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则阳第二十五

〔释文〕以人名篇。,故盛称隐者,以抑其进趋之心也。

〔释文〕公阅休隐士也。阅,音悦。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

〔疏〕奚,何也。既称公阅休,言己不如,故问何为,庶闻所以。曰:「冬则擉鳖于江,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

〔注〕言此者,以抑彭阳之进趋。

〔疏〕擉,刺也。樊,傍也,亦茂林也。隆冬刺鳖,于江渚以逍遥;盛夏归休,偃茂林而取适;既无环庑,故指山傍而为舍。此略陈阅休之事迹也。

〔释文〕擉初角反,又敕角反。司马云:刺也。郭音触。徐丁绿反。一音捉。樊音烦。李云:傍也。司马云:阴也。广雅云:边也。予宅司马云:以隐居山阴自显也。

「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

〔注〕言己不若夷节之好富贵,能交结,意尽形名,任知以干上也。

〔疏〕颠冥,犹迷没也。言夷节交游坚固,意在荣华;颠倒迷惑,情贪富贵。实无真德,而有俗知,不能虚淡以从神,而好任知以干上。数数如此,犹自不能,况我守愚,若为堪荐?此是王果谦逊之辞也。

〔释文〕有知音智。注同。颠冥音眠。司马云:颠冥,犹迷惑也。言其交结人主,情驰富贵。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

〔注〕苟进,故德薄而名消。

〔疏〕消,毁损也。言则阳凭我谈己于王者,此适可败坏名行,必不益于盛德也。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

〔注〕言已顺四时之施,不能赴彭阳之急。

〔疏〕夫遭冻之人,得衣则煖;被暍之(者)[人],遇水便活。乃待阳和以解冻,须寒风以救暍,虽乖人事,实顺天时。履道达人,体无近惠,不进彭阳,其义亦尔。

〇典案:文有敚误。淮南子俶真篇作「是故冻者假兼衣于春,而暍者望泠风于秋」,疑当作「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望泠风于冬」。

〔释文〕暍音谒。字林云:伤暑也。之施始豉反。下同。如上说,是以知其清高深远也。故曰待公阅休。」

〔注〕欲其释楚王而从阅休,将以静泰之风镇其动心也。

〔疏〕此总结也。行,则忧患相继。

〔疏〕任知为物,忧患斯生,心灵易夺,所行无几,攀缘念虑,宁有住时?假令神禹,无奈之何。

〔释文〕忧乎知音智。而所行恒无几居岂反。时其有止也若之何王云:忧乎智,谓有为者以形智不至为忧也。不知用智必丧,丧而更以不智为忧,及其智之所行,有弊无济,故其忧患相接,无须臾停息。故曰:恒无几时其有止也,不能遗智去忧,非可忧如何?,照物无私,人爱慕之,故名为镜。若人不相告语,明镜本亦无名。此起譬也。

〔释文〕则不知其美于人生便有见物之美而为无心,人与作名言镜耳,故人美之。若不相告,即莫知其美于人。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

〔注〕夫鉴之可喜,由其无情,不问知与不知,闻与不闻,来即鉴之,故终无已。若鉴由闻知,则有时而废也。

〔疏〕已,止也。夫镜之照物,义在无情,不问怨亲,照恒平等。若不闻而不知,镜亦不照,既有闻知,镜能照之,斯则事涉闲夺,有时休废矣,焉能久照乎?只为凝照无穷,故为人之所喜好也。

〇王念孙曰:「终无已」者,终,竟也,竟无已时也。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

〔注〕若性所不好,岂能久照?

〔疏〕镜之能照,出自天然,人之喜好,率乎造物,既非矫性,所以无穷。

〔释文〕好之呼报反。注同。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

〔注〕圣人无爱若镜耳。然而事济于物,故人与之名,若人不相告,则莫知其爱人也。

〔疏〕圣人泽被苍生,恩流万代,物荷其德,人与之名,更相告语,嘉号斯起。不若然者,岂有圣名乎?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

〔注〕荡然以百姓为刍狗,而道合于爱人,故能无已。若爱之由乎闻知,则有时而衰也。

〔疏〕夫圣德遐旷,接物无私,亭毒羣生,刍狗百姓,岂待知闻而后爱之哉?只为慈救无偏,故德无穷已。此合谕也。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

〔注〕性之所安,故能久。

〔疏〕安,定也。夫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无心于动静也。故能疾雷破山而恒定,大风振海而不惊,斯率其真性者也。若矫性伪情,则有时而动矣。故王弼云:「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企?」其性也!

