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的制定一定要遵循行业、企业、市场的客观发展规律。什么是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告诉我们,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固有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就像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很多人认为,我做出两家世界500强是个奇迹,其实任何奇迹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一定是遵循规律办事的结果。
同时担任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董事长的五年里,很多人一见面就问我:你执掌的这两家企业,一家做建材,一家做医药;一家处在周期性行业,一家处在非周期性行业,你是怎么当这个“跨界掌门”的?我几乎每天都会面对类似的问题。富士康总裁郭台铭曾经跟我开玩笑说:“一个人怎么能同时管理两家完全不相关的企业?你要么是个奇人,要么是个精神分裂者。”同时领导两家企业的挑战确实很大,我要经常转换思考的“频道”。但是我相信,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从不同事物的内在规律中能提炼出很多相通的道理。把握了这些规律和相通的道理,就能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
通过对两家不同企业发展规律的对比研究,我发现了不少共性:建材行业和医药行业都是关系国计民生且市场高度开放的领域,都存在企业分散、集中度低、恶性竞争等特点。在这样的领域,央企的目标是发挥骨干作用,发挥影响力和带动力,促使行业健康发展。两家企业都是由原来国家工业局撤掉后转化而来的,同样经历了资源重组、资本运营的发展历程,成为国家用一定量资本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行发展的新型央企。相似的特点决定了相似的发展规律,两家企业因此选择了相似的成长方式:通过市场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适应市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通过开展大规模行业整合,不仅自身快速成长,而且带动了行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共性之外,两家企业在战略的区域性、行业性与制高点方面又有所不同。在区域性方面,药是长腿产品,附加值很高,可以行销全球,价值一两百万元的药,只用一个小包,就能从美国带到中国,所以物流体系很重要;而建材大多是短腿产品,基本上是地销。在行业性方面,建材是重资产投资行业,产品附加值低,对资源和环境有高度的依赖性,对环境有一定负荷,因此要走结构调整和存量优化的减量化发展道路。而医药是轻资产投资行业,技术投入高、准入程序和门槛高,由于受宏观经济影响小,行业呈增量化发展。在制高点方面,建材行业的制高点是建立在研发基础上的装备制造,药的制高点是研发和网络。
由于上面这些差异,两家企业的战略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例如,同样是联合重组,两家企业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中国建材集团是区域化布局,像下围棋一样,把一块市场占住,组建水泥核心利润区;国药集团则像天女散花一样分散布点,建立覆盖全国的药品物流分销配送网络,用终端业务撬动上游产业,庞大的营销网络是国药集团最具实力的王牌之一。
由此可见,我不是什么奇人、怪人,也没有三头六臂,能同时带领两家不相关的企业并让它们快速成长,只是因为遵循了各自行业和企业的特点。事实上,不同企业的业务范围、经营管理模式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遵从基本的经济运行规律。尤其是大企业,在决策形成、战略制定等方面很相近,而且企业规模越大就越相近。把握好这些规律,分析好经济形势、行业走向、市场需求以及自身条件等各种因素,才能在此基础上去谈战略、谈发展。
像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为什么能成功开展行业整合?规律是什么呢?市场经济就是过剩经济,过剩了之后就要由大企业进行市场整合,全世界都是这样做的。过去100多年,西方有过若干次大规模重组,现在正经历第六次重组浪潮。谁来担任整合者呢?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沿革,中国大企业的崛起形成了央企占主导的特点。央企多是由过去的工业部、工业局转化而来的,企业领导者往往对行业的全国布局和资源情况很了解,能通盘考虑战略问题,这是很重要的思想基础。而地方企业有着很强的地域概念,大家打来打去,谁都不服谁。另外,在科技研发、国际化能力、工业化基础、管理实力等方面,央企有着独特优势,这让它们成为天然的整合者。从民企来看,大家愿意接受整合,并不是看中央企所谓的垄断地位,而是因为遵循了做大做强的市场规律。我国有央企、地方国企、民企,央企进一步公众化、市场化,和民企高度混合、深度合作,这是形成大企业的必由之路。
对于中国建材和国药两家企业的快速发展,有人说是运气好,有人说是“奇迹”,但两种说法都不太准确。我认为,所谓的运气就是发现了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内在规律,而“奇迹”一定在规律之中,越不出规律的边界。成功的人不一定最聪明,只有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并且老老实实做事的人才能成功。所以说,中国建材和国药的发展绝不是靠运气,更不是“好大狂”,我们只是循着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做事罢了。作为企业领导者,一定要认真思考规律,规律找到了,事情就好办了,虽然做的事情看上去很冒险,但只要在规律之内,就不会偏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