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 经

古之为政者,“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故诸教令符号谓之经。輓世有章学诚,以经皆官书,不宜以庶士僭拟,故深非杨雄、王通。案《吴语》称“挟经秉枹”,兵书为经。《论衡·谢短》曰“五经题篇,皆以事义别之,至礼与律独经也”,法律为经。《管子》书有经言、区言;教令为经,说为官书诚当。然《律历志》序庖牺以来帝王代禅,号曰《世经》;辨疆域者有《图经》,挚虞以作《畿服经》也。 见《隋书·经籍志》 。经之名广矣。仲尼作《孝经》,汉《七略》始傅六艺,其始则师友雠对之辞,不在邦典。《墨子》有《经上、下》,贾谊书有《容经》,韩非为《内储》、《外储》,先次凡目亦楬署经名。《老子》书至汉世,邻氏复次为《经传》;孙卿引《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道经》亦不在六籍中。此则名实固有施易,世异变而人殊化,非徒方书称经云尔。

学诚以为六经皆史,史者固不可私作。然陈寿、习凿齿、臧荣绪、范晔诸家,名不在史官,或已去职,皆为前修作年历纪传。 陈寿在晋为著作郎,著作郎本史官,然成书在去官后,故寿卒后乃就家写其书。又寿于《高贵乡公·陈留王传》中三书司马炎,一书抚军大将军新昌乡侯炎,一书晋太子炎,武帝现在,而斥其名,岂官书之体也?寿又尝作《古国志》五十篇,《三国志》盖亦其类耳 。太史公虽废为埽除隶,《史记》未就,不以去官辍其述作。班固初草创《汉书》,未为兰台令史也;人告固私改作国史,有诏收固,弟超驰诣阙上书,乃召诣校书部,终成前所著书。令固无累绁之祸,成书家巷,可得议耶?且固本循父彪所述,彪为徐令病免,既籑后篇,不就而卒。假令彪书竟成,敷文华以纬国典,虽私作何所訾也!陆贾为《楚汉春秋》,名拟素王;新汲令王隆为小学《汉官篇》,依拟《周礼》,以知旧制仪品;孔衍又次《汉魏尚书》,《世儒》、《书仪》、《家礼》诸篇,亦悉规摹《士礼》。此皆不在官守,而著书与六艺同流,不为僭拟。诸妄称者,若《东观汉记》署太史官,虽奉诏犹当绝矣。 《文选·西征赋》注引:《东观汉记》太史官曰,票骇蓬转,因遇际会;又太史曰,忠臣毕力。是其论赞亦称太史。然后汉太史已不主记载,《汉记》实非太史所为,署之为妄

且夫治历明时,羲和之官也;关石和钧,大师之所秉也。故周公作《周髀算经》,张苍以计相定章程,而次《九章算术》,然后人亦自为律历筹算之书,以讥王官失纪。《明堂》、《月令》,授时之典,民无得奸焉,而崔寔亦为《四民月令》。古之书名,掌之行人保氏,故史籀在官则为之,李斯、胡毋敬在官则为之;及汉有《凡将》、《训纂》,即非王官之职。许叔重论撰《说文解字》,自尔有吕忱、顾野王诸家,持续不绝,世无咎其僭拟者。吴景帝、唐天后位在考文,而造作异形,不合六书,适为世所鄙笑。今《康熙字典》依是也。古之姓氏,掌之司商,其后有《世本》,然今人亦自为谱录。林宝承诏作《元和姓纂》,言不雅驯,见驳于邓名世。以是比况,古之作者,创制而已;后生依其式法条例则是,畔其式法条例则非,不在公私也。王通作《元经》,匡其简陋与逢迎索虏,斯侻已。谓不在史官不得作,陆贾为《楚汉春秋》,孙盛为《晋阳秋》,习凿齿为《汉晋春秋》,何因不在诛绝之科?学诚驳汪琬说,云布衣得为人作传,既自倍其官守之文,又甚裁抑王通。准其条法,仲尼则国老耳,已去司寇,出奔被征,非有一命之位、儋石之禄,其作《春秋》亦僭也。杨雄作《太玄》拟《易》,儒者比于吴楚僭王,谓其非圣人,不谓私作有诛也。雄复作《乐》四篇, 见《艺文志》 。是时阳成子长亦为《乐经》, 见《论衡·超奇》篇 。儒者不讥,独讥《太玄》,已过矣。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然常用止于别蓍布卦。《春官》:“太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曰咸陟;其经运十,其别九十。”仲尼赞《易》而《易》独贵,其在旧法世传之史,则筮书与卜梦等夷。《数术略》蓍龟家有《龟书》、《夏龟》、《南龟书》、《巨龟》、《杂龟》,杂占家有《黄帝长柳占梦》、《甘德长柳占梦》,书皆别出,虽《易》亦然。是故《六艺略》有《易经》十二篇,《数术略》蓍龟家复有《周易》三十八卷,此为周世既有两《易》,犹《逸周书》七十一篇别在《尚书》外也。 左氏说秦伯伐晋,筮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成季将生,筮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说者或云是连山、归藏,或云筮者之辞。寻连山、归藏卦名或异《周易》。筮者占卦,其语当指切事情,知皆非也,宜在三十八卷中 。盖《易》者,务以占事知来,惟变所适,不为典要。故周世既有二家驳文,韩宣子“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尚考九流之学,其根极悉在有司,而易亦掌之太卜。同为周礼,然非礼器制度符节玺印幡信之属不可刊者。故周时《易》有二种,与《连山》、《归藏》而四。及汉杨雄犹得摹略为之,是亦依则古初,不愆于素。学诚必以公私相格,是九流悉当燔烧,何独《太玄》也!