〔疏〕缗,合也。旧国旧都,荒废日久,丘陵险陋,草木丛生。入中相访,十人识九,见所曾见,闻所曾闻,怀生之情,畅然欢乐。况丧道日久,流没生死,忽然反本,会彼真原,归其重玄之乡,见其至道之境,其为乐也岂易言乎?

〔释文〕十九谓见十识九也。见见闻闻见所见,闻所闻。

〇俞樾曰:「缗」字释文引司马云:盛也,郭注云:合也。于义俱通。「入之者十九」,释文曰:谓见十识九也。此未得其义。「入」者,谓入于丘陵草木所掩蔽之中也,「入之者十九」,则其出于外而可望见者止十之一耳,而犹觉畅然喜悦,故继之曰「况见见闻闻者也」。郭注曰「见所尝见,闻所尝闻,而犹畅然」,则于「况见见闻闻」句不复可通,遂增益之曰「况体(其体用)其性也」,于庄子本义不合矣。以十仞之台县衆闲者也!

〔注〕衆之所习,虽危犹闲,况圣人之无危!

〔疏〕七尺曰仞。台高七丈,可谓危县,人衆数登,遂不怖惧。习以性成,尚自宽闲,而况得真,何往不安者也!

〔释文〕台县音玄。衆闲音闲。注同。元嘉本作「闲」。

〇俞樾曰:此承「见见闻闻」而言。以十仞之台,而县于衆人耳目之闲,此人所共见共闻者,非犹夫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也,其为畅然可知矣。郭注曰「衆之所习,虽危犹闲」,此误读「间」为「闲」,于义殊不可通。盖由不解上文,故于此亦失其旨。堙塞也。混同人事,与世并行,接物随时,曾无废阙。然人闲否泰,备经之矣,而未尝堙塞,所遇斯通,无心师学,自然合道,如何倣效,方欲契真?固不可也。

〔释文〕所行之备而不洫音溢。郭许的反。李虚域反,滥也。王云:坏败也。无心偕行,何往而不至?故曰皆殉也。所行行备而物我无伤,故无坏败也。也,而汤得之,所以名寄于物而功不在己。

〔疏〕良臣受委,随物而成,推功司御,名不在己。之名嬴法,得其两见。

〔注〕名法者,已过之迹耳,非适足也。故曰,嬴然无心者,寄治于羣司,则其名迹,并见于彼。

〔疏〕嬴然,无心也。见。显也。成物之名,圣迹之法,并是师傅,而不与焉。故名法二事,俱显于彼,嬴然闲放,功成弗居也。

〔释文〕之名嬴音盈。法得其两见贤遍反。注同。得其随成之道以司其名,名实法立,故得两见,犹人鉴之相得也。寄治直吏反。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

〔注〕仲尼曰:「天下何思何虑!」虑已尽矣。若有纤芥之虑,岂得寂然不动,应感无穷,以辅万物之自然也?

〔疏〕傅,辅也。尽,绝也。孔丘圣人,忘怀绝虑,故能开化羣品,辅禀自然。若蕴纤芥有心,岂能坐忘应感?容成氏曰:「除日无岁。

〔注〕今所以有岁而存日者,为有死生故也。若无死无生,则岁日之计除。

〔疏〕容成,古之圣王也。岁日者,时叙之名耳。为计于时日,故有生死,生死无矣,故岁日除焉。

〔释文〕容成老子师也。

〇俞樾曰: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容成子十四篇,房中家又有容成阴道二十六卷,此即老子之师也。列子汤问篇「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当是别一人。淮南本经篇「昔容成氏之时,道路雁行列处,托婴儿于巢上,置余粮于亩首,虎豹可尾,虺蛇可蹍,而不知其所由然」,此则当为上古之君,即庄子胠箧之容成氏,与大庭、伯皇、中央、栗陆诸氏并称者也。而高诱注乃云「容成氏,黄帝时造历日者」,则以为黄帝之臣矣。此以说列子汤问篇与黄帝同居空峒之容成氏,乃为得之,非此容成也。合诸说观之,容成氏有三:黄帝之君,一也;黄帝之臣,二也;老子之师,三也。然老子生年究不可考,其师或即黄帝之臣,未可知也。无内无外。」

〔注〕无彼我,则无内外也。

〔疏〕内,我也。外,物也。为计死生,故有内外。岁日既遣,物我何施!勋酬赏,分布军人也。

〔释文〕为君于伪反。下「请为君」同。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疏〕姓田,名忌,齐将也。抶、折,击也。国破人亡,而怀恚怒,故热气蕴于心,癕疽发于背也。国既倾拔,获其主将,于是击抶其背,打折腰脊,旋师献凯。不亦快乎!

