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外物第二十六

〔释文〕以义名篇。

外物不可必。

〔疏〕域心执固,谓必然也。夫人间事物,参差万绪,惟安大顺,则所在虚通。若其逆物执情,必遭祸害。

〔释文〕外物王云:夫忘怀于我者,固无对于天下,然后外物无所用心焉。若乃有所执为者,谅亦无时而妙矣。

〇郭庆藩曰:文选嵇叔夜养生论注引司马云:物,事也。忠孝,内也,外事咸不信受也。释文阙。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

〔注〕善恶之所致,俱不可必也。

〔疏〕龙逢、比干,外篇已解。箕子,殷纣之庶叔也,忠谏不从,惧纣之害,所以徉狂,亦终不免杀戮。恶来,纣之佞臣,毕志从纣,所以俱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注〕精诚之至也。

〔疏〕碧,玉也。子胥、苌弘,外篇己释。而言流江者,忠谏夫差,夫差杀之,取马皮作袋,为鸱鸟之形,盛伍员尸,浮之江水,故云流于江。苌弘遭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遂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

〔释文〕而化为碧吕氏春秋:「藏其血三年,化为碧玉。」

〇郭庆藩曰:太平御览八百九引司马云:苌弘忠而流,故其血不朽,而化为碧。释文阙。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

〔注〕是以至人无心而应物,唯变所适。

〔疏〕孝己,殷高宗之子也。遭后母之难,忧苦而死。曾参至孝,而父母憎之,常遭父母打,邻乎死地,故悲泣也。夫父子天性,君臣义重,而至忠至孝,尚有不爱不知,况乎世事万涂而可必固者!唯当忘怀物我,适可全身远害。

〔释文〕孝己李云:殷高宗之太子。曾参李云:曾参至孝,为父所憎,尝见绝粮而后苏。沈屯。

〔注〕非清夷平畅也。

〔疏〕遂心则慰喜,乖意则昏闷,遇境则沈溺,触物则屯邅。既非清夷,岂是平畅?

〔释文〕慰睯武巾反。李音昬,又音泯,慰,郁也。睯,闷也。沈屯张伦反。司马云:沈,深也。屯,难也。利害相摩,生火甚多。

〔注〕内热故也。

〔疏〕夫利者必有害,蝉鹊是也。缨缠于利害之间,内心恒热,故生火多矣。衆人焚和。

〔注〕衆人而遗利则和。若利害存怀,则其和焚也。

〔疏〕焚,烧也。衆人,犹俗人也。不能守分无为,而每驰心利害,内热如火,故烧焰中和之性。月固不胜火。

〔注〕大而闇则多累,小而明则知分。

〔疏〕月虽大而光圆,火虽小而明照。谕志大而多贪,不如小心守分。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注〕唯僓然无矜,遗形自得,道乃尽也。

〔疏〕僓然,放任不矜之貌。忘情利害,淡尔不矜,虚玄道理,乃尽于此也。

〔释文〕僓音颓,又呼怀反。郭云:顺也。

〇马叙伦曰:「僓」当依艺文类聚三五引作「颓」。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疏〕监河侯,魏文侯也。庄子高素,不事有为,家业既贫,故来贷粟。

〔释文〕贷粟音特,或一音他得反。监河侯古衔反。说苑作「魏文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疏〕诺,许也。铜铁之类,皆名为金,此非黄金也。待我岁终,得百姓租赋封邑之物,乃贷子。

〔释文〕将贷他代反。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疏〕波浪小臣,困于车辙,君颇有水,以相救乎?

〔释文〕而呼火故反。鲋音附。广雅云:鰿也。鰿,音迹。波臣司马云:谓波荡之臣。

〇典案:类聚三十五、御览六十引「臣」并作「神」。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疏〕西江,蜀江也。江水至多,北流者衆,惟蜀江从西来,故谓之西江是也。

〇典案:「南游吴、越之王」不词。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游」作「游说」,当从之。御览九百三十七引「西江」作「江西」。

〔释文〕激西古狄反。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此言当理无小。苟其不当,虽大何益?

