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流寓长安之西域人

中国国威及于西陲,以汉唐两代为最盛;唐代中亚诸国即以“唐家子”称中国人,李唐声威之煊赫,于是可见也。贞观以来,边裔诸国率以子弟入质于唐,诸国人流寓长安者亦不一而足,西域文明及于长安,此辈盖预有力焉。桑原博士一文,于流寓长安之西域人曾约略道及,而未能尽,兹谨略事摭拾:以载籍所述泛及西域人士者记之于首,其国籍姓名彰彰可考者次叙于后。

中国史上西域人入居中国首都当以北魏一代为最多,其时流寓洛阳者,“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此万余家盖括四裔而言。然观于后来西域人入籍洛阳之多,可知其中西域人之成分,盖亦不少也。长安自周秦以来历为国都,在政治上与文化上俱为对外之中心。西域人之留居其间,虽不能比于元魏时之洛阳,却亦不鲜,观于康僧渊生于长安可见一斑。至唐而西域人流寓长安者日多,按之载籍以及最近出土诸墓志,一一可考也。

李唐氏族,据最近各家考证,出于蕃姓,似有可信。有国以后一切建置,大率袭取周隋之旧,而渗以外来之成分,如两京规画,即其一端。因其出身异族,声威及于葱岭以西,虽奄有中原,对于西域文明,亦复兼收并蓄。贞观初(公元六三一年),突厥既平,从温彦博议,迁突厥于朔方,降人入居长安者乃近万家;此或可视为唐代对于外族“怀柔”之一端。唐京兆府户口,在天宝初仅三十余万户,贞观时当不及此,而长安一隅突厥流民乃近万家,其数诚可惊人矣。因此辈流人之多,至于宪宗之际,长安少年,耳濡目染,变本加厉,无怪乎东城老父为之慨叹不已也。

天宝末,安史之乱,两京沦陷,肃宗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元帅广平王乃帅朔方、安西、回纥、大食之兵十五万众,收复两京。其后安史之平得力于此辈者不少,而回纥叶护太子亲将兵四千余众助讨叛逆,厥功尤伟。肃代之际,回鹘使者至长安,遂骄慢不可一世,常擅出坊市,掠人子女,白昼杀人,入狱劫囚,而莫敢谁何。代宗以后,回鹘麇聚长安者常至千人,华服营利,为公私害。德宗即位,遂将留寓长安之回鹘人全部遣回,而有振武留后张光晟杀回鹘使者董突等九百余人之惨剧。按天宝以后,回鹘既代突厥而雄长朔漠,部族中遂杂有不少之西域人成分。代宗世常冒回鹘之名杂居长安之九姓胡,当即回鹘部族,桑原氏以为此辈九姓胡人应是昭武九姓苗裔。据《李文饶集》记在京回鹘译语人,屡及石姓译人,谓为“皆是回鹘种类”;西域石国人来中国,俱称石姓,此辈当是石国人之臣于回鹘者;桑原氏以九姓胡人为昭武九姓,其说可信也。关于回鹘石姓译人,别见于后,兹不赘述。至于回鹘人之在长安,并不因振武一戮而遂绝:《李文饶集》所记译语人诸事,俱在会昌初年;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和蕃大和公主以回鹘王崩国乱归唐,至长安,随从中即有回鹘人,日本僧圆仁留学长安,盖亲见之。穆宗长庆五年(公元八二五年),右龙武大将军李甚亦因其子贷在京回鹘钱不偿,为回鹘所诉,遂遭贬斥为宣州别驾(参看后论《西市胡店与胡姬》一节);凡此皆可见德宗以后回鹘人仍时往来长安之概也。

唐自太宗以后,吐蕃势盛,高宗乾封、咸亨之际,西域四镇沦陷,河陇一带遂没于吐蕃。至今所得敦煌石室遗书,卷末书大蕃岁月者不一而足,当即此一时期之所书也。中国与西域之交通,因四镇陷蕃而中断,于是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长安者归路既绝,遂流寓其间,仰给于鸿胪礼宾。桑原氏文指出《通鉴德宗纪》,记当时胡客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检括之余,有田宅者鸿胪停给,凡得四千人,此辈俱留不归,此亦一惊人之数字也。至于胡客之娶汉女为妻,并不始于德宗时,《唐会要》云:

“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六月十六日敕:诸蕃使人所娶得汉妇女为妾者并不得将还蕃。”洛阳出土唐墓志中汉女适西域人者亦往往有之。验之《会要》之文,似乎有唐一代对于汉女之适异族,律并无禁,只不得将还蕃国耳。

唐代流寓长安之西域人,大致不出四类:魏周以来入居中夏,华化虽久,其族姓犹皎然可寻者,一也。西域商胡逐利东来,二也。异教僧侣传道中土,三也。唐时异族畏威,多遣子侄为质于唐,入充侍卫,因而久居长安,如新罗质子金允夫入朝充质,留长安至二十六年之久,即其一例;此中并有即留长安入籍为民者,四也。兹谨综合所知,分国叙述如次:先及葱岭以东于阗、龟兹、疏勒诸国,然后推及中亚、西亚,如昭武九姓以及波斯诸国。观于此辈,而后西域文明流行长安,其性质之复杂,亦可概见矣。

