:泉源流通曰禹,又云:受禅成功曰禹。理无是非,而惑者为有,此用无有为有也。迷执日久,惑心已成,虽有大禹神人,亦不[能]令其解悟。庄生深怀慈救,独柰之何,故付之自若,不强知之者也。

〔释文〕不强其丈反。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

〔注〕各有所说,故异于吹。

〔疏〕夫名言之与风吹,皆是声法,而言者必有诠辩,故曰有言。

〔释文〕吹也如字,又叱瑞反。崔云:吹,犹籁也。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注〕我以为是,而彼以为非,彼之所是,我又非之,故未定也。未定也者,由彼我之情偏。

〔疏〕虽有此言,异于风吹,而咸言我是,佥曰彼非。既彼我情偏,故独未定者也。果有言邪?

〔注〕以为有言邪?然未足以有所定。其未尝有言邪?

〔注〕以为无言邪?则据己已有言。

〔疏〕果,决定也。此以为是,彼以为非,此以为非,而彼以为是。既而是非不定,言何所诠!故不足称定有言也。然彼此偏见,各执是非,据己所言,故不可以为无言也。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注〕夫言与鷇音,其致一也,有辩无辩,诚未可定也。天下之情不必同,而所言不能异,故是非纷纭,莫知所定。

〔疏〕辩,别也。鸟子欲出卵中而鸣,谓之鷇音也,言亦带壳曰鷇。夫彼此偏执,不定是非,亦何异鷇鸟之音有声无辩!故将言说异于鷇音者,恐未足以为别者也。

〔释文〕鷇苦豆反,李音彀。司马云:鸟子欲出者也。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疏〕恶乎,谓于何也。虚通至道,非真非伪,于何逃匿而真伪生焉?

〔释文〕恶乎音乌。下皆同。真伪一本作「真诡」。崔本作「真然」。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注〕道焉不在!言何隐蔽,而有真伪,是非之名,纷然而起?

〔疏〕至教至言,非非非是,于何隐蔽,有是有非者哉?

〔释文〕道焉于虔反。道恶乎往而不存?

〔注〕皆存。

〔疏〕存,在也。陶铸生灵,周行不殆,道无不徧,于何不在乎!所以在伪在真,而非真非伪也。言恶乎存而不可?

〔注〕皆可。

〔疏〕玄道真言,随物生杀,何往不可而言隐邪?故可是可非,而非非非是者也。道隐于小成。

〔疏〕小成者,谓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谓之小成也。世薄时浇,唯行仁义,不能行于大道,故言道隐于小成,而道不可隐也。故老君云:「大道废,有仁义。」言隐于荣华。

〔注〕夫小成荣华,自隐于道,而道不可隐。则真伪是非者,行于荣华,而止于实当,见于小成,而灭于大全也。

〔疏〕荣华者,谓浮辩之辞,华美之言也。只为滞于华辩,所以蔽隐至言。所以老君经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释文〕实当丁浪反。后可以意求,不复重出。见于贤遍反。故有儒墨之是非。

〔疏〕昔有郑人名缓,学于求氏之地,三年艺成,而化为儒。儒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行仁义之道,辩尊卑之位,故谓之儒也。缓弟名翟,缓化其弟,遂成于墨。墨者禹道也。尚贤崇礼,俭以兼爱,摩顶放踵,以救苍生,此谓之墨也。而缓、翟二人,亲则兄弟,各执一教,更相是非。缓恨其弟,感激而死。然彼我是非,其来久矣。争竞之甚,起自二贤,故指此二贤为乱羣之帅。是知道丧言隐,方督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注〕儒墨更相是非,而天下皆儒墨也。故百家并起,各私所见,而未始出其方也。

〔疏〕天下莫不自以为是,以彼为非,彼亦(与)[以]汝为非,自以为是。故各用己是是彼非,各用己非非彼是。

〔释文〕更相音庚。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注〕夫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无是无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无是无非也。欲明无是无非,则莫若还以儒墨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则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非非则无非,非是则无是。

〔疏〕世皆以他为非,用己为是。今欲翻非作是,翻是作非者,无过还用彼我,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则所非者非非则无非,所是者非是则无是。无是则无非,故知是非皆虚妄耳。

〔释文〕反覆芳服反。下同。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注〕物皆自是,故无非是;物皆相彼,故无非彼。无非彼,则天下无是矣;无非是,则天下无彼矣。无彼无是,所以玄同也。

〔疏〕注曰:「物皆自是,故无非是,物皆相彼,故无非彼。无非彼也,则天下无是矣;无非是也,则天下无彼矣。无彼无是,所以玄同。」此注理尽,无劳别释。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疏〕自为彼所彼,此则不自见,自知己为是,便则知之;物之有偏也,例皆如是。若审能见他见自,故无是无非也。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注〕夫物之偏也,皆不见彼之所见,而独自知其所知。自知其所知,则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则以彼为非矣。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相因而生者也。

〔疏〕夫彼对于此,是待于非,文家之大体也。今言彼出于是者,言约理微,举彼角势也;欲示举彼明此,举是明非也。而彼此是非,相因而有,推求分析,即体皆空也。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注〕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死生之状虽异,其于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为死,则无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无死矣。无生无死,无可无不可,故儒墨之辨,吾所不能同也;至于各冥其分,吾所不能异也。

〔疏〕方,方将也。言彼此是非,无异生死之说也。夫生死交谢,由寒暑之递迁。而生者以生为生,而死者将生为死,亦如是者以是为是,而非者以是为非。故知因是而非,因非而是。因非而是,则无是矣;因是而非,则无非矣。是以无是无非,无生无死,无可无不可,何彼此之论乎!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注〕夫怀豁者,因天下之是非,而自无是非也。故不由是非之涂,而是非无患不当者,直明其天然而无所夺故也。

〔疏〕天,自然也。圣人达悟,不由是得非,直置虚凝,照以自然之智。只因此是非而得无非无是,终不夺有而别证无。是亦彼也。

〔注〕我亦为彼所彼。彼亦是也。

〔注〕彼亦自以为是。

〔疏〕我自以为是,亦为彼之所非;我以彼为非,而彼亦以自为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注〕此亦自是而非彼,彼亦自是而非此。此与彼各有一是一非于体中也。

〔疏〕此既自是,彼亦自是;此既非彼,彼亦非此;故各有一是,各有一非也。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注〕今欲谓彼为彼,而彼复自是;欲谓是为是,而是复为彼所彼。故彼是有无,未果定也。

〔疏〕夫彼此是非相待而立,反覆推讨,举体浮虚。自以为是,此则不无;为彼所彼,此则不有。有无彼此,未可决定。

〔释文〕彼复扶又反。下同。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注〕偶,对也。彼是相对,而圣人两顺之,故无心者与物冥,而未尝有对于天下也。此居其枢要,而会其玄极,以应夫无方也。

〔疏〕偶,对也。枢,要也。体夫彼此俱空,是非两幻,凝神独见,而无对于天下者,可谓会其玄极,得道枢要也。前则假问有无,待夺不定;此则重明彼此,当体自空。前浅后深,所以为次也。

〔释文〕道枢尺朱反。枢,要也。以应应对之应。前注同。后可以意求,不复重音。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注〕夫是非反覆,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无是无非,故能应夫是非。是非无穷,故应亦无穷。

〔疏〕夫绝待独化,道之本始,为学之要,故谓之枢。环者,假有二窍;中者,真空一道。环中空矣,以明无是无非。是非无穷,故应亦无穷也。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注〕天下莫不自是,而莫不相非,故一是一非,两行无穷。唯涉空得中者,旷然无怀,乘之以游也。

〔疏〕夫物莫不自是,故是亦一无穷;莫不相非,故非亦一无穷。唯彼我两忘,是非双遣,而得环中之道者,故能大顺苍生,乘之游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疏〕指,手指也。马,戏筹也。喻,比也。言人是非各执,彼我异情,故用己指比他指,即用他指为非指;复将他指比汝指,汝指于他指复为非指矣。指义既尔,马亦如之。所以诸法之中独举指者,欲明近取诸身,切要无过于指,远托诸物,胜负莫先于马,故举二事以况是非。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注〕夫自是而非彼,彼我之常情也。故以我指喻彼指,则彼指于我指独为非指矣。此以指喻指之非指也。若复以彼指还喻我指,则我指于彼指复为非指矣。此亦非指喻指之非指也。将明无是无非,莫若反覆相喻。反覆相喻,则彼之与我,既同于自是,又均于相非。均于相非,则天下无是;同于自是,则天下无非。何以明其然邪?是若果是,则天下不得彼有非之者也。非若果非,亦不得复有是之者也。今是非无主,纷然淆乱,明此区区者,各信其偏见,而同于一致耳。仰观俯察,莫不皆然。是以至人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故浩然大宁,而天地万物各当其分,同于自得,而无是无非也。

〔疏〕天地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何以知其然邪?今以彼我是非反覆相喻,则所是者非是,所非者非非。故知二仪万物,无是无非者也。

〔释文〕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崔云:指,百体之一体;马,万物之一物。浩然户老反。

可乎可。

〔注〕可于己者,即谓之可。不可乎不可。

〔注〕不可于己者,即谓之不可。

〔疏〕夫理无是非,而物有违顺,故顺其意者则谓之可,乖其情者则谓之不可。违顺既空,故知可不可皆妄也。道行之而成。

〔注〕无不成也。

〔疏〕大道旷荡,亭毒含灵,周行万物,无不成就。故在可成于可,而不当于可;在不可成不可,亦不当于不可也。物谓之而然。

〔注〕无不然也。

〔疏〕物情颠倒,不达违从,虚计是非,妄为然不。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疏〕心境两空,物我双幻,于何而有然法,遂执为然?于何不然为不然也?