《晋书·束晳传》言汲郡人不準盗发魏襄王墓,得《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䌛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䌛辞则异,卦下经一篇,似说卦而异。《易䌛阴阳卦》者,亦三十八卷之伦。以是知姬姓未亡,玉步未改,而《周易》已分析为数种。桐城姚际恒不晓《周易》有异,乃云魏文侯最好古,魏冢无《十翼》,明《十翼》非仲尼作。然则《易䌛阴阳卦》者,顾仲尼所为三绝韦编以求寡过者耶。凡说古艺文者,不观会通,不参始末,专以私意揣量,随情取舍,上者为章学诚,下者为姚际恒,疑误后生多矣。自《太玄》推而极之,至于他书,其类例悉准是,外有经方、相人、形法之属。至于释、道,其题号皆曰“经”,学诚所不讥。诚格以官书之律,释者有修多罗,传自异域,与诸夏异统,不足论;道士者,亦中国之民,何遽自恣?而老子又非道士所从出也,本出史官,与儒者非异教,故其徒庄周犹儒服。 见《庄子·说剑》篇 。儒家称经即悖,而道家称经即无悖, 墨子、韩子准此 。何其自相伐也?

章炳麟曰:老聃、仲尼而上,学皆在官;老聃、仲尼而下,学皆在家人。正今之世,封建已绝矣,周秦之法已朽蠹矣,犹欲拘牵格令,以吏为师,以宦于大夫为学。一日欲修方志以接衣食,则言家传可作,援其律于《东方》、《管辂》诸传,其书乃远在杨雄后。旧目《七略》,令目四部,自为《校雠通义》,又与四库官书龃龉;既薄宋儒,又言诵六艺为遵王制。时制五经在学官者,《易》、《诗》、《书》皆取宋儒传注,则宋儒亦不可非。诸此条例,所谓作法自毙者也。

