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庚桑楚第二十三

〔释文〕以人名篇。本或作庚桑。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无「楚」字,与释文或本合。反。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

〔注〕夫与四时俱者无近功。

〔疏〕大穰,丰也。洒,微惊貌也。居住三年,山中大熟,畏垒百姓,佥共私道云:庚桑子初来,我微惊异。今我日计,利益不足称;以岁计,至功其有余。盖贤圣之人,与四时合度。无近功,故日计不足;有远德,故岁计有余。三岁一闰,天道小成,故居三年而畏垒大穰。

〔释文〕日计之而不足向云:无旦夕小利也。岁计之而有余向云:顺时而大穰也。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是故日计之不足,而岁计之有余」,即本庄子此文。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疏〕庶,慕也。几,近也。尸,主也。庚桑大贤之士,慕近圣人之德,何不相与尊而为君,主南面之事,为立社稷,建其宗庙,祝祭依礼,岂不善邪?,皆得自然之道,故不为也。

〇典案:「春秋生气」不词。高山寺古钞本注作「春生秋成」,即疏所谓「春生秋实」,亦释文所谓「至秋而成也」,疑是。

〔疏〕夫春生秋实,阴阳之恒;夏长冬藏,物之常事。故春秋岂有心施于万实?而天然之道已自行焉,故忘其生有之德也。「实」亦有作「寳」字者,言二仪以万物为寳,故逢秋而成就也。

〔释文〕正得秋而万寳成天地以万物为寳,至秋而成也。元嘉本作「万实」。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万寳」作「万实」,与元嘉本、疏所据本合。俞樾曰:「得」字疑衍,原文盖作「正秋而万宝成」。易说卦「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疏:正秋而万物皆说成也。即本此文,是其证。「得」字盖涉下句「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因而误衍。「春气发而百草生,正秋而万宝成」,文义已足,不必加「得」字与上句相俪偶。大道已行矣本或作「天道」。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

〔注〕直自往耳,非由知也。

〔疏〕四面环各一堵,谓之环堵也,所谓方丈室也。如死尸之寂泊,故言尸居。

〔释文〕环如字。广雅云:圆也。堵丁鲁反。司马云:一丈曰堵。环堵者,面各一丈,言小也。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

〔注〕不欲为物标杓也。

〔疏〕窃窃,平章偶语也。俎,切肉之几;豆,盛脯之具,皆礼器也。夫羣龙无首,先圣格言;蒙德养恬,后贤轨辙。今细碎百姓,偶语平章,方欲礼我为贤,尊我为主,便是物之标杓,岂曰栖隐者乎?

〔释文〕俎豆侧吕反。崔云:俎豆食我于衆人间。杓郭音的,又匹幺反,又音吊。广雅云:树末也。郭云:为物之标杓也。王云:斯由己为人准的也。向云:马氏作「魡」,音的。标必遥反,一音必小反。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

〔注〕聃云:「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谓我自尔。」今畏垒反此,故不释然。

〔疏〕老君云:「功成弗居,长而不宰。」楚既虔禀师训,畏垒反此,故不释然。」作「孽」。「祥」,御览引作「降」。且夫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自古尧、舜以然,而况畏垒之民乎?夫子亦听矣。」

〔疏〕尊贵贤人,擢授能者,有善先用,与其利禄,尧、舜圣人,尚且如是,况畏垒百姓,敢异前修?夫子通人,幸听从也!」为「栉发」之「栉」,当读入声,而其字以「次」为声,则亦可读去声,故徐邈音侧冀反。数米色主反。而炊昌垂反。向云:理于小利也。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

〔注〕混然一之,无所治为,乃济。

〔疏〕祖述尧、舜,私议窃窃,此盖小道,何足救世?

〔释文〕窃窃如字。司马云:细语也。一云:计校之貌。崔本作「察察」。举贤则民相轧。

〔注〕将戾拂其性,以待其所尚。

〔释文〕轧乌黠反。向音乙。戾拂符弗反。任知则民相盗。

〔注〕真不足而以知继之,则伪矣,伪以求生,非盗如何?