〔疏〕索,求;肆,市。常行海水鲋鱼,波浪失于常处,升斗之水,可以全生。乃激西江,非所宜也。既其不救斯须,不如求我于干鱼之肆。此言事无大小,时有机宜,苟不逗机,虽大无益也。

〇典案:「然活耳」不词。类聚三十五、御览四百八十五引「然」并作「为」,疑是。九百三十七引「然」作「可」,义亦可通。

〔释文〕早索所白反。枯鱼李云:犹干鱼也。,古「悬」字多不着「心」。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注〕此言志趣不同,故经世之宜,小大各有所适也。

〔疏〕人间世道,夷险不常,自非怀豁虚通,未可以治乱,若矜名饰行,去之远矣。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

〔疏〕大儒,硕儒,谓大博士。从上传语告下曰胪,胪,传也。东方作,谓天曙日光起。儒弟子发冢为盗,恐天时曙,故催告之,问其如何将事。

〔释文〕胪力于反。一音卢。苏林注汉书云:上传语告下曰胪,胪,犹行也。传治恋反,又丈专反。向云:从上语下曰胪传。一音张恋反,遽也。东方作矣司马云:谓日出也。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疏〕小儒,弟子也。死人裙衣,犹未解脱,扪其口中,知其有宝珠。

〔释文〕襦而朱反。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疏〕此是逸诗,久遭删削。凡贵人葬者,口多含珠,故诵青青之诗刺之。

〇典案:御览八百三引「何」下有「用」字。文选潘安仁笙赋「歌曰:『枣下纂纂,朱实离离,宛其落矣,化为枯枝。人生不能行乐,死何以虚謚为』」,其命意、遣辞、用韵,皆与此文相近,「死何用含珠为」,正与「死何以虚謚为」相合,则有「用」字为是。

〔释文〕青青之麦司马云:此逸诗,刺死人也。陵陂彼宜反。

〇典案:类聚八十四、御览八百三引并作「生陵之陂」,八百三十六引「陂」作「坂」。布施始豉反。

〇典案:御览八百三引「施」作「德」。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注〕诗、礼者,先王之陈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为奸,则迹不足恃也。

〔疏〕接,撮也。擪,按也。顪,口也。控,打也。撮其鬓,按其口,铁锥打,仍恐损珠,故安徐分别之。是以田恒资仁义以窃齐。儒生诵诗、礼以发冢。由是观之,圣迹不足赖。

〇典案:「儒以金椎控其颐」与「徐别其类」一例,「儒」当为「徐」,涉上「大儒」、「小儒」而误也。御览七百六十三引正作「徐」,是其证也。

〔释文〕压本亦作「擪」,同。乃协反。郭于琰反,又敕颊反。字林云:擪,一指按也。

〇典案:「压」字义不可通。疏「擪,按也」,是成本作「擪」,与释文一本合。道藏本、高山寺本字亦并作「擪」。其顪本亦作「哕」,许秽反。司马云:颐下毛也。金椎直追反。

〇王念孙曰:「儒以金椎控其颐」,艺文类聚宝玉部引此「儒」作「而」,是也。「而」,汝也。自「未解裙襦」以下,皆小儒答大儒之词,言汝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其口中之珠也。「而」、「儒」声相近,上文又多「儒」字,故「而」误作「儒」。控苦江反。徐别彼列反。族姓是谁。怪其异常,故发斯问。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

〔疏〕鲁人孔丘,汝宜唤取。可进。

〔疏〕蹙然,惊恐貌。谓仲尼所学圣迹业行,可得脩进,为世用可不?