于阗尉迟氏于阗王室,相传在唐以前即属Vijaya一族。据斯坦因(M.A.Stein)及StenKonow诸人研究,西藏文献中之Vijaya即Saka语中之Vi,中国史籍中之于阗王室尉迟氏即Vi一辞之译音。于阗国人入居中国,遂俱氏尉迟。至于唐代流寓长安之尉迟氏诸人,渊源所自,大别有三:一为出于久已华化之后魏尉迟部一族;一为隋唐之际因充质子而入华者;其一则族系来历俱不明者。今分举如次:

唐代住居长安久已华化之尉迟氏,自以尉迟敬德一族,最为著名。尉迟敬德(《旧唐书》卷六十八、《唐书》卷八十九有传),以高宗显庆三年(公元六五八年)卒于长安私第。敬德长安私第,据宋敏求《长安志》,在西市南长寿坊。其子宝琳附见两《唐书》传及许敬宗撰敬德碑。敬德犹子窥基大师,字洪道,尉迟宗子,所谓奘门龙象者是也。《宋高僧传窥基传》云:

释窥基字洪道,姓尉迟氏,京兆长安人也。尉迟之先与后魏同起,号尉迟部,如中华之诸侯国;入华则以部为氏也。魏平东将军说六代孙孟都生罗迦,为隋代州西镇将,乃基祖焉。考讳宗,唐左金吾将军松江都督江由县开国公。其鄂国公德则诸父也,《唐书》有传。

敬德出于后魏尉迟部。《魏书官氏志》谓为西方尉迟氏。按韦述《两京新记》,长安嘉会坊裒义寺本隋太保吴国公尉迟刚宅,刚兄即尉迟迥。永平坊宣化尼寺则隋开皇五年周昌乐公主及驸马都尉尉迟安舍宅所立。尉迟迥、尉迟安皆出于尉迟部,嘉会、永平、长寿三坊,自北而南彼此毗连,则此部人之占籍长安,最迟亦当在周隋之际,而敬德一族与此辈必有若干之关联也。日本羽溪了谛以为后魏尉迟部实始于《窥基传》中之平东将军说,尉迟说即于阗史上之Vijaya-kirti,尉迟即Vijaya之音译,说则译kirti一字之义(kirti出于梵语之)云云。羽溪氏说,尚待佐证,唯久已华化之敬德一族,其先亦出于阗,则无可疑也。

隋唐之际始由西域入居长安之尉迟氏,其最著者有名画家尉迟跋质那及乙僧父子,而高僧智严当亦此名画家之一族也。桑原氏文曾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

尉迟乙僧于阗国人,父跋质那。乙僧,国初授宿卫官,袭封郡公。善画外国及佛像,时人以跋质那为大尉迟,乙僧为小尉迟。

按尉迟乙僧及其父跋质那,史未言其为于阗质子,然而父子同封郡公,乙僧并授宿卫,非质子不能至此。跋质那,《名画记》列之隋代,则跋质那及乙僧乃父子同为质子而久居长安者也。

乙僧画风属于凹凸一派,后来吴道玄之人物画亦受此种影响,此在本篇论“西域传来之画派与乐舞”一节中更为详论,兹唯略考跋质那父子与智严之关系。据《名画记》,长安奉恩寺是尉迟乙僧宅,而按韦述《两京新记》及《宋高僧传智严传》,则奉恩寺原是智严旧宅。《智严传》云:

释智严姓尉迟氏,本于阗国质子也。名乐,受性聪利。隶鸿胪寺,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上柱国,封金满郡公。而深患尘劳,唯思脱屣。神龙二年(公元七六年)五月,奏乞以所居宅为寺,敕允,题牓曰奉恩是也。

尉迟乐与乙僧父子同为宿卫,同封郡公,而又前后同居一宅。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智严传》,尉迟作郁持,当是译音之异。又谓智严“自惟生居异域,长自中华,幸得侍奉四朝,班荣宠极”云云。智严为中宗时人,上溯四朝,适在唐初,与大小尉迟同时。则诸人者疑为一家,由跋质那以至于乐,自隋末三世入居中国,先后以质子留宿卫京师。而乐则诞于西域,长自中华,如天宝以后尉迟胜之子锐然,是以翻经能“文质相兼,得其深趣”也。

神龙以后,至于天宝中叶,于阗质子,不复可考。天宝以后有尉迟胜,玄宗曾妻以宗室女(胜,《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四、《唐书》卷一百一十俱有传,又见《册府元龟》卷九百六十二)。禄山之叛,胜命弟曜行国事,自率兵五千赴难。安史乱平,胜遂留中国不去,寓长安修行里(本名修行坊),史称其“盛饰林亭,以待宾客,好事者多访之”。让国于弟曜,尤为世所称。据《旧唐书》,胜卒时年六十四,贞元十年(公元七九四年)赠凉州都督,子锐嗣。锐母,大约即唐宗室女也。据StenKonow在《于阗研究》中考证,尉迟胜即西藏文献中之Vijaya-sambhava。而于阗王尉迟曜则为西藏文献中之Vijaya-bohan,亦即于阗国语中之Vi-vahan;贞元初,悟空自西天反国过于阗,尚及见之也。