〔疏〕轧,伤也。夫举贤授能,任知先善,则争为欺侮,盗诈百端,趋竞路开,故更相害也。

〔释文〕任知音智。注同。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

〔注〕无所复顾也。

〔疏〕数物者,谓举贤、任知等也。此教浮薄,不足令百姓淳厚也。而苍生贪利之心,甚自殷勤,私情怨忿,遂生篡弒,谋危社稷,正昼为盗,攻城穿壁,日中穴阫也。

〔释文〕有杀音试。本又作「弒」。下同。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道藏音义本「杀」并作「弒」,与释文一本合。穴阫普回反。向音裴,云:阫,墙也。言无所畏忌。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闲,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注〕尧、舜遗其迹,饰伪播其后,以致斯弊也。

〔疏〕唐、虞揖让之风,会成篡逆之乱。乱之根本,起自尧、舜。千载之后,其弊不绝,黄巾、赤眉,则是相食也。

〔释文〕吾语鱼据反。女音汝。后皆放此。

南荣趎蹵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长矣,将恶乎托业以及此言邪?」

〔疏〕姓南荣,名趎,庚桑弟子也。蹵然,惊悚貌。南荣既闻斯义,心生慕仰,于是惊惧正容,勤诚请益云:趎年老,精神暗昧,凭托何学,方逮斯言?

〔释文〕南荣趎昌于反。向音畴。一音绍俱反。徐直俱反,又敕俱反,又处由反。李云:庚桑弟子也。汉书古今人表作南荣畴。或作「俦」,又作「寿」。淮南作南荣帱,云:欶蹻趹步,百舍不休。亦作「畴」。蹵然子六反。已长丁丈反。将恶音乌。庚桑子曰:「全汝形。

〔注〕守其分也。

〔释文〕其分扶问反。后以意求之。抱汝生。

〔注〕无揽乎其生之外也。

〇俞樾曰:释名释姿容曰:抱,保也,相亲保也。是「抱」与「保」义通。「抱汝生」即「保汝生」。郭注曰「无揽乎其生之外也」,犹泥「抱」字为说,未达叚借之旨。无使汝思虑营营。若此三年,则可以及此言矣。」

〔疏〕不逐物境,全形者也;守其分内,抱生者也。既正分全生,神凝形逸,故不复役知思虑,营营狥生也。三年虚静,方可及乎斯言。此庚桑教南荣之词也。

〔释文〕思虑息吏反。下同。」疑「晚」之误。达耳矣崔、向云:仅达于耳,未彻入于心也。

庚桑子曰:「辞尽矣。曰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鸡不能伏鹄卵,鲁鸡固能矣。

〔疏〕奔蜂,细腰土蜂也。藿,豆也。蠋者,豆中大青虫。越鸡,荆鸡也。鲁鸡,今之蜀鸡也。奔蜂细腰,能化桑虫为己子,而不能化藿蠋。越鸡小,不能伏鹄卵,蜀鸡大,必能之也。言我才劣,未能化大,所说辞情,理尽于此也。

〇碧虚子校引江南李氏本、张君房本「曰」作□。张伯禧曰:「曰」字疑衍文。典案:庚桑子告南荣趎之辞犹未毕,下又云「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见老子」,则此处不当有「曰」字,明矣。疑写者见上云「辞尽矣」,李、张本有□,遂以意改为「曰」字耳。

〔释文〕奔蜂孚恭反。司马云:奔蜂,小蜂也。一云:土蜂。藿蠋音蜀。司马云:豆藿中大青虫也。越鸡司马、向云:小鸡也。或云:荆鸡也。能伏扶又反。鹄本亦作「鹤」,同。户各反,一音户沃反。卵力管反。鲁鸡向云:大鸡也。今蜀鸡也。鸡之与鸡,其德非不同也,有能与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见老子?」

〔疏〕夫鸡有五德:头戴冠,礼也;足有距,义也;得食相呼,仁也;知时,智也;见敌能距,勇也。而鲁、越虽异,五德则同,所以有能与不能者,才有大小也。我类越鸡,才小不能化子,子何不南行,往师以谒老君?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越鸡」作「越雏」,「鸡之与鸡」,作「雏之与鸡」。运智人闲,更致危身之祸。祸败在己,故云愁躯也。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

〔疏〕仁者,兼爱之迹;义者,成物之功。并是先圣蘧庐,非所以全身远害者也。故不仁不义,则伤物害人;行义行仁,则乖真背道。未知若为处心,免兹患害?寄此三言,因桑楚以为媒,愿留听于下问。真情,疮疣已成,无由可入。大圣运慈,深可哀愍也。溺,为惑更深。纵有怀道抱德之士,尚不能扶持,况放散玄道,而专行此惑,欲希禁止,可得乎?