〔释文〕蹙然子六反。业可得进乎问可行仁义于世乎。令老力成反。也。

〔疏〕夫上智下愚,其性难改,中庸之人,易为进退。故闻尧之美,相引慕以利名,闻桀之恶,则结之以隐匿。

〔释文〕相结以隐郭云:隐,括也。李云:隐,病患也。虽相引以名声,是相结以病患。

〇俞樾曰:李云,隐,病患也。然病患非所以相结。郭注曰,隐,括。进之谓也。然隐括所以正曲木,亦非所以相结也。「隐」当训为私。吕氏春秋圜道篇「分定则下不相隐」,高注曰:隐,私也。文选赭白马赋「恩隐周渥」,李善引国语注曰:隐,私也。「相结以隐」,谓相结以恩私。旧说皆非。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

〔注〕闭者,闭塞。

〔疏〕赞誉尧之善道,非毁桀之恶迹,以此奔驰,失性多矣。故不如善恶两忘,闭塞毁誉,则物性全矣。

〔释文〕誉尧音余。而闭一本文、注并作「门」。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

〔注〕顺之则全,静之则正。

〔疏〕夫反于物性,无不伤损,扰动心灵,皆非正法。

〔释文〕反无非伤也反,逆于理。动无非邪也似嗟反。动矜于是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

〔注〕事不远本,故其功每成。

〔疏〕踌躇,从容,圣人无心,应机而动,兴起事业,恒自从容,不逆物情,故其功每就。

〔释文〕圣人踌音畴。躇直居反。以兴事以每成功每者,每有成功也。踌躇者,从容也。从容兴事,虽有成功,圣人不存,犹致弊迹,流毒百世。况动矜善行,而载之不已哉?不远于万反。柰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注〕矜不可载,故遗而弗有也。

〔疏〕柰何,犹如何也。如何执仁义之迹,扰挠物心,运载矜庄,终身不替。此是老莱诋诃夫子之词也。

〇典案:唐写本无「终」字。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闚阿门。

〔疏〕宋国君,谥曰元,即宋元君也。阿。曲也,谓阿旁曲室之门。

〇典案:唐写本有注云:阿,倚也。类聚九十六引「梦」下有「有」字。文选江赋注、御览三百九十九、九百三十一引「闚」并作「窥」。

〔释文〕宋元君李云:元公也。案:元公名佐,平公之子。阿门司马云:阿,屋曲檐也。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

〔疏〕自,从也。宰路,江畔渊名。姓余,名且,捕鱼之人也。

〇典案:文选江赋注引「宰路之渊」作「罕露之泉」。御览九百三十一引「路」亦作「露」,三百九十九引无「路」字。

〔释文〕宰路李云:渊名,龟所居。予为如字,又于僞反。

〇典案:下「予」字疑衍。文选江赋注引无。使河所吏反。渔者音鱼。余音预。且子余反。姓余,名且也。

〇俞樾曰:史记龟筴传作「豫且」。

〇典案:文选江赋注、类聚七十九、九十六,御览三百九十九、九百三十一引亦并作「豫且」。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

〔疏〕命,召也。召令赴朝,问其所得。

〇典案:「使人占之」,文选江赋注、类聚九十六、御览三百九十九、九百三十一引并作「如占梦者占之」。三百九十九引「曰:『此神龟也』」作「占梦者曰:『此神龟也。』」

〔释文〕觉古孝反。令力成反。会朝直遥反。下同。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筴。

〔疏〕算计前后钻之,凡经七十二,算计吉凶,曾不失中。

〇典案:御览九百三十一引「余且」作「渔者」,「渔何得」作「昔渔何得」。案:「昔」借为「夕」,元君问余且前夕渔何所得也。疑今本「渔」上敚「昔」字。「且之纲得白龟焉,其圆五尺」,唐写本无「焉其」二字,「乃刳龟」下有「以卜」二字,今本敚。文选江赋注、类聚九十六、御览九百三十一引并作「乃刳龟以卜之」,是其证。淮南子说山篇高注云「元王剥以卜」,可为旁证。又「七十二钻」,唐写本无「二」字,文选江赋注、御览三百九十九引同。