问者曰:经不悉官书,今世说今文者,以六经为孔子作,岂不然哉?应之曰:经不悉官书,官书亦不悉称经。 《史籀篇》、《世本》之属 。《易》、《诗》、《书》、《礼》、《乐》、《春秋》者,本官书,又得经名。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明其亡变改。其次《春秋》,以《鲁史记》为本,犹冯依左丘明。左丘明者,鲁太史。 见《艺文志》 。然则圣不空作,因当官之文。《春秋》、《孝经》,名实固殊焉。 《春秋》称经,从本名;《孝经》称经,从施易之名 。孟子曰:“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迹息者,谓《小雅》废;诗亡者,谓正雅、正风不作。 见《说大疋小疋》 。《诗序》曰:文武以《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六月》者,宣王北伐,《小雅》之变,自此始也。其《序》通言正雅二十二篇废而王道缺,终之曰:“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国史之有编年,宜自此始。故太史公录《十二诸侯年表》,始于共和,明前此无编年书。《墨子·明鬼》篇引周、燕、齐、宋四国《春秋》,三事皆在隐、桓以下。《周春秋》乃记杜伯射宣王事,宣王以上,欲明鬼,其征独有《诗》、《书》。明始作《春秋》者,为宣王太史。盖大篆布而《春秋》作,五十凡例,尹吉甫、史籀之成式,非周公著也。晋羊舌肸习于《春秋》则为《乘》,楚士亹教太子《春秋》则为《梼杌》。孟子曰:“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惑者不睹论籑之科,不铨主客。文辞义理,此也;典章行事,彼也;一得造,一不得造。今以仲尼受天命为素王,变易旧常,虚设事状,以为后世制法。且言左氏与迁、固皆史传,而《春秋》为经,经与史异。 刘逢禄、王闿运、皮锡瑞,皆同此说

盖素王者,其名见于《庄子》, 《天下》篇 。责实有三。伊尹陈九主素王之法,守府者为素王;庄子道玄圣素王,无其位而德可比于王者;太史公为素王眇论,多道货殖。其《货殖列传》已著素封,无其位,有其富厚崇高,小者比封君,大者拟天子。此三素王之辨也。仲尼称素王者,自后生号之。王充以桓谭为素丞相,非谭生时以此题署,顾言端门受命,为汉制法。循是以言,桓谭之为《新论》,则为魏制法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不足尽人事蕃变,典章亦非具举之,即欲为汉制法,当自作一通书,若贾生之草具仪法者。 后世王冕、黄宗羲之徒亦尝为此 。今以不尽之事,寄不明之典,言事则害典,言典则害事。令人若射覆探钩,卒不得其翔实。故有公羊、穀梁、驺、夹之《传》,为说各异。是则为汉制惑,非制法也。言《春秋》者,载其行事,宪章文武,下遵时王,惩恶而劝善,有之矣,制法何与焉!经与史自为部,始晋荀勖为《中经簿》,以甲乙丙丁差次,非旧法。《七略》《太史公书》在《春秋》家,其后东观、仁寿阁诸校书者,若班固、傅毅之伦,未有变革,讫汉世依以第录。虽今文诸大师,未有经史异部之录也。今以《春秋》经不为史,自俗儒言之即可,刘逢禄、王闿运、皮锡瑞之徒,方将规摹皇汉,高世比德于十四博士,而局促于荀勖之见。荀勖分四部,本已凌杂,丙部录《史记》,又以《皇鉴》与之同次,无友纪,不足以法。后生如王俭,犹规其过。 据《隋书·经籍志》,王俭撰《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然则《七志》本同《七略》,但增图谱、道佛耳。其以六艺、小学、史记、杂传同名为《经典志》,而出图纬使入阴阳,卓哉!二刘以后,一人而已 。今陈荀勖之法于石渠、白虎诸老之前,非直古文师诮之,唯今文师亦安得闻是语乎!今文家所贵者,家法也;博士固不知有经史之分,则分经史者与家法不相应。夫《春秋》之为志也,董仲舒说之,以为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然太史公自叙其书,亦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异语”,“俟后世圣人君子”。班固亦云,凡《汉书》,“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其自美何以异《春秋》?《春秋》有义例,其文微婉。迁、固亦非无义例也;迁、陈寿微婉志晦之辞尤多。太山、梁父,崇卑虽异哉,其类一矣。