代宗时又有尉迟青,居在长安之常乐坊,德宗朝官至将军。善觱篥,时人称其冠绝古今,大历中曾以此艺折服幽州觱篥名手王麻奴。文宗太和中,长安又有尉迟章善吹笙。此二人者不知是否出于华化已久之尉迟部,与尉迟敬德一族同其渊源?抑与跋质那辈同为于阗质子之苗裔?今俱无可考。按唐代教坊不少胡人,如曹氏父子、米氏父子,皆以善歌世其业,同出于昭武九姓。太和中之康乃、米禾稼、米万槌辈疑亦是胡人(说见后),当与尉迟章等同隶乐府;其是否为随北周突厥皇后东来诸乐人之子嗣,今不可知矣。

疏勒裴氏疏勒国王姓裴氏,自号阿摩支,其裴姓对音之由来,至今学者未能言也。疏勒裴氏入居长安,当亦始于唐初,大率以质子宿卫京师,遂留不去。其族之著者有裴玢一家。玢,两《唐书》有传,《新书》传略云:“裴玢五世祖纠,本王疏勒,武德中来朝,拜鹰扬大将军,封天山郡公。留不去,遂籍京兆。”玢于元和初官至山南西道,史称其“为治严棱,畏远权势,不务贡奉。蔬食敝衣,居处取避风雨而已。仓库完实,百姓安之”。玢盖以一华化之西域人从官而为循吏也。史未及玢后,林宝《元和姓纂》裴氏亦无京兆一房,或者以其异族,遂予刊落也欤?

又有裴沙者,字钵罗,亦疏勒人。曾祖裴施,本蕃大首领;祖攴,宣威将军;父达,云麾将军。沙于中宗时,以破突厥功,授忠武将军,行左领军卫郎将。以开元十二年(公元七二五年)十二月三十日薨于洛阳私第,寿八十一(公元六四五--七二五年)。沙,两《唐书》无传,近年墓志出土,始显于世。据墓志,沙虽薨于洛阳,葬于北邙,然既行左领军卫郎将,必曾流寓长安(关于左领军卫,参看本节末述吐火罗人仆罗条)。志谓“仍赐几杖”,又谓“自乐道优闲,亦十有余载”,则裴沙者,其后功成身退,息影林泉,遂卜居东都,优闲自适耳。

中国佛教史上有名之慧琳,亦姓裴氏,为疏勒国人。慧琳隶京师西明寺,“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起贞元四年,迄元和五载(公元七八八--八一年),方得绝笔”。琳以元和十五年(公元八二年)庚子卒于西明寺,春秋八十有四(公元七三七--八二年)。其生与裴玢大略同时,疑为其族人也。

贞观时,太常乐工有裴神符,与曹纲同时有裴兴奴,俱以妙解琵琶,见称当时。疑兴奴即神符之裔,以琵琶世其家,而与曹氏、米氏同出西域,为疏勒人,故姓裴氏也。关于神符等与西域乐之关系,说见后论《西域传来之画派与乐舞》一节,兹不赘。

唐末又有一种传说,谓裴休后转生于阗为王子。《南部新书》云:

裴相休留心释氏,精于禅律。……每发愿曰:“乞世世为王,来护佛法。”后于阗国王生一子,手文间有裴字,闻于中朝。

此显然由于疏勒国王室姓裴氏,因而附会于裴休之转生;又因于阗象教之盛,远胜疏勒,遂又由疏勒讹转而为于阗。大概由于释家缘饰,齐东野语,不足信也。

龟兹白氏龟兹白氏,源远流长,自汉至唐,王室一姓相承;葱岭以东诸国,唯于阗尉迟氏勉强可与一较短长也。白氏对音,冯承钧先生由龟兹王苏伐勃驶及诃黎布失毕二名还原所得之Suvarna-puspa(金花)及Haripuspa(师子花)二者推测,以为疑是Puspa之译音。就目前而论,冯说盖较为可据也。

隋唐之间,乐府伶工有白明达者,《隋书音乐志》附之龟兹部内,隋炀帝常欲循曹妙达封王之例以宠之。桑原氏谓白明达当是龟兹人,或系随北周突厥皇后入中国之一乐人,隋唐两代龟兹乐之盛极一时(说见后论“西域传来之画派与乐舞”一节),与此辈龟兹乐人应不无关系。隋亡以后,至贞观时,白明达以术逾等夷,积劳计考,并至大官;高宗时犹供奉内庭。史虽未及其长安居处,然其曾居于是,盖无疑也。

此外有蕃将白孝德诸人,桑原氏文曾为举述一二,其曾否流寓长安,今俱无考,置而不论。又本节注五十五引仆罗上诉书中有龟兹王子白孝顺,当曾流寓长安。其与白孝德是否一族,今无可考。

又鄯善人至中国姓鄯氏,前贤论及西域姓氏,从无注意及此者。近洛阳出土鄯乾墓志,卒于魏永平五年(公元五一二年);车师前部王车伯生息鄯月光墓铭,卒于魏正始二年(公元五五年):是为六朝时入中国之鄯善人。又鄯昭墓志,卒于唐咸亨二年(公元六七一年);其祖官于北周,父官于隋:是为唐代入中国知姓名之鄯善人。以俱卒于洛阳,长安尚未之见,兹姑不赘。