〔释文〕忌也出走忌畏而走。或言围之也。元嘉本「忌」作「亡」。抶敕一反。三苍云:击也。郭云:秩,又猪栗反。折其之舌反。德之称;魏之贤臣也。胥靡,徒役人也。季子怀道,不用征伐,闻犀首请兵,羞而进谏。夫七丈之城,用功非少,城就成矣,无事坏之,此乃徒役之人,滥遭辛苦。此起譬也。

〇典案:疏:「子者,德之称」,「德」上敚「有」字。下「华,姓;有德称」,可证。

〔释文〕季子魏臣。

〇俞樾曰:下「十」字,疑「七」字之误。「城者既七仞」,则虽未十仞,而去十仞不远矣,故坏之为可惜。若既十仞,则直谓之已成可耳,不当言「既十仞」也。下文曰「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明是以七仞喻七年,其为字误无疑。又坏音怪。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不可听也。」

〔疏〕干戈静息,已经七年,偃武修文,王者洪基,犀首方为祸乱,不可听从。言伐齐者,谓兴动干戈,故是祸乱之人,此公孙衍也;善言勿伐者,意在王之洪基,胜于敌国,有所解望,故是乱人,斯季子也。谓伐与不伐乱人者,未能忘言行道,犹以是非为心,故亦未免为乱人,此华子自道之辞也。

〔释文〕华子亦魏臣也。君曰:「然则若何?」

〔疏〕华子遣荡既深,王不测其所以,故问言旨,意趣如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疏〕夫道清虚淡漠,物我兼忘,故劝求之,庶其寡欲,必能履道,争夺自消。于六合,欲论大小,如有如无,与彼蛮氏,有何差异?此合譬也。君曰:「无辩。」

〔注〕王与蛮氏,俱有限之物耳。有限则不问大小,俱不得与无穷者计也,虽复天地共在无穷之中,皆蔑如也。况魏中之梁,梁中之王,而足争哉?

〔疏〕自悟己之所争与蜗角无别也。

〔释文〕虽复扶又反。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注〕自悼所争者细。

〔疏〕惝然,怅恨貌也。晋人言毕,辞出而行。君觉己非,惝然怅恨,心之悼矣,恍然如失。

〔释文〕惝音敞。字林云:惘也。又吐荡反。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

〔疏〕圣人,谓尧、舜也。晋人所谈,其理宏博,尧、舜之行,不足以当。惠子曰:「夫吹筦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注〕曾不足闻。

〔疏〕嗃,大声。吷,小声也。夫吹竹管,声犹高大,吹剑环,声则微小。唐尧俗中所誉,若于晋人之前,盛谈斯道者,亦何异乎吹剑吷声,曾无足可闻也。

〔释文〕筦音管。本亦作「管」。嗃许交反,管声也。玉篇呼洛反,又呼教反。广雅云:鸣也。剑首司马云:谓剑环头小孔也。吷音血,又呼悦反。司马云:吷然如风过。所誉音余。朴也。是自埋于民。

〔注〕与民同。自藏于畔。

〔注〕进不荣华,退不枯槁。

〔疏〕混迹泥滓,同尘氓俗,不显其德,故自埋于民也。进不荣华,退不枯槁,隐显出处之际,故自藏于畔也。

〔释文〕藏于畔王云:脩田农之业,是隐藏于壠畔。其声销。

〔注〕损其名也。

〔释文〕销音消。司马云:小也。捐其本亦作「损」。其志无穷。

〔注〕规是生也。

〔疏〕声,名也。消,灭也。一荣辱,故毁灭其名;冥至道,故其心无极。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

〔注〕所言者皆世言。

〔疏〕口应人闲,心恒凝寂,故不言而言,言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

〔注〕心与世异。

〔疏〕道与俗反,固违于世,虚心无累,不与物同,此心迹俱异也。

〔释文〕不屑屑,絜也,不絜世也。本或作「肯」。是陆沈者也。

〔注〕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沈也。

〔疏〕寂寥虚淡,譬无水而沈,谓陆沈也。

〔释文〕陆沈司马云:当显而反隐,如无水而沈也。

〇典案:论衡谢短篇:「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是其市南宜僚邪?」

〔疏〕姓熊,字宜僚,居于市南,故谓之市南宜僚也。

子路请往召之。

〔疏〕由闻宜僚陆沈贤士,请往就舍召之。孔子曰:「已矣!