然《春秋》所以独贵者,自仲尼以上,《尚书》则阔略无年次,百国《春秋》之志,复散乱不循凡例。又亦藏之故府,不下庶人,国亡则人与事偕绝。太史公云:《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此其效也。是故本之吉甫《史籀》,纪岁时月日,以更《尚书》,传之其人,令与《诗》、《书》、《礼》、《乐》等治,以异百国《春秋》,然后东周之事,粲然著明。令仲尼不次《春秋》,今虽欲观定、哀之世,求五伯之迹,尚荒忽如草昧。夫发金匮之藏,被之萌庶,令人人不忘前王,自仲尼、左丘明始。且苍颉徒造字耳,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后嗣犹蒙其泽。况于年历晻昧,行事不彰,独有一人抽而示之,以诒后嗣。令迁、固得持续其迹,讫于今兹,则耳孙小子,耿耿不能忘先代;然后民无携志,国有与立,实仲尼、左丘明之赐。故《春秋》者,可以封岱宗、配无极。今异《春秋》于史,是犹异苍颉于史籀、李斯,只见惑也。盖生放勋重华之世者,不知帝力所以厚;生而策肥马乘坚车者,亦不识先人作苦。今中国史传连蕝,百姓与知,以为记事不足重轻,为是没丘明之劳,谓仲尼不专记录。藉令生印度、波斯之原,自知建国长久,文教浸淫,而故记不传,无以褒大前哲,然后发愤于宝书,哀思于国命矣。 余数见印度人,言其旧无国史,今欲搜集为书,求杂史短书以为之质,亦不可得。语辄扼腕。彼今文家特未见此尔 。汉世五经家既不逆睹,欲以经术干禄,故言为汉制法。卒其官号、郡县、刑辟之制,本之秦氏;为汉制法者,李斯也,非孔子甚明。近世缀学之士,又推孔子制法讫于百世。法度者,与民变革,古今异宜,虽圣人安得豫制之?《春秋》言治乱虽繁,识治之原,上不如老聃、韩非,下犹不逮仲长统。故曰:“《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庄子·齐物论》语。经犹纪也,三十年为一世,经世犹纪年耳。志即史志之志,世多误解 。明其藏往,不亟为后王仪法。《左氏》有议,至于《公羊》而辩。 范武子云,《公羊》辩而裁 。持《繁露》之法以谒韩非、仲长统,必为二子笑矣。夫制法以为汉则隘,以为百世则夸。世欲奇伟尊严孔子,顾不知所以奇伟尊严之者。

章炳麟曰: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之难。自秦氏以讫今兹,四夷交侵,王道中绝者数矣。然搰者不敢毁弃旧章,反正又易。藉不获济,而愤心时时见于行事,足以待后。故令国性不堕,民自知贵于戎狄,非《春秋》孰维纲是?《春秋》之绩,其什佰于禹耶。禹不治洚水,民则溺,民尽溺,即无苗裔,亦无与俱溺者。孔子不布《春秋》,前人往,不能语后人,后人亦无以识前。乍被侵略,则相安于舆台之分。《诗》云:“宛其死矣,他人是偷。”此可为流涕长潸者也。然则继魏而后,民且世世左衽,而为羯胡鞭挞,其憯甚于一朝之溺。《春秋》之况烝民,比之天地,亡不帱持,岂虚誉哉?何取神怪之说,不征之辞,云为百世制法乎。又其诬者,或言孔子以上,世澒澒无文教,故六经皆孔子臆作,不竟有其事也。即如是,墨翟与孔子异流,时有姗刺,今亦上道尧、舜,称诵《诗》、《书》,何哉?三代以往,人事未极,民不知变诈之端,故帝王或以权数罔下。若其节族著于官府,礼俗通于烝民者,则吏职固有常矣,书契固有行矣,四民固有列矣,宫室固有等矣,械器固有度矣,历数固有法矣,刑罚固有服矣,约剂固有文矣,学校固有师矣,歌舞固有节矣。彼以远西质文之世相拟,远西自希腊始有文教,其萌芽在幽、平间;因推成周以上,中国亦朴陋如麋鹿。 此类缪见,自江慎修已然。自有天地以至今日,年历长短,本无可校,而慎修独信彼教纪年,谓去今财五六千岁。因谓唐虞之视开辟,亦如今日之视秦汉。假令彼中记载,录自史官,自相传授,犹或可信。今则录在神教之书,而或上稽他国,他国之数,岂无彼教所未闻,安知不有远在其前者?神教之言,本多诬妄。然则管仲所谓七十二君,虽非经典所载,不视神教犹可信乎 。夫文教之先后,国异世,州殊岁,不得一剂。若夫印度文教之端,始自吠陀,距今亦四千年,不与希腊同流化。 巴比伦、埃及、补多之属,琐琐天爱,不足齿录 。必欲使一剂者,大食自隋世始有文教;推此以方中国,复可云八代行事,自王劭、牛弘臆为之也。

