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我们时代的真

真(truth)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把形而上学定义为“存在之作为存在”(being as being)的学问的同时,也坦言“把这种学问看作真之为真”(truth as truth)的说法也是合适的。亚里士多德对真所做出的符合论式的定义——“说是者不是,或不是者是,是假的;说是者为是,或不是者不是,是真的”。这个理念一直到现在仍然为很多人所接受。而真的这种重要性,更是在当代哲学中得到了强调和凸显。弗雷格认为,真为逻辑学和哲学指明了方向;维特根斯坦和蒯因都强调自己的哲学研究就是追求真。

真之所以处于哲学的核心位置,一方面是因为哲学领域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如信念、思想、意义、事实等都建立在真的概念的基础之上,其含义都需要用“真”来予以定义和澄清;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学科和科学以追求真为目标,而至于真本身是什么,则需要哲学来做出定义和解释。当代哲学围绕着真建立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如融贯论、证实论、实用论、T语句理论、紧缩论、极小论、同一论等。这些相关的理论,既深化了我们对真的认识,也让我们对真的复杂性有所管窥。

然而,也许是这些相互竞争的真理论在自我辩护时,释放出了相互之间的怀疑主义倾向,从而使对真的客观性和重要性的质疑也在这个时代蔓延开来,并成为后现代哲学中的一个鲜明倾向。作为后形而上学的主要倡导者,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在真的问题上就如此坦言,“真”不过是我们对自己喜欢的论点的一种赞许,就像对喜爱的宠物所给予的轻轻一拍一样。在这种观点看来,真不过是表达了我们对某些断言的珍视态度,并不能表示这些断言自身的任何性质;也并不存在关于真的客观标准。并且,在这种观点看来,那些试图把真定义为精深复杂、意义深远的形而上学概念的各种努力,都是误入歧途。在真的问题上,这种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已成为当今哲学的一种风尚。

然而,无论后现代哲学乃至后现代文化如何唾弃真,都无法阻碍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常识意义上频繁地使用真。人们总是在讨论真话、真相乃至真理,以此来甄别和对抗谎言、假象和骗术。真是生活的基石。这一点,很像《楚门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 )里的主人公楚门,从小到大,他所在的世界都是为他个人量身定做的,他生活在其中,感觉无比美好也无比开心,但这一切在他发现都是假象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这个人为的世界成了禁锢他的牢笼和炼狱。最后,尽管被百般阻挠、历经磨难,楚门还是选择了跨越高高的阶梯,去面对凶吉未卜的未来,因为那才是真的,那才是真的世界和真的人生。

朱利安·巴吉尼的这本书关注的是真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使用,真被具体化为来自权威的真理、来自经验的真理、秘传的真理等。正是在探寻日常真理的活动中,真的规范性和客观性被抽丝剥茧地析出和呈现。这既是对真本身的回归,也是对时代的疗伤和治愈。翻译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哲学探寻之外的另一种视角,颇多感叹,也颇多思考!

希望读者能享受阅读的过程!

希望这个时代变得更好!

2019年3月20日写于河南大学 sfErXRLcJGIOOIaB+9pkCMVKsjCmnPTHNPeqGdstD4joBBIi+NUp4+dcUZfNEns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