〔释文〕放道如字。向方往反,云:依也。,心之所存,止在于此,如蒙指诲,辄奉为常。

〔释文〕卫生李云:防卫其生,令合道也。

〇典案:御览七百三十八引注云:「卫生,可卫护其生,全性命」,疑为司马逸注。」,即「嚘」之异文也。扬子太玄经夷「次三日柔,婴儿于号,三日不嚘」,二宋、陆、王本皆如是。盖以「嚘」与「柔」为韵。可知扬子所见老、庄皆作「嚘」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

〔注〕任手之自握,非独得也。

〔疏〕掜,拘寄,[而不]劳倦者,为其淳和与玄道至德同也。

〔释文〕终日握李云:卷手曰握。不掜五礼反。向音艺。崔云:寄也。广雅云:捉也。

〇俞樾曰:说文无「掜」字。角部:觬,角觬曲也。疑即此「掜」字。以角言则从角,以手言则从手,变「觬」为「掜」,字之所以孳乳浸多也。「终日握而手不掜」,谓手不拳曲也。崔云:掜,寄也。殊非其义。共其如字。崔云:壹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

〔注〕任目之自见,非系于色也。

〔疏〕瞚,动也。任眼之视,视不动目,不偏滞于外尘也。

〔释文〕不瞚字又作「瞬」,同。音舜,动也。本或作「瞑」,莫经反。偏不徐音篇。行不知所之。

〔注〕任足之自行,无所趣也。

〔疏〕之,往也。泛若不系之舟,故虽行而无所的诣也。居不知所为。

〔注〕纵体而自任也。

〔疏〕恬惔无为,寂寞之至。与物委蛇。

〔注〕斯顺之也。

〔疏〕接物无心,委曲随顺。

〔释文〕委于危反。蛇以支反。而同其波。

〔注〕物波亦波。

〔疏〕和光混迹,同其波流。是卫生之经已。」

〔疏〕总指已前,结成义也。心,皆与物共。」释文引崔云:交,俱也;李云,共也。是皆未解「交」字之义。徐无鬼篇曰「吾与之邀乐于天,吾与之邀食于地」,与此文异义同。「交」即「邀」也,古字只作「徼」,文二年左传「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此云「邀食乎地」、「邀乐乎天」,语意正相似。作「邀」者,后出字,作「交」者,叚借字。诗桑扈篇「彼交匪傲」,汉书五行志作「匪儌匪傲」,即其例矣。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

〔疏〕撄,扰乱也。夫至人虚心顺世,与物同波,故能息怪异于羣生,绝谋谟于黎首。既不以事为事,何利害之能扰乎?

〔释文〕相撄于营反,徐又音婴。广雅云:乱也。崔云:犹贯也。翛然而往,侗然而来,是谓卫生之经已。」

〔疏〕重举前文,结成其义。曰:「然则是至乎?」

〔注〕谓己便可得此言而至耶?

〔疏〕谓闻此言,可以造极。南荣不敏,重问老君。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儿子乎?』

〔注〕非以此言为不至也,但能闻而学者,非自至耳。苟不自至,则虽闻至言,适可以为经,胡可得至哉?故学者不至,至者不学也。

〔疏〕夫云能者,奖劝之辞也。此言虽至,犹是筌蹏,既曰告汝,则因禀学。然学者不至,至者不学,在筌异鱼,故曰未也。此是老子重答南荣。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

〔疏〕虚冲凝淡,寂寞无情,同槁木而不荣,类死灰而忘照。身心既其双遣,何行动之可知乎?卫生之要也。

〔释文〕若槁苦老反。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

〔注〕祸福生于失得,人灾由于爱恶。今槁木死灰,无情之至,则爱恶失得,无自而来。

〔疏〕夫祸福生乎得丧,人灾起乎美恶。今既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得丧两忘,美恶双遣,尚无冥昧之责,何人灾之有乎?