问者曰:孔子诚不制法,《王制》诸篇,何故与《周礼》异?应之曰:《周礼》者,成周之典。周世最长,事异则法度变。重以厉王板荡,纲纪大乱,畴人子弟分散。 见历书。畴人者,世其父业,汉世谓之畴官。非专谓治历者 。《周礼》虽有凡要,其孅悉在畴人。畴人亡则不能举其事,虽欲不变无由。故左氏言春秋时制,既不悉应《周官》。其后天下争于战国,周道益衰,礼家横见当时之法,以为本制。若《王度记》言天子驾六,则见当时六骥之制也。 按孙卿言六骥,又言六马仰秣,是当时固有驾六之法。然此事盖起春秋之末,故《说苑·正谏》篇云,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 。《祭法》言七祀五祀,则见楚有国殇、司命之祭也。 别有说 。又以儒书所说夏殷故事转相傅丽,讫秦用驺子五胜,命官立度,皆往往取符应。汉初古文家如张苍,犹不能脱,况濡于口说者。 汉世古文家,惟《周礼》杜、郑,《诗》毛公,契合法制,又无神怪之说。郑君笺注,则已凌杂纬候。《春秋》左氏、《易》费氏本无奇邪,而北平侯已谱五德,贾侍中亦傅会《公羊》,并宜去短取长者也。荀、郑之《易》,则与引《十翼》以解经者大异,犹赖王弼匡正其违。《书》孔氏说已不传。太史公、班孟坚书,时见大略,说皆平易。五行志中,不见古文《尚书》家灾异之说,然其他无以明焉。《洪范》、《左氏》时兼天道,然就之疏通以见当时巫史之说可也,不得以为全经大义所在。刘子骏推左氏日食变怪之事,傅之五行,则后生所不当道也。大氐古文家借今文以成说者,并宜简汰去之,以复其真。其在今文,《易》京氏、《书》大小夏侯、《诗》辕固、《春秋》公羊氏,妖妄之说最多。《鲁诗》、《韩诗》虽无其迹,然《异义》言《诗》齐、鲁、韩,皆谓圣人感天而生,则亦有瑕疵者也。毛公于“履帝武敏”,不取《释训》敏拇之解;于“上帝是依”,则云依其子孙,斯其所以独异。《尔雅》本有叔孙通梁文所增,或毛公所见,尚无此说,亦未可知。而郑君乃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感天而生之明文。不悟《诗》非叙事之书,辞气本多增饰。即如郑言,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亦为感岳而生耶?《周语》亦云房后有爽德,丹朱冯身以仪之,生穆王。此即医家所云梦与鬼交者,适生穆王,当时遂有异语,岂真谓穆王是丹朱子耶?《春秋》穀梁氏最雅驯,独惜于礼未善。王制之伦,亦其次也。惟士礼则古、今文无大差异,今世言今文者,独不敢说士礼。盖条例精密,文皆质言,不容以夸言傅会,亦无通经致用之事,故相与置之矣 。故《王制》不应《周礼》,而《繁露》、《白虎通义》之伦,复以五行相次,其始由闻见僻陋,其终染于阴阳家言而不能骋。假令《王制》为孔子作者,何缘复有周尺东田之文;若为汉制法耶,爵当有王侯,何故列五等;地当南尽九真,北极朔方,何故局促于三千里?西域已宾,而不为置都护;匈奴可臣,而不为建朝仪,以此知其妄矣。《繁露》诸书,以天道极人事,又下《王制》数等。卒之令人拘牵数术,不尽物宜,营于 祥,恐将泥夫大道。