〔疏〕已,止也。彼必不来,幸止勿唤。彼知丘之着于己也。

〔注〕着,明也。知丘之适楚也,以丘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为佞人也。

〔疏〕彼,宜僚也。着,明也。知丘明识宜僚是陆沈贤士,又知适楚,必向楚王荐召之,如是则用丘为谄佞之人也。夫若然者,其于佞人也羞闻其言,而况亲见其身乎?

〔疏〕陆沈之人,率性诚直,其于邪佞,耻闻其言,况自视其形,良非所愿。而何以为存?」

〔注〕不如舍之,以从其志。

〔疏〕而,汝也。存,在也。匿影销声,久当逃避,汝何为请召,谓其犹在?子路往视之,其室虚矣。

〔注〕果逃去也。

〔疏〕仲由无鉴,不用师言,遂往其家,庶观盛德。而辞聘情切,宜僚已逃,其屋虚矣。略,不尽其分。

〔疏〕长梧,地名,其地有长树之梧,因以名焉。封人也,即此地守疆之人。子牢,孔子弟子,姓琴,宋卿也。为政,行化也。治民,宰割也。卤莽,不用心也。灭裂,轻薄也。夫民为邦本,本固则邦宁,唯当用意养人,亦不可轻尔搔扰。封人有道。故戒子牢。

〔释文〕长梧封人长梧,地名。封人,守封疆之人。子牢司马云:即琴牢,孔子弟字。卤音鲁。莽莫古反,又如字。灭裂犹短草也。李云:谓不熟也。郭云:卤莽灭裂,轻脱(末)[忽]略,不尽其分也。司马云:卤莽,犹麤粗也。谓浅耕稀种也。灭裂,断其草也。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

〔疏〕为禾,犹种禾也。芸,拔草也。耕地不深,鉏治不熟,至秋收时,嘉实不多,皆由疏略,故致斯报也。

〔释文〕芸音云,除草也。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

〔注〕功尽其分,无为之至。

〔释文〕变齐才细反。司马如字,云:变更也,谓变更所法也。齐,同也。耰音忧。司马云:锄也。广雅云:推也。字林云:摩田器也。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

〔疏〕变,改也。耕,治也。耰,芸也。去岁为田,亟遭飢餧,今年艺植,故改法深耕。耕垦既深,鉏耰又熟,于是禾苗蘩茂。子实滋荣,宽岁足飧,故其宜矣。

〔释文〕厌湌音孙。本又作「飧」。与「始」相对为义,「寻」之言寖寻也。汉书郊祀志「寖寻于泰山矣」,晋灼曰:寻,遂往之意也。「始萌以扶吾形」,言其始若足以扶助吾形也;「寻擢吾性」,言寖寻既久,则拔擢吾性也。郭解「扶吾形」曰「形扶疎则神气伤」,亦为失之。寻擢吾性;

〔注〕以欲恶引性,不止于当。

〔疏〕寻,引也。擢,拔也。以欲恶之事,诱引其心,遂使拔擢真性,不止于当也。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癕,内热溲膏是也。」

〔注〕此卤莽之报也。故治性者,安可以不齐其至分?