〇王闓运曰:以寓言篇证之,「不然于不然」,下似应更有「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四句,而今本夺之。

〇典案:王说是也。此文本以然不然、可不可对言,故下文云「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今本「不然于不然」句下敚此四句,又误移「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二句于上文,句既错乱,义遂不可通矣。释文引崔本「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句下有「可于可,而不可于不可;不可于不可,而可于可也」十九字,文虽小异,而「不然于不然」句下之有敚文愈明矣。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注〕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

〔疏〕物情执滞,触境皆迷,必固(为)[谓]有然,必固谓有可,岂知可则不可,然则不然邪!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疏〕羣品云云,各私所见,皆然其所然,可其所可。

〔释文〕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崔本此下更有「可于可,而不可于不可,不可于不可,而可于可也」。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注〕夫莛横而楹纵,厉丑而西施好。所谓齐者,岂必齐形状,同规矩哉!故举纵横好丑,恢恑憰怪,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则理虽万殊,而性同得,故曰道通为一也。

〔疏〕为是义故,略举八事以破之。莛,屋梁也。楹,舍柱也。厉,病丑人也。西施,吴王美姬也。恢者,宽大之名。恑者,奇变之称。憰者,矫诈之心。怪者,妖异之物。夫纵横美恶,物见所以万殊;恢憰奇异,世情用之为颠倒。故有是、非、可、不可,迷执其分。今以玄道观之,本来无二,是以妍丑之状万殊,自得之情惟一,故曰道通为一也。

〔释文〕故为于伪反。下「为是」皆同。莛徐音庭,李音挺。司马云:屋梁也。楹音盈。司马云:屋柱也。

〇俞樾曰:司马以莛为屋梁,楹为屋柱,故郭云:莛横而楹纵。案:说文:莛,茎也。屋梁之说,初非本义。汉书东方朔传「以莛撞锺」,文选答客难篇「莛」作「筳」,李注引说苑曰:「建天下之鸣钟,撞之以筳,岂能发其音声哉!」「筳」与「莛」通,是古书言莛者,谓其小也。莛、楹以大小言,厉、西施以好丑言。旧说非是。厉如字,恶也。李音赖。司马云:病癞。西施司马云:夏姬也。案:句践所献吴王美女也。恢徐苦回反,大也。郭苦虺反。简文本作「吊」。

〇典案:「恑」字无义,简文本作「吊」是也。「吊恑」即「吊诡」,故下文云「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此「诡」字既涉「憰」、「怪」二字偏傍作「恑」,「吊」字又譌为「恢」,义遂不可通矣。「吊」、「恢」形不相近,无缘致譌,疑此文旧作「恑」,德充符篇「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天下篇「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吕氏春秋侈乐篇「俶诡殊瑰」,「吊」、「叔」古同字,故「諔」或作「俶」,或作「吊」。「诡」以偏傍为「恑」,「」又以偏傍为「恢」矣。以简文本作「吊」,知此字必「叔」,则「恢」字为误字,明矣。恑九委反,徐九彼反。李云:戾也。憰怪音决。李云:憰,乖也。怪,异也。楹纵本亦作「从」,同。将容反。其分也,成也;

〔注〕夫物或此以为散而彼以为成。

〔疏〕夫物或于此为散,于彼为成。欲明聚散无恒,不可定执。此则于不二之理更举论端者也。

〔释文〕其分如字。其成也,毁也。

〔注〕我之所谓成,而彼或谓之毁。

〔疏〕或于此为成,于彼为毁。物之涉用,有此不同,则散毛成毡,伐木为舍等也。

〇典案:庚桑楚篇「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毁也」,文义与此正同。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注〕夫成毁者,生于自见而不见彼也。故无成与毁,犹无是与非也。

〔疏〕夫成毁、是非,生于偏滞者也。既成毁不定,是非无主,故无成毁,通而一之。

〔释文〕复通扶又反。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疏〕寓,寄也。庸,用也。唯当达道之夫,凝神玄鉴,故能去彼二偏,通而为一。为是义故,成功不处,用而忘用,寄用羣材也。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注〕夫达者无滞于一方,故忽然自忘,而寄当于自用。自用者,莫不条畅而自得也。

〔疏〕夫有夫至功而推功于物,驰驭亿兆而寄用羣材者,其惟圣人乎!是以应感无心,灵通不滞,可谓冥真体道,得玄珠于赤水者也。适得而几矣。

〔注〕几,尽也。至理尽于自得也。

〔疏〕几,尽也。夫得者内不资于我,外不资于物,无思无为,绝学绝待,适尔而得,盖无所由,与理相应,故能尽妙也。

〔释文〕几矣音机,尽也。下同。徐具衣反。因是已。

〔注〕达者因而不作。

〔疏〕夫达道之士,无作无心,故能因是非而无是非,循彼我而无彼我。我因循而已,岂措情哉!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注〕夫达者之因是,岂知因为善而因之哉?不知所以因而自因耳。故谓之道也。

〔疏〕已而者,仍前生后之辞也。夫至人无心,有感斯应,譬彼明镜,方兹虚谷,因循万物,影响苍生,不知所以然,不知所以应,岂有情于臧否,而系于利害者乎?以法因人,可谓自然之道也。

〔释文〕谓之道向、郭绝句。崔读谓之「道劳」,云:因自然,是道之功也。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

〔疏〕夫玄道妙一,常湛凝然,非由心智谋度而后不二。而愚者劳役神明,邂逅言辩,而求一者,与彼不一,无以异矣,不足类也。不知至理理自混同,岂俟措心方称不二耶!谓之朝三。

〔疏〕此起譬也。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注〕夫达者之于一,岂劳神哉?若劳神明于为一,不足赖也,与彼不一者无以异矣。亦同衆狙之惑,因所好而自是也。

〔疏〕此解譬也。狙,猕猴也。赋,付与也。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列子曰:「宋有养狙老翁,善解其意,戏狙曰:『吾与汝芧,朝三而暮四,足乎?』衆狙皆起而怒。又曰:『我与汝朝四而暮三,足乎?』衆狙皆伏而喜焉。」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其于七数,并皆是一。名既不亏,实亦无损,而一喜一怒,为用愚迷。此亦同其所好,自以为是。亦犹劳役心虑,辩饰言词,混同万物以为其一,因以为一者,亦何异衆狙之惑耶!

〇典案:文亦见列子黄帝篇。御览九百六十四引庄子云:「宋有狙公者,恐衆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衆狙皆超然而怒」,文与今本庄子多异,而与列子略同。「超」即「起」字之形误,「然」字则「起」譌为「超」后浅人妄加,以足其文也。此疑御览本引列子,而误题为庄子,非异文也。

〔释文〕狙公七徐反,又缁虑反。司马云:狙公,典狙官也。崔云:养猨狙者也。李云:老狙也。广雅云:狙,猕猴。赋芧音序,徐食汝反,李音予。司马云:橡子也。朝三暮四司马云:朝三升,暮四升也。所好呼报反。下文皆同。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注〕莫之偏任,故付之自均而止也。

〔疏〕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夫达道圣人,虚怀不执,故能和是于无是,同非于无非,所以息智乎均平之乡,休心乎自然之境也。

〇典案:寓言篇「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襌,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钧。天钧者,天倪也」,即此「天钧」之谊。淮南子俶真篇「休乎天钧而不」,即本庄子此文。

〔释文〕天钧本又作「均」。崔云:钧,陶钧也。是之谓两行。

〔注〕任天下之是非。

〔疏〕不离是非,而得无是非,故谓之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疏〕至,造极之名也。淳古圣人,运智虚妙,虽复和光混俗,而智则无知,动不乖寂,常真妙本。所至之义,列在下文也。恶乎至?

