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版序

几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于动荡与悲剧。仿佛在人心深处的躁动和施暴的能力永无餍足之日,是故没有任何社会能达致完美的静谧。然而,在每一个国度,人又往往表现出对美的爱好、对知识探究的炽热之情、某种温文尔雅、强盛的欲求,以及对正义的渴望,凡此皆照见幽暗,让世界充满光华。人须常宵旰勉行,以期认识这个世界,免受此世摧残,更有效率地去构筑这个世界,使子孙免于饥饿和恐惧。

中国历史的丰饶与神奇与其他国家无异,而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竞逐稀有资源、进行贸易往来、扩展知识之时,其命运也与其他国家休戚相关。长久以来,西方人莫不对中国感到茫然,即便时至今日,中西之间仍因语言、习惯与态度的隔阂而产生嫌隙龃龉。现今,中国人口逾十亿,所承受的内在压力我们仅能揣度,诸多因素往往让我们如坠五里雾中,而不察中国的真实本质。

了解中国并无终南捷径,一如并无方便之门去认识其他异质的文化,甚至了解我们自身。但这样的企图总是值得去尝试,因为中国的故事总是令人心驰神往,且足堪我们借鉴。欲认识今日中国,就必须了解其过去,本书用意就在于此。然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应将追索的时间纵轴回溯至何时仍值得深究。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没有一个社会能像中国般纵贯历史近四千年而活力依旧绵延不绝,并且不惮其烦地记录下所作所为的每个细节。因此,我们可以从任一切入点钻进这个历史记录之中,找到种种事件、典范人物和文化氛围,并以萦绕脑海、挥之不去的方式与现今呼应。

我的叙事起自1600年,因为我认为唯有从这个时间点起始,才能认清中国当前问题的缘由,以及中国人该凭恃何种知识、经济、情感来解决这些问题。借由把这一故事命名为《追寻现代中国》,我个人衷心盼望能够彰显以下几点旨趣。

一、不管是统治者或是臧否统治者的中国批判者,他们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各自依循不同的取径,试图建构行之有效的方针来强化边境的防务,理顺官僚机制的运行,为免于外人干预而善用自身的天然禀赋,淬炼必要而严谨的知识工具用以权衡政治行动的效率和道德性。

二、尽管中国不一定会走发展中的西方强权或日本的类似“道路”,且在这个过程中仍要奋力维系若干恒定的价值观,但却一直在以重要的方式适应并改变着自己。在此,我所剖析的泰半历史,无不充塞着为了追求进步而展开的瓦解与巩固、革命与演化、征服与运动的交叠循环。

三、本书叙述的是探索过程,而非结果。我能理解,一个“现代的”(modern)国家既可融汇一体,又能兼容并蓄,既有明确的自我认同,也能以平等的地位竞逐新市场、新技术、新观念。倘若我们能以这种开放的胸襟来使用“现代”这个概念,就不难察觉这个概念的含义是随着人类生活的开展而时时刻刻处在递嬗之中的,因此我们不能就此把“现代”的底蕴归于我们所处的当代世界,而将过去托付给“传统”(traditional),把未来寄望于“后现代”(postmodern)。我个人倾向认为,到公元1600年或更早些(正如此后几个世纪中的任意时段),已存在具上述意义的现代国家。然而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都算不上是现代国家。

四、我希望,将对现代中国的“追寻”作为一以贯之的着眼点,可以揭示中国历史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洞悉当前的状况。17 世纪,政府就已影响着人民的各个生活领域。在与外界关系方面,中国宣称在开创自己的路,它试图援引外国先进技术解决自身的迫切问题,又想避免人民受到腐化流风的濡染。这个问题在19 世纪就已谨小慎微地勘测过。由一个政治体来管辖十多亿公民,这无疑是史无前例的。但从18 世纪开始,中国人口已成为紧迫问题,人口增长对土地、经济、民间社会治理所形成的压力自那时就可看得一清二楚。

当然,过去还可以从其他不同的侧面来呈现。借以维持女性卑微社会、经济地位的风俗习惯,给子女灌输某些辈分顺从模式与义务观念的教育方法,家庭作为一种组织单位所蕴含的力量,地方社群里若干人士得以撷取和滥用权力的能力。1600年之后,上述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这些面向皆可以不同的形式看到。在艺术与文学领域中的美学志趣和语言创新,行政结构和流程的巨细靡遗,均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至今犹存。

借着以16世纪末作为叙述的起点,也可达至另一个目标。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寻常百姓在恶劣甚至濒临绝望的环境中,往往仍掌握自己的命运,投身对抗国家力量。我们可以认识到,1644年、1911年,还有1949年,对现况的绝望和缅怀夙昔的情愫,是如何与展望未来的热切之心彼此融汇,进而粉碎既存的秩序,开启了一条通往新时代的不确定道路。倚仗有关中国过去斗争的历史知识,我们便能更深切体会中国内部彼此扞格不入的力量,以及这个历经动乱、最后想方设法跻身于现代世界的国家,又遭遇了哪些机会和挑战。 xe12bqzShVGRnOF/7PtUrggpJOUCRvInBdn99cV9lQUY+jhgu2n4ZsbdozV4pl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