〔疏〕溃漏,人冷疮也。漂疽,热毒肿也。癕,亦疽之类也。溲膏,溺精也。耽滞物境,没溺声色,故致精神昏乱,形气虚羸,衆病发动,不择处所也。

〔释文〕并溃回内反。漏发李云:谓精气散泄,上溃下漏,不择所出也。漂本亦作「瘭」。徐敷妙反,又匹招反。一音必招反。疽七余反。瘭疽,谓病疮脓出也。疥音界。溲本或作「廋」,所求反。膏司马云:谓虚劳人尿上生肥白沫也。皆为利欲感动,失其正气,不如深耕熟耰之有实。不齐才细反,又如字。

柏矩学于老聃,曰:「请之天下游。」

〔疏〕柏,姓;矩,名。怀道之士,老子门人也。请游行宇内,观风化,察物情也。

〔释文〕柏矩有道之人。老聃曰:「已矣!天下犹是也。」

〔疏〕老子止之,不许其往,言天下物情,与此处无别也。又请之,老聃曰:「汝将何始?」

〔疏〕郑重殷勤,所请不已,方问行李,欲先往何邦?曰:「始于齐。」

〔疏〕柏矩鲁人,与齐相近,齐人无道,欲先行也。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

〔注〕夫物之形性,何为而失哉?皆由人君挠之,以至斯患耳,故自责。

〔疏〕夫人受气不同,禀分斯异,令各任其能,则物皆自得。若有一物失所,亏其形性者,则引过归己,退而责躬。昔殷汤自翦,千里来霖是也。今则不然。

〔疏〕步骤殊时,浇淳异世,故今之驭物者,则不复如此也。匿为物而愚不识。

〔注〕反其性,匿也;用其性,显也;故为物所显则皆识。

〔疏〕所作宪章,皆反物性,藏匿罪名,愚妄不识,故罪名者衆也。

〇马叙伦曰:吕氏春秋适威篇曰「烦为教而过不识,数为令而非不从,巨为危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与此文义相似。「匿为物而愚不识」,义不可通。「匿」疑借为「缛」,「物」借为「命」,「愚」当从一本作「遇」,「遇」为「适」误。典案:吕氏春秋适威篇之「过不识」,「非不从」,「罪不敢」,「罚不胜」,皆非罪责之义。庄子此文曰「罪不敢」,「罚不胜」,「诛不至」,亦皆谓不如令则诛耳。「识」字与吕览合,自非误字,「匿为物而愚不识」,义谓法令滋章而责不识者之愚,不必改字释之。淮南子齐俗篇「乱世之法,高为量而罪不及,重为任而罚不胜,危为禁而诛不敢」,文义亦与此相似,「匿为物而愚不识」,与「高为量而罪不及」之义相类。

〔释文〕匿女力反。为物而愚一本作「遇」。

〇俞樾曰:下文「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曰「罪」,曰「罚」,曰「诛」,皆谓加之以刑也。此曰「愚」,则与下文不一律矣。释文曰:「愚」,一本作「遇」。「遇」疑「过」字之误。广雅释诂曰:过,责也。因其不识而责之,是谓「过不识」。吕览适威篇曰「烦为教而过不识,数为令而非不从,巨为危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与此文义相似,而正作「过不识」,高诱注训「过」为责,可据以订此文之误。「过」误为「遇」,又臆改为「愚」耳。不识反物性而强令识之。大为难而罪不敢。

〔注〕为物所易则皆敢。

〔疏〕法既难定,行之不易,故决定违者,斯罪之也。

〔释文〕大为难而罪不敢王云:凡所施为者,皆用物之所能,则莫不易而敢矣。而故大为艰难,令出不能,物有不敢者,则因罪之。所易以豉反。重为任而罚不胜。

〔注〕轻其所任则皆胜。

〔释文〕不胜音升。注同。远其涂而诛不至。

〔注〕适其足力则皆至。

〔疏〕力微事重,而责其不胜,路远期促,而罚其后至,皆不可也。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

〔注〕将以避诛罚也。

〔疏〕智力竭尽,不免诛罚,惧罚情急,故继之以伪。

〔释文〕民知音智。下同。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

〔注〕主日兴伪,士民何以得其真乎?

〔疏〕谲伪之风,日日而出,伪衆如草,于何得真?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注〕当责上也。

〔疏〕夫知力穷竭,谲伪必生;赋敛益急,贪盗斯起。皆由主上无德,法令滋彰。夫能忘爱释私,不贵珍宝。当责在上,岂罪下民乎?休止,必遭祸患,无处逃形。此所谓然与,然乎?

〔注〕自谓然者,天下未之然也。

〔疏〕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彼我相对,孰是孰非乎?

〔释文〕然与音余,又如字。然乎言未然。与常骞,讵能识邪!

