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缮性第十六

〔释文〕以义名篇。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

〔注〕已治性于俗矣,而欲以俗学复性命之本,所以求者愈非其道也。

〔疏〕缮,治也。性,生也。俗,习也。初,本也。言人禀性自然,各守生分,率而行之,自合于理。今乃习于伪法,治于真性,矜而矫之,已困弊矣。方更行仁义礼智儒俗之学,以求归复本初之性,故俗弥得而性弥失,学愈近而道愈远也。

〇苏舆曰:旧作「缮性于俗俗学」,衍一「俗」字。

〇典案:下「俗」字衍。「缮性于俗学」,与下「滑欲于俗思」句法正一律。碧虚子南华真经章句余事云张本作「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下「俗」字作□,可证此文不重「俗」字。或写者于「俗」字下加点句读,传写遂误重耳。注「已治性于俗矣,而欲以俗学复性命之本」,是其所见本已衍「俗」字。今删。

〔释文〕缮善战反。崔云:治也。或云:善也。性性本也。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

〔注〕已乱其心于欲,而方复役思以求明,思之愈精,失之愈远。

〔疏〕滑,乱也。致,得也。欲,谓名利声色等可贪之物也。言人所以心灵暗乱者,为贪欲于尘俗故也。今还役用分别之心,思量求学,望得获其明照之道者,必不可也。唯当以无学学,可以归其本矣;以无思思,可以得其明矣。本亦有作「滑欲于欲」者也。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改「俗」为「欲」,疑非。

〔释文〕滑音骨,乱也。崔云:治也。

〇俞樾曰:释文「滑音骨,乱也。崔云:治也」,此当从崔说为长。上文「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崔注「缮」亦训治,盖二句一义,「缮」也「滑」也皆治也,故曰「求复其初」、「求致其明」。若训「滑」为乱,则与「求」字之义不贯矣。「滑」得训治者,「滑」犹「汩」也。说文水部「汩,治水也」,是其义也。玉篇手部曰「抇,亦搰字」,然则「滑」之与「汩」,犹「搰」之与「抇」矣。

〇典案:此「滑」字训乱,于义为长,谓俗思适以乱欲而不可致明也。说文水部「汩,治水也。从水,曰声」,与「滑」字义不相涉。俞说失之。思以李息吏反。注「役思」同。方复扶又反。下「无复」、「虽复」同。谓之蔽蒙之民。

〔注〕若夫发蒙者,必离俗去欲而后几焉。

〔疏〕蔽,塞也。蒙,暗也。此则结前以俗学归本,以思虑求明,如斯之类,可谓蔽塞蒙暗之人。

〔释文〕必离力智反。下文同。去欲起吕反。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注〕恬静而后知不荡,知不荡而性不失也。

〔疏〕恬,静也。古者圣人以道治身治国者,必以恬静之法养真实之知,使不荡于外也。

〔释文〕治道如字,又直吏反。养知音智。下以意求之。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

〔注〕夫无以知为而任其自知,则虽知周万物,而恬然自得也。

〔疏〕率性而照,知生者也;无心而知,无以知为也。任知而往,无用造为,斯则无知而知,知而无知,非知之而知者也。故终日知而未尝知,亦未尝不知,终日为而未尝为,亦未尝不为,仍以此真知养于恬静。若不如是,何以恬乎?

〇典案:碧虚子校云:自「古之治道者」至「以知养恬」旧阙,见张君房本。今各本有此文者,后人依张本补之也。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注〕知而非为,则无害于恬;恬而自为,则无伤于知,斯可谓交相养矣。二者交相养,则和理之分,岂出佗哉!

〔疏〕夫不能恬静,则何以生彼真知?不有真知,何能致兹恬静?是故恬由于知,所以能静;知资于静,所以获真知。故知之与恬,交相养也。斯则中和之道,存乎寸心;自然之理,出乎天性。在我而已,岂关他哉!夫德,和也;道,理也。

〔注〕和,故无不得;道,故无不理。

〔疏〕德被于人,故以中和为义;理通于物,故以大道为名也。德无不容,仁也;

〔注〕无不容者,非为仁也,而仁迹行焉。

〔疏〕玄德深远,无不包容;慈爱宏博,仁迹斯见。道无不理,义也;