言六经皆史者,贤于《春秋》制作之论,巧历所不能计也。虽然,史之所记,大者为《春秋》,细者为小说。故《青史子》五十七篇,本古史官记事。贾生引其胎教之道,王后有身,则太师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太卜持蓍龟而御堂下,诸官各以其职御于门内。太子生而泣,则曰声中某律,滋味上某,命云某,然后县弧,然后卜王太子名。是礼之别记也,而录在小说家,《周考》、《周纪》、《周说》亦次焉。《周说》者,武帝时方士虞初,以侍郎为黄车使者,采闾里得之。今之方志,其族也。《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而观新物”。唐世次《隋·经籍志》者,以是为小说根本,区以为事。《南州异物》,《南方草木》,则辨其产;《荆楚岁时》,《洛阳伽蓝》,则道其俗;《陈留耆旧》,《汝南先贤》,则表其人。合以为志,《周纪》之属以方名。故诸杂传、地理之记,宜在小说。仪注者,又青史氏之流。今世所录史部,宜出傅小说者众矣。《周纪》诸书,据偏国行事,不与《国语》同录于《春秋》家者,其事丛碎,非朝廷之务也。且古者封建,王道衰,故方伯自制其区宇。《国语》录周以下,齐、晋、楚、吴、越皆秉方岳之威,制儗共主,郑故寰内诸侯,鲁亦旧为州牧,而僭礼逾等之事多矣。故国别以为史,异于猥蕞小侯。自秦以降,以郡县治民,守令之职不与王者分重。独如《华阳国志》录公孙述、刘备、李势之流自治一方者,宜在《春秋》。 今所谓史部 。其他方志、小说之伦,不得以《国语》比。宋世范成大志吴郡,犹知流别;挽世章学诚、洪亮吉之徒,欲以迁、固之书相拟,既为表、志、列传,又且作纪以录王者诏书,盖不知类。且刘縚为《圣贤本纪》,而子产在其录;本纪非帝者上仪,即府县志宜以长官列纪,何故又推次制诏?一前一却,斯所谓失据者哉。

世人又曰:志者在官之书,府县皆宜用今名。然今府县之志,不上户部,非官书。虽为官书,虞初奉使以采周俗,何故称《周说》,不称“河南说”邪?盖方志与传状异事,传状者,记今人,其里居官位宜从今;方志者,始自商、周建国及秦、汉分郡县,以逮近世,二三千年之事,皆在其中,即不可以今名限齐。《传》曰:疆易之事,一彼一此,何常之有?今之府县,因古旧治而疆域迫狭者多矣。然其士女一端可称,虽分在他府县,犹入录。若范成大志吴郡,阖闾、夫差之臣及孙氏时为吴郡人者,皆比次入其籍。阖闾、夫差所部,远及江淮,其地不专宋之平江,其臣佐出何乡邑不可校,以系吴故志之。孙氏之臣韦昭,本云阳人,云阳于宋不属平江,以系吴郡,故志之;若署为《平江志》者,宜简韦昭之徒使不得与。为是斟酌古今,以吴郡为之号,然后其无旁溢也。今为府县志者,不旁溢则宜予今名,旁溢则宜予旧名。多爱不忍,士女之籍,从古郡县所部,而题名专系于今,甚无谓也。独旧郡过宽者,名不可用。汉世豫章,包今江西之域;而会稽笼有浙江福建,延及江南。今为南昌、绍兴志,宜有省耳。格以官书,谓之《周语》、《国志》之伦,其言无状。

《秋官·小行人》:自万民之利害而下,物为一书,每国辨异之,以五物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管子》曰:“《春秋》者,所以记成败也;行者,道民之利害也。” 《山权数》篇 。以其掌之行人,故谓之“行”, 犹《太史公书》称太史公 。明与《春秋》异流。世人不知其为小说,而以纪传之法相牵,斯已过矣。庄周曰:“饰小说以干县令。”今之为方志者,名曰继《诵训》,其实“干县令”也。而多自拟以太史、天官,何其忘廉耻之分邪?《仪注》之书,《礼记》引“赞大行”。 《杂记》 。行人所书为小说,即赞大行亦在小说可知。且诸跪拜、禁忌之节,阅岁而或殊尚,又不尽制度挈定。若《汉旧仪》、《官仪》所录,八坐丞郎,有交礼解交之节,郎又含鸡舌香,而女侍二人执香炉从之。斯皆繁登降之节,效佞幸之仪,习为恒俗,非礼律所制,然犹以为《仪注》。斯固不隶礼经,而青史小说之流也。 eITNEEx+krU8b4OEnLZspdhYVlMeKxcluLXGHL4ZFc3OlfRIGJbOh6YXUG5fkY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