〔释文〕之见贤遍反。大泽为居;虽木石异端,同以大山为坛。此可以当丘里之言也。观于大山,木石同坛。

〔注〕合异以为同也。

〔疏〕坛,基也。石有巨小,木有粗细,共聚大山,而为基本,此合异以为同也。此之谓丘里之言。」

〔注〕言于丘里,则天下可知。

〔疏〕总结前义也。

少知曰:「然则谓之道,足乎?」

〔疏〕以道为名,名道于理,谓不足乎?欲明至道无名,故发斯问。大公调曰:「不然。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

〔注〕夫有数之物,犹不止于万,况无数之数,谓道而足耶?

〔疏〕期,限也。号,语也。夫有形之物,物乃无穷。今世人语之,限曰万物者,此举其大经为言也。亦犹虚道妙理,本自无名,据其功用,强名为道,名于理未足也。

〔释文〕而读李云:读,犹语也。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

〔注〕物得以通,通物无私,而强字之曰道。

〔疏〕天覆地载,阴阳生育,故形气之中,最大者也。天道能通万物,亭毒苍生,施化无私,故谓之公也。

〇典案:「形之大者也」,「气之大者也」,两「大」字于词为复。碧虚子校引刘得一本下「大」字作「广」,疑是。

〔释文〕强字巨丈反。因其大以号而读之则可也。

〔注〕所谓道可道也。

〔疏〕大通有物,生化羣品,语其始本,实曰无名,因其功号,读亦可也。已有之矣,乃将得比哉!

〔注〕名已有矣,故乃将无可得而比耶?

〔疏〕因其功用,已有道名,不得将此有名,比于无名之理,以斯比拟,去之迢递。则若以斯辩,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

〔注〕今名之辩无,不及远矣,故谓道犹未足也;必在乎无名无言之域而后至焉,虽有名,故莫之比也。

〔疏〕夫独以狗马二兽语而相比者,非直大小有殊,亦乃贵贱斯别也。今以有名之道比无名之理者,非直粗妙不同,亦深浅斯异,故不及远也。

少知曰:「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

〔注〕问此者,或谓道能生之。

〔疏〕六合之内,天地之间,万物动植,从何生起?少知发问,欲辩其原。

〔释文〕恶起音乌。大公调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

〔注〕言此皆其自尔,非无所生。

〔疏〕夫三光相照,二仪相盖,风雨相治,炎凉相代,春夏相生,秋冬相杀,岂关情虑,物理自然也。

〇俞樾曰:「盖」当读为「害」。尔雅释言:盖,割裂也,释文曰:「盖」,舍人本作「害」。是「盖」「害」古字通。阴阳或相害,或相治,犹下句云「四时相代、相生、相杀」也。欲恶去就,于是桥起;雌雄片合,于是庸有。

〔注〕凡此事故云为趍舍,近起于阴阳之相照,四时之相代也。

〔疏〕矫,起貌也。庸,常也。顺则就而欲,逆则恶而去。言物在阴阳造化之中,蕴斯情虑,开杜交合,以此为常也。

〔释文〕欲恶乌路反。桥起居表反。下同。又音羔。王云:高劲,言所起之劲疾也。片合音判,又如字。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疏〕夫逢泰则安,遇否则危,危则为祸,安则为福,缓者为寿,急者为夭,散则为死,聚则为生,凡此数事,出乎造物相摩而成,其犹四叙,变易迁贸,岂关情虑哉?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

〔注〕过此以往,至于自然。自然之故,谁知所以也!

〔疏〕志,记也。夫阴阳之内,天地之闲,为实有名,故可纲可纪。假令精微,犹可言记,至于重玄妙理,超绝形名,故不可以言像求也。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

〔注〕皆物之所有,自然而然耳,非无能有之也。

〔疏〕夫四序循环,更相治理,五行运动,递相驱役,物极则反,终而复始。物之所有,理尽于斯。

〔释文〕随序谓变化相随,有次序也。「序」或作「原」,一本作「享」。桥运之相使桥运,谓相桥代顿,至次序以相通,理桥运以相制使也。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

〔注〕物表无所复有,故言知不过极物也。

〔疏〕夫真理玄妙,绝于言知。若以言诠辩,运知思虑,适可极于有物而已,固未能造于玄玄之境。

〔释文〕所复扶又反。覩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

〔注〕废起皆自尔,无所原随也。此议之所止。」

〔注〕极于自尔,故无所议。

〔疏〕覩,见也。随,逐也。夫见道之人,玄悟之士,凝神物表,寂照环中,体万境皆玄,四生非有,岂复留情物物,而推逐废起之所由乎?所谓之言语道断,议论休止者也。也。莫为则虚。