昭武九姓胡人所谓昭武九姓,《唐书》与《文献通考》之言微有不同。《唐书》所云之昭武九姓,为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通考》则为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曷、穆:并以部落称姓,示不忘本。关于昭武九姓之考证,可参看桑原隲藏、堀谦德、藤田丰八及冯承钧诸氏书,兹不能详。要之,凡西域人入中国,以石、曹、米、史、何、康、安、穆为氏者,大率俱昭武九姓之苗裔也。前引《通鉴代宗纪》之商胡,《德宗纪》之九姓胡,即多属此辈。兹举流寓长安,姓名可考者分述如次。

康氏康国人来中国,多以康为氏。桑原文于康姓考证甚详,其所举诸人,唐以前者不论,唐代有康国大首领康艳典(或作康染颠),石城镇将康拂耽延及其弟地舍拨;流寓长安者有玄宗时为安南都护、肃宗时为鸿胪卿之商胡康谦,贞元中长安琵琶名手康崑,唐初善画异兽奇禽之名画家康萨陀,李白《上云乐》中之康老胡雏;而开元时缚康待宾平六胡州之康植一家,桑原氏亦疑其为康国人。

今按康国人素以善贾市著称西域,利之所在,无所不至。如高昌、蒲昌海一带,以及北蕃部落,莫不有康国人踪迹。高昌及蒲昌海左近住居之康国人,有近出墓志及敦煌遗籍可以证明。而北魏、周、齐以来北蕃部族入居中国者亦复不少,北蕃有十二姓,其中即有康姓一部落;柳城康姓,当即此辈。史称突厥颉利可汗为唐所败,其部落或走薛延陀,或走西域,来降于唐者甚众,惟柘羯不至。按柘羯即赭羯,原是西域康国战士。又如贞观初以隋萧后及杨政道来降之胡酋康苏密之流,当亦属于康部落。是所谓北蕃十二姓中,含有不少之西域种人,盖无可疑也。今所知唐代曾居洛阳之康杴(石藏北京历史博物馆)、康达(原文缺,下同)、康武通、康续诸人,其先人于魏周之际,入官中朝,验其墓志,大都渊源西域。此皆桑原氏所未及知者也。至于流寓长安之康国人,据余检阅所得,尚有出于桑原氏举出诸人以外者,兹并缕述如次,以补其阙。

占籍河南洛阳之康国人,亦有曾流寓长安者。唐代长安,各国人集居其地者甚多,其中康国人当亦不少,洛阳出土墓志有康磨伽、康留买兄弟,当即此辈也。康磨伽曾祖感,凉州刺史;祖近德,安西都护府果毅;父洛,唐上柱国。磨伽以军功授游击将军上柱国。志文云:

君讳磨伽,其先发源于西海,因官从邑,遂家于周之河南。

盖亦为北周时入居中国之康国人也。磨伽卒于高宗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四月,志文谓磨伽“以永淳元年四月三日疾薨于京之私第,游击将军守左清道率同返葬于洛州河南县平乐之原”。志文有“一举而扫龙庭,再战而清翰海”之语,其人当系永隆、开耀间从裴行俭平突厥有功者。既云“游击将军守左清道率同返葬于洛州”云云,则所谓薨于京之私第,自指长安而言,其曾流寓长安,于兹可见也。

康留买为磨伽之兄弟行,志文谓:

公讳留买,本即西州之茂族,后因锡命,遂为河南人焉。

其一家之为康国人,盖大致可信。留买亦因平突厥有功,“诏授游击将军守左清道率频阳府果毅北门长上”。所谓频阳折冲府,据罗振玉考证,隶于京兆,而左右清道率府俱在西京,则留买亦必驻节长安。留买于磨伽卒后送榇归葬洛阳,己亦卒于其年七月十七日。两志俱未及卒者年岁,二人孰长,莫由决定也。磨伽有子阿善,留买有子伏度,俱见志文。

康磨伽兄弟之后,又有营州柳城杂胡安禄山,其长安赐第在亲仁坊。禄山本姓康氏,妻亦康姓,至中国后,受安波主之卵翼,遂易姓安氏。桑原氏据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谓禄山或有中亚伊兰民族之血统,为康国人。据颜鲁公《康金吾神道碑》,北蕃大族有十二姓,其中即有康氏一部,属于此族之阿义屈达干,其后即卒于长安。《康金吾神道碑》云:

公讳阿义屈达干,姓康氏,柳城人。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曾祖颉利部落都督,祖染可汗驸马都知兵马使,父颉利发默啜可汗卫衙官,知部落都督;皆有功烈,称于北陲。公即衙官之子也。……以(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青龙甲辰冬十有一月二十日甲寅感肺疾薨于上都胜业坊之私第,春秋七十有五(公元六八三--七五七年)。亲事左右,莫不剺面截耳以哭。……铭曰:北方之强欤?十有二姓强哉矫。部落之雄者康,执兵柄,缅乎眇。……