〔释文〕刳口孤反。钻左端反,又左乱反。

〇郭庆藩曰:文选郭景纯江赋注引司马云:钻,命卜,以所卜事而灼之。遗筴初革反。

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

〔注〕神知之不足恃也如是。夫唯静然居其所能而不营于外者为全。

〔疏〕夫神智不足恃也。是故至人之处世,忘形神智虑,与枯木同其不华,将死灰均其寂魄,任物冥于造化。是以孔丘大圣,因而议之。

〇奚侗曰:艺文类聚梦部引无「龟」字,是。「神」与「知」对文。典案:唐写本亦无「龟」字。惟无「龟」字,则不知仲尼所言为何物。淮南子说山篇「神龟能见梦元王,而不能自出渔者之笼」,即袭用此文,正作「神龟」,未可以唐写本、艺文类聚引无「龟」字遽删之也。

〔释文〕见梦贤遍反。知能音智。下及注同。知有所困一本作「知有所不同」。虽有至知,万人谋之。

〔注〕不用其知,而用衆谋。

〔释文〕至知音智。下注皆同。鱼不畏网而畏鹈鹕。

〔注〕网无情,故得鱼也。

〔疏〕网无情而得鱼,谕圣人无心,故天下归之。

〔释文〕鹈徒兮反。鹕鹈鹕,水鸟也,一名淘河。

〇典案:唐写本作「胡」。去小知而大知明。

〔注〕小知自私,大知任物也。

〔疏〕小知取舍于心,大知无分别。遣闲夺之情,故无分别,则大知光明也。

〇典案:唐写本「知」并作「智」,无「而」字。

〔释文〕去小起吕反。下注同。去善而自善矣。

〔注〕去善则善无所慕。善无所慕,则善者不矫而自善也。

〔疏〕遣矜尚之小心,合自然之大善,故前文云「离道以善,险德以行」,又老经云:「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〇典案:唐写本作「去而善而善矣」。

〔释文〕不矫居表反。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注〕汎然无习而自能者,非跂而学彼也。

〔疏〕夫婴儿之性,其不假师匠,年渐长大而自然能言者,非有心学之,与父母同处,率其本性,自然能言。是知世间万物,非由运知学而成之也。

〔释文〕石师石者,匠名也。谓无人为师匠教之者也。一本作「所师」,又作「硕师」。

〇典案:唐写本「石」作「硕」,与释文一本合。老子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与骈拇篇「意,仁义其非仁人情乎」辞例同。典案:马说是也。唐写本字正作「意」,是其塙证。

〔释文〕之行下孟反。注同。任与音余。学小见,岂曰清通!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

〔注〕随时因物,乃平泯也。

〔疏〕狶韦,三皇已前帝号也。以玄古之风,御于今代,浇淳既章,谁能不波荡而不失其性乎?斯由尊古卑今之弊也。

〇典案:唐写本无「氏」字。

〔释文〕狶虚岂反。不波波,高下貌。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

〔注〕当时应务,所在为正。

〇典案:唐写本无「乃」字。

〔释文〕不僻匹亦反。顺人而不失己。

〔注〕本无我,我何失焉?彼教不学。

〔注〕教因彼性,故非学也。承意不彼。

〔注〕彼意自然,故承而用之,则夫万物各全其我也。

〔疏〕独有至德之人,顺时而化,彼非学心,而本性具足,不由学致也。承意不彼者,禀承教意以导性,而真道素圆,不彼教也。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

〔疏〕彻,通也。颤者,辛臭之事也。夫六根无壅,故彻;聪明不荡于外,故为德也。

〔释文〕颤舒延反。逆也。自然之道,不游其心,则六根逆,不顺于理。

〔释文〕六凿在报反。相攘如羊反。郭云:逆也。司马云:谓六情攘夺。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也。

〔注〕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也。

〔疏〕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者也。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文如海本无「丘山」二字。「胜」下「也」字旧敚,今依唐写本补。对治之术,斯乃小学之人,劳役神智之事务也,岂是体道之士,闲逸之人,不劳不病之心乎?风采清高,故未尝暂过而顾问焉。