〔注〕无不理者,非为义也,而义功着焉。

〔疏〕夫道能通物、物各当理,理既宜矣,义功着焉。义明而物亲,忠也;

〔注〕若夫义明而不由忠,则物愈疏。

〔疏〕义理明显,情率于中,既不矜矫,故物来亲附也。

〇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忠」作「中」,典案:江南古藏本是也。下文「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即承此而言。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

〔注〕仁义发中,而还任本怀,则志得矣。志得矣,其迹则乐也。

〔疏〕既仁义由中,故志性纯实,虽复涉于物境,而恒归于真情。所造和适,故谓之乐。

〔释文〕乐也音洛。注同。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

〔注〕信行容体,而顺乎自然之节文者,其迹则礼也。

〔疏〕夫信行显著,容仪轨物,而不乖于节文者,其迹则礼也。

〔释文〕信行下孟反。注同。下「以行」、「小行」,注「行者」、「行立」皆放此。礼乐徧行,则天下乱矣。

〔注〕以一体之所履,一志之所乐,行之天下,则一方得而万方失也。

〔疏〕夫不能虚心以应物,而执迹以驭世者,则必滞于华藻之礼,而溺于荒淫之乐也。是以刍狗再陈,而天下乱矣。

〔释文〕徧音遍。

〇俞樾曰:郭注曰「以一体之所履,一志之所乐,行之天下,则一方得而万方失也」,是「偏」为一偏之「偏」,故郭以一体一志说之。释文作「徧」而音遍,非是。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作「偏」,正与郭注义合。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注〕各正性命而自蒙己德,则不以此冒彼也。若以此冒彼,安得不失其性哉!

〔疏〕蒙,暗也。冒,乱也。彼,谓履正道之圣人也。言人必己冒乱,则物我失其性矣。

〔释文〕不冒莫报反。崔云:覆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

〔疏〕谓三皇之前,玄古无名号之君也。其时淳风未散,故处在混沌芒昧之中,而与时世为一,冥然无迹,君臣上下,不相往来,俱得恬澹寂漠无为之道也。

〔释文〕在混胡本反。芒莫刚反。崔云:混混芒芒,未分时也。澹徒暂反。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羣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

〔注〕任其自然而已。

〔疏〕当是混沌之时,淳朴之世,举世恬惔,体合无为。遂使阴升阳降,二气和而静泰;鬼幽人显,各守分而不扰。炎凉顺序,四时得节,既无灾眚,万物不伤,羣生各尽天年,终无夭折。人虽有心知之术,无为,故无用之也。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得」作「应」。

〔释文〕不扰而小反。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注〕物皆自然,故至一也。

〔疏〕均彼此于无为,混是非于恬惔,物我不二,故谓之至一也。莫,无也。莫之为而自为,无为也。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也。故当是时也,人怀无为之德,物含自然之道焉。灭于素质,博学又没溺于心灵,于是民始成蠢乱矣。欲反其恬惔之情性,复其自然之初本,其可得乎?噫,心知文博之过!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

〔注〕夫道以不贵,故能存世。然世存则贵之,贵之,道斯丧矣。道不能使世不贵,而世亦不能不贵于道,故交相丧也。

〔疏〕丧,废也。由是事迹而观察之,故知时世浇浮,废弃无为之道,亦由无为之道,废变淳和之世。是知世之与道,交相丧之也。

〔释文〕世丧息浪反。下及注皆同。

〇郭庆藩曰:文选江文通杂体诗注引司马云:世皆异端丧道,道不好世,故曰丧耳。释文阙。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

〔注〕若不贵,乃交相兴也。

〔疏〕故怀道圣人,高蹈尘俗,未肯兴弘以驭世,而浇伪之世,亦何能兴感于圣道也!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注〕今所以不隐,由其有情以兴也。何由而兴?由无贵也。

〔疏〕浇季之时,不能用道,无为之道,不复行世。假使体道圣人,降迹尘俗,混同羣生,无人知者,韬藏圣德,莫能见用,虽居朝市,何异山林矣!隐,故不自隐。

〔注〕若夫自隐而用物,则道世交相兴矣,何隐之有哉!