所谓“部落之雄者康”是阿义屈达干之得姓,盖以“蕃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耳。柳城康姓胡人出于康国,因鲁公此碑而又加强其证。是以阿义屈达干归唐后,即隶禄山麾下,为部落都督,可见二人族姓之关系,而禄山部下有不少康部落人,于阿义屈达干为部落都督亦可以见出若干消息也。剺面截耳,俱突厥法,柳城康氏虽出西陲,盖为突厥所化久矣。阿义屈达干举族归唐,有四子:没野波、英俊、屈须弥施、英正,俱以勇力闻于世,颜碑并著其事。

又按康国人中每多摩尼教徒,而据《唐语林》:

颜鲁公尝得方士名药服之,虽老,气力壮健如年三四十人。至奉使李希烈,春秋七十五矣。……如穆护(原注:穆护即鲁公男硕之小名也)天性之道,难言至此。

穆护原为摩尼教中僧职之名,说者多以鲁公以穆护名其次男为异,今观其所作《康金吾神道碑》,可知鲁公与康国人曾有交往,则《语林》所云,或者鲁公服膺摩尼教旨,而获其养生之术欤?

有名之华严宗第三祖贤首大师释法藏亦是康国人,曾与玄奘、义净同预译事。《宋高僧传》云:

释法藏字贤首,姓康,康居国人也。风度奇正,利智绝伦。薄游长安,弥露锋颖。

据阎朝隐《康藏法师碑》及崔致远《法藏和尚传》诸书,法师累代相承为康国(原作康居国)丞相,祖自康国来朝;父谧,唐赠左侍中;弟宝藏,中宗朝议郎行统万监。法师生于贞观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其生地不详,验其幼年求道,不出雍州,疑即诞于长安。咸亨元年(公元六七年)削染于太原寺,其后历住崇福诸寺,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圆寂于西京大荐佛寺,春秋七十(公元六四三--七一二年)。此一家之入中国当在周齐之际也。法藏撰《华严经传记》,记调露初雍州万年县人康阿禄山被冥道误追事,此康阿禄山疑亦是康国人。

又据康庭兰墓志,庭兰官至右威卫翊府左郎将,开元二十八年(公元七四年)九月卒于东都温柔里,春秋六十有五(公元六七六--七四年)。庭兰曾祖匿,唐游骑将军守左卫翊府中郎将;祖宁,归德将军行右领军卫将军;父烦阤,云麾将军上柱国。庭兰一家,就其姓名而论,当是唐代归化之康国人,而右威卫翊府左郎将,左卫翊府中郎将,右领军卫将军,据《唐书百官志》,俱是宿卫京城之官,则庭兰诸人虽卒于东都,而在当年因曾一度为长安寓公;疑其入唐原为质子,慕恋华风,遂留不归耳。

代宗时李端有《赠康洽》诗,开篇即云:

黄须康生酒泉客,平生出入王侯宅。今朝醉卧又明朝,忽忆故乡头已白。……迩来七十遂无机,空是咸阳一布衣。

酒泉康姓,而又黄须,好饮,后寄居长安;则康洽者疑其先原为康国人。诗云酒泉,其亦犹凉州安氏之流欤?(李颀、周贺亦有赠洽诗,别详本节注四一。)宣宗大中初,乐府又有康乃,善弄婆罗门,当亦如康崑然,同为流寓长安、原籍康国之乐工也。

安氏唐代入居中国之昭武九姓胡人,康、安二姓同为显族。姑臧凉州安氏,据林宝《姓纂》,系出安国。北魏安难陀至孙盘娑罗(《唐书世系表》作盘婆罗)代居凉州为萨宝,盖火祆教世家也。安兴贵以执李轨功,拜右武卫大将军归国公,其入居长安,当始是时。至抱玉,赐姓李氏,与弟抱真同为有唐名将,两唐书俱有传(《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二,《唐书》卷一百三十八)。抱玉宅在长安朱雀门街西修德坊。安氏一家及其与以前诸安氏之关系,桑原氏文述之綦详,兹不赘。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拜舞人安叱奴为散骑侍郎,李纲切谏不听。纲疏谓叱奴为舞胡,又与曹国出身之曹妙达、安国出身之安马驹并论,桑原氏疑其为安国人,当可信也。居于洛阳之安国人尚有安延及安神俨。安延祖真健,后周大都督;父比失,隋上仪同平南将军。墓志(石藏北京历史博物馆)谓:

君讳延,字贵萨,河西武威人也。灵源濬沼,浪发昆峰,茂林森蔚,草敷积石。……词曰:……望重玉关,族高昆岳。……

神俨祖君恪,隋任永嘉府鹰扬;父德,左屯卫别将。墓志谓:

君讳神俨,河南新安人也。原夫吹律命系,肇迹姑臧;因土分枝,建强魏。

神俨嗣子敬忠。此二人当俱姑臧安氏一族,出于安国,昭然无疑。

自唐初入居长安之安国人,除桑原氏所举外,尚有安附国一家,附国祖乌唤,为突厥颉利吐发,番中官品称为第二。父朏汗于贞观初率所部五千余人入朝,为置维州,即以朏汗为刺史,拜左武卫将军,累授左卫右监门卫二大将军,封定襄郡公。附国亦于贞观四年(公元六三年)与父俱诣阙下,时年十八。太宗见而异之,即擢为左领军府左郎将。后授上柱国,封驺虞县开国男,咸亨初进爵为子。以调露二年(公元六八年)二月十八日终于长安,葬于雍州长安县孝悌乡。长子右钤卫将军北平县公思祇,次子鲁州刺史思恭。事实具见李至远撰《唐维州刺史安侯神道碑》。碑文有云:

侯讳附国,其先出自安息,以国为姓。

盖为隶属突厥之安国人,谓为出自安息,则文人之附会耳。注三十六(本书第一三页注。--校者注)所引邵说撰《请雪安思顺表》中之安波主及其子思顺,与安附国一家或有若干血统上之关系,亦未可知也。

又长安出土有安令节墓志铭。令节以唐长安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卒于长安之醴泉里私第。志文有云:

君讳令节,字令节,先武威姑臧人,出自安息国王子,入侍于汉,因而家焉。历后魏、周、隋,仕于京洛,故今为豳州宜禄人也。……祖瞻,皇唐左卫,潞州府左果毅。……父生,上柱国。……(令节)以长安四年十一月廿三日疾终于醴泉里之私第,春秋六十。有子如岳国臣武臣等。……即以神龙元年三月五日葬于长安县之龙首原,礼也。……

是安令节一家,固亦为流寓长安之西域安国人也。

又按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有云: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既云凉州胡人,则安万善当为姑臧安氏,出于安国,与安难陀、安延、安神俨同属一族。上林云云,或指安万善之流寓长安而言耳。昭宗时长安又有舞胡安辔新,以曾斥李茂贞(见《北梦琐言》卷十五)见称于世,当亦西域人也。

曹氏后魏以来,源出曹国入居中土之曹氏一家,特为显贵,名乐工、名画家不一而足,如:曹婆罗门,曹僧奴,曹妙达;曹僧奴女北齐高纬之昭仪,三世俱以琵琶有名当世,妙达且以之开府封王。曹仲达为北齐有名画家,出身曹国,当亦妙达一家。至于唐代琵琶名手尤多曹姓:曹保,保子善才,孙纲,俱以琵琶著称当世。唐代乐府多袭周隋之旧,曹保一家,当即妙达之裔,于长安教坊中复大显其身手也。关于曹保一家,桑原氏文所述綦详,兹惟于其出身西域更举数证。按李绅《悲善才诗》为感曹善才之殁而作,其中有句云:

紫髯供奉前屈膝,尽弹妙曲当春日。

按张说《苏摩遮》第一首谓“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眼紫髯须”,是紫髯盖西域胡人始有之也。曹氏之为胡人,观白居易诗,似更为可信。白氏《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诗云:

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衣袖中。

白氏诗之曹刚即《乐府杂录》中之曹纲。此所云胡啼番语,当非指琵琶之音调而言,大约以刚为西域胡人,故如是云云耳。白氏又有《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诗,此善琵琶之女师曹供奉,疑亦是曹纲一家,如其不误,则其祖孙父子兄妹并以琵琶著于世,与曹妙达一家先后媲美矣。唐末又有曹触新善弄婆罗门,江南李煜乐工曹者素善琵琶,或与曹保同为一族,亦未可知。白氏《琵琶引》又谓善琵琶之贾人妇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云云,所谓曹善才当即曹保之子也。

又长安出土谯郡夫人曹明照墓志,夫人以开元十一年十月八日终于居德里私第。志称其“曾祖继代金河贵族,父兄归化,恭玉阶。……以其年(开元十一年)十一月廿三日迁窆于金光坊龙首原,礼也。……”据此,曹明照疑亦是由曹国移至武威、姑臧一带之西域人也。

石氏昭武九姓中之石国,其国王姓石氏,国人来中土者亦以石为氏。在唐初,石国人当有若干徙居今之陕西。《宋高僧传神会传》云:

释神会,俗姓石,本西域人也。祖父徙居,因家于岐,遂为凤翔人矣。

既为西域人,又姓石氏,自属出于石国。按神会以贞元十年(公元七九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坐灭于成都之净众寺,春秋七十五。从此上推,其祖父徙居于岐,当在唐初。按隋末西域杂胡据有伊州,至唐贞观四年群胡慕化,率七城内附,因于其地置西伊州。此率七城慕化内附之首领为伊吾城主。据斯坦因在敦煌所获光启元年写本沙伊两州地志残卷,贞观四年内附之伊吾城主为石万年,与康艳典等当同为昭武九姓胡人。神会之祖,或即随石万年来朝之石国胡人,留恋中土,不忍遽去,因而遂家于岐,为凤翔人。此凤翔一支之石国人,有无流寓长安者,今无可考。

北京图书馆曾购得长安出土唐石崇俊墓志一石,亦是西域人。志文云:

府君石氏,讳崇俊,字孝德。……府君以曾祖奉使至自西域,寄家于秦,今为张掖郡人也。祖讳宁芬,本国大首领散将军。皇考讳思景,泾州阳府左果毅。……(府君)有子曰清,……荐授左威卫左司戈,掌剑南道泉谷之任。……(府君)不幸遘疾,以贞元十三年二月二十日终于群贤里之私第,享年八十有一。……

此石崇俊一家是否即石万年之后,今无可考。唯流寓以及卒于长安之西域石国人墓志,要当以石崇俊一石为最初之发见,是亦可珍也。

桑原文引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首云“石国胡儿人见少”。王中丞名武俊,长安朱雀门街西道德坊有其家庙,长安当亦有居宅。此石国胡儿,盖居于长安之一不知名之舞胡也。