〔注〕无使之也。

〔疏〕溺无故也。有名有实,是物之居;

〔注〕指名实之所在。无名无实,在物之虚。

〔注〕物之所在,其实至虚。

〔疏〕夫情苟滞于有,则所在皆物也;情苟尚无,则所在皆虚也。是知有无在心,不在乎境。可言可意,言而愈疏。

〔注〕故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后至焉。

〔疏〕夫可以言诠,可以意察者,去道弥疏远也。故当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后至焉。未生不可忌。

〔注〕突然自生,制不由我,我不能禁。已死不可阻。

〔注〕忽然自死,吾不能违。

〔疏〕忌,禁也。阻,碍也。突然而生,不可禁忌;忽然而死,有何碍阻?唯当随变任化,所在而安。字亦有作「沮」者,怨也。处顺而死,故不怨丧也。

〔释文〕不可徂一本作「阻」。

〇典案:疏「阻,碍也」,而行之也。或使莫为,在物一曲,夫胡为于大方?

〔注〕举一隅便可知。

〔疏〕胡,何也。方,道也。或使、莫为,未阶虚妙,斯乃俗中一物,偏曲之人,何足以造重玄,语乎大道?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

〔注〕求道于言意之表则足。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

〔注〕不能忘言而存意则不足。

〔疏〕足,圆徧也。不足,遍滞也。苟能忘言会理,故曰言未尝言,尽合玄道也。如其执言,不能契理,既乖虚通之道,故尽是滞碍之物也。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

〔注〕夫道物之极,常莫为而自尔,不在言与不言。

〔疏〕道物极处,非道非物,故言默不能尽载之。非言非默,议有所极。」

〔注〕极于自尔,非言默而议之也。

〔疏〕默非默,议非议,唯当索之于四句之外,而后造于衆妙之门也。

【校记】释文以人名篇,原无。据释文补。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谈」字。从疏之意及释文看,当删「言」字。速,南华真经注疏从辑本作「迫」,据改。王,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主」,据改。人,王校集释本从世德堂本、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世德堂本作「而」,据改。其,王校集释本作「具」,据改。归,原文、疏及其他版本均作「师」,故改。师,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世德堂本作「帅」,据改。另:校记引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作「率」。「率」、「帅」古通。其,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依赵谏议本作「而」,据改。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人」字,补「而不知也」四字,据改。夫生明照,王校集释本作「天生明照」,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夫镜生明照」,从后者改。来,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未」,据改。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删「其体用」三字,据改。下同。供给,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化」,原文与疏亦作「化」,故改。之,王校集释本依覆宋本及王叔岷说删;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删,据删。不师,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作「下斯」。作「不师」与前郭注「唯无所师,乃得师天」相悖,故改「下斯」。原作「堙,塞也」,原文无「堙」字,南华真经注疏据上下文意补「洫」字,据补。且,王校集释本作「亦」,据改。然,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作「成」,据改。王校集释本依疏文及赵谏议本于「犀首」下补「公孙衍」三字。绪,王校集释本改作「叙」,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纪」。者,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有」,据改。之,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补「之」字,据补。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巧」字,据删。四,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两」,据改。氏,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触」,据改。别,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处」,据改。俗,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人」,据改。坏朴,当作「怀朴」。末,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忽」,据改。下同。寻,据王校集释本补。形,南华真经注疏改「形」为「物」,言校释据郭注成疏谓「一形」当为「一物」之误。其,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世德堂本补,据补。分别,王校集释本依正文作「不知」,据改。如,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知」,据改。币,此应作「弊」,故后言「郭作币」;「帛也」释「币」,应断。不,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作「亦」,覆宋本及王叔岷均作「亦」,据改。史,王校集释本改作「弢」,指前太史大弢,据改。无,王校集释本改作「为」,据改。王校集释本补「为」字,据补。同以,王校集释本依下句释文补,据补。为,王校集释本改「故」,与下文疏句式同,据改。于,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终」,据改。动,王校集释本改作「勤」,据改。 Goy2YCDI1i2fu/RyVWt0UgX53fQ7psqJb29+9cmAXoGLPhUfVwyp/Z183myH1tM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