〔疏〕假设疑问,于何而造极耶?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注〕此忘天地,遗万物,外不察乎宇宙,内不觉其一身,故能旷然无累,与物俱往,而无所不应也。

〔疏〕未始,犹未曾。世所有法,悉皆非有,唯物与我,内外咸空,四句皆非,荡然虚静,理尽于此,不复可加。答于前问,意以明至极者也。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注〕虽未都忘,犹能忘其彼此。

〔疏〕初学大贤,邻乎圣境,虽复见空有之异,而未曾封执。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注〕虽未能忘彼此,犹能忘彼此之是非也。

〔疏〕通欲难除,滞物之情已有;别感易遣,是非之见犹忘也。

〇典案:庚桑楚篇「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文义与此正同。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注〕无是非,乃全也。

〔疏〕夫有非有是,流俗之鄙情;无是无非,达人之通鉴。故知彼我彰而至道隐,是非息而妙理全矣。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注〕道亏,则情有所偏而爱有所成,未能忘爱释私,玄同彼我也。

〔疏〕虚玄之道,既以亏损,爱染之情,于是乎成着矣。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

〔注〕有之与无,斯不能知乃至。

〔疏〕果,决定也。夫道无增减,物有亏成。是以物爱既成,谓道为损,而道实无亏也。故假设论端,以明其义。有无既不决定,亏成理非实录。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注〕夫声不可胜举也。故吹管操弦,虽有繁手,遗声多矣。而执籥鸣弦者,欲以彰声也,彰声而声遗,不彰声而声全。故欲成而亏之者,昭文之鼓琴也;不成而无亏者,昭文之不鼓琴也。

〔疏〕姓昭,名文,古之善鼓琴者也。夫昭氏鼓琴,虽云巧妙,而鼓商则丧角,挥宫则失征,未若置而不鼓,则五音自全。亦由有成有亏,存情所以乖道;无成无亏,忘智所以合真者也。

〔释文〕可胜音升。操弦七刀反。执籥羊灼反。昭文司马云:古善琴者。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

〔注〕几,尽也。夫三子者,皆欲辩非己所明以明之,故知尽虑穷,形劳神倦,或枝策假寐,或据梧而瞑。

〔疏〕师旷,字子野,晋平公乐师,甚知音律。支,柱也。策,打鼓枝也,亦言击节枝也。梧,琴也;今谓不尔。昭文已能鼓琴,何容二人共同一伎?况检典籍,无惠子善琴之文。而言据梧者,只是以梧几而据之谈说,犹隐几者也。几,尽也。昭文善能鼓琴,师旷妙知音律,惠施好谈名理。而三子之性,禀自天然,各以己能明示于世。世既不悟,己又疲怠,遂使柱策假寐,或复凭几而瞑。三子之能,咸尽于此。

〔释文〕枝策司马云:枝,柱也;策,杖也。崔云:举杖以击节。

〇典案:古书多言杖策。让王篇「因杖筴而去之」,亦以杖筴连文。释文引崔云「举杖以击节」,是崔本字正作「杖」。据梧音吾。司马云:梧,琴也。崔云:琴瑟也。之知音智。而瞑亡千反。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注〕赖其盛,故能久,不尔早困也。

〔疏〕惠施之徒,皆少年盛壮,故能运载形智。至于衰末之年,是非少盛,久当困苦也。

〔释文〕故载之末年崔云:书之于今也。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

〔注〕言此三子,唯独好其所明,自以殊于衆人。

〔疏〕三子各以己之所好,眈而翫之,方欲矜其所能,独异于物。其好之也,欲以明之。

〔注〕明示衆人,欲使同乎我之所好。

〔疏〕所以疲倦形神,好之不已者,欲将己之道术,明示衆人也。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

〔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于昧然也。

〔疏〕彼,衆人也。所明,道术也。白,即公孙龙守白马论也。姓公孙,名龙,赵人。当六国时,弟子孔穿之徒坚执此论,横行天下,服衆人之口,不服衆人之心。言物禀性不同,所好各异,故知三子道异,非衆人所明。非明而强示之,彼此终成暗昧。亦何异乎坚执守白之论眩惑世间,虽宏辩如流,终有言而无理也!

〔释文〕坚白司马云:谓坚石、白马之辩也。又云:公孙龙有淬剑之法,谓之坚白。崔同。又云:或曰设矛伐之说为坚,辩白马之名为白。鼓簧音黄。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

〔注〕昭文之子又乃终文之绪,亦卒不成。

〔疏〕纶,绪也。言昭文之子亦乃荷其父业,终其纶绪,卒其年命,竟无所成。况在它人,如何放哉?

〔释文〕之纶音伦。崔云:琴瑟弦也。

〇俞樾曰:释文「纶音伦」,崔云:琴瑟弦也。然以文之弦终,其义未安。郭注曰「昭文之子又乃终文之绪」,则是训「纶」为绪。今以文义求之,上文曰「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之昧」与「之纶」,必相对为文。周易系辞传,「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京房注曰:纶,知也。淮南子说山篇,「以小明大,以近论远」,高诱注曰:论,知也。古字「纶」与「论」通。淮南与「明」对言,则「纶」亦明也。「以文之纶终」,谓以文之所知者终,即是以文之明终。盖「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昭文之子「又以文之明终」,则仍是「非所明而明矣」,故下曰「终身无成」也。郭注尚未达其恉。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

〔注〕此三子虽求明于彼,彼竟不明,所以终身无成。若三子而可谓成,则虽我之不成,亦可谓成也。

〔疏〕我,衆人也。若三子异于衆人,遂自以为成,而衆人异于三子,亦可谓之成也。

〇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虽我亦成也」作「虽我无成亦可谓成矣」。

〇典案:江南古藏本作「虽我无成亦可谓成矣」,正与上句「若是而可谓成乎」之义相应,于文为长。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

〔注〕物皆自明而不明彼。若彼不明,即谓不成,则万物皆相与无成矣。故圣人不显此以耀彼,不舍己而逐物,从而任之,各宜其所能,故曲成而不遗也。今三子欲以己之所好明示于彼,不亦妄乎!

〔疏〕若三子之与衆物相与而不谓之成乎?故知衆人之与三子,彼此共无成矣。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注〕夫圣人无我者也。故滑疑之耀,则图而域之;恢恑憰怪,则通而一之;使羣异各安其所安,衆人不失其所是,则己不用于物,而万物之用用矣。物皆自用,则孰是孰非哉!故虽放荡之变,屈奇之异,曲而从之,寄之自用,则用虽万殊,历然自明。

〔疏〕夫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故能晦迹同凡,韬光接物,终不眩耀羣品,乱惑苍生,亦不矜己以率人,而各域限于分内,忘怀大顺于万物,为是寄于羣才。而此运心,斯可谓圣明真知也。

〔释文〕滑疑古没反。司马云:乱也。屈奇求物反。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注〕今以言无是非,则不知其与言有者类乎,不类乎?欲谓之类,则我以无为是,而彼以无为非,斯不类矣。然此虽是非不同,亦固未免于有是非也,则与彼类矣。故曰「类与不类又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也。然则将大不类,莫若无心,既遣是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之,以至于无遣,然后无遣无不遣,而是非自去矣。

〔疏〕类者,辈徒相似之类也。但羣生愚迷,滞是滞非。今论乃欲反彼世情,破兹迷执,故假且说无是无非,则用为真道。是故复言相与为类,此则遣于无是无非也。既而遣之又遣,方至重玄也。虽然,请尝言之。

〔注〕至理无言,言则与类,故试寄言之。

〔疏〕尝,试也。夫至理虽复无言,而非言无以诠理,故试寄言,彷象其义。有始也者。

〔注〕有始则有终。

〔疏〕此假设疑问,以明至道无始无终,此遣于始终也。有未始有始也者。

〔注〕谓无终始而一死生。

〔疏〕未始,犹未曾也。此又假问,有未曾有始终不。此遣于无始终也。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注〕夫一之者,未若不一而自齐,斯又忘其一也。

〔疏〕此又假问,有未曾有始也者。斯则遣于无始无终也。有有也者。

〔注〕有有,则美恶是非具也。

〔疏〕夫万象森罗,悉皆虚幻,故标此有,明即以有体空。此句遣有也。有无也者。

〔注〕有无而未知无无也,则是非好恶犹未离怀。

〔疏〕假问有此无不。今明非但有即不有,亦乃无即不无。此句遣于无也。

〔释文〕好恶并如字。未离力智反。有未始有无也者。

〔注〕知无无矣,而犹未能无知。

〔疏〕假问有未曾有无不。此句遣非。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疏〕假问有未曾未曾有无不。此句遣非非无也。而自浅之深,从麄入妙,始乎有有,终乎非无。是知离百非,超四句,明矣。前言始终,此则明时;今言有无,此则辩法;唯时与法,皆虚静者也。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注〕此都忘其知也,尔乃俄然始了无耳。了无,则天地万物,彼我是非,豁然确斯也。

〔疏〕前从有无之迹入非非有无之本,今从非非有无之体出有无之用。而言「俄」者,明即体即用,俄尔之间,盖非赊远也。夫玄道窈冥,真宗微妙。故俄而用,则非有无而有无;用而体,则有无非有无也。是以有无不定,体用无恒,谁能决定无耶?谁能决定有耶?此又就有无之用,明非有非无之体者也。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即袭用此文。

〔释文〕俄而徐音峩。确斯苦角反。「斯」,又作「澌」,音赐,李思利反。今我则已有谓矣。

〔注〕谓无是非,即复有谓。

〔释文〕即复扶又反。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注〕又不知谓之有无,尔乃荡然无纤芥于胸中也。

〔疏〕谓,言也。庄生复无言也。理出有言之教,即前请尝言之类是也。既寄此言以诠于理,未知斯言定有言耶,定无言耶?欲明理家非默非言,教亦非无非有。恐学者滞于文字,故致此辞。

〔释文〕纤介古迈反,又音界。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注〕夫以形相对,则大山大于秋豪也。若各据其性分,物冥其极,则形大未为有余,形小不为不足。于其性,则秋豪不独小其小,而大山不独大其大矣。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豪也;其性足者为大,则虽大山亦可称小矣。故曰「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大山为小,则天下无大矣;秋豪为大,则天下无小也。无小无大,无寿无夭,是以蟪蛄不羡大椿,而欣然自得;斥鴳不贵天池,而荣愿以足。苟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故虽天地未足为寿,而与我并生;万物未足为异,而与我同得。则天地之生,又何不并,万物之得,又何不一哉!