〔释文〕恶有音乌。爱恶乌路反。下同。,败也。是「天钧」当言「败」,不当言「则」,元嘉本非。

备物以将形。

〔注〕因其自备而顺其成形。

〔疏〕将,顺也。夫造化洪鑪,物皆备足,但顺成形,于理问学。

〔释文〕备物以将形备,具也。将,顺也。藏不虞以生心。

〔注〕心自,」,形相近,故「和」误为「成」。注「安之若命,故其成不滑」,疏「不足以乱于大成之心」,皆不知「成」为「和」之误字,而曲为之说耳。

〔释文〕以滑音骨。不可内于灵台。

〔注〕灵台者,心也。清畅,故忧患不能入。

〔疏〕内,入也。灵台,心也。妙体空静,故世物不能入其灵台也。

〇俞樾曰:「不可」上当有「万恶」二字。上文「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其文已足,「万恶不可内于灵台」,则又起下意。下文云「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皆承此言之。读者不详文义,误谓「不可内于灵台」与「不足以滑成」两句相属,故删「万恶」二字耳。文选广绝交论李善注引此文正作「万恶不可内于灵台」。典案:俞说是也。御览三百七十六引此文亦正作「万恶不可内于灵台」,尤其塙证。

〔释文〕灵台郭云:心也。案:谓心有灵智,能住持也。许慎云:人心以上,气所往来也。

〇典案:文选广绝交论注引司马云:心为神灵之台也。释文阙。灵台者有持。

〔注〕有持者,谓不动于物耳,其实非持。

〔疏〕惟贵能持之心,竟不知所以也。

〇典案:「台」有持义,故曰「灵台者有持」。释名释宫室曰:台,持也。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淮南子俶真篇「其所居神者,台简以游太清」,高注:台,犹持也。是其义也。盖皆以声为训耳。而不知其所持。

〔注〕若知其所持,则持之。而不可持者也。

〔注〕持则失也。

〔疏〕若有心执持,则失之远矣,故不可也。不见其诚己而发。

〔注〕此妄发作者也。

〔释文〕不见其诚己而发谓不自照其内而外驰也。每发而不当;

〔注〕发而不由己诚,何由而当耶?

〔疏〕以前显得道之士,智照光明;此下明丧真之人,妄心乖理。诚,实也。未曾反照实智,而辄妄发迷心,心既不真,故每乖实当也。

〔释文〕每发而不当丁浪反。尔雅云:每,虽也。谓虽有发动不中当。业入而不舍。

〔注〕事不居其分内。

〔疏〕业,事也。世事撄扰,每入心中,不达违从,故不能舍止。每更为失。

〔注〕发由己诚,乃为得也。

〔疏〕每妄发心,缘逐前境,自谓为得,飜更丧真。

〇碧虚子校引刘得一本「每」下有「妄」字。典案:疏「每妄发心」,是成本亦有「妄」字。上文「不见其诚己而发」,郭注「此妄发作」,当即因此文有「妄」字而言。「每妄更为失」,与上「每发而不当」相对为文,刘得一本较长。若以「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二句相对,则「每更为失」一句为无所系丽矣。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

〔疏〕夫人鬼幽显,乃曰殊涂,至于推诚履信,道理无隔。若彼乖分失真,必招报应,雠怨相感,所以遭诛,则杜伯、彭生之类是也。

〔释文〕幽闲音闲。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作「幽冥」。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

〔注〕幽显无愧于心,则独行而不惧。

〔疏〕幽显二涂,分明无谴,不犯于物,故独行不惧也。,故其为兵,甚于剑戟也。

〔疏〕兵戈,锋刃之徒。镆鎁,良剑也。夫憯毒伤害,莫甚乎心。心志所缘,不疾而速,故其为损害,甚于镆鎁。以此校量,剑戟为下。

〔释文〕莫憯七坎反。广雅云:痛也。元嘉本作「潜」。

〇典案:淮南子主术篇「兵莫憯于志,莫邪为下」,高注:憯,犹利也。镆音莫。鎁也嗟反。镆鎁,良剑名。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闲。

〔疏〕寇,敌也。域心得丧,喜怒战于胸中,其寒凝冰,其热燋火,此阴阳之寇也。夫勍敌巨寇,犹可逃之,而兵起内心,如何避邪!