《李文饶集》曾及回鹘部族中之石姓胡人,本节前已约略道及。兹按其“论译语人状”有云:

右缘石福庆等,皆是回鹘种类,必与本国有情。纥扢斯专使到京后,恐语有不便于回鹘者,不为翻译,兼潜将言语辄报在京回鹘。望赐刘沔忠顺诏,各择解译蕃语人不是与回鹘亲族者,令乘递赴京,冀得互相参验,免有欺蔽未审。

同集又有“论回鹘石诫直状”,有云:

右自两月来臣等窃闻外议云,石诫直久在京城,事无巨细,靡不谙悉。昨缘收入鸿胪,惧朝廷处置,内求奉使,意图脱身。又云石诫直在先有两男逃走,必是已入回鹘;料其此去,岂肯尽心。……石诫直是一卑微首领,岂能有所感寤。况自今夏已来,两度点检摩尼、回鹘,又宠待嗢没斯至厚,恐诫直之徒心怀疑怨。……

又“赐回鹘可汗书”谓“石诫直久在京城,备知仁心”云云。是石诫直当为一回鹘首领,其家久居长安。会昌时,回鹘势力已及西域,其部族中不少昭武九姓胡人,则石福庆、石诫直辈当俱是臣服回鹘之昭武九姓胡,其流寓长安应在文宗、武宗之际也。

大中初,教坊又有石宝山,善弄婆罗门--弄婆罗门或作婆罗门舞,即霓裳羽衣舞。此石宝山,或亦如曹氏、米氏,源出石国也欤?

米氏昭武九姓之米国即《西域记》之弭秣贺。邓名世谓西域米国胡人入中国者因以为氏。唐代宪宗、穆宗两朝著名之国乐米嘉荣及其子米和(一作米和郎,又作米莱加),皆西域人;桑原氏文已详言之。太和初,教坊又有米禾稼、米万槌,善弄婆罗门,《通考》归之于龟兹部,与曹婆罗门并称。米禾稼、米万槌,当亦是米国胡人,在长安为国乐,而与米嘉荣、米和辈或属同族也。

昭武九姓中,安、曹、史、米诸国并信奉火祆教。唐代火祆教传入长安,东来开教者遂亦有米国人。最近长安出土米萨宝墓志,萨宝为火祆教教职,米萨宝即米国人。墓志作《唐故米国大首领米公墓志铭》。志文有云:

公讳萨宝,米国人也。

其为米国胡人,无复可疑。米萨宝以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二月十一日卒于长安县崇化里,春秋六十有五。其在中国火祆教史之地位,本篇后更有说。其人或系流寓长安之一火祆教长也。

温庭筠《乾子》曾记长安胡人米亮事。谓亮工于览玉,助窦乂致富,后遂居于崇贤里。米亮既是胡人,必出昭武九姓中之米国。唯《乾子》本小说家言,则米亮之是否为历史的人物,盖难言也。

何氏西域何国人,入中国姓何氏。唐以前何姓之西域人,桑原氏文曾指出隋代发明琉璃之何稠一家。又以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七一年)圆寂于长安荐佛寺之西域僧伽大师俗姓何氏,桑原氏据《太平广记》引《僧伽大师事迹》,疑其与何国或有关系云云。今按《宋高僧传僧伽传》已明言其为何国人。《传》云:

释僧伽者,葱岭北何国人也。自言俗姓何氏,亦犹僧会本康居国人,便命为康僧会也。然合有胡梵姓名,名既梵音,姓涉华语。详其何国,在碎叶国东北,是碎叶附庸耳。

僧伽卒于景龙四年,年八十三,《传》称其“在本国三十年,化唐土五十三载”,是僧伽之入中土,盖在高宗显庆二年(公元六五七年)左右也。

又按姚宽《西溪丛语》卷下论“牧护歌”一条有云:

至唐贞观五年,有传法穆护何禄将祆教诣阙闻奏。敕令长安崇化坊立祆寺,号大秦寺,又名波斯寺。

或以宋敏求《长安志》崇化坊并无祆寺,亦无波斯寺,因疑何禄其人为子虚乌有,姚宽盖因贞观九年(公元六三五年)阿罗本传景教而误。此说证以近出之米萨宝墓志,可知其不然,而何禄之为实有其人,亦因此而加强其证据。此何禄亦必是西域何国人也。本篇后更有说,兹不详赘。

余在长安,于碑估段姓处见何知猛墓志铭拓本一份,文有“望重起于西河”之语,当亦是西域人,唯其流寓之地及葬处俱不明,是否亦曾流寓长安,不敢遽决。

又洛阳出土有何摩诃墓志铭,志文云:

君讳摩诃,字迦,其先东海剡人也。因官遂居姑臧太平之乡。……曾祖瞻,齐为骠骑……祖阤,梁充校尉,……父底,隋授仪同。……惟君不以冠缨在念,轩冕留心,惩襟定水之前,栖志禅林之上。……以调露二年二月十六日遘疾卒于洛阳界嘉善之私第也。春秋五十有一。……