〔疏〕秋时兽生豪毛,其末至微,故谓秋豪之末也。人生在于襁褓而亡,谓之殇子。太,大也。夫物之生也,形气不同,有小有大,有夭有寿。若以性分言之,无不自足。是故以性足为大,天下莫大于豪末;无余为小,天下莫小于大山。大山为小,则天下无大;豪末为大,则天下无小。小大既尔,夭寿亦然。是以两仪虽大,各足之性乃均;万物虽多,自得之义唯一。前明不终不始,非有非无,此明非小非大,无夭无寿耳。

〔释文〕秋豪如字。依字应作「毫」。司马云:兔毫在秋而成。王逸注楚辞云:锐毛也。案:毛至秋而耎细,故以喻小也。大山音泰。殇子短命者也。或云:年十九以下为殇。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

〔注〕万物万形,同于自得,其得一也。已自一矣,理无所言。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注〕夫名谓生于不明者也。物或不能自明其一,而以此逐彼,故谓一以正之。既谓之一,即是有言矣。

〔疏〕夫玄道冥寂,理绝形声;诱引迷途,称谓斯起。故一虽玄统,而犹是名教。既谓之一,岂曰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注〕夫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则一、言为二矣。一既一矣,言又二之;有一有二,得不谓之三乎!夫以一言言一,犹乃成三,况寻其支流,凡物殊称,虽有善数,莫之能纪也。故一之者与彼未殊,而忘一者无言而自一。

〔疏〕夫妙一之理,理非所言,是知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且一既一矣,言又言焉,有一有言,二名斯起。覆将后时之二名,对前时之妙一,有一有二,得不谓之三乎!从三以往,假有善巧算历之人,亦不能纪得其数,而况凡夫之类乎!

〔释文〕殊称尺证反。善数色主反。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

〔注〕夫一无言也,而有言则至三。况寻其末数,其可穷乎?

〔疏〕自,从也。适,往也。夫至理无言,言则名起。故从无言以往有言,纔言则至乎三。况从有言往有言,枝流分派,其可穷乎?此明一切万法,本无名字,从无生有,遂至于斯矣。无适焉,因是已。

〔注〕各止于其所能,乃最是也。

〔疏〕夫诸法空幻,何独名言!是知无即非无,有即非有,有无名数,当体皆寂。既不从无以适有,岂复自有以适有耶!故无所措意于往来,因循物性而已矣。

夫道未始有封。

〔注〕冥然无不在也。

〔疏〕夫道无不在,所在皆无,荡然无际,有何封域也。

〔释文〕夫道未始有封崔云:齐物七章,此连上章,而班固说在外篇。言未始有常。

〔注〕彼此言之,故是非无定。

〔疏〕道理虚通,既无限域,故言教随物,亦无常定也。为是而有畛也。

〔注〕道无封,故万物得恣其分域。

〔疏〕畛,界畔也。理无崖域,教随物变,是为义故,畛分不同。

〔释文〕为是于伪反。有畛徐之忍反,郭李音真。谓封域畛陌也。请言其畛:

〔疏〕(畛,)假设问旨,发起后文也。有左,有右。

〔注〕各异便也。

〔疏〕左,阳也。右,阴也。理虽凝寂,教必随机。畛域不同,升沈各异,故有东西左右,春秋生杀。

〔释文〕有左有右崔本作「宥」,在宥也。异便婢面反。有伦,有义。

〔注〕物物有理,事事有宜。

〔疏〕伦,理也。义,宜也。羣物纠纷,有理存焉,万事参差,各随宜便者也。

〔释文〕有伦有义崔本作「有论有议」。

〇俞樾曰:释文云,崔本作「有论有议」,当从之。下文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又曰「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彼所谓分辩,即此「有分有辩」;然则彼所谓论议,即此「有论有议」矣。有分,有辩。

〔注〕羣分而类别也。

〔疏〕辩,别也。飞走虽衆,各有羣分;物性万殊,自随类别矣。

〔释文〕有分如字。注同。类别彼列反。下皆同。有竞,有争。

〔注〕并逐曰竞,对辩曰争。

〔疏〕夫物性昏愚,彼我封执,既而并逐胜负,对辩是非也。

〔释文〕有争争鬬之争。注同。此之谓八德。

〔注〕略而判之,有此八德。

〔疏〕德者,功用之名也。羣生功用,转变无穷,略而陈之,有此八种。斯则释前有畛之义也。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注〕夫六合之外,谓万物性分之表耳。夫物之性表,虽有理存焉,而非性分之内,则未尝以感圣人也,故圣人未尝论之。则是引万物使学其所不能也。故不论其外,而八畛同于自得也。

〔疏〕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六合之外,谓衆生性分之表,重玄至道之乡也。夫玄宗(冈)[罔]象,出四句之端;妙理希夷,超六合之外。既非神口所辩,所以存而不论也。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注〕陈其性而安之。

〔疏〕六合之内,谓苍生所禀之性分。夫云云取舍,皆起妄情,寻责根源,并同虚有。圣人随其机感,陈而应之。既曰冯虚,亦无可详议,故下文云「我亦妄说之」。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注〕顺其成迹而凝乎至当之极,不执其所是以非衆人也。

〔疏〕春秋者,时代也。经者,典诰也。先王者,三皇、五帝也。志,记也。夫祖述轩、顼,宪章尧、舜,记录时代,以为典谟,轨辙苍生,流传人世。而圣人议论,利益当时,终不执是辩非,滞于陈迹。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注〕夫物物自分,事事自别。而欲由己以分别之者,不见彼之自别也。

〔疏〕夫理无分别,而物有是非。故于无封无域之中,而起有分有辩之见者,此乃一曲之士,偏滞之人,亦何能剖析于精微,分辩于事物者也。

〔释文〕故分如字。下及注同。曰:何也?

〔疏〕假问质疑,发生义旨。圣人怀之。

〔注〕以不辩为怀耳,圣人无怀。

〔疏〕夫达理圣人,冥心会道,故能怀藏物我,包括是非,枯木死灰,曾无分别矣。衆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注〕不见彼之自辩,故辩己所知以示之。

〔疏〕衆多之人,即衆生之别称也。凡庸迷执,未解虚妄,故辩所知,示见于物,岂唯不见彼之自别,亦乃不鉴己之妙道,故云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

〔注〕付之自称,无所称谓。

〔疏〕大道虚廓,妙绝形名,既非色声,故不可称谓。体道之人,消声亦尔也。

〔释文〕不称尺证反,注同。大辩不言。

〔注〕已自别也。

〔疏〕妙悟真宗,无可称说,故辩彫万物,而言无所言。大仁不仁。

〔注〕无爱而自存也。

〔疏〕亭毒羣品,汎爱无心,譬彼青春,非为仁也。大廉不嗛。

〔注〕夫至足者,物之去来非我也,故无所容其嗛盈。

〔疏〕夫玄悟之人,鉴达空有,知万境虚幻,无一可贪,物我俱空,何所逊让。

〔释文〕不嗛郭欺簟反。徐音谦。大勇不忮。

〔注〕无往而不顺,故能无险而不往。

〔疏〕忮,逆也。内蕴慈悲,外弘接物,故能俯顺尘俗,惠救苍生,虚己逗机,终无迕逆。

〔释文〕不忮徐之豉反,又音跂,李之移反。害也。李云:健也。道昭而不道。

〔注〕以此明彼,彼此俱失矣。

〔疏〕明己功名,炫燿于物,此乃淫伪,不是真道。

〔释文〕道昭音照。言辩而不及。

〔注〕不能及其自分。

〔疏〕不能玄默,唯滞名言,华词浮辩,不达深理。仁常而不成。

〔注〕物无常爱,而常爱必不周。

〔疏〕不能忘爱释知,玄同彼我,而恒怀恩惠,每挟亲情,欲効成功,无时可见。

〇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成」作「周」。

〇典案:江南古藏本是也。注「常爱必不周」,是郭所见本字亦作「周」。今本作「成」,与下文「勇忮而不成」相复。廉清而不信。

〔注〕皦然廉清,贪名者耳,非真廉也。

〔疏〕皎然异俗,卓尔不羣,意在声名,非实廉也。勇忮而不成。

〔注〕忮逆之勇,天下共疾之,无敢举足之地也。

〔疏〕舍慈而勇,忮逆物情,衆共疾之,必无成遂也。五者园而几向方矣。

〔注〕此五者,皆以有为伤当者也,不能止乎本性,而求外无已。夫外不可求而求之,譬犹以圆学方,以鱼慕鸟耳。虽希翼鸾凤,拟规日月,此愈近彼,愈远实,学弥得而性弥失。故齐物而偏尚之累去矣。

〔疏〕园,圆也。几,近也。五者,即已前道昭等也。夫学道之人,直须韬晦;而乃矜炫己之能,显燿于物,其于道也,不亦远乎!犹如慕方而学园圆,爱飞而好游泳,虽希翼鸾凤,终无鶱翥之能,拟规日月,讵有几方之效故也。

〔释文〕园崔音刓。徐五丸反。司马云:圆也。郭音团。而几徐其衣反。向方本亦作「向」,音同。下皆放此。近彼附近之近。远实于万反。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注〕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也。故止于所知之内而至也。

〔疏〕夫境有大小,智有明闇,智不逮者,不须强知。故知止其分,学之造极也。

〇典案:庚桑楚篇作「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上「知」字当读「智」。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注〕浩然都任之也。