〇奚侗曰:淮南缪称训、主术训并作「寇莫大于阴阳,而桴鼓为小」,当依补。典案:奚说是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上当有脱文。人间世篇「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以彼例此,「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句上必尚有「无适而非阴阳」语,不止「桴鼓为小」四字。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

〔注〕心使气,则阴阳征结于五藏,而所在皆阴阳也,故不可逃。

〔疏〕此非阴阳能贼害于人,但由心有躁竞,故使之然也。

〔释文〕五藏才浪反。后皆放此。而求备焉,游心是非之境,恶其所受之分也。

〔释文〕所恶乌路反。下及注皆同。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

〔注〕本分不备而有以求备,所以恶备也。若其本分素备,岂恶之哉?

〔疏〕造物已备,而嫌恶之,岂知自然先已备矣。故出而不反,见其鬼;

〔注〕不反守其分内,则其死不久。

〔疏〕夫出愚惑,妄逐是非之境,而不能反本还原者,动之死地。故见为鬼也。

〔释文〕故出而不反谓情识外驰,而不反观于内也。见其鬼王云:永沦危殆,资死之术,己行及之,故曰见鬼也。出而得,是谓得死。

〔注〕不出而无得,乃得生。

〔疏〕其出心逐物,遂其欲情,而有所获者,此可谓得死灭之本。

〔释文〕出而得是谓得死若情识外驰,以为得者,是曰得死耳,非理也。灭而有实,鬼之一也。

〔注〕已灭其性矣,虽有斯生,何异于鬼?

〔疏〕迷灭本性,谓身实有,生死不殊,故与鬼为一也。

〔释文〕灭而有实鬼之一也广雅云:灭,殄也,尽也。实,塞也。既殄塞纯朴之道,而外驰浇薄之境,虽复行尸于世,与鬼何别?故云鬼一也。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

〔注〕虽有斯形,苟能旷然无怀,则生全而形定也。

〔疏〕象,似也。虽有斯形,似如无者,即形非有故也。旷然忘我,故心灵和光而止定也。无处所,自古至今,甚为长远,寻求今古,竟无本末。

〔释文〕乎处昌据反。下注同。有长丁丈反,增也。又如字。下注同。本剽本亦作「摽」,同。甫小反。崔云:末也。李怖遥反。徐又敷遥反。下同。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

〔注〕言出者自有实耳,其所出无根窍以出之。

〔疏〕有所出而无窍穴者,以凡观之,谓其有实,其实不有也。

〔释文〕有所出夫生必有所出也。而无此明所出是无也。既是无矣,何能有所出耶?窍者有实既言有窍,窍必有实;求实不得,窍亦无也。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

〔注〕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

〔疏〕宇者,四方上下也。方物之生,谓其有实,寻责宇中,竟无来处。宇既非矣,处岂有邪?

〔释文〕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三苍云:四方、上、下为宇。宇虽有实,而无定处可求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注〕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

〔疏〕宙者,往古来今也。时节赊长,谓之今古,推求代叙,竟无本末。宙既无矣,本岂有耶?

〔释文〕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三苍云:往古来今曰宙。说文曰:舟舆所极覆为宙。长,犹增也。本,始也。宙虽有增长,亦不知其始末所至者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

〔注〕死生出入,皆欻然自尔,无所由,故无所见其形。

〔疏〕出入,由生死也。谓其出入生死,故有出入之名,推穷性理,竟无出入处所之形而可见也。

〇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入出」作「出入」。典案:张本是也。上文云「有乎出,有乎入」,注「死生出入」,疏「出入,由生死也」,是郭、成所见本亦并作「出入」,疑当据乙。是谓天门。

〔注〕天门者,万物之都名也。谓之天门,犹云衆妙之门也。

〔疏〕天者,自然之谓也。自然者,以无所由为义。言万有皆无所从,莫测所以,自然为造物之门户也。

〇典案:注「天门者,万物之都名也」,「门」字疑衍。疏「天者,自然之谓也」,亦仅释「天」字。高山寺古钞本注上「天」下无「门」字,疑是。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

〔注〕死生出入,皆欻然自尔,未有为之者也。然有聚散隐显,故有出入之名。徒有名耳,竟无出入也,门其安在乎?故以无为门。以无为门,则无门也。

〔疏〕夫天然之理,造化之门,徒有其名,竟无其实。而一切万物,从此门生,故郭注云「以无为门。以无为门,则无门矣」。有不能以有为有。

〔注〕夫有之未生,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岂有之所能有乎?

