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什么是本性?

“本性”(essence)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esse”的动词,意指“成为”(to be),法语“essence”一词指“与存在有关或与核心有关的”或“拥有核心特质”。“本性的”(essential)这个词有“基础的”或“基本的”意思。

“本性”是我们自身超越于“人格”且很难定义的那部分。如果我们将“人格”定义为基于我们基因种族、群体和家族的遗传,我们个体的记忆、后天学习获得的模式和技能,我们生理、情绪和智力的特点,由这些组成的个人特点……那么我们生活经验中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在持续变化的,都是非永久性的,都是在此消彼长着……而我们还有另外一部分超越于此,恒定不变,能够觉察并整合任何生活经验。我们的这一部分是超越身体,超越情绪与感受,超越思维的。我们的这一部分退居幕后,却是不可缺少的爱与智慧的源泉,它引领我们的生活,激发我们的梦想, 给予我们疗愈与学习成长……我们称之为我们的“深层自我”、我们的“更高的自我”(higher self)、我们的真实本性。任何时代的灵修传统都会指向这个存在。尽管人类最近几个世纪经历着强大的唯物主义思想时代,这无疑推动了智力及科学的发展,但当今的高级研究似乎开始对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我们是谁”持开放态度。量子物理学为我们超越身体的维度去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基础(“物质只是有组织的光”“生命是智力的表达”“我们的大脑可能只是身体与意识间的一个复杂的交界面”“宇宙中的每件事物都与另一件事物相关联” )。心理学探索了这些新概念的含义,并为个体与“有组织的系统”、混沌、隐含的秩序及更高的智能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好的理解。

所有这些都表明,在我们自身的存在中有一个维度是超越身体与人格的。这更多的是一个科学事实,而非信念系统。这绝对不是一个宗教问题,而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亲身经验的事情,是我们内在世界的一部分,是可以去触及及探索的实在。

* * *

本性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它超越身体,超越人格,

超越感受与情绪,

超越思维。

* * *

Stephen Wolinsky在 The Tao of Chaos 一书中,把本性描述为先于人格存在的那部分:

人格由于与时空关联,有其限制。人格开始于个体身体的孕育、生产、成长,而本性有着先于人格更为开阔的性质,因而本性具有极其重要而根本的特质,这正是人格所寻求的。换句话说,本性可以运用所有的特质,它本身就是所有的特质。人格是习得的,本性是伴随我们而生的。简言之,我们可以说最强烈的创伤发生在人格形成却远离本性的时刻,或者说,我们最大的创伤是本性的丧失,人格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本性……

Ken Wilber在其“整合法”中,认为从人类灵性中分裂出的自我导致个体从宇宙生命中分裂出来,而这代表了人类最大的苦难,这也是我们所有问题的根源。对自我苦难的觉察不仅来源于个体自身的经验历史,而且最根本地来源于与人类灵性关联的宇宙体的分裂,这是超个人心理治疗的主导原则。因而,咨询师将主要关注帮助个体与其内在的力量资源进行重新联结。

Gay Hendricks(著有 At the Speed of Life Body Centered Psychotherapy The Centering Book )写道:“本性远不止是一个概念。当你可以巧妙地走进它,它将具有巨大的临床价值与疗愈功效。本性是人类清晰、开放而非局限的那一部分。本性与人格的区别在于它固有的与宇宙万物的联结,它是纯粹的意识。因而,它也无须去努力建立什么。它是开放的内在空间,无内容的存在,没有任何的感受或想法,只是存在。”这意味着本心本性具有无条件接纳一切的能力,这也是平和、信任、信心的基本要求。Gay说:“我们发现,当我们自身能够更多地扎根于本性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在效力与速度上都有增进。”寻求本性,扎根于本性,发展出与本性具有强力联结的人格与生活,反映本性……这看起来是我们每个人的终极目标。

本性不难联结,它只需要你自愿地将注意力放在你任何可能的感受上,而不用做其他任何事情。当我们更多地保持在本性的状态,我们便增长了觉察自己及他人本性的能力。扎根于本性的治疗师发现,他们帮助人们疗愈自身的过程明显变得简单和容易了,他们自己拥有且可以分享这个确定的实在,有一个地方自己可以被完全理解,就像回家的感觉。我们都急切地需要学习的是,我们要回的这个家是我们自己的内在,我们的中心。我们不可能通过外在到达这里,只有去往内在。

“回家”这一想法在很多人的睡梦中都有显现。的确,在梦中涉及“家”是非常普遍的,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内在的“家”与我们觉醒时住的家截然不同。当用与本性关联的视角来看时,“家”即是我们与本性关联的内在空间,这一类梦往往即刻变得意义尽显。