〔疏〕孰,谁也。天,自然也。谁知言不言之言,道不道之道?以此积辩,用兹通物者,可谓合于自然之府藏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注〕至人之心若镜,应而不藏,故旷然无盈虚之变也。

〔释文〕注焉徐之喻反。而不知其所由来。

〔注〕至理之来自然无迹。

〔疏〕夫巨海深宏,莫测涯际,百川注之而不满,尾闾泄之而不竭。体道大圣,其义亦然。万机顿起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忤其虑,故能囊括羣有,府藏含灵。又譬悬镜高堂,物来斯照。能照之智,不知其所由来,可谓即照而忘,忘而能照者也。此之谓葆光。

〔注〕任其自明,故其光不弊也。

〔疏〕葆,蔽也。至忘而照,即照而忘,故能韬蔽其光,其光弥朗。此结以前「天府」之义。

〔释文〕葆光音保。崔云:若有若无,谓之葆光。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注〕于安任之道未弘,故听朝而不怡也。将寄明齐一之理于大圣,故发自怪之问以起对也。

〔疏〕释然,怡悦貌也。宗、脍、胥敖,是尧时小蕃,三国号也。南面,君位也。舜者,颛顼六世孙也。父曰瞽瞍,母曰握登,感大虹而生舜。舜生于姚墟,因即姓姚,住于妫水,亦曰妫氏,目有重瞳子,因字重华。以仁孝着于乡党,尧闻其贤,妻以二女,封邑于虞。年三十,总百揆,三十三,受尧禅。即位之后,都于蒲阪,在位四十年,让禹。后崩,葬于苍梧之野。而三国贡赋既愆,所以应须问罪,谋事未定,故听朝不怡。欲明齐物之一理,故寄问答于二圣。

〔释文〕宗脍徐古外反。胥息徐反。华胥国。敖徐五高反。司马云:宗、脍、胥敖,三国名也。崔云:宗,一也;脍,二也;胥敖,三也。听朝直遥反。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

〔注〕夫物之所安无陋也,则蓬艾乃三子之妙处也。

〔释文〕妙处昌虑反。若不释然,何哉?

〔疏〕三子,即三国之君也。言蓬艾贱草,斥鴳足以逍遥,况蕃国虽卑,三子足以存养,乃不释然,有何意谓也。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

〔注〕夫重明登天,六合俱照,无有蓬艾而不光被也。

〔释文〕重明直龙反。光被皮寄反。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注〕夫日月虽无私于照,犹有所不及,德则无不得也。而今欲夺蓬艾之愿,而伐使从己,于至道岂弘哉!故不释然神解耳。若乃物畅其性,各安其所安,无远迩幽深,付之自若,皆得其极,则彼无不当,而我无不怡也。

〔疏〕进,过也。淮南子云:昔尧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封狶长虵,皆为民害。于是尧使羿上射十日,遂落其九;下杀长虵,以除民害。夫十日登天,六合俱照,覆盆隐处,犹有不明。而圣德所临,无幽不烛,运兹二智,过彼三光,乃欲兴动干戈,伐令从己,于安任之道岂曰弘通者耶!

〇郭庆藩曰:文选谢灵运出游京口北固应诏诗注引司马云:言阳(克)[光]丽天,则无不鉴。释文阙。

〔释文〕神解音蟹。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疏〕啮缺,许由之师,王倪弟子,竝尧时贤人也。托此二人,明其齐一。言物情颠倒,执见不同,悉皆自是非他,颇知此情是否。

〔释文〕啮五结反。缺丘悦反。王倪徐五嵇反,李音诣。高士传云:王倪,尧时贤人也。天地篇云:啮缺之师。曰:「吾恶乎知之!」

〔注〕所同未必是,所异不独非,故彼我莫能相正,故无所用其知。

〔疏〕王倪答啮缺云:彼此各有是非,遂成无主。我若用知知彼,我知还是是非,故我于何知之。言无所用其知也。

〔释文〕恶乎音乌。下皆同。「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疏〕子既不知物之同是,颇自知己之不知乎?此从麄入妙,次第穷质,假托师资,以显深趣。曰:「吾恶乎知之!」

〔注〕若自知其所不知,即为有知。有知则不能任羣才之自当。

〔疏〕若以知知不知,不知还是知。故重言于何知之,还以不知答也。「然则物无知邪?」

〔疏〕重责云:汝既自无知,物岂无知者邪?曰:「吾恶乎知之!

〔注〕都不知,乃旷然无不任矣。

〔疏〕岂独不知我,亦乃不知物。唯物与我内外都忘,故无所措其知也。虽然,尝试言之。

〔注〕以其不知,故未敢正言,试言之耳。

〔疏〕然乎,犹虽然也。既其无知,理无所说,不可的当,故尝试之也。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

〔注〕鱼游于水,水物所同,咸谓之知。然自鸟观之,则向所谓知者,复为不知矣。夫蛣蜣之知,在于转丸,而笑蛣蜣者乃以苏合为贵。故所同之知,未可正据。

〔疏〕夫物或此知而彼不知,彼知而此不知。鱼鸟水陆,即其义也。故知即不知,不知即知。凡庸之人,讵知此理耶!

〔释文〕庸讵徐本作「巨」,其庶反。郭音钜。李云:庸,用也;讵,何也;犹言何用也。服虔云:讵,犹未也。复为扶又反。蛣丘一反。蜣丘良反。尔雅云:蛣蜣,蜣蜋也。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注〕所谓不知者,直是不同耳,亦自一家之知。

〔疏〕所谓不知者,彼此不相通耳,非谓不知也。

〇郭庆藩曰:文选潘安仁秋兴赋注引司马云:庸,犹何用也。释文阙。且吾尝试问乎女:

〔注〕己不知其正,故试问女。

〔疏〕理既无言,不敢正据,聊复反质,试问乎女。

〔释文〕乎女音汝。注及下同。己不知音纪。民溼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

〔注〕此略举三者,以明万物之异便。

〔疏〕惴栗恂惧,是恐迫之别名。然乎哉,谓不如此也。言人溼地卧寝,则病腰跨偏枯而死,泥鰌岂如此乎?人于树上居处,则迫怖不安,猨猴跳踯,曾无所畏。物性不同,便宜各异。故举此三者,以明万物谁知正定处所乎。是知蓬户金闺,荣辱安在。

〔释文〕偏死司马云:偏枯死也。鰌徐音秋。司马云:鱼名。惴之瑞反。栗音栗。恂郭音荀,徐音峻,恐貌。崔云:战也。班固作「眴也」。猨音猿。猴音侯。异便婢面反。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注〕此略举四者,以明美恶之无主。

〔疏〕刍,草也,是牛羊之类;豢,养也,是犬豕之徒。皆以所食为名也。麋与鹿而食长荐茂草,鸱鸢鵶鸟便嗜腐鼠,蜈蚣食虵。略举四者,定与谁为滋味乎?故知盛馔疏食,其致一者也。

〔释文〕刍初俱反,小尔雅云:秆谓之刍。秆音古但反。豢徐音患,又胡满反。司马云:牛羊曰刍,犬豕曰豢,以所食得名也。麋音眉。荐牋练反。司马云:美草也。崔云:甘草也。郭璞云:三苍云,「六畜所食曰荐」。蝍音即。且字或作「蛆」,子徐反。李云:蝍且,虫名也。广雅云:蜈公也。尔雅云「蒺藜蝍蛆」,,郭璞注云:似蝗,大腹,长角,能食蛇脑。蒺,音疾,藜,音梨。带如字。崔云:蛇也。司马云:小蛇也,蝍蛆好食其眼。鸱尺夷反。鸦本亦作「鵶」,于加反。崔云:乌也,耆市志反。字或作「嗜」。崔本作「甘」。美恶乌路反。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鰌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注〕此略举四者,以明天下所好之不同也。不同者而非之,则无以知所同之必是。

〔疏〕猨猴狙以为雌雄,麋鹿更相接,泥与鱼游戏。毛嫱,越王嬖妾;丽姬,晋国之宠嫔。此二人者,姝妍冠世,人谓之美也。然鱼见怖而深入,鸟见惊而高飞,麋鹿走而不顾。举此四者,谁知宇内定是美色耶?故知凡夫愚迷,妄生憎爱,以理观察,孰是非哉?决,卒疾貌也。

〔释文〕猵篇面反。徐敷面反,又敷畏反。郭、李音偏,狙七余反。司马云:狙,一名獦牂,似猨而狗头,憙与雌猨交也。崔云:猵狙,一名獦牂,其雄憙与猨雌为牝牡。向云:猵狙以猨为雌也。獦,音葛。为雌音妻,一音如字。毛嫱徐在良反。司马云:毛嫱,古美人。一云:越王美姬也。丽姬力知反。下同。丽姬。晋献公之嬖,以为夫人。崔本作「西施」。

〇典案:御览三百八十一引「毛嫱丽姬」作「西施毛嫱」,与崔本合。决喜缺反。李云:疾貌。崔云:疾足不顾为决。徐古惠反,郭音古穴反。骤士救反,又在遘反。所好呼报反。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

〔注〕夫利于彼者或害于此,而天下之彼我无穷,则是非之竟无常。故唯莫之辩而任其自是,然后荡然俱得。

〔疏〕夫物乃衆而未尝非我,故行仁履义,损益不同,或于我为利,于彼为害,或于彼为是,则于我为非。是以从彼我而互观之,是非之路,仁义之绪,樊乱纠纷,若殽馔之杂乱。既无定法,吾何能知其分别耶!