〔疏〕有既有矣,焉能有有?有之未生,谁生其有?推求斯有,竟无有也。必出乎无有。

〔注〕此所以明有之不能为有而自有耳,非谓无能为有也。若无能为有,何谓无乎?

〔疏〕夫已生未生,二俱无有,此有之出乎无有,非谓此无能生有。无若生有,何谓无乎?而无有一无有。

〔注〕一无有则遂无矣。无者遂无,则有自欻生,明矣。

〔疏〕不问百非四句,一切皆无,故谓一无有。圣人藏乎是。

〔注〕任其自生而不生生。

〔疏〕玄德圣人,冥真契理,藏神隐智,其在兹乎!异,故引其族以譬也。

〔释文〕昭景也着丁略反,又张虑反。戴本亦作「载」。也甲氏也着张虑反,久也。又丁略反。封也非一也一说云:昭、景、甲,三者,皆楚同宗也。着戴者,谓着冠,世世处楚朝,为衆人所戴仰也。着封者,谓世世处封邑,而光着久也。昭、景、甲三姓虽异,论本则同也。崔云:昭、景二姓,楚之所显戴,皆甲姓显封,虽非一姓,同出公族,喻死生同也。此两说与注不同,聊出之耳。已复扶又反。,当据补,仍以「移是」绝句,「非」字属下读。典案:如李、张本补「非」字,则当以「非」字绝句,谓今之人为是非所移耳。若以「移是」为句,「非今之人也」为句,是谓古之人亦为是所移矣,此岂庄生之指哉?马读非。今据江南李氏本、张本补「非」字,仍从郭读。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

〔注〕同共是其所同。

〔疏〕蜩、鷽二虫,以蓬蒿为是。二虫同是,未为通见,移是之人,斯以类也。蜩同于鸠,鸠同于蜩,故曰「同于同」也。

〔释文〕蜩音条。学鸠本或作「鷽」,音同。信之质耳,至信则弃除之矣。

〔释文〕辟金必领反,除也。又婢亦反。之患累也。

〔释文〕恶欲乌路反。哀乐音洛。累德劣伪反。后注同。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

〔疏〕去舍、从就、贪取、施与、知虑、伎能,六者蔽真道也。

〔释文〕知能音智。此四六者不荡胷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注〕荡,动也。

〔疏〕四六之病不动荡于胸中,则心神平正,正则安静,静则照明,明则虚通,虚则恬淡无为,应物而无穷也。

〔释文〕不荡本亦作「荡」,徒党反。郭云:动也。又徒浪反,又吐浪反。目不能视而不可强视,心不能知而不可强知,若有分限,犹如睨也。

〔释文〕睨也鱼计反,又五礼反,视也。动以不得已之谓德。

〔注〕若得已而动,则为强动者,所以失也。

〔疏〕夫迫而后动,和而不唱,不得已而用之,可谓盛德也。动无非我之谓治。

〔注〕动而效彼则乱。

〔疏〕率性而动,不舍我效物,合于正理,故不乱。

〔释文〕谓治直吏反。名相反而实相顺也。

〔注〕有彼我之名,故反;各得其实,则顺。

〔疏〕有彼我是非之名,故名相反;无彼我是非之实,故实相顺也。谓工乎天。

〔疏〕天乎人乎,不见人天之异,都任之也。前自遣天人美恶,犹有天人;此句混一天人,不见天人之异也。吾者,论主假自称也。?