还有研究者把本性比作每个人都拥有的一个无限的银行存款。我们极其富有,但除非我们取出现金,否则毫无意义。因而,我们必须有意识地经常光顾银行取钱。这是一个积极的技能,需要意识明确的行动。经过练习,我们可以把银行当作我们的家……

毫无疑问,“本性”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体验,而非仅仅一个讨论的议题。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去信仰的观念,因为任何信仰都可能是积极体验的障碍。我们谈论的是积极活跃、可以觉察的本性的感受,这是我们内心普遍拥有的清晰的空间,这是我们可以选择将意识置入其中的一种不同“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中,我们可以用开放平和、关爱信任而接纳的态度来体验任何现实。在这样的状态中,我们内心只有一个清晰的声音:“一切都很美好!”这个状态中没有任何要“反应”的,没有需要,没有欲望。现实就是强大而可以自我给养的存 在。

在这样一个状态中,我们与内在“更高的存在”相联结,敞开面对智慧与指引,面对直觉与正确的创造性行动。这是一片自由之地、力量之地,是无尽的关爱与信心的乐土,是完全活在当下的地方;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一切都在“此时此地”。没有过往的束缚,没有未来的担忧。如果过往经历的画面显现,将之视作内在的感受,意识依然完全处在当下;如果未来的蓝图呈现,将会视作从当下汲取内在力量的创造性投射。在本性中,你深知每一件事情都有其意义,所有的答案都在“内在”,当意识和行动与内在的存在一起时,每件事情都有其可能性。

当我们与本性相连时,我们可能有感受和情绪,但是我们要在更广阔的本性中体验它们,这意味着完全接纳。扎根于本性,我们知道我们自身远远多于我们的感受。我们可以敞开地面对感受,犹如慈爱的父母接纳哭泣的孩童,只是呼吸并进入这些感受,允许它们在那里,使之流动。借此,任何不舒服的感受都可以带回到内心,进行转化,使其能量得到释放,内心重新得以通畅。用不了几分钟,不舒服的感受就会消失。

本性是我们在感受任何敏感脆弱、担心焦虑等负面情绪时,尤其是身体生病时,最需要回到的状态。这些感受是我们把自己过多禁锢于有限“人格”的信号,或者是对自身或我们的恐惧模式起反应的信号……不论何时,我们都可以选择回到那个充满信任、喜悦、力量的内在空间,那个我们知道并可以感受到“一切都很美好”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采取最适当的行动的资源和指引,我们可以感觉到安全。在此之外,我们感觉自己如同找不到父母的孩童。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选择成为父母,这仅仅需要回归有意识的呼吸,片刻的宁静,与我们自身同在……直到我们感觉喜悦与力量在体内再次勃发。

本性还与超越认知的智能关联。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很多认知模式常常与这一“更高”的智能相对抗,使其难以企及。在睡眠中,这种阻抗有所降低。我们的睡梦包含了很多智慧的元素,这与我们意识层面的思维能力完全不同。梦表达了我们对过往的明晓、对当前生活潜在的可能性以及对未来愿景的理解,梦为我们的生活如何行进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梦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引路人。认知可以敞开面对更宏大的本性的智慧,在其平和安详、善于接纳的方式中,我们的思维将会得到激发,我们的语言将会被赋予力量。这需要一个联合,要在“当下”,要抛弃恐惧,对当下予以完全的信任。

一个闪亮的灯泡

我想打一个非常简单的比方,这可以用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我们都像是一个个散发着光亮的灯泡,被许多个人化的灯罩所包围。结果我们辐射到周围的光可能或明或暗,或温和或刺眼。当然,如果与自己家里用的灯相比,我们自身这盏灯有两大技术升级:一为我们是无线能源供给(这在当前社会易于接受,因为我们已经使用越来越多的无线技术产品);二为我们的灯罩是用生物活性材料和高度精密的物质制造的,这使得它们具备根据我们的心境、想法和情绪而时刻变化的奇妙功能。这些使得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只关注与外在世界的互动,而可能忘记或忽略了去映射内在的光亮。

现在,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是谁?是闪着光亮的灯泡,是光亮本身,还是基本能量的一个外显的表达?是每一刻都在变化的环绕着的“人格”?我们要选择认同什么?每个选择又意味着怎样的结果? 5mm1nb37sBweNHqg8DUMcFxKB3XxftESKmIxsWJ1xjMbYC/QtAiY2F4QO+hflLg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