何摩诃一家之迁徙亦太离奇:由东海以迁于姑臧,由姑臧复回于中夏,而祖孙父子之名俱带外国风味,其为外国人,大部分可信也。摩诃信教,其信何教不可考,总疑非佛教也。

波斯诸国胡人唐时波斯商胡懋迁往来于广州、洪州、扬州、长安诸地者甚众,唐人书中时时纪及此辈。本篇“论西市胡店与胡姬”一节,对于长安以及长安以外波斯诸国商胡略有叙述,兹唯将波斯诸国胡人姓名彰彰可考者次叙所知如下。

唐时流寓长安之波斯人,最显赫者自推波斯萨珊王朝(Sassan)后裔卑路斯(Firuz)及其子泥浬斯(Narses)二人。卑路斯为伊嗣俟(Isdigerd)子。伊嗣俟为大酋所逐,奔吐火罗,中道为大食所杀。卑路斯穷无所归,咸亨间乃至中国,客死长安。长安醴泉坊之波斯胡寺,即卑路斯请立以处波斯人者。子泥浬斯志图恢复,调露初因唐之助,终未能果;景龙二年(公元七八年)复返长安,埋骨中土。此为客死长安之名波斯人也。其在洛阳者,有景云元年(公元七一年)逝世之波斯国酋长阿罗憾及其子俱罗。阿罗憾父子,桑原氏疑其为犹太人,原为景教徒。关于此辈,可参看桑原氏文,毋待辞费。今按隋末尚有讳彻字姡旺者亦波斯人,祖各志,父若多志;于大业十二年(公元六一六年)三月十日卒于洛阳。墓志出土失去其盖,故名存姓佚。志文有云:

君讳彻,字姡旺,塞北突厥人也。……侠侄之苗胄,波斯之别族。……

此盖波斯部族之臣于突厥者,是以志文云尔也。

又按开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及十八年(公元七三年),波斯首领穆沙诺曾两度来朝,授折冲,留宿卫。唐代留宿卫之外国酋长亦有久留不去者,如前论于阗尉迟氏之尉迟胜是也。亦有留数月而即遣归者,如于阗王伏阇信及其子叶护玷是也。穆沙诺于开元时两度入唐,其亦如伏阇信之例,暂居而即遣归也欤?

开元初,又有吐火罗叶护那都况利弟仆罗者,于神龙元年(公元七五年)授左领军卫翊府中郎将,十四年不迁,愤其苦屈,上书自诉。据《唐书百官志》,左右领军卫同左右卫,亦掌宫禁宿卫,分兵主守则知皇城西面助铺及京城苑城诸门。仆罗当亦系外国质子,入留宿卫至十余年;其曾流寓长安,可知也。

天宝七载(公元七四八年),勃律国王苏失利芝及三藏大德僧伽罗蜜多并来朝;伽罗蜜多放还蕃,苏失利芝赐紫金袍金带,留宿卫给官宅。八载,护密国王罗真檀来朝,授左武卫将军,十四载阤拔国王子自会罗来朝,授右武卫员外中郎将,赐紫袍金带鱼袋七事;二人并留宿卫。按勃律即今巴尔的斯坦(Baltistan),护密为瓦罕(Wakhan),阤拔则今陀拔里斯坦(Tobaristan)地方。凡此诸人疑俱暂留长安即放还蕃也。至于桑原氏文中所举宣宗大中时之大食人李彦升,以进士第名显,然其至长安以后之行踪,今不可考。

太宗贞观九年景教僧阿罗本至长安,于义宁坊立大秦寺,是为景教入中国之始。德宗建中二年(公元七八一年)复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以颂扬伊斯。碑书以汉文,两侧镌叙利亚文,记大秦僧名七十人。所谓大秦国上德阿罗本者,当是罗马东徼(RomanOrient)之人。据碑文,圣历、先天之际,有景教僧首罗含、大德及烈,“并金方贵绪”,则亦是中亚人,说者以为碑文上之及烈(Gabriel)即开元二年与市舶使周庆立广造奇器异巧以进之波斯僧及烈。据碑末叙利亚文,及烈乃总摄长安(Khumdan)、洛阳(Sarag)两地景众之主教,罗含亦即为Abraham之对音。而大施主伊斯则“远自王舍之城,聿来中夏”。据碑末叙利亚文,伊斯即为Izdbuzid一名译音,盖即吐火罗斯坦(Tahuristan)地方王舍(Balkh)城故景教僧珉(Milis)之子。而述此碑之大秦寺僧景净,叙利亚文名Adam,为震旦法主。贞元二年(公元七八六年)景净曾与般若三藏依胡本《六波罗蜜经》译成七卷,“时为般若不闲胡语,复未解唐言;景净不识梵文,复未明释教。虽称传译,未获半珠”。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称景净为“大秦寺波斯僧”;则景净确为伊兰血统之中亚人。景教碑中上述诸中亚人,当俱属长安寓公。叙利亚文人名中具伊兰风者尚有数人,唯彼等是否俱属长安大秦寺僧,为中亚人,抑属中国教徒模仿,今难具考矣。 zybpSWJdeYZezZb8IGP2CP1+UB9YA1WW71wFdzi7VFAMZR2q0xhBJGzJ7eOdoGg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