〔疏〕时逢昏乱,故圣道不行,岂是韬光,自隐其德邪?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注〕莫知反一以息迹,而逐迹以求一,愈得迹,愈失一,斯大谬矣。虽复起身以明之,开言以出之,显知以发之,何由而交兴哉!祇所以交丧也。

〔疏〕谬,伪妄也。非伏匿其身而不见,虽见而不乱羣;非闭其言而不出,虽出而不忤物;非藏其知而不发,虽发而不眩矅。但时逢谬妄,命遇迍邅,故随世污隆,全身远害也。

〇典案:御览五百一引「发」作「废」。

〔释文〕弗见贤遍反。祇所音支。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

〔注〕此澹漠之时也。则反一无迹;

〔注〕反任物性而物性自一,故无迹。

〔疏〕时逢有道,命属清夷,则播德弘化,大行天下。既而人人反一,物物归根,彼我冥符,故无朕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

〔注〕此不能澹漠之时也。则深根宁极而待。

〔注〕虽有事之世,而圣人未始不澹漠也。故深根宁极而待其自为耳,斯道之所以不丧也。

〔疏〕时遭无道,命值荒淫,德化不行,则大穷天下。既而深固自然之本,保宁至极之性,安排而随变化,处常而待终年,岂有穷通休戚于其闲哉!此存身之道也。

〔注〕未有身存而世不兴者也。

〔疏〕在穷塞而常乐,处危险而安宁,任时世之行藏,可谓存身之道也。者也。至乐全矣,然后志性得焉。

〔释文〕乐全音洛。注、下皆同。」,汉书伍被传「党可以徼幸」,并与「傥」同。淮南臣道篇「怪星之党见」,杨注训「党」为频,王念孙谓于古无据。惠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又训「党」为所,则据公羊注义也,亦似未协。崔云:党,衆也,尤非。

〇典案:「非性命也」,语意未晰。碧虚子校引张本作「非性命之有也」。疑今本敚「之有」二字。又案:「党」、「傥」古通用,此「傥」字当为或然之词。惟「怪星之党见」,语出荀子天论篇,非淮南子,淮南亦无臣道篇,郭偶失检。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注〕在外物耳,得失之非我也。

〔疏〕时属傥来,泛然而取轩冕;命遭寄去,澹尔而舍荣华。既无心于扞御,岂有情于留恡也!

〔释文〕可圉鱼吕反。本又作「御」。故不为轩冕肆志。

〔注〕澹然自若,不觉寄之在身。

〔释文〕不为于伪反。下同。不为穷约趋俗。

〔注〕旷然自得,不觉穷之在身。

〔疏〕肆,申也。趋,竞也。古人体穷通之有命,达荣枯之非己,假使轩冕当涂,亦未足申其志气。甘俭约以穷窘,岂趋竞于嚣俗!其乐彼与此同。

〔注〕彼此,谓轩冕与穷约。

〔疏〕彼,轩冕也。此,穷约也。夫轩冕、穷约,俱是傥来,既乐彼轩冕,亦须喜兹穷约。二俱是寄,所以相同也。故无忧而已矣。

〔注〕亦无欣欢之喜也。

〔疏〕轩冕不乐,穷约不苦,安排去化,所以无忧者也。今寄去则不乐,由之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

〔注〕夫寄去则不乐者,寄来则荒矣。斯以外易内也。

〔疏〕今世之人,识见浮浅,是以物之寄也,欣然而喜,及去也,悒然不乐。岂知彼此事出傥来,而寄去寄来,常忧常喜,故知虽乐而心未始不荒乱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注〕营外亏内,甚倒置也。

〔疏〕夫寄去寄来,且忧且喜,以己徇物,非丧如何?轩冕穷约,事归尘俗,若习俗之常,失于本性,违真背道,实此之由,其所安置,足为颠倒也。

〔释文〕倒置之民崔云:逆其性命而不顺也。向云:以外易内,可谓倒置。

【校记】在,别本作「任」。「任」、「在」形近,似以作「任」较长。前后使心,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前既师心」,据改。南华真经注疏此句断为:「故后依附文书,以匡时代,增博学而济世。」隐,从王校集释本补。全之,从王校集释本互乙。敌,王校集释本依史记原文改作「就」,据改。 ztVc6ZIH8LssFaENXpeaVT/f0tqAQwaeAv5hQXGq2+2/D+SF74w1Vjm5kTsc7aU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