〔释文〕樊然音烦。殽乱徐户交反。郭作「散」,悉旦反。之竟音境。今本多作「境」。下放此。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注〕未能妙其不知,故犹嫌至人当知之。斯悬之未解也。

〔疏〕啮缺(曰)未悟彼此之不知,更起利害之疑请,云:子是至人,应知利害。必其不辩,迷暗若夜游。重为此难,冀图后荅之矣。

〔释文〕未解音蟹。

王倪曰:「至人神矣!

〔注〕无心而无不顺。

〔疏〕至者,妙极之体;神者,不测之用。夫圣人虚己,应物无方,知而不知,辩而不辩,岂得以名言心虑亿度至人耶!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注〕夫神全形具而体与物冥者,虽涉至变而未始非我,故荡然无趸介于胸中也。

〔疏〕沍,冻也。原泽焚燎,河汉冰凝,雷霆奋发而破山,飘风涛荡而振海,而至人神凝未兆,体与物冥,水火既不为灾,风雷讵能惊骇。

〇「飘」字旧敚,碧虚子校引江南李氏本「风」上有「飘」字。典案:此文本以「疾雷破山」与「飘风振海」相对为文,敚「飘」字则句法参差不相对。疏「飘风涛荡而振海」,是成所见本亦有「飘」字。今据江南李氏本补。

〔释文〕沍户故反。徐又户各反。李户格反。向云:冻也。崔云:沍,犹涸也。虿勑迈反,又音豸。介古迈反,又音界。若然者,乘云气。

〔注〕寄物而行,非我动也。

〔疏〕[若然],犹如此也。虚淡无心,方之云气,荫芘羣品,顺物而行。骑日月。

〔注〕有昼夜而无死生也。

〔疏〕昏明代序,有昼夜之可分;处顺安时,无死生之能异。而控驭羣物,运载含灵,故有乘骑之名也耳。而游乎四海之外。

〔注〕夫唯无其知而任天下之自为,故驰万物而不穷也。

〔疏〕动寂相即,真应一时,端坐寰宇之中,而心游四海之外矣。死生无变于己。

〔注〕与变为体,故死生若一。而况利害之端乎!」

〔注〕况利害于死生,愈不足以介意。

〔疏〕夫利害者,生涯之损益耳。既死生为昼夜,乘变化以遨游,况利害于死生,(会)[曾]何足以介意矣!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

〔注〕务自来而理自应耳,非从而事之也。

〔疏〕务,犹事也。诸,于也。瞿鹊是长梧弟子,故谓师为夫子。夫体道圣人,忘怀冥物,虽涉事有,而不以为务,混迹尘俗,泊尔无心,岂措意存情,从于事物?瞿鹊既欲请益,是以述昔之所闻者也。

〔释文〕瞿鹊其俱反。长梧子李云:居长梧下,因以为名。崔云:名丘。简文云,长梧封人也。夫子向云:瞿鹊之师。

〇俞樾曰:瞿鹊子必七十子之后人,所称闻之夫子,谓闻之孔子也。下文「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丘即是孔子名,因瞿鹊子述孔子之言,故曰「丘也何足以知之」也。而读者不达其意,误以丘也为长梧子自称其名,故释文云「长梧子,崔云名丘」。此大不然。下文云「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夫「予」者,长梧子自谓也。既云丘与女皆梦,又云予亦梦,则安得即以丘为长梧子之名乎?不就利,不违害。

〔注〕任而直前,无所避就。

〔疏〕违,避也。体穷通之关命,达利害之有时,故推理直前,而无所避就也。不喜求。

〔注〕求之不喜,直取不怒。

〔疏〕妙悟从(远)[违]也。故物求之而不忻喜矣。不缘道;

〔注〕独至者也。

〔疏〕夫圣智凝湛,照物无情,不将不迎,无生无灭,固不以攀缘之心,行乎虚通至道者也。无谓有谓,有谓无谓。

〔注〕凡有称谓者,皆非吾所谓也,彼各自谓耳。故无彼有谓,而有此无谓也。

〔疏〕谓,言教也。夫体道至人,虚夷寂绝,从本降迹,感而遂通。故能理而教,无谓而有谓,教而理,有谓而无谓者也。

〔释文〕称谓尺证反。下放此。而游乎尘垢之外。

〔注〕凡非真性,皆尘垢也。

〔疏〕和光同尘,处染不染,故虽在嚣俗之中,而心自游于尘垢之外者矣。

〔释文〕而游崔本作「而施」。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疏〕孟浪,犹率略也。奚,何也。若,如也,如何。所谓不缘道等,乃穷理尽性。瞿鹊将为妙道之行,长梧用作率略之谈。未知其理如何,以何为是。

〔释文〕孟如字。徐武党反,又或武葬反。浪如字,徐力荡反。向云:孟浪,音漫澜,无所趋舍之谓。李云:犹较略也。崔云:不精要之貌。

〇郭庆藩曰:文选左太冲吴都赋注引司马云:孟浪,鄙野之语。释文阙。之行如字,又下孟反。

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疏〕听荧,疑惑不明之貌也。夫至道深玄,非名言而可究。虽复三皇、五帝,乃是圣人,而诠辩至理,不尽其妙,听荧至竟,疑惑不明。我是何人,犹能晓了?本亦有作「黄」字者,则是轩辕。

〔释文〕皇帝本又作「黄帝」。听勑定反。荧音莹磨之莹。本亦作「莹」,于迥反。向、司马云:听荧,疑惑也。李云:不光明貌。崔云:小明不大了也。向崔本作「荣」。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鴞炙。

〔注〕夫物有自然,理有至极。循而直往,则冥然自合,非所言也。故言之者孟浪,而闻之者听荧。虽复黄帝,犹不能使万物无怀,而听荧至竟。故圣人付当于尘垢之外,而玄合乎视听之表,照之以天而不逆计,放之自尔而不推明也。今瞿鹊子方闻孟浪之言,而便以为妙道之行,斯亦无异见卵而责司晨之功,见弹而求鴞炙之实也。夫不能安时处顺,而探变求化,当生而虑死,执是以辩非,皆逆计之徒也。

〔疏〕鴞即鹏鸟,贾谊之所赋者也,大小如雌鸡,而似斑鸠,青绿色,其肉甚美,堪作羹炙,出江南。然卵有生鸡之用,而卵时未能司晨,弹有得鴞之功,而弹时未堪为炙。亦犹教能诠于妙理,而教时非理,今瞿鹊纔闻言说,将为妙道,此计用之太早。

〇典案:淮南子说山篇「见弹而求鴞炙,见卵而求晨夜」即袭用此文。御览七百五十五引「炙」作「肉」,与此文及大宗师篇皆不合,非是。

〔释文〕且女音汝。下同。亦大音泰。徐、李勑佐反。注同。时夜崔云:时夜,司夜,谓鸡也。见弹徒旦反。鴞于骄反。司马云:小鸠可炙。毛诗草木疏云:大如斑鸠,绿色,其肉甚美。虽复扶又反。下皆同。下章注亦准此。

「予尝为女妄言之。

〔注〕言之则孟浪也,故试妄言之。

〔释文〕尝为于伪反。女以妄听之奚。

〔注〕若正听妄言,复为太早计也。故亦妄听之何?

〔疏〕予,我也。奚,何也。夫至理无言,言则孟浪。我试为汝妄说,汝亦妄听何如?亦言,奚者,即何之声也。旁日月,挟宇宙。

〔注〕以死生为昼夜,旁日月之喻也;以万物为一体,挟宇宙之譬也。

〔疏〕旁,依附也。挟,怀藏也。天地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契理圣人,忘物忘我,既而囊括万有,冥一死生。故郭注云:「以死生为昼夜,旁日月之喻也;以万物为一体,挟宇宙之喻也。」

〔释文〕旁日月薄葬反。徐扶葬反。司马云:依也。崔本作「谤」。宇宙治救反。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说文云:舟舆所极覆曰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

〔注〕以有所贱,故尊卑生焉,而滑涽纷乱,莫之能正,各自是于一方矣。故为脗然自合之道,莫若置之勿言,委之自尔也。脗然,无波际之谓也。

〔疏〕脗,无分别之貌也。置,任也。滑,乱也。涽,闇也。隶,皁仆之类也,盖贱称也。夫物情颠倒,妄执尊卑。今圣人欲祛此惑,无脗然合同之道者,莫若滑乱昏杂,随而任之,以隶相尊,一于贵贱也。

〔释文〕脗本或作「」。郭音泯,徐武轸反,李武粉反。无波际之貌。司马云:合也。向音脣,云:若两脣之相合也。滑徐古没反,乱也。向本作「汨」,音同。崔户八反,云:栝口本也。涽徐音昏。向云:汨昏,未定之谓。崔本作「緍」,武巾反,云:绳也。衆人役役。

〔注〕驰骛于是非之境也。圣人愚芚。

〔注〕芚然无知而直往之貌。

〔疏〕役役,驰动之容也。愚芚,无知之貌。凡(欲)[俗]之人,驰逐前境,劳役而不息;体道之士,忘知废照,芚然而若愚也。

〇碧虚子校引刘得一本「芚」作「芼」。

〇典案:作「芼」义不可通,刘本非。

〔释文〕芚徐徒奔反。郭治本反。司马云:浑沌不分察也。崔:文厚貌也,或云:束也。李丑伦反。参万岁而一成纯。

〔注〕纯者,不杂者也。夫举万岁而参其变,而衆人谓之杂矣,故役役然劳形怵心而去彼就此。唯大圣无执,故芚然直往,而与变化为一,一变化而常游于独者也。故虽参糅亿载,千殊万异,道行之而成,则古今一成也。物谓之而然,则万物一然也。无物不然,无时不成,斯可谓纯也。