〇典案:唐写本「若是」下有「者」字。马叙伦曰:「非」字涉上文郭象注「非不病也」、「非不老也」误羡。案:马说是也。此言劳者之务,逸者未尝过问,有「非」字则非其指,且与下四句不一律矣。

〔释文〕非佚音逸。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

〔注〕神人,即圣人也,圣言其外,神言其内。

〔疏〕骇,惊也。神者,不测之号。圣者,显迹之名,为其垂教动人,故不过问。

〔释文〕以駴户楷反。王云:谓改百姓之视听也。徐音戒,谓上不问下也。贤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

〔疏〕证空为贤,并照为圣。从深望浅,故不问之。君子所以駴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

〔疏〕何以人物君子故骇动诸侯之国。贤人舍有,故不问。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

〔注〕趋步各有分,高下各有等。

〔疏〕夫趋世小人,苟合一时,如田恒之徒,无足可贵,故淑人君子,鄙而不顾也。,东门也。亦有作「寅」者,随字读之。东门之孝,出自内心,形容外毁,惟宋君嘉其至孝,遂加爵而命为卿。乡党之人,闻其因孝而贵,于是强哭诈毁,矫性僞情,因而死者,其数半矣。

〔释文〕演门以善反。宋城门名。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

〔疏〕尧知由贤,禅以九五,洒耳辞退,逃避箕山。汤与务光,务光不受,诃骂瞋怒,远之林籁。斯皆率其本性,腥臊荣禄,非关矫僞以慕声名。纪他闻之,帅弟子而踆于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

〔注〕其波荡伤性,遂至于此。

〔疏〕姓申徒,名狄;姓纪,名佗;并隐者。闻汤让务光,恐其及己,与弟子蹲踞水旁。诸侯闻之,重其廉素,时往吊慰,恐其沈没。狄闻斯事,慕其高名,遂赴长河,自溺而死。波荡失性,遂至于斯矣。

〔释文〕纪他徒何反。而踆音存。字林云:古「蹲」字。徐七旬反,又音尊。窾水音款,又音科。司马云:水名。吊之司马云:恐其自沈,故吊之。踣徐芳附反,普豆反。字林云:僵也。李云:顿也。郭薄杯反。玄理假于言说,言说实非玄理。鱼兔得而筌蹄忘,玄理明而名言绝。

〇典案:文选嵇叔夜赠秀才入军诗、卢子谅赠刘琨诗注、御览三百九十引「在意」下并有「也」字,高山寺古钞本同。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注〕至于两圣无意,乃都无所言也。

〔疏〕夫忘言得理,目击道存,其人实稀,故有斯难也。

〔释文〕得夫音符。

【校记】误移寓言篇文后。濑,原作「滩」,形近而讹。忘,王校集释本改作「妄」,南华真经注疏据辑要本改作「心」,当从之。睯,王校集释本依世德堂本改「暋」,南华真经注疏亦作「暋」。鹜,王校集释本依世德堂本改「骛」,南华真经注疏原作「惊」,从校释改「骛」,当从之。惊,王校集释本改作「骛」。问,王校集释本改作「闻」,据改。字,王校集释本改作「者」,据改。畏,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长」,据改。也,从王校集释本补。子之,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互乙,据改。未,王校集释本改「谓」,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改「与」,当从之。为,王校集释本改「谓」,据改。不,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所」,据改。音,从王校集释本删。谓,南华真经注疏据高山寺本改作「故」。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补「卜之」二字,删下句「卜之」二字,据改。生,从王校集释本补。取,从王校集释本删。为,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伪」,据改。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蹍」作「塞」,「徒」作「途」。则,从王校集释本删。于,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青」,据改。以,从王校集释本删。演门,从王校集释本补。由,从王校集释本改「犹」。 Zqzls3QByIdXwCqUxEZ2jLR0/2yqBDXaiY1Q1hWGU6AUdeMWSbwjcPOHkyj81i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