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长安西域人之华化

中国与西域交通以后,两方面之文明交光互影:中国自汉魏以后各方面所受西域之影响甚为显著,而西域诸国间亦有汲华夏文物之余波者。如前汉元康时龟兹王绛宾之醉心中国文明,乐汉衣服制度;隋唐时代之高昌亦有中国诗书,兼为诗赋,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大同;是其例也。上来所述,于唐代长安所表见之西域文明,已就耳目所及,约陈大概。唯其时流寓长安之胡人似亦有若干倾慕华化者:或则其先世北魏以来即入中国,至唐而与汉人无甚殊异;或则唐代始入中国,亦慕华风;凡此俱应分别观之也。

案唐以前西域人入中国率有汉姓:来自康居者以康为氏,安国者以安为氏,月支者以支为氏,曹国者以曹为氏;此因国名以为氏姓者也。龟兹人姓白,焉耆人姓龙,疏勒人姓裴;除龟兹白姓来源或如冯承钧先生所释而外,余皆无解;然其模仿汉姓,则无可疑也。至于昭武九姓胥以国名为姓,当大盛于唐。尉迟一部起自北魏,唐代尉迟敬德一族华化已久,与秦叔宝一家通婚,是其血统已参有中华之成分在内矣。尉迟乙僧父子与尉迟乐当隋唐之际始入中国;《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至以尉迟乐之姓为郁持,可见其华化尚浅。其他西域各国人流寓长安,各有汉姓,具见上述。此辈西域人本身唐时始入中国,虽有汉姓,而名字往往仍留西域痕迹,至下一代则姓名始俱华化:如裴沙字钵罗,中宗时入唐,嗣子名祥;裴玢五世祖名纠,至玢当已华化,故名为玢。安朏汗以贞观时入唐,子附国当属赐名,附国子思祇、思恭;安波主子思顺;则姓名俱华化矣。若康阿义屈达干及其四子没野波、英俊、屈须弥施、英正,以俱生于外域,不唯名犹旧贯,剺面截耳亦循本习,以较裴沙、安朏汗诸人似有别也。

又中国志墓立碑之风在来华之西域人中亦甚通行,出土各西域人墓志即其明证。火祆教人亦随中国习俗,如翟突娑、米萨宝之有墓志是也。景士墓志虽未发见,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即纯为中国风之作品,可为华化之证据。唯摩尼教人无论碑石墓志,至今未见,是为可异耳。

西域人入唐,与中国人通婚者亦多有之。安延妻刘氏,当属汉人。洛阳出土有“大唐故酋长康国大首领因使入朝检校折冲都尉康公故夫人汝南上蔡郡翟氏墓志铭”,翟氏曾祖瓒,隋朝议郎检校马邑郡司马;祖君德,唐朝散大夫太常寺丞;父方裕,清河郡清河县尉。如其所记先世阀阅非属伪造,则此亦中外通婚之一例也。唐代长安流寓之西域人应亦有娶华妇者:本篇第二节引《唐会要》所纪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六月十六日敕,有诸蕃使人所娶得汉妇女为妾之语,代宗时回纥诸胡在长安,亦往往衣华服,诱娶妻妾。天宝以后,河陇陷于吐蕃,胡客留长安不得归,亦皆娶妻生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居不欲归(参阅第二节五页注)。是其时中外通婚数见不鲜,并为律所不禁也。

唐代流寓长安之西域人亦有衣华服效华人者。本篇第三节引刘肃《新语》尹伊判即有胡着汉帽之语。代宗时,回纥诸胡在长安者或衣华服诱取妻妾,大历十四年(公元七七九年)七月庚辰用诏回纥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皆可证明唐代长安西域人华化之一端也。

此辈倾心华化之西域人,当以于阗质子尉迟胜为最显,尉迟胜已见本篇第二节,《元龟》纪之云:

尉迟胜,于阗质子也。……于京师修行里盛饰林亭,以待宾客,好事者多访之。……贞元初(本国王弟)曜遣使上疏,称有国已来,代嫡承嗣。兄胜既让国,请立胜子锐。帝乃以锐为简校光禄卿兼毗沙府长史还国。胜固辞,且言曰:“曜久行国事,人皆悦服。锐生于京华,不习国俗,不可遣往。”因授韶王咨议。兄弟让国,人多称之。

文质彬彬,居然君子,盖不仅欣羡华服以及中国园林风物已也。至于系出西域,而著述灿然者则有尉迟乐、慧琳及贤首国师三人。尉迟乐即智严,与慧琳俱见本篇第二节。智严于开元九年译有《说妙法决定业障经》一卷、《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一卷、《师子素驮婆王断肉经》一卷、《大乘修行菩萨行问诸经要集》三卷,《贞元新录》谓其:

经明唐梵,智照幽微。《宝积》真诠,如来秘偈,莫不屡承纶旨,久预翻详,频奉丝言,兼令证译。于石鳖谷居阿练若习头陀行。开元九年于石鳖练若及奉恩寺译《决定业障经》等四部,并文质相兼,得其深趣。又译《尊胜陀罗尼》咒一首及《法华经》、《药王菩萨》等咒六首,时有经本写新咒入,幸勿怪之。

慧琳则:

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支那诂训,靡不精奥。尝谓翻梵成华,华皆典故,典故则西乾细语也。遂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起贞元四年,迄元和五载,方得绝笔,贮其本于西明藏中。京邑之间,一皆宗仰。

是二人者当俱沉浸于中国文明之中,深造有得,是以一则“文质相兼,得其深趣”,一则“京邑之间,一皆宗仰”。大食人举进士之李彦升,以视智严、慧琳,恐亦望风却步也。

华严宗三祖贤首国师康国人,卒于长安大荐福寺,已见本篇第二节。贤首讳法藏,二十六岁即能诵《华严》兼讲《梵纲》。从学于智俨法师,华严宗之二祖也。咸亨元年(公元六七年)削染于长安之太原寺。证圣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等在洛阳再译《华严》,续法记云:

证圣元年三月,诏于东都大遍空寺同实叉难陀再译《华严》,弘景、圆测、神英、法宝诸德共译,复礼缀文,师为笔受。……次移佛授记寺译。……圣历二年(公元六九九年)十月八日译毕。

此唐译八十卷《华严》也。此后屡于两京诸寺译述讲授,周旋于义净诸大德之间,以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圆寂于长安之大荐福寺。其所著关于《华严》诸经注疏之书凡百余卷。《华严》一经之阐扬,贤首之力为多。集华严宗之大成,为中国佛教史上一大伟人,智严、慧琳俱不之逮。崔致远传之云:

《麟史》称没有令名者三立焉:则法师之游学、削染、示灭,三立德也。讲演、传译、著述,三立言也。修身、济俗、垂训,三立功也。

法师与智严、慧琳诸人入唐,大率不逾三世,而其华化之深如是,洵足异矣。 yMrw+l/tF01bex8h0TKp304HLWTsD9WFgEJEUHpI2+EK9EIeq2qG691nPVevNP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