〔疏〕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故以天地为笼,则雀无逃处。是知以威取物,深乖大造。

〇典案:御览七百六十四引「以」上有「或」字,九百二十二引有「或曰」二字。

〔释文〕之笼力东反。所好呼报反。下及注文同。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

〔疏〕伊尹,有莘氏之媵臣,能调鼎,负玉鼎以干汤,汤知其贤也,又顺其性,故以庖厨而笼之。百里奚没狄,狄人爱羊皮,秦穆公以五色羊皮而赎之。又云:百里奚好着五色羊皮裘,号曰五羖大夫。而汤圣穆贤,俱能好士,故得此二人,用为良佐,皆顺其本性,所以笼之。

〇典案:类聚九十三、御览九百二十二引「汤」上有「殷」字,「殷汤」与「秦穆」相对为文。

〔释文〕汤以胞本又作「庖」,白交反。

〇典案:正文「庖人」旧作「胞人」。释文:本又作「庖」。与宋本、道藏注疏本、音义本合。御览七百六十四、九百二十二引字并作「庖」。人笼伊尹伊尹好厨,故汤用为庖人也。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百里奚好秦而拘于宛,故秦穆公以五羊皮赎之于楚也。或云:百里好五色皮裘,故因其所好也。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疏〕顺其所好,则天下无难。逆其本性而牢笼得者,未之有也。,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注〕彼形残胥靡,而犹同乎天和,况天和之自然乎!

〔疏〕同乎天和,忘于逆顺,故恭敬之而不喜,侮慢之而不怒也。

〔释文〕侮之亡甫反。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

〔注〕此故是无不能生有,有不能为生之意也。

〔疏〕夫能出怒出为者,不为不怒者也。是以从不怒不为出。故知为本无为,怒本不怒,能体斯趣,故侮之而不怒也。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

〔注〕平气则静理足,顺心则神功至,缘于不得已,则所为皆当。故圣人以斯为道,岂求无为于恍惚之外哉?

〔疏〕缘,顺也。夫欲静攀援,必须调乎志气;神功变化,莫先委顺心灵。和混有为之中,而欲当于理者,又须顺于不得止。不得止者,感而后应,分内之事也。如斯之例,圣人所以用为正道也。

【校记】集释本「冰解冻释者」下有「能乎」二字,据注、疏,似当以有「能乎」二字为是。字,原误作「子」。羿诬,原作「诬羿」,据韩非子难三原文乙。侮,原误作「悔」,据别本及释文改。挈,道藏本作「絜」,成疏亦作「絜」,于义合。舒,王校集释本据郭注改为「饰」,据改。俱,王校集释本依韵会改为「很」,据改。气,王校集释本依世德堂本改为「成」,据改。南华真经注疏以此句为注文窜入而删,当从之。堲,王校集释本依说文补,据补。闲,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闻」,王校集释本亦作「闻」,据改。也,王校集释本改作「使」,据改。毕,王校集释本改作「果」,据改。生,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性」,据改。获,王校集释本作「擭」。史记太史公自叙,据俞樾《诸子平议》改作「汉书司马相如传」。韄,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双」。不谓,王校集释本依正文改作「不犹」,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改作「不是」。此句王校集释本作「今之所请,卫护全生」,南华真经注疏作参考王校并辑要本作「今所愿请,卫护全生」。「无」当移「其」前,郭注原如此。水,王校集释本依宋本及成疏改作「冰」,据改。者,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骛」,据改。意,王校集释本改作「竟」,据改。有,王校集释本改作「用」。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补「有」字,据补。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有」字,据删。是,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徙」,据改。施,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存」,据改。真,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道藏成疏本、辑要本改作「直」。慤,王校集释本改作「确」。节,王校集释本改作「足」,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当从辑要本。据删。墁,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慢」,据改。敏,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改作「冥」,王校集释本改作「默」,于义较合,据改。虚,据王校集释本补。此句王校集释本改作「不见人己内外」,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改作「不分人在己外」。却,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改作「知」,据改。裁,王校集释本改作「是」,据改。也,从王校集释本补。小,从王校集释本据郭注及文义补。家,从王校集释本删。知,南华真经注疏从高山寺本删,据删。而,从王校集释本补。而,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据删。而,王校集释本依王叔岷说改「所」字,据改。猛,南华真经注疏前「猛」后增「获」字,并删后「猛」。从王校集释本删「猛」字。在,从王校集释本改作「往」。 6r//4Yf54/vEzyKoIMlhjIqWcNQHRblQ22Y4iiPJ6FFhmQt+Nu896PQQmLhcfBi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