〔疏〕夫圣人者,与二仪合其德,万物同其体,故能随变任化,与世相宜。虽复代历古今,时经夷险,参杂尘俗,千殊万异,而淡然自若,不以介怀,抱一精纯,而常居妙极也。

〔释文〕怵心勑律反。参糅如救反。万物尽然。

〔注〕无物不然。而以是相蕴。

〔注〕蕴,积也。积是于万岁,则万岁一是也;积然于万物,则万物尽然也。故不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彼我胜负之所如也。

〔疏〕蕴,积也。夫物情封执,为日已久。是以横论万物,莫不我然彼不然;(坚)[竖]说古今,悉皆自是他不是。虽复万物之多,古今之远,是非蕴积,未有休时。圣人顺世污隆,动而常寂,参糅亿载,而纯一凝然也。

〔释文〕相蕴本亦作「縕」。徐于愤反。郭于本反。李于问反,积也。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

〔注〕死生一也,而独说生,欲与变化相背,故未知其非惑也。

〔疏〕夫鑪锤万物,未始不均;变化死生,其理唯一。而独悦生恶死,非惑如何?

〔释文〕予恶音乌。下恶乎皆同。说音悦。注同。相背音佩。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注〕少而失其故居,名为弱丧。夫弱丧者,遂安于所在而不知归于故乡也。焉知生之非夫弱丧,焉知死之非夫还归而恶之哉!

〔疏〕弱者,弱龄,丧之言失。谓少年遭乱,丧失桑梓,遂安他土而不知归,谓之弱失。从无出有,谓之为生,自有还无,谓之为死。遂其恋生恶死,岂非弱丧不知归邪!

〔释文〕恶死乌路反。注同。弱丧悉浪反。注同。少而诗照反。焉知于虔反。下同。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牀,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

〔注〕一生之内,情变若此。当此之日,则不知彼,况夫死生之变,恶能相知哉!

〔疏〕昔秦穆公与晋献公共伐丽戎之国,得美女一,玉环二。秦取环而晋取女,即丽戎国艾地守封疆人之女也。筐,正也。初去丽戎,离别亲戚,怀土之恋,故涕泣沾襟。后至晋邦,宠爱隆重,与献公同方牀而燕处,进牢馔以盈厨,情好既移,所以悔其先泣。一生之内,情变若此,况死生之异,何能知哉!庄子寓言,故称献公为王耳。

〇典案:御览七百六引「丽之姬」作「骊姬者」,「涕」上有「日」字,「筐」作「匡」,「悔其」下有「常」字,与上「日涕泣」之义相应。

〔释文〕至于王所崔云:六国时诸侯僭称王,因此谓献公为王也。筐本亦作「匡」。徐起狂反。牀徐音床。司马云:筐牀,安牀也。崔云:筐,方也。一云:正牀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注〕蕲,求也。

〔疏〕蕲。求也。丽姬至晋,悔其先泣,焉知死者之不却悔初始在生之日求生之意也!

〔释文〕蕲音祈,求也。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注〕此寤寐之事变也。事苟变,情亦异,则死生之愿不得同矣。故生时乐生,则死时乐死矣。死生虽异,其于各得所愿一也,则何系哉!

〔疏〕夫死生之变,犹觉梦之异耳。夫觉梦之事既殊,故死生之情亦别,而世有觉凶而梦吉,亦何妨死乐而生忧邪!是知寤寐之间,未足可系也。

〔释文〕乐生音洛。下同。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注〕由此观之,当死之时,亦不知其死而自适其志也。

〔疏〕方将为梦之时,不知梦之是梦,亦犹方将处死之日,不知死之为死。各适其志,何所恋哉!梦之中又占其梦焉。

〔注〕夫梦者乃复梦中占其梦,则无以异于寤者也。觉而后知其梦也。

〔注〕当所遇,无不足也,何为方生而忧死哉!

〔疏〕夫人在睡梦之中,谓是真实,亦复占候梦想,思度吉凶。既觉以后,方知是梦。是故生时乐生,死时乐死,何为当生而忧死哉!

〔释文〕觉而音教。下及注皆同。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注〕夫大觉者,圣人也。大觉者乃知夫患虑在怀者皆未寤也。

〔疏〕夫扰扰生民,芸芸羣品,驰骛有为之境,昏迷大梦之中。唯有体道圣人,朗然独觉,知夫患虑在怀者皆未寤也。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觉而后知其梦也。今将有大觉,然后知今此之为大梦也」,即袭用庄子此文。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注〕夫愚者大梦而自以为寤,故窃窃然以所好为君上,而所恶为牧圉,欣然信一家之偏见,可谓固陋矣。

〔疏〕夫物情愚惑,暗若夜游,昏在梦中,自以为觉,窃窃然议专所知。情之好者为君上,情之恶者同牧圉,以此为情怀,可谓固陋。牛曰牧,马曰圉也。

〔释文〕窃窃司马云:犹察察也。牧乎崔本作「跂乎」,云:踶跂,强羊貌。所好呼报反。注同。所恶乌路反。丘也与女皆梦也;

〔注〕未能忘言而神解,故非大觉也。

〔疏〕丘是长梧名也。夫照达真原,犹称为梦,况愚徒窃窃,岂有觉哉!

〔释文〕神解音蟹。徐户解反。予谓女梦,亦梦也。

〔注〕即复梦中之占梦也。夫自以为梦,犹未寤也,况窃窃然自以为觉哉!

〔疏〕夫迷情无觉,论梦还在梦中;声说非真,妙辩犹居言内。是故梦中占梦,梦所以皆空;言内试言,言所以虚假。此托梦中之占梦,亦结孟浪之谭耳。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

〔注〕夫非常之谈,故非常人之所知,故谓之吊当卓诡,而不识其悬解。

〔疏〕夫举世皆梦,此乃玄谈。非常之言,不顾于俗,吊当卓诡,骇异物情。自非清通,岂识深远哉!

〇典案:德充符篇「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天下篇「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諔诡」竝与此「吊诡」同义。上文「恢恑憰怪,道通为一」,「恢」简文本亦正作「吊」。

〔释文〕吊如字,又音的,至也。诡九委反,异也。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注〕言能蜕然无系而玄同死生者至希也。

〔疏〕且世万年而一逢大圣,知三界悉空,四生非有,彼我言说,皆在梦中。如此解人,甚为希遇,论其赊促,是旦暮逢之。三十年为一世也。

〔释文〕其解音蟹,徐户解反。蜕然音帨,又始锐反。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

〔疏〕若,而,皆汝也。若不胜汝也耶,假问之词也。夫是非彼我,举体不真,倒置之徒,妄为臧否。假使我与汝对争,汝胜我不胜,汝胜定是,我不胜定非耶?固不可也。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若果非也邪?

〔注〕若,而,皆汝也。

〔疏〕假令我胜于汝,汝不及我,我决是也,汝定非也?各据偏执,未足可依也。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

〔疏〕或,不定也。我之与汝,或是或非,彼此言之,胜负不定。故或是则非是,或非则非非也。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

〔疏〕俱是则无非,俱非则无是。故是非彼我,出自妄情也。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

〔注〕不知而后推,不见而后辩,辩之而不足以自信,以其与物对也。辩对终日,黮闇至竟,莫能正之,故当付之自正耳。

〔疏〕彼我二人,各执偏见,咸谓自是,故不能相知。必也相知,己之所非者,他家之是也。假令别有一人,遣定臧否,此人还有彼此,亦不离是非。各据妄情,总成闇惑,心必怀爱,此见所以黮闇不明。三人各执,使谁正之?黮闇,不明之谓也。

〔释文〕黮闇贪闇反。李云:黮闇,不明貌。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

〔疏〕既(将)[与]汝同见,则与汝不殊,与汝不殊,何能正定?此覆释第一句。

〔释文〕恶能音乌。下皆同。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

〔注〕同故是之,未足信也。

〔疏〕注云:「同故是之耳,未足信也。」此覆释第二句也。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

〔注〕异故相非耳,亦不足据。

〔疏〕既异我、汝,故别起是非。别起是非,亦何足可据?此覆解第三句。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

〔注〕是若果是,则天下不得复有非之者也;非若信非,则亦无缘复有是之者也。今是其所同,而非其所异,异同既具,而是非无主。故夫是非者,生于好辩而休乎天均,付之两行而息乎自正也。

〔疏〕彼此曲从,是非两顺,不异我、汝,亦何能正之?此解第四句。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注〕各自正耳。待彼不足以正此,则天下莫能相正也,故付之自正而至矣。

〔疏〕我与汝及人,(固受)[同是]黮闇之人。总有三人,各执一见,咸言我是,故俱不相知。三人既不能定,岂复更须一人!若别待一人,亦与前何异?[待]彼也耶,言其不待之也。

