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他为饥饿的世界提供了面包

小麦是当今世界的三大主粮之一。大约在1万年前,近东地区的人们把野草驯化成了粮食,然后逐渐定居下来,开始了农耕文明。此后的几千年中,小麦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但对它的改良进展缓慢,产量也不高。

到了19世纪,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氮肥对粮食产量的重要作用——施以充足的氮肥,就能得到更多的粮食。不过人们也很快发现,当肥料充足使得麦粒又多又饱满的时候,麦秆就会因难以承受麦粒的重量而发生倒伏。此外,在不同的地区,小麦还会遭受不同的病害,一旦中招也会损失惨重。

于是,改良小麦品种,让它高产,且能抗倒伏、抗病害,就成了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世纪后期,日本培育出了矮秆小麦品种。不管施多少肥料,结出多少麦粒,这个品种都不会倒伏。20世纪初,人们将这些矮秆品种与美洲品种进行杂交,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林10号”。这个只有60厘米高的品种(普通小麦是90厘米高),麦秆短小粗壮,只要肥料充足,就会有很高的产量。但是,这个品种抗病性能比较差,也因此往往需要跟各地的抗病品种杂交,以适应当地的种植条件。

通过杂交技术改良小麦品种最成功的人是美国的诺曼·博洛格。他于1942年拿到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了两年之后,拒绝了公司的高薪挽留,跑到墨西哥负责小麦品种改良项目。在此之前,墨西哥小麦遭受了严重的“秆锈病”,农民已经对小麦种植失去信心。

博洛格的工作卓有成效。在几年之中,他培育出了数以百计的杂交小麦品种,并获得了高产和抗病的品种,其产量比当地的传统品种提高了20%以上。

博洛格对杂交技术的最大贡献是“穿梭育种”技术,即夏天在墨西哥的高原地区种植第一代,冬天在平原低地再种植下一代,这样一年就可以培育两代,育种速度成倍提升。当时的理论认为,在哪里种植,就需要在哪里育种,而博洛格的这种穿梭育种操作得到的品种不符合这个育种观念。他的上司否决了这一设想,博洛格愤而辞职。后来,美国农业界的一位大佬出面调解,上司不再反对穿梭育种技术,博洛格收回辞呈,事情才得到解决。

事实证明,博洛格的技术是成功的,而且还有出乎人们意料的好处。因为夏天的日照时间长,而冬天的日照时间短,通过这种穿梭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品种,既适应长光照也适应短光照。这就使得培育出来的品种适应性更强,能够在更多的地方种植。

虽然“农林10号”已经出现很多年,但那个时代的信息传播不够发达,因此直到1952年博洛格才知道它的存在。随后,他获得了一些“农林10号”的种子,与自己开发的品种进一步杂交。“农林10号”的引入大大推动了他的育种工作,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培育出了抗倒伏、抗病、高产、对日照时长不敏感的优良品种。1962年,他的新品种开始种植,1963年广泛推广。这种优良品种的广泛种植使得墨西哥的小麦产量比博洛格刚去的时候增加了6倍。墨西哥的小麦不仅不再需要进口,反而能够出口了。

新的小麦品种在墨西哥大获成功后,博洛格认为应该将其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尤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1963年,他应邀造访印度,为印度带去了他的小麦种子。

当时,印度传统粮食的平均收成是每公顷1吨,而小麦试验田的收成达到了每公顷5吨。这一结果惊呆了印度人,印度政府打算购入这种小麦种子。然而,由于这些种子是外来的,印度社会出现了许多反对的声音,引进墨西哥小麦种子的计划受挫。

1965年秋天,印度气候反常,粮食歉收,导致粮食短缺,只能依赖于进口。这一现状迫使印度社会开始重视博洛格的小麦对印度的价值,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弱。此后,印度进口的种子越来越多,小麦产量也越来越高。1970年,印度小麦的总产量比1965年增长了近一倍。印度粮食实现了自给自足,20世纪80年代甚至一度有余粮出口。

20世纪,世界人口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因此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曾经预言: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将超过能够种出的粮食,饥荒将不可避免。在优良的粮食品种与充足的肥料支撑下,世界粮食产量的增长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马尔萨斯的预言没有应验。

这一段历史被称为“绿色革命”。博洛格居功至伟,被称为“绿色革命之父”。作为一位农艺学家,他的工作在科学界算不上杰出,但是他却“为饥饿的世界提供了面包”,而这是世界和平的基石。他因此而获得197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0RKKvyWTROMV+EN3CA3NnK/kmVtnMVQReDS82yFRLmisMfQOwoKuDQa6H+k2AzB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