「何谓和之以天倪?」

〔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

〔疏〕天,自然也。倪,分也。夫彼我妄执,是非无主,所以三人四句,不能正之。故假设论端,托为问荅,和以自然之分,令归无是无非。天倪之义,次列于下文。

〔释文〕和之如字,崔胡卧反。天倪李音崖,徐音诣,郭音五底反。李云:分也。崔云:或作「霓」,音同,际也。班固曰:天研。

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

〔注〕是非然否,彼我更对,故无辩。无辩,故和之以天倪,安其自然之分而已,不待彼以正之。

〔疏〕辩,别也。夫是非然否,出自妄情,以理推求,举体虚幻,所是则不是,然则不然。何以知其然耶?是若定是,是则异非;然若定然,然则异否。而今此谓之是,彼谓之非;彼之所然,此以为否。故知是非然否,理在不殊,彼我更对,妄为分别,故无辩也矣。

〇典案:上下两言「亦无辩」,词复而义未晰。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作「则是之异乎不是也,其无辩矣;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矣」,词义较长。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

〔注〕是非之辩为化声。夫化声之相待,俱不足以相正,故若不相待也。

〔疏〕夫是非彼我,相待而成,以理推寻,待亦非实。故变化声说,有此待名;名既不真,待便虚待。待即非待,故知不相待者也。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

〔注〕和之以自然之分,任其无极之化,寻斯以往,则是非之境自泯,而性命之致自穷也。

〔疏〕曼衍,犹变化也。因,任也。穷,尽也。和以自然之分,所以无是无非;任其无极之化,故能不滞不着。既而处顺安时,尽天年之性命也。

〇典案:寓言篇「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文义与此正同。又「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又「非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是「天倪」乃道家恒言。寓言篇又云「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是「天倪」即「天均」,亦即「天钧」。

〔释文〕曼徐音万。郭武半反。衍徐以战反。司马云:曼衍无极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注〕夫忘年,故玄同死生;忘义,故弥贯是非。是非死生,荡而为一,斯至理也。至理畅于无极,故寄之者不得有穷也。

〔疏〕振,畅也。竟,穷也。寓,寄也。夫年者,生之所禀也;既同于生死,所以忘年也。义者,裁于是非也;既一于是非,所以忘义也。此则遣前知是非无穷之义也。既而生死是非荡而为一,故能通畅妙理,洞照无穷。寄言无穷,亦无无穷之可畅,斯又遣于无极者也。

〔释文〕振如字。崔云:止也。又之忍反。无竟如字,极也。崔作「境」。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注〕罔两,景外之微阴也。

〔疏〕罔两,景外之微阴也。曩,昔也,特,向也,独也。庄子寓言以畅玄理,故寄景与罔两,明于独化之义。而罔两问景云:汝向行今止,昔坐今起。然则子行止坐起,制在于形,唯欲随逐于他,都无独立志操者,何耶?

〇典案:寓言篇「衆罔两问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而今也被发,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文义与此正同。

〔释文〕罔两郭云:景外之微阴也。向云:景之景也。崔本作「罔浪」,云:有无之状。景暎永反,又如字。本或作「影」,俗也。曩徐乃荡反。李云:曏者也。无特本或作「持」。崔云:特,辞也。向云:无特者,行止无常也。操与音余。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

〔注〕言天机自尔,坐起无待。无待而独得者,孰知其故,而责其所以哉?

〔疏〕夫物之形质,咸禀自然,事似有因,理在无待。而形影非远,尚有天机,故曰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

〔注〕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而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

〔疏〕影之所待,即是形也。若使影待于形,形待造物,请问造物复何待乎?斯则待待无穷,卒乎无待也。吾待蛇蚹蜩翼邪?

〔注〕若待蛇蚹蜩翼,则无特操之所由,未为难识也。今所以不识,正由不待斯类而独化故耳。

〔疏〕昔诸讲人及郭生注意,皆云蛇蚹是腹下龃龉,蜩翼者是蜩翅也。言蛇待蚹而行,蜩待翼而飞,影待形而有也,盖不然乎。若使待翼而飞,待足而走,飞禽走兽,其类无穷,何劳独举蛇蚹,颇引为譬?即今解蚹者,蛇蜕皮也,蜩翼者,蜩甲也。言蛇蜕旧皮,蜩新出甲,不知所以,莫辩其然,独化而生,盖无待也。而蛇蜩二虫,犹蜕皮甲,称异诸物,所以引之。故外篇云「吾待蛇蚹蜩甲耶」,是知形影之义,与蚹甲无异者也。

〔释文〕蛇蚹音附,徐又音敷。司马云:谓蛇腹下龃龉,可以行者也。龃,音士女反;龉,音鱼女反。蜩徐音条。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注〕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衆形。故明衆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也。明斯理也,将使万物各反所宗于体中,而不待乎外,外无所谢,而内无所矜,是以诱然皆生而不知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今罔两之因景,犹云俱生而非待也,则万物虽聚而共成乎天,而皆历然莫不独见矣。故罔两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形非无之所化也,则化与不化,然与不然,从人之与由己,莫不自尔,吾安识其所以哉!故任而不助,则本末内外,畅然俱得,泯然无迹。若乃责此近因,而忘其自尔,宗物于外,丧主于内,而爱尚生矣。虽欲推而齐之,然其所尚已存乎胸中,何夷之得有哉!

〔疏〕夫待与不待,然与不然,天机自张,莫知其宰。岂措情于寻责,而思虑于心识者乎!

〔释文〕丧息浪反。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

〔注〕自快得意,悦豫而行。

〔疏〕栩栩,忻畅貌也。喻,晓也。夫生灭交谢,寒暑递迁,盖天地之常,万物之理也。而庄生晖明镜以照烛,汛上善以遨游,故能托梦觉于死生,寄自他于物化。是以梦为胡蝶,栩栩而适其心;觉乃庄周,蘧蘧而畅其志者也。

〇典案:「自喻适志与」五字隔断文义。「与」字同「欤」。详其语意,似是后人羼入正文。艺文类聚虫豸部、太平御览九百四十五引竝无此五字;三百九十七引有。盖唐代犹有无此五字之本。

〔释文〕胡蝶徐徒协反。司马、崔云:蛱蝶也。栩徐况羽反,喜貌。崔本作「翩」。自喻李云:喻,快也。志与音余。下同。崔云:与,哉。不知周也。

〔注〕方其梦为胡蝶而不知周,则与殊死不异也。然所在无不适志,则当生而系生者,必当死而恋死矣。由此观之,知夫在生而哀死者误也。

〔疏〕方为胡蝶,晓了分明,快意适情,悦豫之甚,只言是蝶,不识庄周。死不知生,其义亦尔。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注〕自周而言,故称觉耳,未必非梦也。

〔疏〕蘧蘧,惊动之貌也。俄顷之间,梦罢而觉,惊怪思省,方是庄周。故注云:「自周而言,故称觉耳,未必非梦也。」

〇典案:御览九百四十五引「蘧蘧」作「瞿瞿」。

〔释文〕然觉古孝反。蘧蘧徐音渠,又其虑反。李云:有形貌。崔作「据据」,引大宗师云「据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注〕今之不知胡蝶,无异于梦之不知周也;而各适一时之志,则无以明胡蝶之不梦为周矣。世有假寐而梦经百年者,则无以明今之百年非假寐之梦者也。

〔疏〕昔梦为蝶,甚有畅情;今作庄周,亦言适志。是以觉梦既无的当,庄、蝶岂辩真虚者哉!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注〕夫觉梦之分,无异于死生之辩也。今所以自喻适志,由其分定,非由无分也。

〔疏〕既觉既梦,有蝶有庄,乃曰浮虚,亦不无崖分也。此之谓物化。

〔注〕夫时不暂停,而今不遂存,故昨日之梦,于今化矣。死生之变,岂异于此,而劳心于其间哉!方为此则不知彼,梦为胡蝶是也。取之于人,则一生之中,今不知后,丽姬是也。而愚者窃窃然自以为知生之可乐,死之可苦,未闻物化之谓也。

〔疏〕夫新新变化,物物迁流,譬彼穷指,方兹交臂。是以周、蝶觉梦,俄顷之间。后不知前,此不知彼。而何为当生虑死,妄起忧悲?故知生死往来,物理之变化也。

〔释文〕可乐音洛。

【校记】不,原作「宜」,据成疏改。谓,原作「为」,据集释本改。「为」字据集释本补。坠,原作「隳」,据集释本改。「人」字据集释本删。苦,原作「若」,据集释本改。许,原作「诈」,据集释本改。「泠」字据集释本补。己,因郭象误解庄子原文,遂改「使其自已也」为「使其自己也」;刘文典恢复庄子原文「使其自已也」,同时误改郭注、成疏之「己」为「已」,致使郭注「自已而然」不通。集释本、道藏本郭注均作「己」,据改。灵运,原作「宣城」,据集释本改。愒,原作「渴」,据集释本改。末,原作「未」,据集释本改。己,刘本误为「已」,后郭注、成疏之「己」亦误为「已」,集释本、道藏本均作「己」,据改。以,原作「与」,据辑要本改。感,集释本与道藏本均作「惑」。「畛」字无义,从集释本删。光,原作「克」,从集释本依文选注原文改。曾,原作「会」,从集释本改。俗,原作「欲」,据集释本改。与,原作「将」,据辑要本改。同是,原作「固受」,据辑要本改。 82Gm0z/TVAVnvgnQulRk33DujV559PbJY9evtVKxz6i7/K4jRHxmoG8fBaq0/2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